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厌氧反应器池体的锥形排渣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09931发布日期:2021-06-18 16:24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一种厌氧反应器池体的锥形排渣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锥形排渣自动清洗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厌氧反应器池体的锥形排渣结构。



背景技术:

最初的厌氧反应器雏形来源于1896年英国出现的首座用于处理生活污水的厌氧消化池。他们主要用于污泥和粪肥的消化,以及生活污水的处理,而一般容积负荷仅为4~5kgcod/(m3•d)。随后荷兰大学环境系lettinga等在1974—1988年开发研制了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pflowanaerobicsludgebed,uasb)反应器,通过将厌氧活性污泥中的反应槽和沉淀槽相合并,进而建立一套简化的系统反应器。

现有少数的厌氧反应器池体的锥形排渣结构在进行排渣后没有更好的对接渣罐进行清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少数的厌氧反应器池体的锥形排渣结构在进行排渣后没有更好的对锤形体进行清洗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厌氧反应器池体的锥形排渣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厌氧反应器池体的锥形排渣结构,包括反应器,所述反应器的底部一侧连通有排渣管,排渣管上设有第二阀门,排渣管的一端连通有接渣罐,接渣罐内设有隔板,所述接渣罐内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第一转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第一转动杆的另一端与隔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上固定连接有支杆,支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刷子,刷子与接渣罐的内壁相配合,所述接渣罐的底部设有排出口,排出口上设有第一阀门。

优选的,所述接渣罐的顶部连通有排气框,排气框内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杆,第二转动杆的一端固定套设有扇叶,第二转动杆上固定套设有第一锥齿轮,接渣罐的一侧内壁上设有活性炭层,接渣罐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长孔,第二长孔与活性炭层相配合。

优选的,所述接渣罐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三转动杆,接渣罐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柱,第三转动杆的一端与支撑柱转动连接,第三转动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锥齿轮,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啮合。

优选的,所述第三转动杆上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支撑柱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托板,托板上固定安装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三转动杆固定连接,支撑柱上滑动连接有转动柱,转动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齿轮,转动柱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四齿轮。

优选的,所述接渣罐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水箱,水箱的一侧连通有第一水管,第一水管的一端连通有增压泵,增压泵的一侧连通有第二水管,接渣罐的顶部内壁上固定连接有支板,支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喷头,喷头与第二水管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方案由于设置了第一转动杆、第一齿轮、支杆和刷子,第一齿轮带动第一转动杆转动,第一转动杆通过支杆带动刷子旋转,实现了对接渣罐除污的目的;

(2)本方案由于设置了第二锥齿轮、第一锥齿轮、第二转动杆、扇叶和活性炭层,第二锥齿轮带动第一锥齿轮转动,第一锥齿轮通过第二转动杆带动扇叶旋转将污染气体吸入活性炭层进行过滤,实现了将污染气体吸入活性炭层进行过滤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对接渣罐进行排渣后便于对接渣罐进行清洗,方便人们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厌氧反应器池体的锥形排渣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厌氧反应器池体的锥形排渣结构的刷子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厌氧反应器池体的锥形排渣结构的a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反应器、2排渣管、3接渣罐、4第一转动杆、5第一齿轮、6排气框、7第二转动杆、8扇叶、9第一锥齿轮、10第三转动杆、11第二锥齿轮、12支撑柱、13第二齿轮、14电机、15转动柱、16第三齿轮、17第四齿轮、18活性炭层、19水箱、20第一水管、21增压泵、22第二水管、23喷头、24支板、25支杆、26刷子、27隔板、28排出口、29第一阀门、30第二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施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参照图1-3,一种厌氧反应器池体的锥形排渣结构,包括反应器1,反应器1的底部一侧连通有排渣管2,排渣管2上设有第二阀门30,排渣管2的一端连通有接渣罐3,接渣罐3内设有隔板27,接渣罐3内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4,第一转动杆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5,第一转动杆4的另一端与隔板27转动连接,第一转动杆4上固定连接有支杆25,支杆2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刷子26,刷子26与接渣罐3的内壁相配合,接渣罐3的底部设有排出口28,排出口28上设有第一阀门29。

本实施例中,接渣罐3的顶部连通有排气框6,排气框6内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杆7,第二转动杆7的一端固定套设有扇叶8,第二转动杆7上固定套设有第一锥齿轮9,接渣罐3的一侧内壁上设有活性炭层18,接渣罐3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长孔,第二长孔与活性炭层18相配合。

本实施例中,接渣罐3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三转动杆10,接渣罐3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柱12,第三转动杆10的一端与支撑柱12转动连接,第三转动杆1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锥齿轮11,第二锥齿轮11与第一锥齿轮9啮合。

本实施例中,第三转动杆10上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13,支撑柱12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托板,托板上固定安装有电机14,电机14的输出轴与第三转动杆10固定连接,支撑柱12上滑动连接有转动柱15,转动柱1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齿轮16,转动柱1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四齿轮17。

本实施例中,接渣罐3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水箱19,水箱19的一侧连通有第一水管20,第一水管20的一端连通有增压泵21,增压泵21的一侧连通有第二水管22,接渣罐3的顶部内壁上固定连接有支板24,支板2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喷头23,喷头23与第二水管22连通。

实施例二

参照图1-3,一种厌氧反应器池体的锥形排渣结构,包括反应器1,反应器1的底部一侧连通有排渣管2,排渣管2上设有第二阀门30,排渣管2的一端连通有接渣罐3,接渣罐3内设有隔板27,接渣罐3内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4,第一转动杆4的一端焊接连接有第一齿轮5,第一转动杆4的另一端与隔板27转动连接,第一转动杆4上焊接连接有支杆25,支杆25的一端焊接连接有刷子26,刷子26与接渣罐3的内壁相配合,接渣罐3的底部设有排出口28,排出口28上设有第一阀门29。

本实施例中,接渣罐3的顶部连通有排气框6,排气框6内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杆7,第二转动杆7的一端焊接套设有扇叶8,第二转动杆7上焊接套设有第一锥齿轮9,接渣罐3的一侧内壁上设有活性炭层18,接渣罐3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长孔,第二长孔与活性炭层18相配合,第一锥齿轮9可通过第二转动杆7带动扇叶旋转。

本实施例中,接渣罐3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三转动杆10,接渣罐3的顶部焊接安装有支撑柱12,第三转动杆10的一端与支撑柱12转动连接,第三转动杆10的另一端焊接连接有第二锥齿轮11,第二锥齿轮11与第一锥齿轮9啮合,第三转动杆10可通过第二锥齿轮11带动第一锥齿轮9转动。

本实施例中,第三转动杆10上焊接连接有第二齿轮13,支撑柱12的一侧焊接安装有托板,托板上焊接安装有电机14,电机14的输出轴与第三转动杆10焊接连接,支撑柱12上滑动连接有转动柱15,转动柱15的一端焊接连接有第三齿轮16,转动柱15的另一端焊接连接有第四齿轮17,电机14的输出轴可带动第三转动杆10转动。

本实施例中,接渣罐3的顶部焊接安装有水箱19,水箱19的一侧连通有第一水管20,第一水管20的一端连通有增压泵21,增压泵21的一侧连通有第二水管22,接渣罐3的顶部内壁上焊接连接有支板24,支板24的底部焊接连接有喷头23,喷头23与第二水管22连通,增压泵21通过第一水管20从水箱19内将水抽出通过第二水管22流入喷头23对接渣罐3进行冲洗与刷子26相配合。

本实施例中,在使用此装置时,拧开第二阀门30将渣从排渣管2内排进接渣罐3,启动电机14,电机14的输出轴通过第三转动杆10带动第二锥齿轮11转动,第二锥齿轮11通过第一锥齿轮9带动第二转动杆7转动,第二转动杆7带动扇叶8旋转将渣的污染气体吸入排气框6通过活性炭层18进行过滤后排出接渣罐3内,当污染气体排完后,可拧动第一阀门29将渣从排出口28排出,当渣排出后,推动转动柱15,转动柱15带动第三齿轮16与第二齿轮13啮合即可,同时第三转动杆10通过第二齿轮13带动第三齿轮16转动,第三齿轮16通过转动柱15带动第四齿轮17转动,第四齿轮17通过第一齿轮5带动第一转动杆4转动,第一转动杆4通过支杆25带动刷子26旋转对接渣罐3的内壁粉刷污渍,同时增压泵21通过第一水管20从水箱19内将水抽出通过第二水管22流入喷头23对接渣罐3进行冲洗与刷子26相配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施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施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