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化工生产用再生物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82663发布日期:2021-01-23 08:53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一种化工生产用再生物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化工生产用再生物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化工是“化学工艺”、“化学工业”和“化学工程”等的简称,凡运用化学方法改变物质组成、结构或合成新物质的技术,都属于化学生产技术,也就是化学工艺,所得产品被称为化学品或化工产品,在化工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的再生物,其中就包括废水,废水在经过处理后不仅能够重复使用,还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0003]
再生物回收装置在处理回收的过程中需要对废水中的颗粒物进行过滤,但这些回收装置大都缺少监测功能,无法对过滤处理后废水中的颗粒物进行监测,且这些回收装置大都只能进行单次过滤作业,易使较多的颗粒物进入后续处理作业,并对后续废水处理作业造成影响,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能够对废水中的颗粒物进行检测,且能够对处理后的废水进行二次过滤,降低颗粒物对后续处理作业影响的再生物回收装置来解决此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化工生产用再生物回收装置,其能够对废水中的颗粒物进行检测,且能够对处理后的废水进行再次过滤,解决了现有的一些再生物回收装置缺少监测和二次过滤功能,易使较多颗粒物影响后续废水处理作业的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化工生产用再生物回收装置,包括桶体,所述桶体的顶部铰接有顶盖,所述顶盖顶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嵌设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且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的底部均延伸至桶体的内部,所述桶体内腔的上方设置有滤桶,所述滤桶的表面开设有孔洞,所述桶体的内部且位于滤桶的下方安装有滤网,所述桶体内腔的下方嵌设有液体颗粒计数器,所述桶体右侧的下方连通有抽取管,所述抽取管的表面安装有水泵,所述抽取管远离水泵的一端连通有三通接口,所述三通接口的顶端和右端分别连通有回流管和排出管,且回流管远离三通接口的一端与第二接口相互连通,所述回流管与排出管的表面分别安装有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
[0006]
优选的,所述滤桶的下方设置有箱体,所述箱体的内部安装有电机,且电机的输出轴贯穿箱体并与滤桶的底部表面卡接,所述箱体的表面栓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远离箱体的一端与桶体的内壁栓接。
[0007]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数量为四个并分别设置在箱体的四周,且相邻两个支撑杆之间的夹角为90
°

[0008]
优选的,所述桶体的内腔且位于滤网的下方栓接有隔板,所述隔板的表面开设有漏孔,所述隔板的顶部安装有重金属吸附包。
[0009]
优选的,所述第一接口的顶端连通有入水管,所述入水管远离第一接口的一端延伸至桶体的左侧并连通有入水接口,且入水管与回流管均为不锈钢软管。
[0010]
优选的,所述桶体内壁的底部从左至右高度逐渐降低,所述液体颗粒计数器分布
在桶体内腔的底部以及左右两侧。
[001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2]
本实用新型具有监测和二次过滤功能,其能够对过滤处理后废水中的颗粒物进行监测,且能够根据检测结果对废水进行二次过滤,提升该装置的过滤效果,降低颗粒物对后续废水处理作业的影响,解决了现有的一些再生物回收装置缺少监测和二次过滤功能,易使较多颗粒物影响后续废水处理作业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正视剖面图;
[0014]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左视图;
[0015]
图3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立体示意图;
[0016]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局部结构放大图。
[0017]
图中:1、桶体;2、顶盖;3、第一接口;4、第二接口;5、滤桶;6、滤网;7、重金属吸附包;8、排出管;9、隔板;10、漏孔;11、液体颗粒计数器;12、抽取管;13、水泵;14、三通接口;15、回流管;16、第一电磁阀;17、第二电磁阀;18、箱体;19、电机;20、支撑杆;21、入水管;22、入水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9]
请参阅图1-4所示,一种化工生产用再生物回收装置,包括桶体1,桶体1的顶部铰接有顶盖2,顶盖2顶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嵌设有第一接口3和第二接口4,且第一接口3与第二接口4的底部均延伸至桶体1的内部,桶体1内腔的上方设置有滤桶5,滤桶5的表面开设有若干个孔洞,桶体1的内部且位于滤桶5的下方安装有滤网6,桶体1内腔的下方嵌设有液体颗粒计数器11,桶体1右侧的下方连通有抽取管12,抽取管12的表面安装有水泵13,抽取管12远离水泵13的一端连通有三通接口14,三通接口14的顶端和右端分别连通有回流管15和排出管8,且回流管15远离三通接口14的一端与第二接口4相互连通,回流管15与排出管8的表面分别安装有第一电磁阀16和第二电磁阀17,该装置具有监测和二次过滤功能,其能够对过滤处理后废水中的颗粒物进行监测,且能够根据检测结果对废水进行二次过滤,提升该装置的过滤效果,降低颗粒物对后续废水处理作业的影响,解决了现有的一些再生物回收装置缺少监测和二次过滤功能,易使较多颗粒物影响后续废水处理作业的问题。
[0020]
请参阅图1和3所示,滤桶5的下方设置有箱体18,箱体18的内部安装有电机19,且电机19的输出轴贯穿箱体18并与滤桶5的底部表面卡接,箱体18的表面栓接有支撑杆20,支撑杆20远离箱体18的一端与桶体1的内壁栓接,通过箱体18、电机19和支撑杆20的设置,电机19的设置使滤桶5能够进行转动,其能够对自身内部收集的较大颗粒物进行脱水处理,以便工作人员进行回收作业,箱体18和支撑杆20的配合使用实现对电机19进行固定的效果。
[0021]
请参阅图1和3所示,支撑杆20的数量为四个并分别设置在箱体18的四周,且相邻
两个支撑杆20之间的夹角为90
°
,此种设计使箱体18的四周均有支撑点,提升箱体18的稳定性。
[0022]
请参阅图1所示,桶体1的内腔且位于滤网6的下方栓接有隔板9,隔板9的表面开设有若干个漏孔10,隔板9的顶部安装有重金属吸附包7,通过隔板9、漏孔10和重金属吸附包7的设置,重金属吸附包7能够吸附废水中的重金属颗粒,隔板9的设置实现对重金属吸附包7进行固定的效果,漏孔10的设置使废水能够穿过隔板9进入桶体1内腔的下方。
[0023]
请参阅图1和2所示,第一接口3的顶端连通有入水管21,入水管21远离第一接口3的一端延伸至桶体1的左侧并连通有入水接口22,且入水管21与回流管15均为不锈钢软管,通过入水管21和入水接口22的设置,工作人员可以使用入水管21和入水接口22向该装置的内部投放废水,且入水管21与回流管15均为不锈钢软管,便于工作人员将入水管21和回流管15分别与第一接口3和第二接口4断开连接,避免入水管21和回流管15影响顶盖2的开启。
[0024]
请参阅图1所示,桶体1内壁的底部从左至右高度逐渐降低,液体颗粒计数器11分布在桶体1内腔的底部以及左右两侧,此种设计便于桶体1底部的废水向抽取管12处流淌,加快废水的流速,同时液体颗粒计数器11的分布使其监测面更加广泛,以提升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0025]
工作原理:在工作时,首先通过入水接口22以及入水管21向该装置的内部投放定量废水,废水通过第一接口3进入滤桶5的内部,在此过程中,废水中一些较大的颗粒物无法穿过滤桶5表面的孔洞,随后废水继续向下流淌,当废水与滤网6接触时,废水中较小的颗粒物在滤网6的作用下无法跟随废水继续向下流淌,然后废水落在重金属吸附包7的表面,重金属吸附包7对废水中的重金属颗粒进行吸附,提升该装置的过滤效果,随后处理后的废水穿过隔板9表面的漏孔10进入桶体1内腔的下方,当桶体1内部的下方堆积一定量处理后的废水时,停止向该装置的内部投放废水,随后液体颗粒计数器11对处理后的废水进行监测,如果监测到废水中的颗粒物含量较少,便可开启水泵13和第二电磁阀17,废水通过抽取管12进入排出管8的内部,通过排出管8进入后续处理设备,如果监测到废水中仍有较多的颗粒物,便可开启水泵13以及第一电磁阀16,随后这部分废水经过抽取管12和回流管15重新进入该装置的内部,进行再次过滤作业,当颗粒物监测结果达标后,便可通过排出管8排出该装置;废水作业处理完毕后,滤桶5的内部堆积一定量的颗粒物,这些颗粒物的表面沾染水份,随后开启电机19使滤桶5开始转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这些颗粒物表面的水份穿过滤桶5表面的孔洞并从滤桶5的内部脱离,与此同时这些较大的颗粒物无法穿过孔洞仍留在滤桶5的内部,脱水作业完成后,分别断开入水管21与第一接口3以及回流管15与第二接口4之间的连接,打开顶盖2对滤桶5内部的较大颗粒物进行收集处理即可。
[0026]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27]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
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