城市废水回收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65964发布日期:2021-02-05 16:55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城市废水回收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城市废水回收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突发猛进、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剧增,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造成世界范围内水资源短缺;同时随着工业与城市规模的发展,大量的工业和生活废水肆意排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水质恶化。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成为全球共同面对与关心的问题。经过对城市水资源现状的调查分析和供需水量的预测,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将严重影响城市经济的可是续发展。
[0003]
从而在解决水资源具体的对策上,城市废水回收处理和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缺乏最有效的措施,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废水回收处理装置,在对城市废水进行回收处理时,往往需要经过多次过滤和净化处理,但是目前价格便宜的过滤处理装置,往往处理效果不好,过滤后的水仍十分浑浊,然而过滤效果好的回收处理装置往往价格又较昂贵,成本较高,因此急需开发一种处理效果好,同时价格低廉的城市废水回收处理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过滤处理效果好、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城市废水回收处理装置。
[0005]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城市废水回收处理装置,包括回收池,所述回收池中竖向设有一隔离板,所述隔离板将回收池分为右进水池和左过滤池,所述右进水池的深度小于左过滤池的深度,所述右进水池中从右往左依次竖向设有第一消能板和第二消能板,所述第一消能板与右进水池顶部连接,所述第一消能板底部与右进水池底部之间设有第一进水通道,所述第二消能板与右进水池底部连接,所述第二消能板顶部与右进水池顶部之间设有第二进水通道,所述隔离板顶部与右进水池顶部连接,所述隔离板底部与右进水池底部之间设有连通右进水池和左过滤池的第三进水通道,所述右进水池相对于第一消能板的右侧侧壁上设有进水口,所述左过滤池相对于隔离板的左侧侧壁上设有出水口,所述第二消能板右侧的右进水池底部设有第一排泥口,所述左过滤池底部设有第二排泥口。
[0006]
如上所述的城市废水回收处理装置,进一步说明为,所述左过滤池中向右倾斜设有可拆卸的过滤网,所述过滤网将左过滤池分为上出水区和下过滤区,所述出水口位于上出水区的左侧侧壁上。
[0007]
如上所述的城市废水回收处理装置,进一步说明为,所述过滤网由上而下依次包括第一不锈钢丝网、无纺布层和第二不锈钢丝网。
[0008]
如上所述的城市废水回收处理装置,进一步说明为,所述第三进水通道中竖向设有相适配的配水板,所述配水板与隔离板一体成型,所述配水板上设有多个配水孔。
[0009]
如上所述的城市废水回收处理装置,进一步说明为,位于配水板四周的配水孔孔径大于位于配水板中间的配水孔孔径。
[0010]
如上所述的城市废水回收处理装置,进一步说明为,所述右进水池的底部向左过滤池中水平延伸形成导流板。
[0011]
如上所述的城市废水回收处理装置,进一步说明为,所述左过滤池底部为漏斗状,所述第二排泥口设置在左过滤池底部的最低处。
[0012]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该装置整体结构简单,在对城市废水进行初步的过滤处理时,能够对污水中的较大污染颗粒和泥土杂质进行过滤,处理效果好,且成本低廉,非常适合城市大规模推广使用;2、通过进一步设置的过滤网,能够增加过滤效果,且当污染物聚集较多时,污染物能够自动脱落,过滤处理停止时,在过滤网上方的废水能自动成为反冲洗水,因此无需经常冲洗过滤网,节省了人力物力;3、通过设置的第一消能板和第二消能板,能够当污水强度很大时,可以使污水首先冲击在消能板上,而后在进入到左过滤池时流速会减小,起到了一定的消能作用,且一部分大颗粒污染物能够被第二消能板截留,通过第一排泥口排出,而左过滤池中的小颗粒污染物能够通过第二排泥口排出。
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4]
图2为配水板结构示意图。
[0015]
图3为右进水池深度等于左过滤池深度时的流场迹线图。
[0016]
图4为右进水池深度小于左过滤池深度时的流场迹线图。
[0017]
图5为没有设置导流板时的流场迹线图。
[0018]
图6为设置了导流板时的流场迹线图。
[0019]
图中:1、回收池;2、隔离板;3、右进水池;4、左过滤池;5、第一消能板;6、第二消能板;7、第一进水通道;8、第二进水通道;9、第三进水通道;10、进水口;11、出水口;12、第一排泥口;13、第二排泥口;14、过滤网;15、上出水区;16、下过滤区;17、配水板;18、配水孔;19、导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阐述。
[002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城市废水回收处理装置,包括回收池1,所述回收池1中竖向设有一隔离板2,所述隔离板2将回收池1分为右进水池3和左过滤池4,所述右进水池3的深度小于左过滤池4的深度,通过该设置能够大大增加左过滤池4中的沉淀效果,具体如图3和图4所示,图4中第三进水通道9的位置要高于图3中第三进水通道9的位置,下文将对第三进水通道9做具体阐述,图3中第三进水通道9的位置更低,则水流的可上升高度就高于图4中水流的上升高度,污染物可以在上升过程中进行下沉,然而图3中受到进水的影响,会使已经降到左过滤池4池底的污染物随水流又被带进上方,形成二次冲刷,对污染物的聚集极为不利。反观图4中由于第三进水通道9的位置变高,水流引起的漩涡位置随之变化,漩涡位置下移,虽然漩涡也会对下沉的污染物产生一定的扰动,但是相比与图3,这时流速较低的漩涡对整体沉泥效果影响较小,从而大大改善了污染物的沉降效果,因此这里我
们要将右进水池3的深度设置成小于左过滤池4的深度。
[0022]
如图1所示,所述右进水池3中从右往左依次竖向设有第一消能板5和第二消能板6,所述第一消能板5与右进水池3顶部连接,所述第一消能板5底部与右进水池3底部之间设有第一进水通道7,所述第二消能板6与右进水池3底部连接,所述第二消能板6顶部与右进水池3顶部之间设有第二进水通道8,所述隔离板2顶部与右进水池3顶部连接,所述隔离板2底部与右进水池3底部之间设有连通右进水池和左过滤池的第三进水通道9,为了进一步使通过第三进水通道9进入到左过滤池4中污水的流速更加均匀,可以在所述第三进水通道9中竖向设有相适配的配水板17,所述配水板17与隔离板2一体成型,所述配水板17上设有多个配水孔18,具体如图2所示,进一步的可以使位于配水板四周的配水孔18孔径大于位于配水板中间的配水孔18孔径,由于中间孔洞面积小,四周孔洞面积大,水流会自动向四周分散,从而达到均匀布水的效果,这将直接减低左过滤池4中污水的流速,从而增加左过滤池4中杂志的沉淀效果,当然这只是一种优选方式。
[0023]
所述右进水池3相对于第一消能板5的右侧侧壁上设有进水口10,所述左过滤池4相对于隔离板的左侧侧壁上设有出水口11,所述第二消能板6右侧的右进水池底部设有第一排泥口12,所述左过滤池4底部设有第二排泥口13。为了便于第二排泥口13排泥渣,可以将所述左过滤池4底部设置为漏斗状,所述第二排泥口13设置在左过滤池4底部的最低处,当然这只是一种优选方式,为了便于该装置的说明,下文都将以漏斗状的左过滤池4为例做具体说明。
[0024]
具体的污水流向为:从进水口10进入到右进水池3,然后在通过第一消能板5进行消能后,在通过第一进水通道7后,在通过第二消能板6效能后,在通过第二进水通道8流向第三进水通道9,在进入到左过滤池4中进行沉淀过滤,最后过滤后的污水从出水口11留出。该装置整体结构简单,在对城市废水进行初步的过滤处理时,能够对污水中的较大污染颗粒和泥土杂质进行过滤,处理效果好,且成本低廉,非常适合城市大规模推广使用。且通过设置的第一消能板5和第二消能板6,能够当污水强度很大时,可以使污水首先冲击在消能板上,而后在进入到左过滤池4时流速会减小,起到了一定的消能作用,且一部分大颗粒污染物能够被第二消能板6截留,通过第一排泥口12排出,而左过滤池4中的小颗粒污染物能够通过第二排泥口13排出。
[0025]
最为优选,为了进一步提高左过滤池4的过滤效果,可以在所述左过滤池4中向右倾斜设有可拆卸的过滤网14,可以使所述过滤网14与左过滤池4卡接,从而实现过滤网14与左过滤池4的可拆卸连接,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拆卸方式,这里不一一进行举例阐述。如图1所示,所述过滤网14倾斜向右设置,具体的所述过滤网14的倾斜角度可以根据左过滤池4的尺寸而定,这里不做限定。所述过滤网14将左过滤池4分为上出水区15和下过滤区16,所述出水口11位于上出水区15的左侧侧壁上。从而该装置在对污水进行过滤收集时,污染物能被截留在过滤网14下方,当污染物聚集较多时,污染物能够自动脱落,过滤收集停止时,在过滤网14上方的污水能自动成为反冲洗水,因此无需经常冲洗过滤网14,节省了人力物力。具体的所述过滤网14由上而下依次包括第一不锈钢丝网、无纺布层和第二不锈钢丝网,具体的结构图未在图中进行标志,当然这只是一种优选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形式的过滤网,这里不一一进行举例阐述。
[0026]
进一步的,为了使下过滤区16中的水流情况更加稳定,可以使所述右进水池3的底
部向左过滤池4中水平延伸形成导流板19,如图5和图6所示,在设置导流板19后,原本在下过滤区16左上方的涡流向中下方移动,而且流线的密度变稀,这说明涡流虽然依然存在但是其湍流能变小,而且产生涡流的位置上水流流速更低,因此通过设置的导流板19起到了减小涡流的作用,从而增加其沉淀效果。
[0027]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例,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不经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变形或修改均受本专利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