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和渣减量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08140发布日期:2021-11-25 22:38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和渣减量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和渣减量化装置,属于冶金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铜冶炼产生的烟气经过制酸系统净化工序洗涤处理,洗涤产生的废液ph值为2~3,称之为污酸。污酸中含有大量的烟尘、as、f、pb、zn、so3等杂质成分。污酸需要进一步处理以后才能进行二次利用。污酸处理目前最常用的是化学沉淀法,一般采用氢氧化物、硫化物等碱性物料,以及铁盐、明矾硫酸铝等混凝剂,经中和、氧化、沉降、过滤,通过固液分离,使污酸得到净化,产生的回水返回系统使用,经中和处理产生的中和渣通过车辆运输到危废堆场进行堆放。
3.目前,处理污酸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尚存诸多的缺陷。电石渣使用量增加,由于电石渣使用效率低,主要投入大量电石渣用于污酸中和,以达到相关指标要求;中和渣产量过高,运输成本增加;危废堆场容积有限,每天大量的中和渣堆存,降低危废堆场使用年限;频繁建设危废堆场,建筑施工成本较大,环保风险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和渣减量化装置。该装置可以用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能够提高电石渣利用率,减少电石渣使用量,达到降低中和渣量的目的。对冶炼现场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一种中和渣减量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中和机构、第二中和机构、第三中和机构及过滤机构;
6.所述第一中和机构包括新污酸调节池、预处理池、老1#浓密池、老污酸调节池,所述新污酸调节池与预处理池连通;所述预处理池内设有提升泵,所述预处理池与所述老1#浓密池通过提升泵连通;所述老1#浓密池与老污酸调节池连通;所述新污酸调节池与老1#浓密池内均设有污泥泵,所述新污酸调节池和老1#浓密池通过污泥泵连通板框压滤机;
7.所述第二中和机构包括依次通过管路连通的一段中和槽a、一段中和槽b及1#浓密池;所述老污酸调节池内设有提升泵,所述老污酸调节池通过提升泵连通一段中和槽a;所述1#浓密池内设有底泥泵,所述1#浓密池通过底泥泵连通预处理池;
8.所述第三中和机构包括依次通过管路连通的二段中和槽、二段氧化槽、二段絮凝槽及2#浓密池;所述1#浓密池与所述二段中和槽连通;
9.所述过滤机构包括依次通过管路连通的三段反应槽、斜板沉淀槽、中间槽、过滤器,所述过滤器分别连通有渣槽和回用水槽;所述2#浓密池与三段反应槽连通,所述2#浓密池与斜板沉淀槽内均设有底泥泵,所述2#浓密池和斜板沉淀槽通过底泥泵连通一段中和槽a;所述渣槽与二段絮凝槽连通。
10.优选的,所述板框压滤机下方设有回流槽,所述回流槽与老污酸调节池连通。
11.优选的,所述一段中和槽a连通有电石渣液储蓄池,所述电石渣液储蓄池内盛装有
电石渣液;
12.优选的,所述二段中和槽连通有混凝剂储蓄罐,所述混凝剂储蓄罐内盛装有混凝剂。
13.优选的,所述混凝剂采用铁盐或明矾。
14.优选的,所述二段絮凝槽与三段反应槽均连通有絮凝剂存储罐,所述絮凝剂存储罐内盛装有pam絮凝剂。
15.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和渣减量化装置,通过处理池之间的相互配合,显著降低中和渣量、电石渣量,延长危废库堆场的使用期限,降低环保风险。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8.其中,1

新污酸调节池,2

预处理池,3

老1#浓密池,4

板框压滤机,5

老污酸调节池,6

一段中和槽a,7

一段中和槽b,8

1#浓密池,9

二段中和槽,10

二段氧化槽,11

二段絮凝槽,12

2#浓密池,13

三段反应槽,14

斜板沉淀槽,15

中间槽,16

过滤器,17

渣槽,18

回用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中和渣减量化装置,包括第一中和机构、第二中和机构、第三中和机构及过滤机构;
22.所述第一中和机构包括新污酸调节池1、预处理池2、老1#浓密池3、老污酸调节池5,所述新污酸调节池1与预处理池2连通;所述预处理池2内设有提升泵,所述预处理池2与所述老1#浓密池3通过提升泵连通;所述老1#浓密池3与老污酸调节池5连通;所述新污酸调节池1与老1#浓密池3内均设有污泥泵,所述新污酸调节池1和老1#浓密池3通过污泥泵连通板框压滤机4;
23.所述第二中和机构包括依次通过管路连通的一段中和槽a6、一段中和槽b7及1#浓密池8;所述老污酸调节池5内设有提升泵,所述老污酸调节池5通过提升泵连通一段中和槽a6;所述1#浓密池8内设有底泥泵,所述1#浓密池8通过底泥泵连通预处理池2;
24.所述第三中和机构包括依次通过管路连通的二段中和槽9、二段氧化槽10、二段絮
凝槽11及2#浓密池12;所述1#浓密池8与所述二段中和槽9连通;
25.所述过滤机构包括依次通过管路连通的三段反应槽13、斜板沉淀槽14、中间槽15、过滤器16,所述过滤器16分别连通有渣槽17和回用水槽18;所述2#浓密池12与三段反应槽13连通,所述2#浓密池12与斜板沉淀槽14内均设有底泥泵,所述2#浓密池12和斜板沉淀槽14通过底泥泵连通一段中和槽a6;所述渣槽17与二段絮凝槽11连通。
26.进一步的,为了实现板框压滤机4压滤出的清液可以流入老污酸调节池5,所述板框压滤机4下方设有回流槽,所述回流槽与老污酸调节池5连通。
27.进一步的,为了中和一段中和槽a6中污水ph值,所述一段中和槽a6连通有电石渣液储蓄池,所述电石渣液储蓄池内盛装有电石渣液。
28.进一步的,为了中和二段中和槽9中污水ph值,所述二段中和槽9连通有混凝剂储蓄罐,所述混凝剂储蓄罐内盛装有混凝剂,所述混凝剂采用铁盐或明矾。
29.进一步的,为了过滤污水中悬浮物,所述二段絮凝槽11与三段反应槽13均连通有絮凝剂存储罐,所述絮凝剂存储罐内盛装有pam絮凝剂。
30.本实用新型中和渣减量化装置的工艺过程为:生产系统产生的污酸进入新污酸调节池1,经过二级沉淀后,进入预处理池2进行中和,中和液是利用1#浓密池8中沉淀后的底泥,底泥通过底泥泵或利用高差自流的方式加入到预处理池2进行中和(必须保证1#浓密池8内不能积泥过多而导致浓密机不能正常运行),中和后的污水ph值需达到6~8,若未达标需加少量电石渣液进行中和。中和后的中和液利用提升泵打入老1#浓密池3进行沉淀,沉淀后的底泥和新污酸调节池1的底泥用污泥泵打入板框压滤机4,滤饼运到三防渣厂进行填埋处理,压滤出的清液流入老污酸调节池5通过提升泵打到一段中和槽a6,加入电石渣中和,控制ph值为10~11,再进入一段中和槽b7充分反应后进入1#浓密池8。1#浓密池8上清液进入二段中和槽9加入铁盐进行反应,控制出口污水ph值为6~9后进入二段氧化槽10。经充分反应后进入二段絮凝槽11并加入pam絮凝剂,出来后进入2#浓密池12。2#浓密池12底泥返回一段中和槽a6,上清液进入三段反应槽13并加入pam絮凝剂,而后进入斜板沉淀槽14。斜板沉淀槽14产生的底泥回流一段中和槽a6,清液进入中间槽15。最后经过过滤器16进入渣槽17和回用水槽18,渣槽17回流至二段絮凝槽11,回用水槽18进行二次水回用。
3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和渣减量化装置,实施后中和渣量下降明显,中和渣量由日均115.2t/d下降至90t/d以下,日均减少约25.1t/d,按每吨运输费48元/t计,月节约运输费:25.2
×
48
×
30=3.63万元,每年节约运输费:12
×
3.63=43.56万元;电石渣量用量下降明显。电石渣量由日均58.5t/d下降至42.1t/d以下,每天减少约16.4t/d,按每吨费用80元计,月节约费用约:16.4
×
80
×
30=3.94万元,每年节约费用:12
×
3.94=47.28万元;延长了危废库堆场的使用期限约131天,极大降低公司环保风险。
32.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