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用曝气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36789发布日期:2021-07-20 16:23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用曝气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曝气池,具体是一种基于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用曝气池。



背景技术:

曝气池利用活性污泥法进行污水处理,池内提供一定污水停留时间,满足好氧微生物所需要的氧量以及污水与活性污泥充分接触的混合条件。曝气池主要由池体、曝气系统和进出水口三个部分组成。池体一般用钢筋混凝土筑成,平面形状有长方形、方形和圆形等。

现有的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用曝气池在对污水进行曝气处理后,不能直接对使用过的活性污泥进行处理,导致活性污泥直接排放造成环境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用曝气池,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用曝气池,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部固定连接有污水过滤槽,所述污水过滤槽内壁两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块,限位块顶部设置有过滤网,所述底板顶部固定连接有曝气池,所述污水过滤槽的出水口通过导液管与第一水泵的进水口固定连接,第一水泵的出水口通过导液管与曝气池的进水口固定连接,所述曝气池内壁底部设置有转轴,转轴底端通过联轴器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底板底部,转轴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一搅拌杆,转轴两侧均固定连接有l型板,所述曝气池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进料口,所述曝气池顶部固定连接有曝气机,所述曝气机的进气口固定连接有进气管,进气管上设置有防尘网,所述曝气机的出气口通过曝气管与曝气池顶部的进气口固定连接,所述曝气池底部的出料口固定连接有污泥出料管,污泥出料管竖向贯穿底板并延伸至底板外侧,污泥出料管上固定安装有第一阀门,污泥出料管底端与活性污泥处理箱固定连接,所述底板底部对称固定连接有支撑杆,两个支撑杆之间固定连接有横板,所述横板顶部固定连接有活性污泥处理箱,所述活性污泥处理箱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进料口,所述第二进料口上设置有螺旋密封盖,所述活性污泥处理箱内设置有转轴,转轴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搅拌杆,转轴一端通过联轴器与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活性污泥处理箱外侧,所述活性污泥处理箱的出泥口固定连接有排泥管,排泥管上固定安装有第二阀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过滤网四周与污水过滤槽内壁贴合,所述过滤网顶部对称固定连接有拉杆,所述拉杆顶端固定连接有拉环。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曝气池一侧的出泥口通过导管与第三水泵的进泥口固定连接,所述曝气池内壁顶部固定连接有储泥盒,第三水泵出泥口通过导泥管与储泥盒进泥口固定连接,所述储泥盒底部设置有喷头,所述喷头与储泥盒内部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l型板外侧固定连接有毛刷,所述毛刷与曝气池内壁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曝气池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顶部固定连接有清水池,所述清水池一侧通过导液管与第二水泵的出水口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水泵的进水口通过导液管与曝气池的出水口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底部与曝气池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加强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曝气机、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一水泵、第二水泵和第三水泵均通过导线与外接开关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将活性污泥通过第一进料口进入到曝气池内,进一步将污水经过污水过滤槽进行初步过滤,将污水中较大的杂质过滤,启动第一水泵,将经过初步过滤的污水泵入曝气池内,启动曝气机,将外界的空气吸入曝气池内为微生物的增长提供氧气,启动第一电机,使得转轴带动第一搅拌杆转动,使得活性污泥与污水充分搅拌并与空气充分接触,提高活性污泥与污水的反应效果。

2、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三水泵的设置,可以将活性污泥循环输送到曝气池内,从而保证活性污泥的浓度,确保能连续的进行污水处理。

3、本实用新型中当污水曝气处理完毕时,此时曝气池进行沉淀,使得活性污泥沉降在曝气池底部,曝气池顶部的清水,通过第二水泵将清水泵入清水池内。

4、本实用新型通过打开第一阀门,活性污泥通过管道进入活性污泥处理箱内,将药剂通过第二进料口进入活性污泥处理箱内,启动第二电机,使得转轴带动第二搅拌杆转动,将药剂与活性污泥混合对剩余污泥中的微生物进行处理,防止直接排放污染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基于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用曝气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基于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用曝气池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底板1、污水过滤槽2、过滤网3、拉杆4、第一水泵5、连接板6、清水池7、第二水泵8、曝气机9、第一进料口10、储泥盒11、喷头12、l型板13、毛刷14、第三水泵15、第一搅拌杆16、曝气池17、支撑杆18、第一电机19、第二电机20、第一阀门21、活性污泥处理箱22、第二搅拌杆23、第二阀门24、横板25和第二进料口2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基于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用曝气池,包括底板1、污水过滤槽2、过滤网3、拉杆4、第一水泵5、连接板6、清水池7、第二水泵8、曝气机9、第一进料口10、储泥盒11、喷头12、l型板13、毛刷14、第三水泵15、第一搅拌杆16、曝气池17、支撑杆18、第一电机19、第二电机20、第一阀门21、活性污泥处理箱22、第二搅拌杆23、第二阀门24、横板25和第二进料口26,所述底板1顶部固定连接有污水过滤槽2,所述污水过滤槽2内壁两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块,限位块顶部设置有过滤网3,所述过滤网3四周与污水过滤槽2内壁贴合,所述过滤网3顶部对称固定连接有拉杆4,所述拉杆4顶端固定连接有拉环,所述底板1顶部固定连接有曝气池17,所述污水过滤槽2的出水口通过导液管与第一水泵5的进水口固定连接,第一水泵5的出水口通过导液管与曝气池17的进水口固定连接,所述曝气池17内壁底部设置有转轴,转轴底端通过联轴器与第一电机19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19的输出轴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底板1底部,转轴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一搅拌杆16,转轴两侧均固定连接有l型板13,所述l型板13外侧固定连接有毛刷14,所述毛刷14与曝气池17内壁接触,所述曝气池17一侧的出泥口通过导管与第三水泵15的进泥口固定连接,所述曝气池17内壁顶部固定连接有储泥盒11,第三水泵15出泥口通过导泥管与储泥盒11进泥口固定连接,所述储泥盒11底部设置有喷头12,所述喷头12与储泥盒11内部连通,所述曝气池17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进料口10,所述曝气池17顶部固定连接有曝气机9,所述曝气机9的进气口固定连接有进气管,进气管上设置有防尘网,所述曝气机9的出气口通过曝气管与曝气池17顶部的进气口固定连接,所述曝气池17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6,所述连接板6顶部固定连接有清水池7,所述清水池7一侧通过导液管与第二水泵8的出水口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水泵8的进水口通过导液管与曝气池17的出水口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6底部与曝气池17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加强板,所述曝气池17底部的出料口固定连接有污泥出料管,污泥出料管竖向贯穿底板1并延伸至底板1外侧,污泥出料管上固定安装有第一阀门21,污泥出料管底端与活性污泥处理箱22固定连接,所述底板1底部对称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8,两个支撑杆18之间固定连接有横板25,所述横板25顶部固定连接有活性污泥处理箱22,所述活性污泥处理箱22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进料口26,所述第二进料口26上设置有螺旋密封盖,所述活性污泥处理箱22内设置有转轴,转轴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搅拌杆23,转轴一端通过联轴器与第二电机20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20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活性污泥处理箱22外侧,所述活性污泥处理箱22的出泥口固定连接有排泥管,排泥管上固定安装有第二阀门24,所述曝气机9、第一电机19、第二电机20、第一水泵5、第二水泵8和第三水泵15均通过导线与外接开关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在使用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用曝气池时,首先将活性污泥通过第一进料口10进入到曝气池17内,进一步将污水经过污水过滤槽2进行初步过滤,将污水中较大的杂质过滤,启动第一水泵5,将经过初步过滤的污水泵入曝气池17内,启动曝气机9,将外界的空气吸入曝气池17内为微生物的增长提供氧气,启动第一电机20,使得转轴带动第一搅拌杆16转动,使得活性污泥与污水充分搅拌并与空气充分接触,提高活性污泥与污水的反应效果,通过毛刷14的设置,可以在搅拌的同时将附着在曝气池17内壁的活性污泥刮下来,通过第三水泵15的设置,可以将活性污泥循环输送到曝气池17内,从而保证活性污泥的浓度,确保能连续的进行污水处理,当污水曝气处理完毕时,此时曝气池17进行沉淀,使得活性污泥沉降在曝气池17底部,曝气池17顶部的清水,通过第二水泵8将清水泵入清水池7内,进一步打开第一阀门21活性污泥通过管道进入活性污泥处理箱22内,将药剂通过第二进料口26进入活性污泥处理箱22内,启动第二电机20,使得转轴带动第二搅拌杆23转动,将药剂与活性污泥混合对剩余污泥中的微生物进行处理,防止直接排放污染环境。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