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机高效污泥脱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72796发布日期:2021-06-29 23:34阅读:54来源:国知局
一种有机高效污泥脱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脱水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有机高效污泥脱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污泥脱水是污水处理的最后一道收尾工序,利用脱水装置将含有大量有害物质的污泥泥浆进行最后的固液分离,除去污泥泥浆中的水分,得到固态的污泥,方便污泥的下一步处理与运输,污泥脱水是将流态的原生、浓缩或消化污泥脱除水分,转化为半固态或固态泥块的一种污泥处理方法。经过脱水后,污泥含水率可降低到百分之五十五至百分之八十,视污泥和沉渣的性质和脱水设备的效能而定。污泥的进一步脱水则称污泥干化,干化污泥的含水率低于百分之十。

现有的污泥脱水一般采用压滤机或者自然干化法对污泥进行脱出处理,但是普通的压滤机在对污泥的脱水率降低,从而需要污泥进行反复脱水,进而大大增加了污泥处理的成本,从而降低了其实用性,虽然自然干化法的脱水率可以达到百分之八十五,但其需要花费的时间过久,为此,提出一种有机高效污泥脱水处理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机高效污泥脱水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有机高效污泥脱水处理装置,包括第一处理仓和第二处理仓,所述第一处理仓的内侧壁焊接有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下表面开设有第一通槽,所述第一壳体的内侧壁焊接有第一过滤网,所述第一壳体的内侧壁粘接有滤布,所述第一处理仓的上表面螺纹连接有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的内侧壁螺纹连接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活塞杆的一端依次贯穿第二壳体的内侧底壁与第一处理仓的上表面且螺纹连接有压板,所述第二处理仓的内部设有桶体,所述桶体的外侧壁开设有等距排列的第二通槽,所述第二通槽的内侧壁焊接有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二处理仓内壁的一侧螺纹连接有保护壳,所述保护壳的内侧壁螺纹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直齿轮,所述桶体的外侧壁焊接有齿轮环,所述直齿轮的外侧壁与齿轮环的外侧壁啮合连接,所述桶体的下表面焊接有环形滑块,所述第二处理仓的内侧底壁开设有环形滑槽,所述环形滑块的内侧壁滑动连接于环形滑槽的内侧壁。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处理仓与第二处理仓之间设有污泥泵,所述污泥泵的进泥口螺纹连接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远离污泥泵的一端贯穿第一处理仓的外侧壁且插入于第一壳体的内部,所述污泥泵的出泥口螺纹连接有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远离污泥泵的一端贯穿第二处理仓的上表面且插入于桶体10的内部。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处理仓的上表面插接有进料管,所述进料管的顶部连通有进料斗,所述第一处理仓的上表面插接有加药管。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处理仓的下表面连通有第一排水管,所述桶体的下表面连通有排泥管,所述排泥管的底端贯穿第二处理仓的内侧底壁,所述第二处理仓的下表面对称连通有两个第二排水管。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排水管与第二排水管的管口处均固定连接有水阀,所述第一处理仓的内侧底壁对称焊接有两个引流板。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处理仓与第二处理仓的前表面均通过合页铰接有仓门,所述仓门的前表面固定连接有观察窗,所述仓门的外侧壁粘接有密封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电动推杆推动压板挤压第一壳体内的污泥,从而将其中的水挤出,然后通过污泥泵将第一壳体内残留的污泥输送到桶体的内部,然后通过电机带动桶体进行高速转动,由于污泥中固、液比重差所产生的不同,从而使污泥中的水从而桶体外侧壁开设的第二通槽排出,然后污泥会汇聚到桶体的中心处,从而通过排泥管排出,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对污泥进行高效的脱水,从而避免了对污泥进行反复脱水的问题,节省了污泥处理的成本,从而提高了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机、保护壳与直齿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的a区的结构放大图。

图4本实用新型第一处理仓与仓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仓门与密封垫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处理仓;2、第二处理仓;3、第一壳体;4、第一通槽;5、第一过滤网;6、滤布;7、第二壳体;8、电动推杆;9、压板;10、桶体;11、第二通槽;12、第二过滤网;13、保护壳;14、电机;15、直齿轮;16、齿轮环;17、环形滑块;18、环形滑槽;19、污泥泵;20、第一连接管;21、第二连接管;22、进料管;23、进料斗;24、加药管;25、第一排水管;26、排泥管;27、第二排水管;28、水阀;29、引流板;30、仓门;31、观察窗;32、密封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有机高效污泥脱水处理装置,包括第一处理仓1和第二处理仓2,第一处理仓1的内侧壁焊接有第一壳体3,第一壳体3的下表面开设有第一通槽4,第一壳体3的内侧壁焊接有第一过滤网5,第一壳体3的内侧壁粘接有滤布6,第一处理仓1的上表面螺纹连接有第二壳体7,第二壳体7的内侧壁螺纹连接有电动推杆8,电动推杆8活塞杆的一端依次贯穿第二壳体7的内侧底壁与第一处理仓1的上表面且螺纹连接有压板9,第二处理仓2的内部设有桶体10,桶体10的外侧壁开设有等距排列的第二通槽11,第二通槽11的内侧壁焊接有第二过滤网12,第二处理仓2内壁的一侧螺纹连接有保护壳13,保护壳13的内侧壁螺纹连接有电机14,电机14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直齿轮15,桶体10的外侧壁焊接有齿轮环16,直齿轮15的外侧壁与齿轮环16的外侧壁啮合连接,桶体10的下表面焊接有环形滑块17,第二处理仓2的内侧底壁开设有环形滑槽18,环形滑块17的内侧壁滑动连接于环形滑槽18的内侧壁。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第一处理仓1与第二处理仓2之间设有污泥泵19,污泥泵19的进泥口螺纹连接有第一连接管20,第一连接管20远离污泥泵19的一端贯穿第一处理仓1的外侧壁且插入于第一壳体3的内部,污泥泵19的出泥口螺纹连接有第二连接管21,第二连接管21远离污泥泵19的一端贯穿第二处理仓2的上表面且插入于桶体10的内部;通过污泥泵19将第一壳体3内部的污泥进行抽离,然后通过第二连接管21输送到第二处理仓2内的桶体中10。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第一处理仓1的上表面插接有进料管22,进料管22的顶部连通有进料斗23,第一处理仓1的上表面插接有加药管24;通过设置进料管22与进料斗23,可以便于将污泥注入到第一处理仓1的内部,通过设置加药管24,可以便于将混凝剂注入到第一处理仓1的内部。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第一处理仓1的下表面连通有第一排水管25,桶体10的下表面连通有排泥管26,排泥管26的底端贯穿第二处理仓2的内侧底壁,第二处理仓2的下表面对称连通有两个第二排水管27,通过设置第一排水管25,可以便于将第一处理仓1内的水进行排出,通过设置排泥管26,可以便于将桶体10内的污泥进行排出,通过设置第二排水管27,可以便于将第二处理仓2内的水进行排出。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第一排水管25与第二排水管27的管口处均固定连接有水阀28,第一处理仓1的内侧底壁对称焊接有两个引流板29;通过设置水阀28,可以控制水的流量,通过设置引流板29,可以对水起到引导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第一处理仓1与第二处理仓2的前表面均通过合页铰接有仓门30,仓门30的前表面固定连接有观察窗31,仓门30的外侧壁粘接有密封垫32;通过设置观察窗31,可以观察到第一处理仓1与第二处理仓2内的工作状况,观察窗31与仓门30通过密封胶固定连接,从而保证观察窗31与仓门30之间的密封性,通过设置密封垫32,可以保证仓门30与第一处理仓1与第二处理仓2之间的密封性。

工作原理或者结构原理,使用时,通过进料斗23与进料管22将污泥注入到第一处理仓1的内部,污泥会掉落到第一壳体3的内部,然后通过加药管24将混凝剂注入到第一处理仓1的内部,混凝剂与污泥接触后,可以加速其与水的分离速度,然后通过开关组控制电动推杆8启动,电动推杆8通过其活塞杆推动压板9向着第一壳体3的内部进行移动,从而对污泥进行挤压,进而将污泥中的水挤出,这些水会透过滤布6与第一过滤网5,然后通过第一通槽4流到第一处理仓1的内侧底壁,然后通过第一排水管25从第一处理仓1的内部排出,污泥则会被滤布6与第一过滤网5拦截在第一壳体3的内部,然后通过开关组控制污泥泵19启动,从而将第一壳体3内部的污泥进行抽离,然后通过第二连接管21输送到第二处理仓2内的桶体中10,然后通过开关组控制电机14启动,电机14通过其输出轴带动直齿轮15进行转动,直齿轮15通过与齿轮环16的啮合从而带动桶体10进行转动,桶体10会带动环形滑块17在环形滑槽18的内部进行转动,桶体10因高速转动从而产生离心力,由于污泥中固、液比重差所产生的不同,从而使污泥中的水会向着桶体10内侧壁的方向进行汇聚,然后通过第二通槽11从桶体10的内部甩出,从而进入到第二处理仓2的内部,而污泥则会随着离心力逐渐汇聚在桶体10的中心,最后通过排泥管26从桶体10的内部排出,而第二处理仓2内部的水则会通过第二排水管27从第二处理仓2的内部排出,其中第一过滤网5与第二过滤网12均为金属丝网结构。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