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土壤研磨操作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45947发布日期:2022-01-12 03:20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土壤研磨操作台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土壤研磨操作台。


背景技术:

2.土壤一般需要研磨成细腻的粉末状后拿去检测,土壤研磨工作并没有专用的工作台,仅仅在普通台面上采用研磨钵手动研磨成细腻的粉末状,然后经过筛后进行称重。为防止各土壤样品之间交叉感染,每次整理完一份样品后需要对工作台台面、工具进行清理,通常采用毛刷将工作台台面、工具上的土壤小颗粒整理到收集桶内,以便统一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清理效率低,且用毛刷刷的时候会有粉尘扬起,操作员容易将粉尘吸到身体内,从而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土壤研磨操作台,实现通过下抽风的方式自动收集散落的土壤的功能,同时避免了粉尘飞扬的情况发生。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土壤研磨操作台,包括工作台、抽风装置、支撑架、孔板和座椅,所述工作台台面开有通风口,所述支撑架固定在通风口上,所述孔板放置在支撑架上,并孔板面积比支撑架大,所述抽风装置包括下料斗、滤箱、吸风管、收集箱和离心风机,下料斗设置在通风口上,滤箱安装在工作台内,下料斗延伸至滤箱内,滤箱内设有滤网板,所述吸风管一端与滤箱连通,并位于滤网板上方,吸风管另一端与离心风机的进风口连通,所述收集箱安装在滤箱上,并用于收集土壤颗粒,所述工作台顶部安装有遮挡罩,所述工作台设置有插座,所述座椅放置在工作台旁侧。
5.其中,所述滤箱内设有分离板,分离板将滤箱分割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并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均与收集箱连通,所述下料斗与第一腔体顶部连通,所述滤网板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第二腔体下部,所述吸风管与第二腔体顶部连通,分离板下部朝第一腔体方向倾斜。
6.其中,所述滤箱的外壁上固定有安装条,安装条上转动连接有若干c型卡扣,所述收集箱顶部设有安装边,c型卡扣作用在安装边上可使收集箱固定在滤箱上。
7.其中,所述安装条朝向安装边的一侧固定有橡胶条。
8.其中,所述孔板内开有若干排等间距设置的通孔,且相邻两排通孔错开设置,通孔的直径为4mm~7mm。
9.其中,还包括可视窗和提拉器,所述可视窗在竖直方向上与遮挡罩滑动连接,两个提拉器的顶部分别固定在遮挡罩上,并两个提拉器的输出端分别与可视窗底部固定连接,可视窗、遮挡罩与工作台台面可围成一封闭区域。
10.其中,还包括照明灯,所述照明灯安装在遮挡罩内顶部。
11.其中,所述遮挡罩设置有第一置物架,第一置物架可用于放置称重器、研磨钵、过筛工具和毛刷。
12.其中,所述支撑架包括固定在通风口上的框架、安装在框架内的横梁和安装在横梁上的细杆。
13.其中,所述工作台上设置有柜门,工作台内设置有第二置物架,第二置物架可用于放置密封袋和标签纸。
14.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工作上设置有通风口,通风口上设置有直接通入滤箱的下料斗,离心风机持续抽气,研磨土壤或清理工具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土壤粉尘可直接随气体落入滤箱内进行过滤,并统一将土壤收集至收集箱内,实现了自动收集散落土壤的功能,以及避免粉尘飞扬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土壤研磨操作台的主视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土壤研磨操作台中工作台的主剖视图;
17.图3为图2的a处放大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土壤研磨操作台中工作台的俯视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土壤研磨操作台中支撑架的俯视图。
20.图中:1、工作台;11、通风口;12、插座;13、柜门;14、第二置物架;2、抽风装置;21、下料斗;22、滤箱;221、分离板;222、第一腔体;223、第二腔体;224、安装条;225、c型卡扣;226、橡胶条;23、吸风管;24、收集箱;241、安装边;25、离心风机;26、滤网板;3、支撑架;31、框架;32、横梁;33、细杆;4、孔板;5、座椅;6、遮挡罩;61、照明灯;62、第一置物架;7、可视窗;71、提拉器。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2.参照图1-5,本实用新型一种土壤研磨操作台,包括工作台1、抽风装置2、支撑架3、孔板4和座椅5,所述工作台1台面开有通风口11,所述支撑架3固定在通风口11上,所述孔板4放置在支撑架3上,并孔板4面积比支撑架3大,支撑架3用于支撑孔板4,所述抽风装置2包括下料斗21、滤箱22、吸风管23、收集箱24和离心风机25,下料斗21设置在通风口11上,滤箱22安装在工作台1内,下料斗21延伸至滤箱22内,滤箱22内设有滤网板26,所述吸风管23一端与滤箱22连通,并位于滤网板26上方,吸风管23另一端与离心风机25的进风口连通,所述收集箱24安装在滤箱22上,并用于收集土壤颗粒,在工作台1上研磨或清理研磨工具的过程中,会有土壤掉落,此时,离心风机25为吸风状态,工作台1上的气体经通风口11进入下料斗21内,土壤粉尘在气体的带动下被吸入下料斗21内,土壤粉尘进入滤箱22后有滤网板26过滤后掉落到收集箱24进行存储,干净的气体则经滤网板26、吸风管23排出,所述工作台1顶部安装有遮挡罩6,遮挡罩6起到包围工作台1的作用,以避免操作员在工作台1上工作时受到外界的影响。所述工作台1设置有插座12,插座12为所需使用的工具提供电源,所述座椅5放置在工作台1旁侧。
23.本实用新型中的工作原理如下:离心风机25启动以达到持续抽风,操作员座在座
椅5上,并在操作台上对土壤样品进行研磨、称重和包装,随后通过毛刷对所用过的工具进行清理,在这过程中,掉落在孔板4上的土壤直接随气体进入滤箱22内进行过滤,此外,由于会有土壤残留在孔板4与工作台1之间的间隙上,则需对工作台1台面进行清理,需要手动抬起孔板4,另一只手通过毛刷将残留在工作台1台面上的土壤拨到通风口11上,由于空气是朝下流动,因此避免了土壤粉尘飞扬的情况发生,土壤经滤网板26过滤后自动落入收集箱24内,从而实现通过下抽风的方式自动收集散落的土壤的功能,同时避免了粉尘飞扬的情况发生。
24.优选地,参照图1、2、3,所述滤箱22内设有分离板221,分离板221将滤箱22分割成第一腔体222和第二腔体223,并第一腔体222、第二腔体223均与收集箱24连通,所述下料斗21与第一腔体222顶部连通,所述滤网板26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第二腔体223下部,具体地,第二腔体223内设置有滑槽,滤网板26与滑槽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二腔体223一侧壁设置有便于滤网板26通过的长槽,滤网板26通过长槽实现快速安装在第二腔体223内或从第二腔体223内拆卸的功能,便于清理附着在滤网板26上的粉尘。所述吸风管23与第二腔体223顶部连通,分离板221下部朝第一腔体222方向倾斜,土壤随气体与分离板221下部发生碰撞,较大的颗粒被甩出,实现预先处理一部分颗粒的功能。
25.具体地,参照图2、3,所述滤箱22的外壁上固定有安装条224,安装条224上转动连接有若干c型卡扣225,所述收集箱24顶部设有安装边241,c型卡扣225作用在安装边241上可使收集箱24固定在滤箱22上,通过手动拨动c型卡扣225可实现快速安装和拆卸收集箱24。需要说明的是,安装条224的位置应在所述滤网板26的上方,以避免气体经滤网板26与第二腔体223之间的间隙泄漏。
26.更具体地,参照图2、3,所述安装条224朝向安装边241的一侧固定有橡胶条226,能够提高滤箱22与收集箱24之间的密封性。
27.优选地,参照图4,所述孔板4内开有若干排等间距设置的通孔,且相邻两排通孔错开设置,通孔的直径为4mm~7mm。在将样品倒入研磨钵或在研磨钵研磨的样品的过程中,会有较大的颗粒飞溅出来,当较大的颗粒大于通孔的直径时,颗粒无法掉落至通风口11中,此时可将颗粒回收,避免造成样品损失。
28.优选地,参照图1,还包括可视窗7和提拉器71,所述可视窗7在竖直方向上与遮挡罩6滑动连接,两个提拉器71的顶部分别固定在遮挡罩6上,并两个提拉器71的输出端分别与可视窗7底部固定连接,可视窗7、遮挡罩6与工作台1台面可围成一封闭区域。其中,提拉器71为现有技术,常作为上下拉窗的配件,能够使得可视窗7停留在任意位置,提拉器71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不再赘述。其中,所述可视窗7为透明板,在操作过程中,将可视窗7往下拉,以使可视窗7与工作台1之间的间隙只够手部活动的空间,从而达到遮挡操作员面部的目的,对操作员起到保护的作用,由于可视窗7为透明板,因此不妨碍操作员观看操作过程。
29.优选地,参照图1,还包括照明灯61,所述照明灯61安装在遮挡罩6内顶部。照明灯61朝向工作台1发散光线,以提高工作台1的亮度,方便操作员操作。
30.优选地,参照图1,所述遮挡罩6设置有第一置物架62,第一置物架62可用于放置称重器、研磨钵、过筛工具和毛刷。第一置物架62起到储物的作用,避免工具乱放的情况发生。
31.优选地,参照图1、5,所述支撑架3包括固定在通风口11上的框架31、安装在框架31
内的横梁32和安装在横梁23上的细杆33。本实施例中,细杆33的数量为五条,五条细杆33相互平行安装在其中两条相邻的横梁32内,多条细杆33便于清理毛刷。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定时清理的粘附在毛刷上的粉尘,此时,将毛刷来回作用在细杆33上,以使粉尘与毛刷脱离,粉尘随气体直接吸入至抽风装置2内进行过滤。
32.优选地,参照图1、2,所述工作台1上设置有柜门13,工作台1内设置有第二置物架14,第二置物架14可用于放置密封袋和标签纸,以达到对物品进行分类整理的目的。
3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