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排水工程用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26308发布日期:2021-05-04 10:47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市政排水工程用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市政排水工程用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在我国,市政设施是指在城市区、镇(乡)规划建设范围内设置、基于政府责任和义务为居民提供有偿或无偿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等。城市生活配套的各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都属于市政工程范畴,比如常见的城市道路,桥梁,地铁,比如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管线:雨水,污水,上水,中水,电力(红线以外部分),电信,热力,燃气等,还有广场,城市绿化等的建设,都属于市政工程范畴。

市政排水工程中的污水需要经过处理再排放,但是现在的过滤装置过滤后的杂质清理起来很不方便,并且消毒液需要人工手动添加,如此会影响污水的处理效率,因此需要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市政排水工程用过滤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市政排水工程用过滤装置,包括过滤箱、进水管、控制器、输水机构、消毒机构、供料机构,所述过滤箱上方安装有所述进水管,所述过滤箱前部固定有所述控制器,所述过滤箱侧面安装有所述输水机构,所述输水机构远离所述过滤箱的一侧安装有所述消毒机构,所述消毒机构上方安装有所述供料机构,还包括过滤机构,所述过滤机构设置在所述过滤箱内部,所述过滤机构包括固定板、把手、第一固定框、过滤网、支撑柱、第二固定框、活性炭吸附层、支撑块,所述第一固定框内侧固定有所述过滤网,所述第一固定框下方安装有所述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下方固定有所述第二固定框,所述第二固定框内侧安装有所述活性炭吸附层,所述第二固定框下方设置有所述支撑块,所述第二固定框侧面安装有所述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远离所述第二固定框的一侧固定有所述把手。

优选的,所述输水机构包括水泵、第一输水管、第二输水管,所述水泵下方安装有所述第一输水管,所述水泵上方安装有所述第二输水管。

优选的,所述消毒机构包括消毒箱、转轴、搅拌杆、液位传感器、电机、排水管、第一电磁阀,所述消毒箱上方固定有所述电机,所述电机上安装有所述转轴,所述转轴外侧固定有所述搅拌杆,所述消毒箱内部固定有所述液位传感器,所述消毒箱侧面固定有所述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上固定有所述第一电磁阀。

优选地,所述消毒机构包括消毒箱、转轴、液位传感器、电机、排水管、第一电磁阀、搅拌叶,所述消毒箱上方固定有所述电机,所述电机上安装有所述转轴,所述转轴外侧固定有所述搅拌叶,所述消毒箱内部固定有所述液位传感器,所述消毒箱侧面固定有所述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上固定有所述第一电磁阀。

优选的,所述供料机构包括支撑杆、储液箱、进液管、密封盖、输液管、第二电磁阀,所述支撑杆上方固定有所述储液箱,所述储液箱上方固定有所述进液管,所述进液管上方安装有所述密封盖,所述储液箱侧面固定有所述输液管,所述输液管上固定有所述第二电磁阀。

优选的,所述搅拌杆与所述转轴焊接,所述搅拌杆的直径为4.5cm。

优选的,所述搅拌叶与所述转轴焊接,所述液位传感器与所述消毒箱通过螺钉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通过设置过滤机构,使得过滤的杂质清理起来简单方便,如此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2、通过设置供料机构,可以自动向污水中添加一定量的消毒液,如此提高了污水的处理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市政排水工程用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市政排水工程用过滤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市政排水工程用过滤装置的第一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市政排水工程用过滤装置的第二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市政排水工程用过滤装置中过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过滤箱;2、进水管;3、控制器;4、过滤机构;401、固定板;402、把手;403、第一固定框;404、过滤网;405、支撑柱;406、第二固定框;407、活性炭吸附层;408、支撑块;5、输水机构;501、水泵;502、第一输水管;503、第二输水管;6、消毒机构;601、消毒箱;602、转轴;603、搅拌杆;604、液位传感器;605、电机;606、排水管;607、第一电磁阀;608、搅拌叶;7、供料机构;701、支撑杆;702、储液箱;703、进液管;704、密封盖;705、输液管;706、第二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图5所示,市政排水工程用过滤装置,包括过滤箱1、进水管2、控制器3、输水机构5、消毒机构6、供料机构7,过滤箱1上方安装有进水管2,过滤箱1前部固定有控制器3,过滤箱1侧面安装有输水机构5,输水机构5远离过滤箱1的一侧安装有消毒机构6,消毒机构6上方安装有供料机构7,还包括过滤机构4,过滤机构4设置在过滤箱1内部,过滤机构4包括固定板401、把手402、第一固定框403、过滤网404、支撑柱405、第二固定框406、活性炭吸附层407、支撑块408,第一固定框403内侧固定有过滤网404,第一固定框403下方焊接安装有支撑柱405,支撑柱405下方焊接固定有第二固定框406,第二固定框406内侧安装有活性炭吸附层407,第二固定框406下方设置有支撑块408,第二固定框406侧面焊接安装有固定板401,固定板401远离第二固定框406的一侧焊接固定有把手402。

输水机构5包括水泵501、第一输水管502、第二输水管503,水泵501下方安装有第一输水管502,水泵501上方安装有第二输水管503;消毒机构6包括消毒箱601、转轴602、搅拌杆603、液位传感器604、电机605、排水管606、第一电磁阀607,消毒箱601上方螺栓固定有电机605,电机605上安装有转轴602,转轴602外侧焊接固定有搅拌杆603,消毒箱601内部螺钉固定有液位传感器604,消毒箱601侧面焊接固定有排水管606,排水管606上螺纹固定有第一电磁阀607;供料机构7包括支撑杆701、储液箱702、进液管703、密封盖704、输液管705、第二电磁阀706,支撑杆701上方焊接固定有储液箱702,储液箱702上方焊接固定有进液管703,进液管703上方螺纹安装有密封盖704,储液箱702侧面焊接固定有输液管705,输液管705上螺纹固定有第二电磁阀706;搅拌杆603与转轴602焊接,搅拌杆603的直径为4.5cm。

上述结构中:使用装置时,污水通过进水管2进入到过滤箱1中,过滤网404和活性炭吸附层407对污水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污水堆积在过滤箱1底部,启动水泵501,水泵501通过第一输水管502和第二输水管503将污水输送到消毒箱601中,液位传感器604对污水水位进行检测,当液位达到设定值时,水泵501停止运行,第二电磁阀706开启,储液箱702中的消毒液通过输液管705进入到消毒箱601中,当第二电磁阀706开启的时间达到设定值时,控制器3控制第二电磁阀706关闭,电机605开启,电机605通过转轴602带动搅拌杆603转动,搅拌杆603对污水进行搅拌从而使得污水与消毒液均匀混合,搅拌一段时间后电机605停止运行,第一电磁阀607开启,处理好的污水通过排水管606排出消毒箱601,需要清理过滤的杂质时,通过把手402将第一固定框403和第二固定框406取出,即可对杂质进行清理。

实施例2

如图1、图2、图4、图5所示,实施例2和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将搅拌杆603替换为搅拌叶608,搅拌叶608与转轴602焊接,液位传感器604与消毒箱601通过螺钉连接,控制器3控制电机605开启,电机605通过转轴602带动搅拌叶608转动,搅拌叶608对污水进行搅拌从而使得污水与消毒液均匀混合,搅拌一段时间后电机605停止运行,第一电磁阀607开启,处理好的污水通过排水管606排出消毒箱601。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