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生活污水中污泥的微生态滤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68563发布日期:2021-10-30 10:14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处理生活污水中污泥的微生态滤床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环保污泥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处理生活污水中污泥的微生态滤床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同时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污水及污染。现有的生活污水中污泥处理技术主要是在污泥中投加高分子混凝药剂,使污泥絮凝成小块状,然后通过污泥压滤机压干,最终填埋处理。并且,由于污泥中有机质含量不高,采用高温厌氧发酵方法实施起来难度较大,成本较高,不太适用。
3.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处理生活污水中污泥的微生态滤床装置,可以解决现有的污泥处理技术中使用化学药剂导致二次污染以及使用高温厌氧发酵方法实施的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提供了一种处理生活污水中污泥的微生态滤床装置,包括:
6.容置池,所述容置池具有底部和环绕所述底部设置的内周壁;
7.进水管道,所述进水管道的进水口位于所述容置池外部,所述进水管道的外周壁上开设有若干数量的进水孔,若干数量的所述进水孔位于所述容置池内,所述生活污水从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进水管道后从若干数量的所述进水孔进入所述容置池内;
8.过滤层,所述过滤层位于所述进水管道下方,所述过滤层分解吸收所述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
9.排水管道,所述排水管道位于所述底部,所述排水管道的排水口位于所述容置池外部,所述排水管道的外壁上开设有若干数量的排水孔,若干数量的所述排水孔位于所述容置池内,所述生活污水从若干数量的所述排水孔进入所述排水管道内并从所述排水口排出;
10.水生植物层,所述水生植物层位于所述过滤层上方,所述水生植物层包括用于存放污泥的污泥层和种植在所述污泥层上的若干水生植物,若干所述水生植物分解吸收所述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
11.可选地,所述污泥层的厚度为10

15cm。
12.可选地,所述进水管道的数量为若干,若干数量的所述进水管道均匀铺设在所述过滤层上方,若干数量的相邻所述进水管道之间的间距为1m。
13.可选地,所述进水管道与所述过滤层之间在垂直方向上具有20cm的距离。
14.可选地,若干所述水生植物设置为若干行,若干相邻行所述水生植物的行距为50cm,若干相邻所述水生植物的株距为30cm。
15.可选地,若干数量的所述进水孔设置为两排,两排所述进水孔相对设置,所述进水
孔的直径为10mm,相邻所述进水孔的间距为20cm。
16.可选地,若干数量的所述排水孔设置为两排,两排所述排水孔开设在所述排水管道的两个不同的方向,所述排水孔的直径为10mm,相邻所述排水孔的间距为25cm。
17.可选地,还包括防渗膜,所述防渗膜铺设在所述底部和所述内周壁上。
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处理生活污水中污泥的微生态滤床装置,包括容置池、排水管道、过滤层、进水管道、水生植物层等,通过过滤层对污水中的污泥进行截留,使得污泥停留在装置表面,停留在装置表面的污泥进行自然干化后作为绿化植物的有机肥处理,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污泥处理导致的二次污染以及使用高温厌氧发酵方法实施的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
19.通过对进水管道与出水管道上的孔隙率与密实度的调整,从而保证污泥的单次处理量,避免因污泥过多而产生臭味影响环境以及解决装置表面积水的问题。
20.通过控制水生植物的间距从而控制植物密度,保证对污泥进行人工清理时便于清理。
21.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处理生活污水中污泥的微生态滤床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其中,1

容置池,2

防渗膜,3

排水管道,31

排水口,32

排水孔,4

过滤层,41

砾石层,42

砾石和玻璃轻石混合层,43

粗砂和玻璃轻石混合层,44

粗砂层,5

进水管道,51

进水孔,52

进水口,6

水生植物层,61

水生植物,7

水位控制管道,71

连接口,72

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25.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处理生活污水中污泥的微生态滤床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微生态滤床装置至少包括:容置池1,容置池1具有底部和内周壁;防渗膜2,防渗膜2铺设在容置池1的底部和内周壁上,用于保证生活污水不渗漏出去;进水管道5,进水管道5的进水口52位于容置池1外部,进水管道5的外周壁上开设有若干数量的进水孔51,若干数量的进水孔51位于容置池1内,生活污水从进水口52进入进水管道5后从若干数量的进水孔51进入容置池1内;过滤层4,位于进水管道5下方,过滤层4分解吸收从进水管道5进入容置池1内的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过滤层4从下往上依次包括:砾石层41,砾石和玻璃轻石混合层42,粗砂和玻璃轻石混合层43,粗砂层44,过滤层4用于分离生活污水中的颗粒物与水并将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分解,从而达到净化污水的作用;排水管道3,排水管道3位于容置池1底部,排水管道3的排水口31位于容置池1外部,排水管道3的外壁上开设有若干数量的排水孔32,若干数量的排水孔32位于容置池1内,经由过滤层4分离后的生活污水从若干数量的排水孔32进入排水管道3内并从排水口31排出;水生植物层6,位于过滤层4上方,水生植物层6包括用于存放污泥的污泥层(未图示)和种植在污泥层上的若干水生植物61,若干水
生植物61用于分解吸收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其中,污泥层的厚度为10

15cm;水位控制管道7,位于容置池1外,水位控制管道7具有连接口71,连接口71与排水管道3的排水口31连接,经由排水口31排出的生活污水流入至水位控制管道7中,用于控制微生态滤床装置内的水位,保证生活污水在微生态滤床装置停留足够长的时间使得过滤层4具有充分的时间能够分解污水中的污染物。
26.在本实施例中,污泥层的厚度为15cm。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污泥层的厚度还可以为其他,本技术不对此作限定。
27.为了更好的保证生活污水在微生态滤床装置停留足够长的时间使得过滤层4具有充分的时间能够分解污水中的污染物,水位控制管道7的出水口72高度大于或者等于排水管道3的高度且小于或者等于粗砂层44的高度。水位控制管道7的外壁上还设置有用于标记水位的标记物(未图示),如此设计,可以实时查看容置池1中的水位。
28.在本实施例中,防渗膜2焊接在容置池1的底部和内周壁上且防渗膜2的厚度设置为1.5mm。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防渗膜2与容置池1的连接方式还可以为其他,本技术不对此作限定。
29.为了保证污水中过滤后的污泥具有足够的容置空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进水管道3与过滤层4的粗砂层44之间在垂直方向上具有20cm的距离。
30.为了保证人工清理污泥时能够方便清理,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若干水生植物61设置为若干行,若干相邻行水生植物61的行距为50cm,若干相邻水生植物的株距为30cm。
3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排水管道3的管径为100mm,若干数量的排水孔32设置为两排,两排排水孔32开设在排水管道3的两个不同的方向。排水孔32的直径为10mm,相邻排水孔32的间距为25cm,如此设计,可以有效地控制生活污水的进水速度,保证微生态滤床装置表面不积水。
3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进水管道5的管径设置为40mm,进水管道5的数量设置为若干,若干数量的进水管道5均匀铺设在粗砂层44上方,若干数量的相邻进水管道5之间的间距为1m。若干数量的进水孔51设置为两排,两排进水孔51相对设置,进水孔51的直径为10mm,相邻进水孔51的间距为20cm。
3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砾石层41的厚度为20cm,砾石颗粒大小为40

50mm。砾石和玻璃轻石混合层42的厚度为10cm,砾石颗粒大小为15

25mm,玻璃轻石颗粒大小为10

20mm,砾石和玻璃轻石的混合比例为述砾石占40%,玻璃轻石占60%。粗砂和玻璃轻石混合层43的厚度为12cm,粗砂颗粒大小为3

5mm,玻璃轻石颗粒大小为5

8mm,粗砂和玻璃轻石的混合比例为粗砂占50%,玻璃轻石占50%。粗砂层44的厚度为30cm,粗砂颗粒大小为3

5mm。
34.基质填料层4还包括由微生物形成的生物膜(未图示),生物膜附着在过滤层4的基质填料上,用于分解污水中的污染物质,达到净化污水的作用。
35.处理生活污水中污泥的微生态滤床装置的工作流程为:第一步,进行准备工作。首先进行渗透检查,将微生态滤床装置安装好后,向装置里放水15cm深度,进行渗透检查,确定防渗膜2不渗水;然后,铺设基质填料,基质填料需按照颗粒大小要求筛选并清洗;最后,进行水生植物61生根存活过程,需先进水满池,时间约为10天,确保植物存活。第二步,正常进水运行。生活污水从进水管道5进入微生态滤床装置中,污泥被截留在微生态滤床装置表面,污水慢慢下渗排入容置池1内,截留后的污泥自然干化后每天定量清理。至于污水则被
过滤层中的微生物分解吸收达到净化污水的作用。
36.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处理生活污水中污泥的微生态滤床装置,包括容置池、排水管道、过滤层、进水管道、水生植物层等,通过过滤层对污水中的污泥进行截留,使得污泥停留在装置表面,停留在装置表面的污泥进行自然干化后作为绿化植物的有机肥处理,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污泥处理导致的二次污染以及使用高温厌氧发酵方法实施的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
37.通过对进水管道与出水管道上的孔隙率与密实度的调整,从而保证污泥的单次处理量,避免因污泥过多而产生臭味影响环境以及解决装置表面积水的问题。
38.通过控制水生植物的间距从而控制植物密度,保证对污泥进行人工清理时便于清理。
39.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4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