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可拆卸内出水管的污水处理用生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71179发布日期:2021-06-29 23:32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可拆卸内出水管的污水处理用生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可拆卸内出水管的污水处理用生化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对污水的排放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由于污水的有机物含量高、色度大、成分复杂,会降低水的透明度,从而影响水生生物和微生物的生长,故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后方可排出。而现有的污水处理装置一般仅于其底部设置有单一的出水口,且该出水口未内接有内部导流管或内部导流管是固定不可拆卸的,此类装置在优势菌种的培养或活性污泥驯化时,无法单独、及时地排出废水,容易影响培养营养和环境条件,从而影响污水处理的效率和效果。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具有可拆卸内出水管,可实现单独排出上层废液而不影响内部培养营养和环境条件的污水处理用生化装置成为当下存在的主要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可拆卸内出水管的污水处理用生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可拆卸内出水管的污水处理用生化装置,其包括装置本体、内置的培养空间、及延伸设置于所述培养空间内的搅拌装置,所述培养空间包括上下依次设置的搅拌腔和培养生化腔,于所述装置本体的上端对应所述搅拌腔设置有投料口、进水管和上部出水管,且所述装置本体的下端对应所述培养生化腔设置有下部出水管和排空口,所述进水管、上部出水管和下部出水管与所述装置本体的连接处均设置有防泄漏密封结构,所述投料口和排空口分别设置有第一闭合结构和第二闭合结构,所述上部出水管向所述搅拌腔内延伸设置有导流弯管,于所述导流弯管通过活接结构可拆卸地连接有内部导流管,所述内部导流管延伸设置于所述搅拌腔和培养生化腔之间。

上述的具有可拆卸内出水管的污水处理用生化装置,其中所述搅拌装置包括由电机驱动的搅拌轴,所述搅拌轴纵向设置于所述培养空间中,于所述搅拌轴上设置有第一搅拌叶组和第二搅拌叶组,所述第一搅拌叶组设置于所述搅拌腔中,所述第二搅拌叶组设置于所述搅拌腔与培养生化腔之间。

上述的具有可拆卸内出水管的污水处理用生化装置,其中于所述搅拌腔中至少设置有一组加热装置。

上述的具有可拆卸内出水管的污水处理用生化装置,其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中心加热棒、及沿所述中心加热棒径向延伸的若干加热管,所述加热管竖直安装于所述搅拌腔的内壁面。

上述的具有可拆卸内出水管的污水处理用生化装置,其中所述中心加热棒对应所述搅拌腔中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上述的具有可拆卸内出水管的污水处理用生化装置,其中于所述培养空间内纵向设置有磁性液位计。

上述的具有可拆卸内出水管的污水处理用生化装置,其中所述活接结构为具有内螺纹的活接接头,所述导流弯管和内部导流管分别对应所述内螺纹相适配地设置有第一外螺纹和第二外螺纹。

上述的具有可拆卸内出水管的污水处理用生化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闭合结构为常压快开手阀。

上述的具有可拆卸内出水管的污水处理用生化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闭合结构为止流阀。

上述的具有可拆卸内出水管的污水处理用生化装置,其中所述防泄漏密封结构为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巧妙,通过单独设置所述上部出水管,并配以可拆卸的所述内部导流管,一方面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安装或更换所需的长短尺寸的内部导流管,以适应于不同的使用情况,另一方面从所述装置本体的上端排出废液,而不影响所述培养生化腔内部的营养和生化环境条件;并且配合设置有防泄漏密封结构、第一闭合结构和第二闭合结构,以使所述培养空间内部营造稳定适宜的生化环境,又能防止所述培养空间内部漏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正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掌握,而非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

实施例: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可拆卸内出水管的污水处理用生化装置,其包括装置本体1、内置的培养空间、及延伸设置于所述培养空间内的搅拌装置,所述培养空间包括上下依次设置的搅拌腔21和培养生化腔22,于所述装置本体1的上端对应所述搅拌腔21设置有投料口31、进水管32和上部出水管33,且所述装置本体1的下端对应所述培养生化腔22设置有下部出水管41和排空口42,所述进水管32、上部出水管33和下部出水管41与所述装置本体1的连接处均设置有防泄漏密封结构,所述投料口31和排空口42分别设置有第一闭合结构和第二闭合结构,所述上部出水管33向所述搅拌腔21内延伸设置有导流弯管51,于所述导流弯管51通过活接结构52可拆卸地连接有内部导流管53,所述内部导流管53延伸设置于所述搅拌腔21和培养生化腔22之间。

具体地,通过单独设置所述上部出水管33,并配以可拆卸的所述内部导流管53,一方面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安装或更换所需的长短尺寸的内部导流管53,以适应于不同的使用情况,另一方面从所述装置本体1的上端排出废液,而不影响所述培养生化腔22内部的营养和生化环境条件;并且配合设置有防泄漏密封结构、第一闭合结构和第二闭合结构,以使所述培养空间内部营造稳定适宜的生化环境,又能防止所述培养空间内部漏液。

较佳地,所述搅拌装置包括由电机61驱动的搅拌轴,所述搅拌轴纵向设置于所述培养空间中,于所述搅拌轴上设置有第一搅拌叶组62和第二搅拌叶组63,所述第一搅拌叶组62设置于所述搅拌腔21中,所述第二搅拌叶组63设置于所述搅拌腔21与培养生化腔22之间,具体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所述电机61的转速,所述电机61驱动所述搅拌轴匀速转动,从而驱使所述第一搅拌叶组62和第二搅拌叶组63对混合液搅拌均匀,所述搅拌轴、第一搅拌叶组62和第二搅拌叶组63均由不锈钢材质制成。

进一步地,于所述搅拌腔21中至少设置有一组加热装置7,所述加热装置7包括中心加热棒、及沿所述中心加热棒径向延伸的若干加热管,所述加热管竖直安装于所述搅拌腔21的内壁面,在所述加热装置7进行加热的同时,开启所述搅拌装置,以使所述培养空间内部加热均匀。

具体地,根据所述装置本体1的尺寸,自由设定所述加热装置7的数量,所述加热管为不锈钢加热管,每一所述加热管的长度为30mm,管径为13mm。

更进一步地,所述中心加热棒对应所述搅拌腔中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可随时监测所述培养空间内的温度,提高对温度的可控性。

更进一步地,于所述培养空间内纵向设置有磁性液位计8,所述磁性液位计8可及时检测所述培养空间内部混合液的液位高度。

较佳地,所述活接结构52为具有内螺纹的活接接头,所述导流弯管51和内部导流管53分别对应所述内螺纹相适配地设置有第一外螺纹和第二外螺纹,通过所述内螺纹、第一外螺纹和第二外螺纹,可实现自由拆卸或安装所述活接接头和内部导流管53。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闭合结构为常压快开手阀,所述第二闭合结构为止流阀;具体地,所述上部出水口和下部出水口外接有出水泵,所述进水口63外接有进水泵,所述投料口31用于投料和在进液或排液时维持稳定压强,当在所述进水口进液或所述上部出水口和下部出水口排液时,开启所述常压快开手阀。

更进一步地,所述防泄漏密封结构为密封圈,提高所述装置本体1内部的密封性能。

利用本实用新型进行优势菌种培养时,将营养液和一定量的优势菌从所述进水口经进水泵输入至所述培养空间中,曝气,并开启所述加热装置7和搅拌装置进行保温培养一段时间,此时优势菌迅速大量繁殖菌群,停止所述搅拌装置,优势菌群在培养过程中产生菌胶团并沉积于所述培养生化腔22中,再次加入营养液继续培养,反复操作,最后将含有优势菌的混合液从所述下部出水口经出水泵输出。

利用本实用新型进行活性污泥驯化时,从所述投料口31将活性污泥投入至所述培养生化腔22中,利用进水泵从所述进水口输入工业废水,曝气,开启搅拌装置,使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逐渐适应所述处理空间内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后,停止曝气和搅拌,活性污泥沉降于所述培养生化腔22中,经过一段时间驯化后,经由所述上部出水口排出上清液,继续增加工业废水比例,直至活性污泥的活性达满负荷由所述排空口42排出。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巧妙,通过单独设置所述上部出水管,并配以可拆卸的所述内部导流管,一方面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安装或更换所需的长短尺寸的内部导流管,以适应于不同的使用情况,另一方面从所述装置本体的上端排出废液,而不影响所述培养生化腔内部的营养和生化环境条件;并且配合设置有防泄漏密封结构、第一闭合结构和第二闭合结构,以使所述培养空间内部营造稳定适宜的生化环境,又能防止所述培养空间内部漏液。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手段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之形状、构造及原理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