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同步处理污染物的雨水溢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07687发布日期:2021-11-16 00:13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同步处理污染物的雨水溢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同步处理污染物的雨水溢流装置。


背景技术:

2.溢流井主要用于合流制污水排放管道系统,在未下雨时截流管道系统中流量较小、污染较大的污水,在下雨时溢流出流量较大的混合污水。从溢流井溢流的混合污水具有流量变化大、间歇排放、水质不稳定等特点,含有有机物、氮、磷和悬浮物等污染物,如果直接排放水体,会将混合污水中的污染物排入自然环境,造成环境污染。常用的溢流井均只有流量控制的功能,无污染物控制的功能。对于溢流雨水的处理,一般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该技术在处理溢流雨水时具有占地面积大的特点,而大部分溢流井周边的可用面积较小,难以修建人工湿地,导致溢流雨水中的污染物未得到有效控制。
3.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可以对溢流雨水进行污染物处理的溢流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同步处理污染物的雨水溢流装置,其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同时具有流量控制和污染物控制的功能。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同步处理污染物的雨水溢流装置,包括呈长方体结构的壳体,壳体的内部空间从上游向下游依次为流量控制区、过滤区、电催化氧化区,所述流量控制区设置有溢流堰,所述溢流堰包括高度固定的第一堰体,以及沿高度方向滑动配合在第一堰体上的第二堰体,且通过螺栓锁定位置,所述过滤区从上游向下游依次设置有格栅、筛网、石英砂填料,所述电催化氧化区从上游向下游依次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电极、第二电极,这些第一电极与电源的负极电相连,这些第二电极与电源的正极电相连,所述壳体上设有进水管、截留管、出水管,所述进水管、截留管与流量控制区连通,位于溢流堰的上游,且进水管、截留管的高度低于第一堰体的高度,所述出水管与电催化氧化区连通,位于电催化氧化区的下游。
6.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对应流量控制区的第一清扫口、对应过滤区的第二清扫口,第一清扫口、第二清扫口分别通过盖体封口。
7.所述壳体的两侧壁上设有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滑槽,所述第二堰体的两侧分别滑动配合在对应的滑槽中,螺栓穿过第一堰体、第二堰体,形成锁定。
8.所述格栅的栅条的间距为15

30mm,所述筛网的网孔为10

15mm,所述石英砂填料的粒径为5

10mm。
9.所述流量控制区设有一水位计,位于溢流堰的下游,且高度与第一堰体的高度相适应,该水位计与电源电连接,输出信号控制电源开启或关闭。
10.所述出水管与电催化氧化区的底部齐平。
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2.1、同步处理污染物的雨水溢流装置包括呈长方体结构的壳体,壳体的内部空间从上游向下游依次为流量控制区、过滤区、电催化氧化区,其中,流量控制区用于在旱季截留污水至下游污水管道,雨季控制溢流水流量,过滤区用于截留溢流出的雨水中的漂浮物和悬浮物,电催化氧化区用于降解经过过滤后的雨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所述流量控制区设置有溢流堰,所述溢流堰包括高度固定的第一堰体,以及沿高度方向滑动配合在第一堰体上的第二堰体,且通过螺栓锁定位置,也即,溢流堰的溢流高度可调节。所述过滤区从上游向下游依次设置有格栅、筛网、石英砂填料,从溢流堰溢流出的雨水依次穿过格栅、筛网、石英砂填料,将其中的漂浮物和悬浮物截留。所述电催化氧化区从上游向下游依次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电极、第二电极,这些第一电极与电源的负极电相连,这些第二电极与电源的正极电相连,经过过滤的雨水穿过依次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电极、第二电极时,形成导电介质,通过电源供电,其中的有机物和氨氮由分子形式变为离子状态而溶于水中,快速完成氧化降解,污染物去除效率高,能有效控制溢流雨水中的污染物,有利于保护环境。所述壳体上设有进水管、截留管、出水管。所述进水管、截留管与流量控制区连通,位于溢流堰的上游,且进水管、截留管的高度低于第一堰体的高度,所述出水管与电催化氧化区连通,位于电催化氧化区的下游,合流制污水由进水管进入流量控制区,在旱季时,流量较小,被第一堰体完全截留,经截留管全部截留至下游污水管道,在雨季时,流量较大,通过调节第二堰体的高度,与第一堰体配合,控制溢流水流量,由截留管部分截留的雨水流至下游污水管道,溢流的雨水经过滤、电催化氧化后,由出水管排放至自然环境中,实现同时具有流量控制和污染物控制的功能。
13.2、壳体的顶部设有对应流量控制区的第一清扫口、对应过滤区的第二清扫口,第一清扫口、第二清扫口分别通过盖体封口,方便人工维护。
14.3、流量控制区设有一水位计,位于溢流堰的下游,且高度与第一堰体的高度相适应,该水位计与电源电连接,输出信号控制电源开启或关闭,在旱季时,污水直接由截留管排出,电源不工作,在雨季时,过量的雨水溢流出,被水位计监测到水位信号,控制电源工作,满足电催化氧化区的工作需求,节省电力,降低雨水溢流装置的使用成本。
1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附图中,1为壳体,2为流量控制区,3为过滤区,4为电催化氧化区,5为溢流堰,51为第一堰体,52为第二堰体,6为格栅,7为筛网,8为石英砂填料,9为第一电极,10为第二电极,11为电源,12为进水管,13为截留管,14为出水管,15为第一清扫口,16为第二清扫口,17为滑槽,18为水位计。
具体实施方式
18.本实用新型中,未标明具体连接方式的均采用污水处理领域常规的连接方式,未表明具体结构或型号的部件均采用污水处理领域常规的部件。
19.参见图1,为一种同步处理污染物的雨水溢流装置的具体实施例。同步处理污染物的雨水溢流装置包括呈长方体结构的壳体1,壳体1的内部空间从上游向下游依次为流量控
制区2、过滤区3、电催化氧化区4,为了便于维护,壳体1的顶部设有对应流量控制区的第一清扫口15、对应过滤区的第二清扫口16,且第一清扫口15、第二清扫口16分别通过盖体封口。所述流量控制区2设置有溢流堰5,所述溢流堰5包括高度固定的第一堰体51,以及沿高度方向滑动配合在第一堰体51上的第二堰体52,且通过螺栓锁定位置,本实施例中,在壳体1的两侧壁上设有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滑槽17,所述第二堰体52的两侧分别滑动配合在对应的滑槽中,且通过螺栓穿过第一堰体51、第二堰体52,形成锁定,通过调节第一堰体和第二堰体的重合面积,实现调节溢流堰高度的目的,显然的,第一堰体和第二堰体的重合面积越大,溢流堰的高度越低,第一堰体和第二堰体的重合面积越小,溢流堰的高度越高,通常,第一堰体的高度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250

850mm,溢流堰的可调高度通常设置为50

200mm,也即,第二堰体超出第一堰体的高度通常为50

200mm。所述过滤区3从上游向下游依次设置有格栅6、筛网7、石英砂填料8,具体的,格栅6采用不锈钢材料或塑料制成,格栅的栅条的间距为15

30mm,所述筛网7采用不锈钢材料或塑料制成,筛网的网孔为10

15mm,所述石英砂填料8的粒径为5

10mm。所述电催化氧化区4从上游向下游依次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电极9、第二电极10,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的数量均为四个,这些第一电极9并联,与电源11的负极电相连,这些第二电极10并联,与电源11的正极电相连,为了满足电催化氧化区的工作需求,且节省电力,降低雨水溢流装置的使用成本,流量控制区设有一水位计18,位于溢流堰5的下游,且高度与第一堰体51的高度相适应,该水位计18与电源11电连接,输出信号控制电源开启或关闭,也即,在雨季时,过量的雨水溢流出,被水位计监测到水位信号,控制电源开启,对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供电。所述壳体1上设有进水管12、截留管13、出水管14,所述进水管12、截留管13与流量控制区2连通,位于溢流堰5的上游,且进水管12、截留管13的高度低于第一堰体51的高度。所述出水管14与电催化氧化区4连通,位于电催化氧化区4的下游,且出水管14与电催化氧化区4的底部齐平。
2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进水管与上游的污水管道相连,截留管与下游的污水管道相连。在旱季时,合流制污水的流量较小,被第一堰体完全截留,经截留管全部截留至下游污水管道。在雨季时,合流制污水的流量较大,通过调节第二堰体的高度,与第一堰体配合,控制溢流水流量,由截留管部分截留的雨水流至下游污水管道,水位计检测到水位变化,控制电源开启,溢流的雨水经过滤区三级过滤后,将其中的漂浮物和悬浮物截留,进入电催化氧化区,形成导电介质,其中的有机物和氨氮由分子形式变为离子状态而溶于水中,快速完成氧化降解,最终由出水管排放至自然环境中,实现同时具有流量控制和污染物控制的功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