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体除杂旋流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44683发布日期:2021-12-08 10:57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体除杂旋流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体净化领域,具体为一种水体除杂旋流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2.雨水中的污染物主要来自降雨对地表的冲刷,包括大颗粒的漂浮物(如树叶、果皮、纤维等)、小颗粒的沉淀物(城市建筑施工场地堆积物、路面沉积的泥沙、石子)、以及液态油污(洗车泄露或润滑油滴落)等。这些污染物阻塞河道,造成河道的淤积,水体富营养化。有的垃圾堆积场所,经雨水的冲刷,渗水没有经过格栅就直接排入河流和湖泊,对自然水体造成极大污染。
3.在对雨水进行无害化处理之前,需要先行去除这些杂质。但目前雨水的初期处理系统还不完善,主要是用格栅拦截较大的漂浮物,无法去除小颗粒的沉淀物和液态油污,携带沉淀物和液态油污的雨水直接排入河流和湖泊,仍然对环境造成污染。
4.小颗粒的沉淀物大部分是城市建筑施工场地堆积物、路面沉积的泥沙、石子,不能通过滤水方法进行处理、减小尺寸或消除,所以需要通过物理方法去除。由于泥沙、石子硬度较大并且有研磨作用,会磨损泵及其它机械装置;而且石子较重并积聚在净化器、处理池、消化池及其它设备中,在这些地方往往必须通过手工将其去除。
5.因此急需一种能够同时分离和处理雨水中携带的大颗粒的漂浮物、小颗粒的沉淀物以及液态油污的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在池体内部形成旋流,将大颗粒的漂浮物、小颗粒的沉淀物以及液态油污进行分层再分离的水体除杂旋流净化装置。
7.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8.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体除杂旋流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池体、导流筒、中心筒;所述池体为底部封闭的筒体,自上而下分为出渣区、旋流区和沉降区,所述导流筒内套入中心筒后,竖立在所述旋流区中;进水管沿切线方向穿入所述旋流区,出水管一端连通导流筒,另一端穿出池体;所述导流筒顶部连通出渣区,底部连通沉降区;所述旋流区与沉降区之间通过一沉砂斗分隔,所述沉砂斗为上宽下窄的漏斗;所述沉砂斗的宽端与池体的内壁连接,窄端开口对应沉降区。
9.可选地,所述中心筒的底部面对所述沉砂斗的方向设置一上窄下宽的锥形斗,所述锥形斗伸出导流筒底部,宽端与所述导流筒底部之间留有空隙。
10.可选地,所述导流筒的侧壁为上宽下窄的锥形。
11.可选地,所述沉降区的周向设置倒角,形成集砂池。
12.可选地,一提砂管通过中心筒进入集砂池。
13.可选地,所述导流筒、出水管、与池体内壁构成的死水区。
14.可选地,所述出渣区设置浮渣篮。
15.可选地,所述浮渣篮为一个架设在池体内壁上的中空环。
16.可选地,所述中空环的内边缘下方设置斜向所述池体内壁延伸的挡板;所述挡板、中空环和池体内壁围成的截面为三角形,所述三角形的斜边朝向所述池体的内部。
17.可选地,所述沉砂斗的斜面角度25

35度。
18.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
19.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体除杂旋流净化装置,通过在池体内部设置套接的导流筒和中心筒,并使雨水通过进水管从切向方向进入池体中部的旋流区。雨水在旋流区先切线向下进入导流筒的底部,在沉砂斗处突然降低流速,使小颗粒但比重较大的沉淀物从水流中分离出来,经过沉砂斗,进入沉降区中收集起来。同时,比重较轻的液态油污从水流中分离出来,漂浮在水面,实现对液态油污的分离。之后水流在中心筒的引导之下环绕中心筒螺旋向上,出水口设置在导流筒的中部,去除了大颗粒的漂浮物、小颗粒的沉淀物以及液态油污的雨水从出水口流出。
20.本实用新型还在出渣区设置了浮渣篮,当池体内水位上升后,水面上大颗粒的漂浮物越过浮渣篮的圆孔,到达顶部,待水位下降后就滞留在浮渣篮上,实现对大颗粒漂浮物的分离。
21.本实用新型可以净化雨水,同时去除漂浮物、油污、和沉积物,处理后的净水水质好,可以直接排放河道。减少后期河道的淤积和对环境的破坏,同时该设备也可以用于污水处理厂沉砂工艺,减少后期处理的负荷。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意义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旋流示意图
24.其中:
[0025]1‑
池体、2

进水管、3出水管、4

导流筒、5

中心筒、6

浮渣篮、7

盖板、8

锥型斗、9

沉砂斗、10

集砂池、11

提砂管、12

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27]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体除杂旋流净化装置,包括池体1、进水管2、出水管3、导流筒4、中心筒5、浮渣篮6、盖板7、锥形斗8、沉砂斗9,其中自外而内依次设置池体1、导流筒4、中心筒5。池体1为顶部开放、底部封闭的筒体,顶部设置盖板7来隔离内外环境。池体1内部自上而下依次划分为出渣区、旋流区和沉降区,其中导流筒4、中心筒5竖立在旋流区,进水管2沿切线方向穿入池体1的旋流区,出水管3一端连通导流筒4,另一端从池体1的侧壁穿出。
[0028]
导流筒4的顶部封闭,和出渣区隔离,底部连通沉降区,顶部开口半径大于底部开口半径,使侧壁具有一定锥度。中心筒5的顶部开放,底部连接一上窄下宽的锥形斗8。锥形斗8的窄端连接中心筒5,宽端与导流筒4底部之间留有空隙。
[0029]
旋流区与沉降区之间通过一沉砂斗9分隔,沉砂斗9为上宽下窄的漏斗,顶部开口
半径大于底部开口半径,使顶部和底部之间形成可降低流速的斜面,宽端与池体1的内壁连接。沉砂斗9的斜面角度25

35度,沉砂斗9的最大半径大于锥形斗8的开放端半径,且沉砂斗9的开放方向与锥形斗8相对。
[0030]
如图2所示,雨水或污水经由进水管2切向进入池体1内的旋流区,在导流筒4外侧形成旋流,旋转的水流沿着池体1内壁呈螺旋状下降,使得砂粒等沉积物能够通过重力作用沉降下来,经过锥型斗8落入池底集砂池10。分离沉积物后,水流继续从底部向上沿着中心筒5螺旋进入导流筒4,上升流的旋流继续冲洗和剪切作用,能够进一步使细小的颗粒沉降下来。
[0031]
漂浮物和油脂由于比重较轻,在旋流区内的旋流过程中逐渐上升至池体1内的水面,最终汇集至导流筒4、出水管3、挡板12、与池体1内壁构成的死水区。通过盖板7或池壁上设置排渣通道排除,悬浮垃圾及油脂也定期抽吸处理。
[0032]
为清理大颗粒的漂浮物,在出渣区设置浮渣篮6,浮渣篮6通过固定支架安装在出渣区的内侧,具有自池体1内壁向上内收的圆锥形挡板12,挡板12围起的空间下大上小。在池体1内达到峰值水量时,由于水量的增加,水位升高,漂浮的垃圾可以通过挡板12的顶部出口进入浮渣篮6,在浮渣篮6内沉积,定期清理。
[0033]
为便于清理沉淀在池体1底部的沉积物,在池体1底部沿周向设置倒角,在池体1的底部形成集砂池10。一提砂管11穿过盖板7进入池体1,依次经过出渣区、中心筒5,从锥形斗8进入沉砂斗9,穿过沉砂斗9的底部开口到集砂池10,对沉积的沉砂进行抽吸。集砂池10内沉砂的抽吸可以用吸污车定期抽吸,也可以用吸砂泵抽吸,用气提系统进行抽吸。干净的水流经导流筒4的出水管3流出,进入后期的处理工序或排入河流湖泊。
[0034]
尽管为说明目的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和附图,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及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各种替换、变化和修改都是可能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局限于实施例和附图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