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农村污水处理再利用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08547发布日期:2021-07-23 21:28阅读:6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农村污水处理再利用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主要涉及污水处理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农村污水处理再利用设备。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是一种污水达到排入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污水处理也就成为了社会建设首当其冲的问题。

根据申请号为cn201821771244.x的专利文献所提供的一种新型农村污水集中处理再利用装置可知,该产品包括集水装置和水处理装置;集水装置内设有多个引水管和集水管,多个引水管用于不同污水的引进,集水管用于引水管和水处理装置的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利用不同的过滤原理对的污水进行了净化处理,整体设计较为巧妙,制造成本较低,适合在新农村中进行推广。

但上述污水处理设备仍然存在着缺陷,例如上述处理设备虽然具有制造成本较低的优点,但该污水处理设备仅利用过滤层对污水进行过滤,过滤手段单一,且无法有效利用过滤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增加了过滤装置使用时的功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提供了一种新型农村污水处理再利用设备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新型农村污水处理再利用设备,包括有处理罐,所述处理罐顶端外部设有进水管和转动组件,所述处理罐内部设有与转动组件执行端相连接的加热处理组件,所述处理罐的输入端与供热加压组件相连接,所述处理罐输水端与膜元件相连接,所述加热处理组件包括有固定于所述处理罐内部的滤网筒,设于所述滤网筒内部且向上贯穿处理罐顶部与转动组件连接的中空加热搅拌辊,以及设于滤网筒外壁与所述处理罐内壁之间的滤层机构,所述供热加压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处理罐一侧的电加热导热油筒,通过管道与电加热导热油筒输油端连接的且与中空加热辊底部连接的旋转接头,以及与所述电加热导热油筒连接的气泵,当所述电加热导热油筒通过气泵进行加压后,通过管道以将电加热导热油筒内部高温气体输入至处理罐内进行曝气。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接头输油端与夹套进油端相连接,所述夹套输油端与所述电加热导热油筒进油端相连接,所述夹套套设于所述处理罐外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电加热导热油筒出气口固定有高压泄气阀,所述高压泄气阀出气端通过管道延伸至滤网筒与所述处理罐之间的间隙内。

进一步的,所述处理罐底端与高压泄气阀之间的连接处固定有活性炭过滤筒。

进一步的,所述滤层机构包括有砂石粗滤层和砂石细滤层,所述砂石粗滤层和砂石细滤层由上至下依次填充至滤网筒与所述处理罐内壁之间所形成的间隙内。

进一步的,所述中空加热辊外周面由上至下依次固定有多个相互交错的搅拌叶片,每个所述搅拌叶片均为中空结构,每个所述搅拌叶片内腔均与所述搅拌叶片内腔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组件包括有第一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固定于所述中空加热辊贯穿处理罐的顶端外周面,所述第一皮带轮通过皮带与第二皮带轮相连接,所述第二皮带轮固定于电机输出轴外周面,所述电机固定于所述处理罐外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处理罐底端与污泥泵输入端相连接,所述污泥泵固定于地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滤网筒壳体上由上至下依次开设有多个滤网孔,多个所述滤网孔的直径由上至下依次递减。

进一步的,所述处理罐与膜元件之间连接有阀体组件,所述阀体组件包括有固定于所述处理罐外部并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多个出水阀,所述出水阀设有三个,每个所述出水阀均出水管相连接,所述出水管与水泵箱连接,所述水泵固定于地面上,所述水泵出水端与膜元件进水端之间通过管道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其一,本发明能够构建供热循环对处理罐中的污水进行加热杀菌,从而提高处理罐处理效果,具体为:由于处理罐转动连接有与电加热导热油筒出油端相连接的中空加热辊,从而利用中空加热辊内部热油所散发热量对处理罐内污水进行加热杀菌,经过旋转接头连接的中空加热辊消耗掉一部分热量的热油通过旋转接头进入至套设在处理罐外部的夹套内,从而利用注入热油的夹套对处理罐进行保温,且通过夹套出油端将内部热油重新流回至电加热导热油筒内进行加热,构成供热循环。

其二,本发明能够对处理罐内部进行曝气杀菌,从而提高处理罐处理效果,具体为:利用气泵提高电加热导热油筒内部气压后,方便电加热导热油筒内热油输出,由于电加热导热油筒上连接有高压泄气阀,使得电加热导热油筒内部经过气泵加压而超过其上高压泄气阀的阈值时,高压泄气阀将电加热导热油筒内高温气体排至滤网筒与处理罐之间的间隙内进行曝气,此时,由于该间隙内填充有砂石粗滤层和砂石细滤层,而沉淀物易聚集在该间隙底端,从而利用曝气时所产生的气流对滤网筒上的滤网孔进行冲刷。

以下将结合附图与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供热加压组件和阀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爆炸图;

图4为本发明阀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电加热导热油筒、旋转接头和夹套的连接图;

图6为本发明加热处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正视图

图8为本发明处理罐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处理罐;2、供热加压组件;21、电加热导热油筒;211、高压泄气阀;22、气泵;23、旋转接头;24、夹套;3、阀体组件;31、出水阀;32、出水管;33、水泵;4、膜元件;5、加热处理组件;51、中空加热辊;52、搅拌叶片;53、滤网筒;531、滤网孔;54、滤层机构;541、砂石粗滤层;542、砂石细滤层;6、转动组件;61、第一皮带轮;62、第二皮带轮;63、电机;7、进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加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文本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的,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对本发明公开的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连接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知识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请参照附图1-4,在本发明一优选的实施例中,一种新型农村污水处理再利用设备,包括有处理罐1,所述处理罐1顶端外部设有进水管7和转动组件6,所述处理罐1内部设有与转动组件6执行端相连接的加热处理组件5,所述处理罐1的输入端与供热加压组件2相连接,所述处理罐1输水端与膜元件4相连接,所述加热处理组件5包括有固定于所述处理罐1内部的滤网筒53,设于所述滤网筒53内部且向上贯穿处理罐1顶部与转动组件6连接的中空加热搅拌辊51,以及设于滤网筒53外壁与所述处理罐1内壁之间的滤层机构54,所述供热加压组件2包括设于所述处理罐1一侧的电加热导热油筒21,通过管道与电加热导热油筒21输油端连接的且与中空加热辊51底部连接的旋转接头23,以及与所述电加热导热油筒21连接的气泵22,当所述电加热导热油筒21通过气泵22进行加压后,通过管道以将电加热导热油筒21内部高温气体输入至处理罐1内进行曝气。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处理罐1上转动连接有中空加热辊51,且中空加热辊51通过输油管与电加热导热油筒21出油端相连接,使得电加热导热油筒21的其中一个输油口通过输油管将热油输入中空加热辊51内部后,利用中空加热辊51内部热油所散发热量对处理罐1内污水进行加热杀菌;

进一步的,由于电加热导热油筒21另一个输油口通过输油管与夹套24相连接,使得中空加热辊51内消耗掉一部分热量的热油经过旋转接头23以及电加热导热油筒21上的输油管回流至电加热导热油筒21内,并通过电加热导热油筒21将该热油输送进套设在处理罐1外部的夹套24内,从而利用注入热油的夹套24对处理罐1进行保温,夹套24出油端将内部热油重新流回至电加热导热油筒21内进行加热。

具体的,在本发明另一优选的实施例中,请参照附图1,所述电加热导热油筒21出气口固定有高压泄气阀211,所述高压泄气阀211出气端通过管道延伸至滤网筒53与所述处理罐1之间的间隙内,所述处理罐1底端与高压泄气阀211之间的连接处固定有活性炭过滤筒212;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电加热导热油筒21内部经过气泵22加压而超过其上高压泄气阀211的阈值时,高压泄气阀211将电加热导热油筒21内高温气体排至滤网筒53与处理罐1之间的间隙内进行曝气,此时,由于该间隙内填充有砂石粗滤层541和砂石细滤层542,而沉淀物易聚集在该间隙底端,从而利用曝气时所产生的气流对滤网筒53上的滤网孔531进行冲刷;

进一步的,利用活性炭过滤筒212过滤来自电加热导热油筒21内的高温气体,防止该高温气体中的杂质进入至处理罐1内造成二次污染。

具体的,在本发明另一优选的实施例中,请着重参照附图1、4和5,所述转动组件6包括有第一皮带轮61,所述第一皮带轮61固定于所述中空加热辊51贯穿处理罐1的顶端外周面,所述第一皮带轮61通过皮带与第二皮带轮62相连接,所述第二皮带轮62固定于电机63输出轴外周面,所述电机63固定于所述处理罐1外表面,使得电机63输出轴带动其上第二皮带轮62进行旋转时,所述旋转接头23输油端与夹套24进油端相连接,所述夹套24输油端与所述电加热导热油筒21进油端相连接,所述夹套24套设于所述处理罐1外部,使得经过与旋转接头23连接的中空加热辊51消耗掉一部分热量的热油经过旋转接头23进入至套设在处理罐1外部的夹套24内,从而利用注入热油的夹套24对处理罐1进行保温,且通过夹套24出油端将内部热油重新流回至电加热导热油筒21内进行加热;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皮带轮62通过皮带与中空加热辊51上的第一皮带轮61相连接,从而将扭矩传递给中空加热辊51上的第一皮带轮61,并带动中空加热辊51进行旋转。

具体的,请再次着重参照附图1、2、3和4,在本发明另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处理罐1与膜元件4之间连接有阀体组件3,所述阀体组件3包括有固定于所述处理罐1外部并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多个出水阀31,所述出水阀31设有三个,每个所述出水阀31均出水管32相连接,所述出水管32与水泵33箱连接,所述水泵33固定于地面上,所述水泵33出水端与膜元件4进水端之间通过管道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使得处理罐1内部所处理污水能够经过其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出水阀31进行排出,从而方便工人依据处理时间分别将污水排出。

具体的,请着重参照附图6、7和8,所述中空加热辊51外周面由上至下依次固定有多个相互交错的搅拌叶片52,每个所述搅拌叶片52均为中空结构,每个所述搅拌叶片52内腔均与所述搅拌叶片52内腔相连通,使得中空加热辊51通过其上搅拌叶片52对处理罐1内污水进行搅拌处理的同时,由于搅拌叶片52为中空结构,且搅拌叶片52内腔与搅拌叶片52内腔相连通,从而增加中空加热辊51换热面积,提高加热杀菌效果。

具体的,请参照附图8,在本发明另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滤层机构54包括有砂石粗滤层541和砂石细滤层542,所述砂石粗滤层541和砂石细滤层542由上至下依次填充至滤网筒53与所述处理罐1内壁之间所形成的间隙内,所述滤网筒53壳体上由上至下依次开设有多个滤网孔531,多个所述滤网孔531的直径由上至下依次递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使得滤层机构54通过设置于处理罐1顶端的且颗粒较大的砂石粗滤层541对处理罐1内不易存留沉淀杂质的污水进行处理,通过颗粒较小的砂石细滤层542对处理罐1内易存留沉淀杂质的污水进行处理;

进一步的,由于滤网筒53上所开设的滤网孔531的直径由上至下依次递减,防止砂石粗滤层541和砂石细滤层542通过滤网孔531进入至滤网筒53内,影响砂石粗滤层541和砂石细滤层542过滤效果,且由于处于底端的滤网孔531直径较小,从而减少滤网筒53开口面积,方便曝气时气流对滤网孔531进行冲刷。

具体的,请再次着重参照附图8,在本发明另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处理罐1底端与污泥泵11输入端相连接,所述污泥泵11固定于地面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使得处理罐1底端所沉淀污泥经过污泥泵11流出。

本发明的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在使用污水处理设备对污水进行回收时,工人首先引导污水通过进水管7进入至处理罐1内,由于处理罐1转动连接有与电加热导热油筒21出油端相连接的中空加热辊51,从而利用中空加热辊51内部热油所散发热量对处理罐1内污水进行加热杀菌,经过旋转接头23连接的中空加热辊51消耗掉一部分热量的热油通过旋转接头23进入至套设在处理罐1外部的夹套24内,从而利用注入热油的夹套24对处理罐1进行保温,且通过夹套24出油端将内部热油重新流回至电加热导热油筒21内进行加热,在此过程中,由于中空加热辊51上固定有搅拌叶片52,从而对污水进行搅拌,使得污水频繁与处理罐1内壁与滤网筒53之间所形成的间隙内填充的滤层机构54相接触,从而对污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

由于为中空加热辊51供热的电加热导热油筒21与气泵22相连接,从而利用气泵22提高电加热导热油筒21内部气压,方便电加热导热油筒21内热油输出,由于电加热导热油筒21上连接有高压泄气阀211,使得电加热导热油筒21内部经过气泵22加压而超过其上高压泄气阀211的阈值时,高压泄气阀211配合其上延伸至处理罐1内部的管道,以及与该管道连接的风机,将电加热导热油筒21内高温气体排至滤网筒53与处理罐1之间的间隙内进行曝气,此时,由于该间隙内填充有砂石粗滤层541和砂石细滤层542,而沉淀物易聚集在该间隙底端,从而利用曝气时所产生的气流对滤网筒53上的滤网孔531进行冲刷,经过处理后的污水,通过处理罐1上所连接的水泵33进行进一步过滤处理,滤网筒53与处理罐1之间过滤后的污水通过出贯穿夹套24与水阀31相连接的水管,进入水阀31并排至与水阀31相连接的水泵内,最终经由水泵以及其上水管排至膜元件4内进行最终过滤,过滤后的污水借由膜元件4排出。

上述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这种非实质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他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