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煤废水沉淀煤泥自动处理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09158发布日期:2022-04-09 11:25阅读:3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含煤废水沉淀煤泥自动处理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煤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含煤废水沉淀煤泥自动处理的装置。


背景技术:

2.含煤废水处理装置前端布置若干个沉淀池,经几道沉淀后的水进入含煤废水处理装置,再利用行车式抓斗或移动式长臂挖机将沉淀的煤泥挖出,运送至煤场晾晒后掺烧。
3.沉淀池中煤泥积累到一定量需要人工清理,清理、运送和晾晒过程严重影响现场文明生产,环保问题突出,挖出的煤泥需经过晾晒才能进行掺烧,占用场地,热值损失比较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煤废水沉淀煤泥自动处理的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含煤废水沉淀煤泥自动处理的装置,包括沉淀池,所述沉淀池的内部分隔成清水区和沉淀区两部分,邻近所述沉淀区的沉淀池上安装有移动式刮泥机,所述沉淀池的一侧布设有离心脱水机,且离心脱水机作用在清水区和沉淀区之间,离心脱水机的输入端与沉淀区之间安装有输泥机构,邻近离心脱水机的输出端布设有螺旋输送机,且螺旋输送机的一侧布设有活化给煤机,且活化给煤机与螺旋输送机之间安装有掺送机构,所述清水区的一侧布设有废水处理机构。
6.优选的,所述离心脱水机为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脱水机,离心脱水机的顶端设置有排渣口,且排渣口与螺旋输送机配合使用,离心脱水机底端设置有排水口,且排水口的输出端经管道延伸至清水区内部。
7.优选的,所述输泥机构包括输泥管和潜水渣浆泵,输泥管安装在离心脱水机的输入端,输泥管延伸至沉淀区内部,且输泥管的延伸端安装有潜水渣浆泵。
8.优选的,所述掺送机构包括小型输送带和上仓主输送带,小型输送带布设在螺旋输送机的出料口,上仓主输送带设置在活化给煤机的下方,且小型输送带延伸至上仓主输送带的上方。
9.优选的,所述废水处理机构包括含煤废水处理器、源水提升泵和吸水管,吸水管安装在清水区的内部,且源水提升泵安装在吸水管的表面,含煤废水处理器设置在源水提升泵的输出端。
10.优选的,所述沉淀区与清水区之间布设有隔板,且隔板为溢流布设。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1、本含煤废水沉淀煤泥自动处理的装置,通过将整个沉淀池区分为沉淀区和清水区两部分,可分别用于存储和沉积不同的水体,在沉淀区将含煤废水形成的泥浆进行收集,并借助移动式刮泥机,可将含煤废水的淤泥统一进行输送和推挤,便于统一输送。借助潜水
渣浆泵,在淤泥被移动式刮泥机推送至泵区域时,可对淤泥进行抽吸处理,并进行抽吸输送。
13.2、本含煤废水沉淀煤泥自动处理的装置,通过离心脱水机,可接受潜水渣浆泵吸收的含煤污泥,将泥煤进行脱水处理,实现水体与泥煤的分离处理,对泥煤进行初步干化处理,借助排水口,可将分离出来的水体经管道流向清水区中,便于后续处理,并借助排渣口,将脱水处理的泥煤进行单独排出,利于后续输送。
14.3、本含煤废水沉淀煤泥自动处理的装置,通过螺旋输送机,实际螺旋输送泥煤的路径较长,可进行干燥处理的同时,可在出口处进行造粒模具布设,便于将脱水后的泥煤进行再一步处理。通过小型输送带,和上仓主输送带,可将处理后的泥煤经小型输送带输送至上仓主输送带上,在活化给煤机进行给料调节的情况下,控制上仓主输送带的速度,进而输送燃烧用煤种与小型输送带输送的泥煤混合,形成配比效果,进而输送至上仓进行使用,达到自动配比和燃烧的而回收利用效果。
15.4、本含煤废水沉淀煤泥自动处理的装置,通过源水提升泵,可将清水区中含煤废水提取出来,借助含煤废水处理器进行再次处理,可过滤掉水质的含煤物质,实现进一步回收效果,并便于后续的环保排放效果。整个自动处理装置可实现含煤废水沉淀池煤泥不落地处理,避免了清理煤泥全过程的文明生产和环保问题,并对进入含煤废水处理器中的物质进行处理,避免泥煤进入,仅是含煤废水进入,可延长含煤废水处理器检修周期,进而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简图。
17.图中:1、沉淀池;2、清水区;3、输泥管;4、沉淀区;5、移动式刮泥机;6、潜水渣浆泵;7、螺旋输送机;8、小型输送带;9、上仓主输送带;10、活化给煤机;11、排渣口;12、离心脱水机;13、排水口;14、含煤废水处理器;15、源水提升泵;16、吸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
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含煤废水沉淀煤泥自动处理的装置,包括沉淀池1,沉淀池1可收集含煤废水,并进行沉淀处理,沉淀池1的内部分隔成清水区2和沉淀区4两部分,分别存放不同成分的废水,邻近沉淀区4的沉淀池1上安装有移动式刮泥机5,移动式刮泥机5可将沉淀区4分散的淤泥推移至特定位置,实现集中的效果,沉淀池1的一侧布设有离心脱水机12,离心脱水机12上配置有电机,可借助水泥离心效果的不同,带动泥水进行旋转,进而实现离心分离的效果,且离心脱水机12作用在清水区2和沉淀区4之间,离心脱水机12的输入端与沉淀区4之间安装有输泥机构,将沉淀区4中的泥煤运输至离心脱水机12内部,邻近离心脱水机12的输出端布设有螺旋输送机7,将脱水后的泥煤进行输送,可根据工艺需求和实际螺旋输送泥煤的路径较长,可进行干燥处理的同时,可在出口处进行造粒模具布设,该部分技术都属于现有技术,便于将脱水后的泥煤进行再一步处理,且螺旋输送机7的一侧布设有活化给煤机10,火活化给煤机10为振动落煤设备,将给料功能和活化物料功能有机地组合成一体,适用于各种粘度的煤种,有效地消除了膨仓堵仓问题,且活化给煤机10与螺旋输送机7之间安装有掺送机构,实际将过滤得到的煤泥物质和其他煤种进行混合运动,清水区2的一侧布设有废水处理机构,对过滤后的水体进行再次处理操作。
22.具体的,离心脱水机12为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脱水机,离心脱水机12的顶端设置有排渣口11,离心脱水机12开启脱水之后,脱水后产生的泥煤经排渣口11排出,且排渣口11与螺旋输送机7配合使用,由螺旋输送机7进行继续输送和处理,离心脱水机12底端设置有排水口13,离心出来后的水体经排水口13溢出,且排水口13的输出端经管道延伸至清水区2内部,将水体注入清水区2内,便于后续统一回收处理。
23.进一步的,输泥机构包括输泥管3和潜水渣浆泵6,输泥管3安装在离心脱水机12的输入端,输泥管3延伸至沉淀区4内部,且输泥管3的延伸端安装有潜水渣浆泵6,潜水渣浆泵6的型号可选用qsz型潜水渣浆泵,并在其上配置搅拌部件,可带动四周的污泥进行搅拌,实际使用时,由移动式刮泥机5将污泥集中至潜水渣浆泵6四周,由潜水渣浆泵6进行抽吸后,经输泥管3向上输送,进而进入离心脱水机12内部进行脱水处理。
24.进一步的,掺送机构包括小型输送带8和上仓主输送带9,小型输送带8布设在螺旋输送机7的出料口,经螺旋输送机7处理之后的泥煤落在小型输送带8上,进而进行定向输送,上仓主输送带9设置在活化给煤机10的下方,承接从活化给煤机10上落下的煤种,且小型输送带8延伸至上仓主输送带9的上方,即,将泥煤落在上仓主输送带9上,和其他煤种进行配合掺拌,在活化给煤机10进行给料调节的情况下,控制上仓主输送带9的速度,进而输送燃烧用煤种与小型输送带8输送的泥煤混合,并控制小型输送带8的速度,形成配比效果,进而输送至上仓进行使用,达到自动配比和燃烧的而回收利用效果。
25.进一步的,废水处理机构包括含煤废水处理器14、源水提升泵15和吸水管16,吸水管16安装在清水区2的内部,吸水管16为抽吸清水区2的管道,且源水提升泵15安装在吸水管16的表面,源水提升泵15由外部电源控制并开启后,可经吸水管16输送清水区2内部存在的水体,实现输水的效果,含煤废水处理器14设置在源水提升泵15的输出端,含煤废水处理14可作为废水的进一步处理部件,如过滤废水中的小颗粒物质,实现进一步过滤效果,利于提高煤料的回收率,便于后续环保排放污水。
26.更进一步的,沉淀区4与清水区2之间布设有隔板,且隔板为溢流布设,实际操作
时,沉淀区4沉积粘稠的煤泥,受不同成分的重力不同影响,煤泥下行,水体上行,经隔板溢流向清水区2,进而实现自动分离效果。
2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