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氨氮废水一体化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73397发布日期:2022-04-14 21:27阅读:73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氨氮废水一体化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氨氮废水一体化处理装置,属于高氨氮废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氨氮废水主要来源于化肥、焦化、石化、制药、食品、垃圾填埋场等,大量氨氮废水排入水体不仅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体黑臭,水处理难度和成本加大,甚至对人群及生物产生毒害作用。
3.在众多含氮废水中,高氨氮低碳氮比一类废水由于其成分较为复染、污染物浓度较高、排放量大、处理难度高的特点,受到了各国环保领域的高度重视。相关政策已经将氨氮纳入约束性指标,高氨氮低碳氮比废水的高效处理也成为目前我国废水处理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传统高氨氮废水一般先采用物化处理再进行生化处理,涉及构筑物多,占地面积大,施工周期长,而且处理效果并不理想。故需要提供一种新的高氨氮废水处理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氨氮废水一体化处理装置,解决传统高氨氮废水处理涉及构筑物多,占地面积大,施工周期长,处理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5.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氨氮废水一体化处理装置,包括混合区、絮凝区、沉淀区、中和区和厌氧反应区;
6.所述混合区的内部设有混合搅拌器,所述混合区的底部铺设有曝气管路,所述混合区的顶部设有废气收集口和氢氧化钠加药口;
7.所述絮凝区内设有导流筒,所述导流筒内安装有絮凝搅拌器,所述絮凝区顶部设有磷酸氢二钠加药口和氯化镁加药口;所述絮凝区的底部连通所述混合区;
8.所述沉淀区内设有斜板,所述沉淀区的底部设有第一污泥斗,所述沉淀区的顶部设有集水槽;
9.所述中和区内设有中和搅拌器,所述中和区顶部设有硫酸加药口;
10.所述厌氧反应区内部设有导流折板,所述导流折板将所述厌氧反应区分割成若干单元格,每个单元格内部设有填料,每个单元格顶部设有提升孔和废气排放口,每个单元格底部设有第二污泥斗。
11.作为高氨氮废水一体化处理装置的优选方案,还包括设备间,所述设备间处于所述沉淀区和中和区下方,所述设备间内布置有曝气风机、沉淀区排泥泵、厌氧反应区排泥泵、氢氧化钠加药装置、磷酸氢二钠加药装置、氯化镁加药装置和硫酸加药装置。
12.作为高氨氮废水一体化处理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曝气管路通过供风管路与所述曝气风机连接,所述供风管路上设有电加热器;
13.所述曝气管路的支管在所述混合区的底部均匀铺设,所述曝气管路的支管上连接
有单孔膜曝气器。
14.作为高氨氮废水一体化处理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絮凝区的底部通过导通管连通所述混合区,所述导通管上连接有第一ph计;所述中和区的顶部设有第二ph计。
15.作为高氨氮废水一体化处理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混合区、所述絮凝区、所述中和区、所述厌氧反应区的上方均设有人孔,所述第一污泥斗和第二污泥斗的侧面也设有人孔。
16.作为高氨氮废水一体化处理装置的优选方案,每个单元格内部的填料为模块填料,模块填料内部为球状悬浮填料,球状悬浮填料通过网状材料包裹,模块填料通过配重沉于单元格的中下部。
17.作为高氨氮废水一体化处理装置的优选方案,模块填料上设有吊钩,吊钩用于通过起重装置将模块填料吊出所述厌氧反应区。
18.作为高氨氮废水一体化处理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导流折板将单元格分为三行排列。
19.本实用新型设有混合区、絮凝区、沉淀区、中和区和厌氧反应区;混合区的内部设有混合搅拌器,混合区的底部铺设有曝气管路,混合区的顶部设有废气收集口和氢氧化钠加药口;絮凝区内设有导流筒,导流筒内安装有絮凝搅拌器,絮凝区顶部设有磷酸氢二钠加药口和氯化镁加药口;絮凝区的底部连通混合区;沉淀区内设有斜板,沉淀区的底部设有第一污泥斗,沉淀区的顶部设有集水槽;中和区内设有中和搅拌器,中和区顶部设有硫酸加药口;厌氧反应区内部设有导流折板,导流折板将厌氧反应区分割成若干单元格,每个单元格内部设有填料,每个单元格顶部设有提升孔和废气排放口,每个单元格底部设有第二污泥斗。通过本实用新型处理后的废水中,氨氮浓度大幅度降低,同时废水的可生化性得到提高,出水可接入生化处理装置进行进一步处理;整个装置布置紧凑,空间利用率高,安装和检修方便。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高氨氮废水一体化处理装置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高氨氮废水一体化处理装置厌氧反应区分格示意图。
23.图中:1、混合区;11、氢氧化钠加药口;12、混合搅拌器;13、曝气管路;14、电加热器;15、第一ph计;16、废气收集口;17、导通管;
24.2、絮凝区;21、导流筒;22、絮凝搅拌器;23、磷酸氢二钠加药口;24、氯化镁加药口;
25.3、沉淀区;31、斜板;32、第一污泥斗;33、集水槽;
26.4、中和区;41、中和搅拌器;42、第二ph计;43、硫酸加药口;
27.5、厌氧反应区;51、第二污泥斗;52、填料;53、提升孔;54、废气排放口;55、导流折板;
28.6、设备间;61、曝气风机;62、沉淀区排泥泵;63、厌氧反应区排泥泵;64、氢氧化钠
加药装置;65、磷酸氢二钠加药装置;66、氯化镁加药装置;67、硫酸加药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0.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31.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氨氮废水一体化处理装置,包括混合区1、絮凝区2、沉淀区3、中和区4和厌氧反应区5;
32.所述混合区1的内部设有混合搅拌器12,所述混合区1的底部铺设有曝气管路13,所述混合区1的顶部设有废气收集口16和氢氧化钠加药口11;
33.所述絮凝区2内设有导流筒21,所述导流筒21内安装有絮凝搅拌器22,所述絮凝区2顶部设有磷酸氢二钠加药口23和氯化镁加药口24;所述絮凝区2的底部连通所述混合区1;
34.所述沉淀区3内设有斜板31,所述沉淀区3的底部设有第一污泥斗32,所述沉淀区3的顶部设有集水槽33;
35.所述中和区4内设有中和搅拌器41,所述中和区4顶部设有硫酸加药口43;
36.所述厌氧反应区5内部设有导流折板55,所述导流折板55将所述厌氧反应区5分割成若干单元格,每个单元格内部设有填料52,每个单元格顶部设有提升孔53和废气排放口54,每个单元格底部设有第二污泥斗51。
37.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设备间6,所述设备间6处于所述沉淀区3和中和区4下方,所述设备间6内布置有曝气风机61、沉淀区排泥泵62、厌氧反应区排泥泵63、氢氧化钠加药装置64、磷酸氢二钠加药装置65、氯化镁加药装置66和硫酸加药装置67。设备间6的布置使整个一体化处理装置布置紧凑,空间利用率高,安装和检修方便。
38.本实施例中,所述曝气管路13通过供风管路与所述曝气风机61连接,所述供风管路上设有电加热器14;所述曝气管路13的支管在所述混合区1的底部均匀铺设,所述曝气管路13的支管上连接有单孔膜曝气器。具体的,供风管路上的电加热器14将曝气管路13内空气加热至60℃左右,提高吹脱效果。
39.本实施例中,所述絮凝区2的底部通过导通管17连通所述混合区1,所述导通管17上连接有第一ph计15;所述中和区4的顶部设有第二ph计42。具体的,第一ph计15用于监测混合区1的废水ph,第二ph计42用于监测中和区4的废水ph。
40.本实施例中,所述混合区1、所述絮凝区2、所述中和区4、所述厌氧反应区5的上方均设有人孔,所述第一污泥斗32和第二污泥斗51的侧面也设有人孔。通过人孔方便对混合区1、絮凝区2、中和区4和厌氧反应区5检修维护。
41.本实施例中,每个单元格内部的填料52为模块填料52,模块填料52内部为球状悬浮填料52,球状悬浮填料52通过网状材料包裹,模块填料52通过配重沉于单元格的中下部,
模块填料52上设有吊钩,吊钩用于通过起重装置将模块填料52吊出所述厌氧反应区5。具体的,厌氧反应区5每个单元格内部所装填的填料52为模块填料52,模块填料52内部为直径不等的球状悬浮填料52,通过网状材料将其包裹,并适当配重,使模块填料52沉于单元格区域的中下部。
42.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折板55将单元格分为三行排列。具体的,厌氧反应区5内部单元格非单行排列,而是由导流折板55分为三行排列,废水在内部折流往复流动,延长停留时间,提高处理效果。
4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设有混合区1、絮凝区2、沉淀区3、中和区4和厌氧反应区5;混合区1的内部设有混合搅拌器12,混合区1的底部铺设有曝气管路13,混合区1的顶部设有废气收集口16和氢氧化钠加药口11;絮凝区2内设有导流筒21,导流筒21内安装有絮凝搅拌器22,絮凝区2顶部设有磷酸氢二钠加药口23和氯化镁加药口24;絮凝区2的底部连通混合区1;沉淀区3内设有斜板31,沉淀区3的底部设有第一污泥斗32,沉淀区3的顶部设有集水槽33;中和区4内设有中和搅拌器41,中和区4顶部设有硫酸加药口43;厌氧反应区5内部设有导流折板55,导流折板55将厌氧反应区5分割成若干单元格,每个单元格内部设有填料52,每个单元格顶部设有提升孔53和废气排放口54,每个单元格底部设有第二污泥斗51。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过程中,来水首先进入混合区1,混合区1顶部留有氢氧化钠加药口11,利用设备间6的氢氧化钠加药装置64投加氢氧化钠,将废水ph值提高至10.5~11左右。混合区1底部铺设有曝气管路13,曝气管路13的支管上连接有单孔膜曝气器,气源来自设备间6的曝气风机61,通过底部曝气吹脱的作用将高氨氮废水中一部分氨氮从液相转换成气相从系统中脱除,混合区1产生废气通过上方废气管路收集处理。混合区1出水通过底部连通管进入絮凝区2,絮凝区2顶部设置有磷酸氢二钠和氯化镁加药口24,通过设备间6的磷酸氢二钠加药装置65和氯化镁加药装置66在絮凝区2内投加,磷酸氢二钠和氯化镁在碱性条件下与废水中氨氮形成mgnh4po4絮体,经过絮凝区2内导流筒21作用加强絮凝效果。出水进入沉淀区3,沉淀区3内设有斜板31,絮体在在沉淀区3形成沉淀,清水沿斜板31上升通过顶部集水槽33排水,污泥延斜板31沉降到第一污泥斗32内并通过排泥泵定期排出系统外。沉淀区3出水进入中和区4,中和区4顶部设有硫酸加药口43,通过设备间6的硫酸加药装置67投加硫酸,将废水ph调至中性。中和区4出水进入厌氧反应区5,厌氧反应区5利用导流折板55分隔成多个单元格,每个单元格内装填模块填料52,通过填料52上生物膜的微生物的作用,在厌氧条件下将有机物进行分解和降解,提高废水可生化性。每个单元格顶部设有提升孔53和废气排放口54。厌氧反应产生的废气通过废气管路收集处理,模块填料52可通过上方提升孔53进行转移清洗,底部第二污泥斗51沉积的污泥通过排泥泵定期排出系统外。通过本实用新型处理后的废水中,氨氮浓度大幅度降低,同时废水的可生化性得到提高,出水可接入生化处理装置进行进一步处理;整个装置布置紧凑,空间利用率高,安装和检修方便。
44.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4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