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相反应器及组合多功能废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71263发布日期:2022-03-09 09:59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相反应器及组合多功能废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在处理含盐量高的废水时使用的一种多相反应器及组合多功能废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2.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难度处理的废水需要新技术。传统的生化处理技术不能适应含盐量高的废水,例如总溶解固体含量超过3.5%的废水,几乎不能采用生物法处理。还有,废水处理以后的浓盐水要蒸发结晶,水质如果cod含量超过300mg/l,则直接影响蒸发效率。虽然臭氧也能处理一部分类似的废水,但是,臭氧处理成本高,效率有限也是事实。总之,处理高含盐废水中的cod,缺乏理想的方法和针对性的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多相反应器及组合多功能废水处理系统,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效率针对性地处理含盐量高的废水。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多相反应器,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竖直设置有填料筒,所述第一壳体上方设有气体释放器,所述气体释放器顶部开设有多个散气孔,所述气体释放器内部上方设有多个可上下调节的浮渣筒,所述气体释放器底部设有释放槽,所述释放槽出口与所述填料筒进口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外置环形集水槽,所述填料筒出口连接有固液分离器,所述固液分离器的出水端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外置环形集水槽的入水口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下方设有污泥斗。
6.优选地,所述气体释放器内还设有多个浮渣筒升降装置,所述浮渣筒升降装置的数量与所述浮渣筒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浮渣筒升降装置的输出端分别与每个所述浮渣筒的顶端连接。
7.优选地,所述填料筒内填充有多个填料多面空心球,所述填料筒上还设有多个填料观察口,所述填料观察口的一端与填料筒的外壁连接,所述填料观察口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壳体暴露于第一壳体外部。
8.优选地,所述污泥斗上设有第一取样口,所述污泥斗底部设有排泥口。
9.一种组合多功能废水处理系统,包括电絮凝反应器以及多相反应器,所述电絮凝反应器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内部设置有电极板,所述电极板底部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第二壳体底部分别设有电絮凝反应器进口以及回流污泥进口,所述回流污泥进口通过第二管道与所述排泥口连接,所述第二壳体顶部设有电絮凝反应器出口,所述电絮凝反应器出口通过第三管道与所述气体释放器进口连接。
10.优选地,所述第二壳体上分别设有正极进线口以及负极进线口。
11.优选地,所述第二壳体顶部设有第二取样口。
12.优选地,所述第二管道上设有循环泵。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
14.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相反应器,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竖直设置有填料筒,所述第一壳体上方设有气体释放器,所述气体释放器顶部开设有多个散气孔,所述气体释放器内部上方设有多个可上下调节的浮渣筒,所述气体释放器底部设有释放槽,所述释放槽出口与所述填料筒进口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外置环形集水槽,所述填料筒出口连接有固液分离器,所述固液分离器的出水端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外置环形集水槽的入水口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下方设有污泥斗;所述气体释放器内还设有多个浮渣筒升降装置,所述浮渣筒升降装置的数量与所述浮渣筒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浮渣筒升降装置的输出端分别与每个所述浮渣筒的顶端连接。
15.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先将一级处理废水加入气体释放器中,在气体释放器中产生气浮过程,并利用气体释放器顶部的散气孔将气浮产生的气体排出,同时,浮渣筒负责吸出气浮过程产生的浮渣,可通过浮渣筒升降装置上下调节浮渣筒的位置,以适应浮渣厚度,一级处理废水经过气浮以及除浮渣后,继续向下进入填料筒发生混合反应,得到污泥和水的混合物,混合物通过固液分离器分离,固液分离后的污泥进入填料筒下方的污泥斗中,固液分离后的水依次通过固液分离器的出水端、第一管道以及外置环形集水槽的入水口进入外置环形集水槽中集中出水。
1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相反应器,集气浮、除气、除浮渣、混合反应处理废水、固液分离等多功能于一体,能够较高效率地处理由气体、固体、液体三相混合的废水,处理效率高,且成本较低。
17.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相反应器中,所述填料筒内填充有多个填料多面空心球,所述填料筒上还设有多个填料观察口,所述填料观察口的一端与填料筒的外壁连接,所述填料观察口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壳体暴露于第一壳体外部;所述污泥斗上设有第一取样口,所述污泥斗底部设有排泥口。
18.填料多面空心球用于发生混合反应,进一步处理污水,多个填料观察口用于实时观察填料筒中的反应情况,第一取样口用于取样固液分离后产生的污泥样本进行检验。
19.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组合多功能废水处理系统,包括电絮凝反应器以及多相反应器,所述电絮凝反应器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内部设置有电极板,所述电极板底部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第二壳体底部分别设有电絮凝反应器进口以及回流污泥进口,所述回流污泥进口通过第二管道与所述排泥口连接,所述第二壳体顶部设有电絮凝反应器出口,所述电絮凝反应器出口通过第三管道与所述气体释放器进口连接;所述第二壳体上分别设有正极进线口以及负极进线口;所述第二壳体顶部设有第二取样口;所述第二管道上设有循环泵。
20.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待处理的废水从电絮凝反应器进口进入,通过内部的电极板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后得到的气体、固体、液体混合流,通过第三管道进入多相反应器进行进一步处理;经过多相反应器处理后得到的污泥,通过第二管道、循环泵以及回流污泥进口,回流到电絮凝反应器中,参与进水反应;正极进线口以及负极进线口分别负责电极板正极以及负极的接线,第二取样口用于对氧化还原反应后得到的气体、固体、液体混合流的采样。
21.本实用新型将电絮凝反应器与多相反应器组合,共同处理高含盐量的废水,组合后的电絮凝反应器和多相反应器之间,互相依存,互相接力,能够提高废水处理的反应效率。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相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组合多功能废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0为第一壳体,20为填料筒,201为填料多面空心球,202为填料观察口,30为气体释放器,301为散气孔,302为浮渣筒,303为释放槽,304为浮渣筒升降装置,40为外置环形集水槽,50为固液分离器,501为第一管道,60为污泥斗,601为第一取样口,602为排泥口,70为第二壳体,701为电絮凝反应器进口,702为回流污泥进口,703为第二管道,704为电絮凝反应器出口,705为第三管道,706为第二取样口,80为电极板,801为支撑架,802为正极进线口,803为负极进线口,90为循环泵。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其次,本实用新型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27.实施例一
28.如图1所示,一种多相反应器,包括第一壳体10,所述第一壳体10内竖直设置有填料筒20,所述第一壳体10上方设有气体释放器30,所述气体释放器30顶部开设有多个散气孔301,所述气体释放器30内部上方设有多个可上下调节的浮渣筒302,所述气体释放器30底部设有释放槽303,所述释放槽303出口与所述填料筒20进口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0上设有外置环形集水槽40,所述填料筒20出口连接有固液分离器50,所述固液分离器50的出水端通过第一管道501与所述外置环形集水槽40的入水口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0下方设有呈锥形的污泥斗60。
29.进一步地,所述气体释放器30内还设有多个浮渣筒升降装置304,所述浮渣筒升降装置304的数量与所述浮渣筒302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浮渣筒升降装置304的输出端分别与每个所述浮渣筒302的顶端连接。
30.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先将一级处理废水加入气体释放器30中,在释放槽303中产生气浮过程,并利用气体释放器30顶部的散气孔301将气浮产生的气体排出,同时,浮渣筒302负责吸出气浮过程产生的浮渣,可通过浮渣筒升降装置304上下调节浮渣筒302的位置,以适应浮渣厚度,一级处理废水经过气浮以及除浮渣后,继续向下进入填料筒20发生混合
反应,得到污泥和水的混合物,混合物通过固液分离器50分离,固液分离后的污泥进入填料筒20下方的污泥斗60中,固液分离后的水依次通过固液分离器50的出水端、第一管道501以及外置环形集水槽40的入水口进入外置环形集水槽40中集中出水。
3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相反应器,集气浮、除气、除浮渣、混合反应处理废水、固液分离等多功能于一体,能够较高效率地处理由气体、固体、液体三相混合的废水,处理效率高,且成本较低。
32.进一步地,所述填料筒20内填充有多个填料多面空心球201,形成填料层,填料层厚度为3m-4m,所述填料筒上还设有多个填料观察口202,所述填料观察口202的一端与填料筒20的外壁连接,所述填料观察口202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壳体10暴露于第一壳体10外部。
33.进一步地,所述污泥斗60上设有第一取样口601,所述污泥斗60底部设有排泥口602。
34.填料多面空心球201用于发生混合反应,进一步处理污水,多个填料观察口202用于实时观察填料筒20中的反应情况,第一取样口601用于取样固液分离后产生的污泥样本进行检验。
35.实施例二
36.如图1、图2所示,一种组合多功能废水处理系统,包括电絮凝反应器以及多相反应器,所述多相反应器为实施例一中所述的任意一种多相反应器,所述电絮凝反应器整体为密封低压容器,所述电絮凝反应器包括第二壳体70,所述第二壳体70内部设置有电极板80,所述电极板80底部连接有支撑架801,所述支撑架801与所述第二壳体70连接,所述第二壳体70底部分别设有电絮凝反应器进口701以及回流污泥进口702,所述回流污泥进口702通过第二管道703与所述排泥口602连接,所述第二壳体70顶部设有电絮凝反应器出口704,所述电絮凝反应器出口704通过第三管道705与所述气体释放器30进口连接。
3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70上分别设有正极进线口802以及负极进线口803。
38.更进一步地,所述电极板80的材质可以是是钢板或者铝板,或者是石墨,厚度可为6mm-10mm,电流密度根据水质试验而定。
3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70顶部设有第二取样口706。
4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管道703上设有循环泵90。
41.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待处理的废水从电絮凝反应器进口701进入电絮凝反应器底部,通过内部的电极板80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后得到的气体、固体、液体混合流的一级处理废水,通过第三管道705进入多相反应器进行进一步处理;经过多相反应器处理后得到的污泥,通过第二管道703、循环泵90以及回流污泥进口702,回流到电絮凝反应器中,参与进水反应;正极进线口802以及负极进线口803分别负责电极板80正极以及负极的接线,第二取样口706用于对氧化还原反应后得到的气体、固体、液体混合流的采样。
42.本实用新型将电絮凝反应器与多相反应器组合,共同处理高含盐量的废水,组合后的电絮凝反应器和多相反应器之间,互相依存,互相接力,能够提高废水处理的反应效率。
43.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组合多功能电絮凝反应器处理某焦化废水,每天处理量可达到60m3/d,进水cod=450mg/l,ss=100mg/l,经过组合多功能电絮凝反应器处理后cod=
80mg/l,ss=20mg/l,去除率高达82%,同传统方法相比,成本下降了1/3。
4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厚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8.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49.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50.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装置及系统中的相关特征可以相互参考。另外,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分各实施例,而并不代表各实施例的优劣。
5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