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废液过滤装置以及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73316发布日期:2021-03-16 22:38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有机废液过滤装置以及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工业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有机废液过滤装置以及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污水排放进一步提高标准和限制,使各工业企业在污水处理与排放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首先,现有生产和污水处理装置大多按照旧标准规范建造,污水排放提标后,其处理能力远远不能满足cod(chemicaloxygendemand,化学需氧量,表征水体有机物污染的参数)排放限值要求,因此,企业一方面考虑扩建污水处理装置,另一方面考虑污染物的源头治理。然而,扩建污水处理场需要大块土地,这显然成为企业扩建污水处理装置的主要瓶颈。因此,很多企业将目光投向了污染物的源头治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有机废液过滤装置以及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以实现对有机废液的过滤、处理以及回收再利用中的一种或几种目的。

一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有机废液过滤装置,包括:壳体;位于壳体内的上模,上模与输送管道连通;位于壳体内且与上模相对设置的下模,下模与出液管道连通;以及,环绕下模设置的环形输送带式支撑滤网,其中,位于下模朝向上模的一侧的一部分支撑滤网被配置为附着待过滤有机废液中的助滤剂。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上模还与液压缸连接,上模被配置为在液压缸的驱动下沿竖直方向移动;上模能够在液压缸的驱动下向下移动至与下模合模形成合模腔体。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有机废液过滤装置还包括:设置于上模内的布水器,布水器与输送管道连通。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有机废液过滤装置还包括:与支撑滤网连接的链条;以及与链条连接的电机,电机被配置为驱动链条带动支撑滤网转动。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壳体下部设置有排泥口,排泥口的设置位置对应支撑滤网的回转部分。

另一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有机废液过滤装置,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还包括:混合罐,混合罐的出液口与有机废液过滤装置连接;设置于混合罐中的搅拌器,搅拌器被配置为将混合罐中待处理的有机废液与加入待处理的有机废液中的助滤剂混合均匀。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还包括:与搅拌器连接的控制柜。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还包括:与上模连接的液压缸,被配置为驱动上模沿竖直方向移动;液压缸与控制柜连接。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有机废液过滤装置还包括与支撑滤网连接的链条,以及与链条连接的电机;控制柜与电机连接。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还包括:设置于待处理有机废液源与混合罐之间的废液提升泵,废液提升泵与控制柜连接。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混合罐的罐体上部的液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与控制柜连接,液位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混合罐中液体的液位,并将液位检测信号传输至控制柜;控制柜被配置为接收液位检测信号,判断混合罐中液体的液位是否超过预设液位,如果是,则控制废液提升泵关闭。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还包括:与混合罐连接的第一加药箱;设置于第一加药箱与混合罐之间的第一加药泵,第一加药泵与控制柜连接;与混合罐连接的第二加药箱;以及,设置于第二加药箱与混合罐之间的第二加药泵,第二加药泵与控制柜连接。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混合罐的出液口与有机废液过滤装置通过输送管道连通,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还包括:设置于输送管道上的供液泵,供液泵与控制柜连接;设置于输送管道上的供液阀,供液阀与控制柜连接。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还包括:与上模连接的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与控制柜连接,压力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上模与下模合模时形成的合模腔体内的压力,并将压力信号传输至控制柜;控制柜还被配置为接收压力信号,判断合模腔体内的压力是否超过第一预设压力,如果是,则控制供液泵和供液阀关闭。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还包括:与上模连接的压缩空气罐;设置于压缩空气罐和上模之间的压缩空气阀,压缩空气阀与控制柜连接;以及,设置于上模与出液管道之间的泄压阀,泄压阀与控制柜连接;控制柜还被配置为接收压力信号,判断合模腔体内的压力是否超过第一预设压力,如果是,则控制压缩空气阀打开;判断合模腔体内的压力是否低于第二预设压力,如果是,则控制压缩空气阀关闭,并控制泄压阀打开。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出液管道包括净化支路和二次过滤支路,二次过滤支路与混合罐连接;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还包括:与净化支路连接的净水箱,净水箱连接至臭氧杀菌装置;设置在净化支路上的净水阀,净水阀与控制柜连接;以及,设置在二次过滤支路上的二次过滤阀,二次过滤阀与控制柜连接。

附图说明

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与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其中包括了这些附图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附图包括在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

图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有机废液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另一种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1-有机废液过滤装置,101-壳体,102-上模,103-下模,104-支撑滤网,105-布水器,106-排泥口,2-混合罐,3-搅拌器,4-控制柜,5-液压缸,6-废液提升泵,7-液位传感器,8-第一加药箱,9-第一加药泵,10-第二加药箱,11-第二加药泵,12-供液泵,13-供液阀,14-压力传感器,15-压缩空气罐,16-压缩空气阀,17-泄压阀,18-净水箱,19-净水阀,20-二次过滤阀,21-输送管道,22-出液管道,221-净化支路,222-二次过滤支路,23-臭氧杀菌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公开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相关内容,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公开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很多企业将目光投向了污染物的源头治理。一般工业企业污水排放中有机污染物主要在铸造、机械加工、表面处理等工序产生,大多有机污染物属于油类、清洗剂类、合成有机溶液等,这类物质在生产过程中除部分损耗外,其成分未发生化学改变,只是混入了一些杂质;若能针对性的除去这些杂质,不仅解决了源头零排放的问题,同时还能节省大量原料采购成本,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关技术中的分离过滤技术比较成熟,产品适用范围非常广泛,涵盖多个领域。其中代表技术或产品有:过滤器类(滤网、滤袋式过滤器、砂滤器、超滤及膜过滤等)、压滤设备(板框式压滤机、带式压滤机等)。

过滤器类技术多应用于污水、自来水、纯水等领域,其中滤网滤袋式过滤器依靠织物孔隙大小实现过滤精度,孔隙大过滤精度低不能满足需求;孔隙小易堵塞,因此如果要实现高过滤效益必将加大设备投入数量,且堵塞后的耗材难以清理,清理则会产生二次污染;另外由于过滤介质多为有机物,过滤产物一般需按危废再处理,现有过滤器不能实现过滤固体产物的脱水、干化等减重的问题。

压滤类设备主要应用于污泥干化处理,设备自带过滤属性。根据废液的成分、颗粒物的直径,可选择不同规格的滤布实现。然而采用压滤设备需要较多预处理装置,压滤机排渣后需要人工清运,其装置体量仅次于再建污水处理场,因此该方案也有较大的局限性。

基于此,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有机废液过滤装置、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以及采用上述装置和系统的有机废液进行处理回收的方法,以实现对有机废液的过滤、处理以及回收再利用中的一种或几种目的。

如图1所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有机废液过滤装置1,包括:壳体101、位于壳体101内的上模102、位于壳体101内且与上模102相对设置的下模103,以及,环绕下模103设置的环形输送带式支撑滤网104。

上模102与输送管道21连通,上模102的模腔大小可以根据所需处理的有机废液的量进行选择。下模103与出液管道22连通。

支撑滤网104采用聚乙烯(pe)支撑滤网或聚氯乙烯(pvc)支撑滤网,根据待过滤有机废液的情况可选用100~300目的支撑滤网104,例如,选用160目的pe支撑滤网。环形输送带式支撑滤网104中,位于下模103朝向上模102的一侧的一部分支撑滤网104被配置为附着待过滤有机废液中的助滤剂。

示例性的,助滤剂可以选用草纤维,其在显微镜下放大100倍,测得长度约为200~300μm,直径约为25~30μm,堆积纤维能形成微孔结构,且比表面积大约为200~300m2/kg,具有透气性好的特点。使用草纤维作为助滤剂定量加入到待过滤有机废液中,将待过滤有机废液与助滤剂搅拌均匀后通入有机废液过滤装置1,通过位于上模102与下模103之间的一部分支撑滤网104,能够使草纤维被该部分支撑滤网104拦截并附着在该部分支撑滤网104表面,形成滤床,随着过滤时间的推移,滤床厚度逐渐增加,容泥量逐渐提高,过滤面积也逐渐增大,从而利用滤床实现对有机废液的精细过滤,过滤后的液体由与下模103相连通的出液管道22排出,以实现后续的回收再利用。

通过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有机废液过滤装置1对混合在待过虑有机废液中的助滤剂进行拦截,改变了相关技术中单一滤网或滤袋对有机废液进行过滤的结构方式,从微观上分析,过滤过程呈多级高精度过滤的特点,因此过滤精度高,下模103出口过滤后的液体浊度低于5mg/l。而相关技术中的普通滤网只能过滤较大的机械颗粒物,滤袋和砂滤器过滤后液体的浊度最小为15mg/l。

基于此,本公开提供的有机废液过滤装置1相比其它形式的过滤设备,单位时间内的产液量更大;在相同流量下,过滤的时间更短。通过助滤剂的投加与有机废液过滤装置1的结合,能够明显减小有机废液过滤设备的体积;而对于相同体积的过滤设备,本公开的有机废液过滤装置1的过滤面积能够提升近百倍,且产水品质明显提高。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上模102还与液压缸5连接,上模102被配置为在液压缸5的驱动下沿竖直方向移动;上模102能够在液压缸5的驱动下向下移动至与下模103合模形成合模腔体,从而使助滤剂被限制在合模腔体内堆积成滤床,防止待过滤有机废液和助滤剂流到有机废液过滤装置1中的其他位置,为后续对滤床和污泥的模块化处理提供基础。可选的,上模102朝向下模103的一侧的边缘设置一圈密封胶圈,并在下模103朝向上模102的一侧的边缘设置一圈密封胶圈,这样,上模102与下模103合模时即可以形成密闭的合模腔体,能够更好地保证合模腔体的密闭性,防止后续使用过程中的漏液或漏气情况发生。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有机废液过滤装置1还包括:设置于上模102内的布水器105,布水器105与输送管道21连通。

通过输送管道21进入有机废液过滤装置1中的待过滤有机废液通过布水器105,能够均匀地分布在合模腔体内的支撑滤网104上,从而使形成的滤床各处厚度更加均匀,待过滤有机废液分布均匀也能得到更充分的过滤。布水器105的型号和规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有机废液过滤装置1还包括:与支撑滤网104连接的链条,以及与链条连接的电机;电机被配置为驱动链条带动支撑滤网104转动。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壳体101下部设置有排泥口106,排泥口106的设置位置对应支撑滤网104的回转部分。

示例性的,支撑滤网104四周经加工封边并打孔,选用单边带侧板链条与支撑滤网104绑扎在一起。在过滤一段时间后,上模102上移与下模103完成脱模,通过电机驱动单边带侧板链条带动支撑滤网104转动,使附带有污泥的滤床随着支撑滤网104一起移动,当附带有污泥的滤床移动至支撑滤网104的回转部分时,排泥口106打开,附带有污泥的滤床通过重力作用由排泥口106落入下方的收泥车中(图中未示出),由收泥车带走进行后续处理。

如图2所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有机废液过滤装置1,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还包括:混合罐2以及设置于混合罐2中的搅拌器3。混合罐2的出液口与有机废液过滤装置1连接;搅拌器3被配置为将混合罐2中待处理的有机废液与加入待处理的有机废液中的助滤剂混合均匀。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所能实现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提供的有机废液过滤装置1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还包括:与搅拌器3连接的控制柜4。控制柜4中例如设置有mcu(microcontrollerunit,微控制单元)、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单片机或plc(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该控制柜4为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控制核心,通过读取与之连接的各部件的信号或数据,执行相应的控制流程和运算,然后将指令或数据发送给相应的部件,以实现有机废液处理回收过程的自动控制。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还包括:与上模102连接的液压缸5,被配置为驱动上模102沿竖直方向移动;液压缸5与控制柜4连接,从而可以通过控制柜4控制液压缸5,实现上模102的上移或下移。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还包括:设置于待处理有机废液源与混合罐2之间的废液提升泵6,废液提升泵6与控制柜4连接,能够在控制柜4的控制下将待处理有机废液源处的液体输送至混合罐2。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混合罐2的罐体上部的液位传感器7;液位传感器7与控制柜4连接,液位传感器7被配置为检测混合罐2中液体的液位,并将液位检测信号传输至控制柜4;控制柜4被配置为接收液位检测信号,判断混合罐2中液体的液位是否超过预设液位,如果是,则控制废液提升泵6关闭。

也就是说,通过废液提升泵6将待处理有机废液从待处理有机废液源输送至混合罐2之后,混合罐2中液位发生变化,液位传感器7实时检测混合罐2中液体的液位,并将液位检测信号传输至控制柜4;控制柜4接收液位检测信号,实时判断混合罐2中液体的液位是否超过预设液位,如果是,则说明混合罐2中的液体有溢出的风险,可以通过控制柜4控制废液提升泵6关闭。该预设液位可根据混合罐的容量情况设定。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还包括:与混合罐2连接的第一加药箱8;设置于第一加药箱8与混合罐2之间的第一加药泵9,第一加药泵9与控制柜4连接;与混合罐2连接的第二加药箱10;以及,设置于第二加药箱10与混合罐2之间的第二加药泵11,第二加药泵11与控制柜4连接。

第一加药箱8和第二加药箱10中可用于盛放絮凝剂,并通过对应的第一加药泵9和第二加药泵11向待处理的有机废液中加入絮凝剂,以对待处理的有机废液进行絮凝预处理,便于提高后续过程的过滤效率。

示例性的,第一加药箱8用于放置质量浓度为2%的聚合氯化铝(pac)溶液,向混合罐2输送时,聚合氯化铝溶液与待处理的有机废液的体积比为3%-5%;第二加药箱10用于放置质量浓度为5%的聚丙烯酰胺(pam)溶液,向混合罐2输送时,聚丙烯酰胺溶液与待处理的有机废液的体积比为0.5%-1%。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加药箱8和第二加药箱10可以与自来水或消防水的管路连接,从而便于利用外来水源配置絮凝剂溶液。

对有机废液进行过滤后,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还能够对过滤后的液体(回收液)进行回收再利用。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出液管道22包括净化支路221和二次过滤支路222,二次过滤支路222与混合罐2连接。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还包括:与净化支路221连接的净水箱18、设置在净化支路221上的净水阀19,以及,设置在二次过滤支路222上的二次过滤阀20。净水箱18连接至臭氧杀菌装置23,净水阀19与控制柜4连接,二次过滤阀20与控制柜4连接。

通过控制柜4控制净水阀19打开,经与下模103连通的出液管道22流出的回收液可以通过净化支路221进入净水箱18。由于本公开的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无废液排放,整个工艺流程中的液体不断循环使用易滋生细菌产生恶臭气体,因此利用臭氧杀菌装置23(臭氧发生量例如为10g/min)对回收液进行杀菌除臭,可以有效净化回收液,从而便于对杀菌除臭后的回收液进行回收利用。由净水箱18流出的净化液体例如可以输送至原液配置池,参与原料配置,以实现净化液体中残余的原料的循环利用,从而节省大量原料采购成本,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可以理解的是,当有机废液过滤装置1发生故障或出现其他影响有机废液过滤的情况时,从出液管道22流出的回收液有可能不符合回收标准,因此,可以通过在出液管道22上设置检测口,对回收液进行过滤质量检测。当回收液不符合回收标准时,控制柜4控制净水阀19关闭、二次过滤阀20打开,回收液通过二次过滤支路222回流至混合罐2,待故障排除后可以重新进行过滤。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混合罐2的出液口与有机废液过滤装置1通过输送管道21连通,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还包括:设置于输送管道21上的供液泵12和设置于输送管道21上的供液阀13,以控制有机废液从混合罐2输送至有机废液过滤装置1。供液泵12与控制柜4连接,供液阀13与控制柜4连接。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还包括:与上模102连接的压力传感器14;压力传感器14与控制柜4连接,压力传感器14被配置为检测上模102与下模103合模时形成的合模腔体内的压力,并将压力信号传输至控制柜4;控制柜4还被配置为接收压力信号,判断合模腔体内的压力是否超过第一预设压力,如果是,则控制供液泵12和供液阀13关闭。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还包括:与上模102连接的压缩空气罐15;设置于压缩空气罐15和上模102之间的压缩空气阀16,压缩空气阀16与控制柜4连接;以及,设置于上模102与出液管道22之间的泄压阀17,泄压阀17与控制柜4连接;控制柜4还被配置为接收压力信号,判断合模腔体内的压力是否超过第一预设压力,如果是,则控制压缩空气阀16打开;判断合模腔体内的压力是否低于第二预设压力,如果是,则控制压缩空气阀16关闭,并控制泄压阀17打开。

在过滤过程中,随着滤床对污泥的过滤,污泥不断沉积,过滤阻力逐渐增大。压力传感器14实时检测上模102与下模103合模时形成的合模腔体内的压力,并将压力信号传输至控制柜4;控制柜4实时接收压力信号,判断合模腔体内的压力是否超过第一预设压力,该第一预设压力的范围例如设置为0.2~0.25mpa,超过第一预设压力则表明不再适合继续对有机废液进行过滤;如果判断合模腔体内的压力超过第一预设压力,则控制柜4控制供液泵12和供液阀13关闭,从而停止向合模腔体内输送有机废液。

在关闭供液阀13时,控制柜4还可以控制压缩空气阀16打开,使压缩空气罐15中的压缩空气进入合模腔体内,利用压缩空气(0.6~0.7mpa)将合模腔体内的残存液体经滤床吹出,实现对残余液体的过滤。之后继续利用压缩空气持续对滤床进行脱水吹扫,吹扫时间例如为30s~60s,风量为1.5nm3/min。由于助滤剂形成的滤床具有多孔性且透气性良好,合模腔体内的水分被快速吹出,从而完成污泥的干化。干化产物为助滤剂纤维和污泥的混合物,其质量很小,含水量不高于60%,无需进一步干化处理即可直接储运至固废处理厂。

吹扫干化过程中,压力传感器14实时检测合模腔体内的压力,随着水分的吹出,合模腔体内的压力逐渐降低。控制柜4收到压力信号后判断合模腔体内的压力是否低于第二预设压力,该第二预设压力例如设置为0.3mpa,低于第二预设压力则表明不再需要继续通入压缩空气,此时可以控制压缩空气阀16关闭,并控制泄压阀17打开。吹扫干化完成后,打开泄压阀17可以将合模腔体内的余压排空至0mpa。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有机废液过滤装置1还包括与支撑滤网104连接的链条,以及与链条连接的电机;控制柜4与电机连接。

当吹扫终止,合模腔体内泄压后开启模腔,也即液压缸5驱动上模102上移完成脱模,此时通过电机驱动链条带动支撑滤网104转动,使干化产物随着支撑滤网104一起移动,当干化产物移动至支撑滤网104的回转部分时,排泥口106打开,干化产物通过重力作用由排泥口106落入下方的收泥车中,由收泥车带走进行后续处理。

采用本公开提供的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产生的污泥无需进一步脱水干化,原因在于助滤剂纤维的高透气性,使经压缩空气吹扫后的污泥与纤维极易脱水,经检测出泥成饼状,含水率低于60%。

本公开提供的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维护成本低,避免了清洗维护所导致的二次污染,原因在于支撑滤网104直接与助滤剂的纤维接触,而不与带粘性的污泥接触,使污泥与支撑滤网104之间分离容易不粘滤网,避免人工清洗,因此支撑滤网104可长期使用,维护成本非常低。

本公开提供的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运行成本低,成套设备总装机功率低,运转设备包括一台小型搅拌器3、一台链条电机及各个泵体等,总装机功率不足4kw;运行过程中搅拌器3、电机、泵体等均是间歇运行,运行时间短。另外,所投入使用的助滤剂,以草纤维为例,由农作物秸秆制成,成本很低,且易处理。

本公开提供的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采用模具工作原理,使有机废液过滤装置1能在过滤和排泥工作中,通过控制柜4控制实现模腔的合模与脱模、干化产物的运送等,从而实现有机废液处理的自动化。

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废液提升泵6、第一加药泵9、第二加药泵11、供液泵12等可以根据流体的性质和流量等参数,选用适当型号的泵体;供液阀13、压缩空气阀16、泄压阀17、净水阀19、二次过滤阀20等阀门可以选用适当型号的电磁阀等,以实现其各自对应的功能。本公开对上述泵体和阀门不做限制。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有机废液处理回收方法,该方法实施过程中使用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有机废液过滤装置1和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所述有机废液处理回收方法包括:

s1,搅拌待处理的有机废液,并向待处理的有机废液中加入助滤剂。

s2,对混有助滤剂的待过滤有机废液进行过滤,包括:向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中的有机废液过滤装置1中通入待过滤有机废液,并进行过滤。其中,有机废液过滤装置1包括:壳体101、位于壳体101内的上模102、位于壳体101内且与上模102相对设置的下模103,以及,环绕下模103设置的环形输送带式支撑滤网104;上模102与输送管道21连通,下模103与出液管道22连通,位于下模103朝向上模102的一侧的一部分支撑滤网104被配置为附着待过滤有机废液中的助滤剂。

s3,回收过滤后的液体。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助滤剂包括草纤维、木纤维、玻璃纤维、纸浆纤维以及硅藻土中的至少一种。

由于硅藻土、玻璃纤维、纸浆纤维的固体废物需二次处理,且成本较高,另外玻璃纤维过滤精度相对于草纤维较低,在高净化效率要求的情况下,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选用草纤维作为助滤剂。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助滤剂与待处理有机废液的质量比为1%~3%。如果助滤剂与待处理有机废液的质量比太小,则过滤精度较差,且过滤后的产液量较低,脱模时间长;质量比过大则容易造成助滤剂的浪费,且会增加固废量,提高后续处理固废的成本。示例性的,选用型号为tm300的草纤维助滤剂5kg,加入到250kg有机废液中。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还包括混合罐2、设置于混合罐2中的搅拌器3以及与搅拌器3连接的控制柜4。步骤s1中搅拌待处理的有机废液,并向待处理的有机废液中加入助滤剂,包括:

s11,向混合罐2中加入待处理的有机废液。

s12,控制柜4控制搅拌器3旋转,在搅拌的情况下向混合罐2中加入助滤剂,将混合罐2中待处理的有机废液与助滤剂混合均匀。在搅拌的情况下向混合罐2中加入助滤剂,可以防止助滤剂发生沉降,使助滤剂与待处理的有机废液能够充分混合均匀。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还包括:设置于待处理有机废液源与混合罐2之间的废液提升泵6,以及,设置于混合罐2的罐体上部的液位传感器7;废液提升泵6与控制柜4连接,液位传感器7与控制柜4连接。步骤s11中,向混合罐2中加入待处理的有机废液,包括:

s111,通过废液提升泵6将待处理有机废液从待处理有机废液源输送至混合罐2;

s112,液位传感器7检测混合罐2中液体的液位,并将液位检测信号传输至控制柜4;控制柜4接收液位检测信号,判断混合罐2中液体的液位是否超过预设液位,如果是,则控制废液提升泵6关闭。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还包括与上模102连接的液压缸5,液压缸5与控制柜4连接;混合罐2与上模102通过输送管道21连通。步骤s2中,对混有助滤剂的待过滤有机废液进行过滤,包括:

s21,控制柜4控制液压缸5驱动上模102向下移动,使上模102与下模103合模形成合模腔体;

s22,由混合罐2经输送管道21向合模形成的合模腔体内通入混有助滤剂的待过滤有机废液;助滤剂附着在上模102与下模103之间的支撑滤网104上形成滤床,随着过滤时间推移,滤床厚度逐渐增加,容泥量逐渐提高,过滤面积逐渐增大;

s23,经过滤床过滤后,待过滤有机废液中的污泥留存在滤床中;

s24,待过滤有机废液过滤后形成回收液,通过与下模103连通的出液管道22排出。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出液管道22包括净化支路221;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还包括与净化支路221连接的净水箱18,以及设置在净化支路221上的净水阀19,净水阀19与控制柜4连接;净水箱18连接至臭氧杀菌装置23。步骤s3中,回收过滤后的液体的步骤,包括:

s31,控制柜4控制净水阀19打开,回收液通过净化支路221进入净水箱18;

s32,臭氧杀菌装置23对回收液进行杀菌除臭;

s33,对杀菌除臭后的回收液进行回收利用。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出液管道22还包括二次过滤支路222,二次过滤支路222与混合罐2连接;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还包括设置在二次过滤支路222上的二次过滤阀20,二次过滤阀20与控制柜4连接。步骤s3中,回收过滤后的液体的步骤,还包括:

s34,对从下模103流出的回收液进行检测,当回收液不符合回收标准时,控制柜4控制净水阀19关闭、二次过滤阀20打开,回收液通过二次过滤支路222进入混合罐2。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还包括:设置于输送管道21上的供液、设置于输送管道21上的供液阀13、与上模102连接的压力传感器14、与上模102连接的压缩空气罐15、设置于压缩空气罐15和上模102之间的压缩空气阀16,以及,设置于上模102与出液管道22之间的泄压阀17;供液泵12、供液阀13、压力传感器14、压缩空气阀16、泄压阀17分别与控制柜4连接。步骤s2对混有助滤剂的待过滤有机废液进行过滤之后,有机废液处理回收方法还包括:s4,对滤床和污泥进行脱水吹扫。该步骤包括:

s41,压力传感器14检测合模腔体内的压力,并将压力信号传输至控制柜4;

s42,控制柜4接收压力信号,判断合模腔体内的压力是否超过第一预设压力,如果是,则控制供液泵12和供液阀13关闭,并控制压缩空气阀16打开;

s43,利用压缩空气罐15中的压缩空气将合模腔体中残存的液体经滤床吹出,并对滤床和滤床中的污泥进行脱水吹扫;

s44,控制柜4持续接收压力信号,判断合模腔体内的压力是否低于第二预设压力,如果是,则控制压缩空气阀16关闭,并控制泄压阀17打开。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有机废液过滤装置1还包括:与支撑滤网104连接的链条,以及与链条连接的电机;电机与控制柜4连接;壳体101下部设置有排泥口106,排泥口106的设置位置对应支撑滤网104的回转部分。在步骤s4对滤床和污泥进行脱水吹扫之后,有机废液处理回收方法还包括:

s5,控制柜4控制液压缸5驱动上模102向上移动,使上模102与下模103脱模;

s6,控制柜4控制电机驱动链条带动支撑滤网104转动,滤床和污泥随支撑滤网104移动;当滤床和污泥移动至支撑滤网104的回转部分时,在重力作用下经排泥口106落入收泥车。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s2对混有助滤剂的待过滤有机废液进行过滤之前,有机废液处理回收方法还包括:s7,向待处理的有机废液中加入絮凝剂。

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絮凝剂选用聚合氯化铝溶液和/或聚丙烯酰胺溶液;其中,聚合氯化铝溶液的质量浓度为2%,聚合氯化铝溶液与待处理的有机废液的体积比为3%-5%;聚丙烯酰胺溶液的质量浓度为5%,聚丙烯酰胺溶液与待处理的有机废液的体积比为0.5%-1%。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产品和方法能够实现工业生产中高过滤精度的固液分离和回收,例如混有机械杂质或固体颗粒物的废油的固液分离和回收,抛光研磨液的固液分离和回收,机械加工过程中切削液、乳化液的固液分离和回收、铸造行业脱模剂的固液分离和回收;还能够显著降低回收液的浊度。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有机废液处理回收方法的步骤为可选地示例性方法,实施时可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对上述步骤的顺序进行适当调整。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采用上述有机废液过滤装置1和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的有机废液处理回收方法进行详细地说明。

待处理的有机废液经废液提升泵6提升至混合罐2中,控制柜4控制搅拌器3工作,在搅拌的情况下加入5kg草纤维。

有机废液过滤装置1在液压缸5的驱动下,上模102下行与下模103完成合模。

有机废液与草纤维的混合液搅拌均匀后,启动供液泵12,同时开启供液阀13,向有机废液过滤装置1内通入过滤液体,过滤后的回收液流入净水箱18,净水箱18连通臭氧杀菌装置23,回收液经杀菌除臭后进入生产系统等待回收利用

压力传感器14实时检测合模腔体中的压力,当合模腔体中的压力上升至0.25mpa后,供液泵12停止,供液阀13关闭,此时开启压缩空气阀16,向合模腔体内通入压缩空气(0.7mpa)。

利用压缩空气将合模腔体内的残存液体经滤床吹出,实现对残余液体的过滤。之后继续利用压缩空气持续对滤床进行脱水吹扫,吹扫时间40s,风量为1.5nm3/min。

待合模腔体内压力降至0.3mpa以下时,关闭压缩空气阀16,开启泄压阀17,此时模腔内压力降至0mpa。

液压缸5驱动上模102上行,使上模102与下模103完成脱模。电机启动,驱动链条带动支撑滤网104沿环形移动,经吹扫脱水干化后的污泥和纤维落入收泥车中,完成整个过滤、排泥过程,有机废液处理回收系统自动进入下一个循环。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特别是对于本公开涉及的方法实施例而言,由于与产品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方法实施例描述得比较简单的部分,相关之处参见产品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方式”、“一些实施例/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方式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方式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和/或”仅仅是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同时,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公开,而并非是对本公开的范围进行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上述公开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变化或变型,并且这些变化或变型仍处于本公开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