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效调节雨水排放的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96195发布日期:2022-08-03 03:17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有效调节雨水排放的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一种有效调节雨水排放的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处理排放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有效调节雨水排放的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2.雨污合流制指的是用同一管渠收集和输送城市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合流制分为直泄式、全处理和截留式,合流制对降水量较少而干旱的北方城市和汇水面积较小的村镇的排水系统尤为适用,其不利的地方是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
3.由于建造和改造资金不足,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采用的仍然是“雨污合流”,雨水汇集挤占排污管网,既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成本,也影响了cod的减排效果。
4.如果采用合流制将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全部送往污水厂进行处理,然后再排放,从控制和防止水体污染来看是比较好的,但这样会使主干管尺寸过大,污水容量也增加很多,建设和运营费用也相应大幅增高,但是现有的污水处理系统负荷偏小,无法适应暴雨季节所引入的大量雨水的冲击,导致后端生化系统无法正常运作,影响最终排水的达标。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一种有效调节雨水排放的处理系统,解决现有雨水排放系统在下雨天时不能较好的将雨水与污水处理,往往出现需要处理水量过大,导致处理系统负荷过大,不能稳定运行的问题。
6.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7.一种有效调节雨水排放的处理系统,包括收集模块、预处理模块和生化处理模块,所述收集模块的出水口与所述预处理模块的进水口连接,所述预处理模块的出水口与所述生化处理模块的进水口连接;
8.所述预处理模块包括高密度沉淀池、第一提升泵、第一过滤装置、第二提升泵和第二过滤装置,所述高密度沉定池的进水口与所述收集模块连接,所述高密度沉淀池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提升泵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一提升泵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过滤装置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一过滤装置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提升泵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二提升泵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过滤装置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二过滤装置的出水口与所述生化处理模块的进水口连接。
9.优选的,所述第一过滤装置为活性炭过滤器,所述第一过滤装置的外壳采用不锈钢防腐材质制得,且所述第一过滤装置中活性炭填充层的高度为1.5-2.0m。
10.优选的,所述第二过滤装置为纳滤装置,所述纳滤装置内滤膜采用醋酸纤维素材质制得,且所述滤膜孔径为0.9-1.1nm。
11.优选的,所述预处理模块还包括加药装置,所述加药装置设于所述高密度沉淀池的顶部。
12.优选的,所述加药装置包括混凝剂投加装置和絮凝剂投加装置,所述混凝剂投加装置和絮凝剂投加装置均与所述高密度沉淀池的顶部连接,将混凝剂和絮凝剂投加入所述高密度沉淀池中。
13.优选的,所述生化处理模块包括生化处理池和二沉池,所述生化处理池的一进水口与所述第二过滤装置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生化处理池的另一进水口与污水连接,所述生化处理池的出水口与所述二沉池的进水口连接,所述二沉池的出水口与外界排水口连接。
14.优选的,所述收集模块包括收集池和第三提升泵,雨水从所述收集池的进水口进入,所述收集池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三提升泵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三提升泵的出水口与所述高密度沉淀池的进水口连接。
15.本实用新型的贡献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对雨水进行浓缩减量化处理,可适用于一些正在实施雨污合流的大型污水处理厂,可有效降低即将并入污水处理系统的雨水处理规模,降低后续生化处理的负荷,解决了生化系统处理时碳源不足的问题,避免暴雨时期所带来的冲击,确保现有污水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处理系统的结构流程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工艺流程图;
18.其中:收集模块10、收集池11、第三提升泵12、预处理模块20、高密度沉淀池21、第一提升泵22、第一过滤装置23、第二提升泵24、第二过滤装置25、加药装置26、混凝剂投加装置261、絮凝剂投加装置262、生化处理模块30、生化处理池31、二沉池32。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列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对本实用新型不构成任何限制。
20.如图1-2所示,一种有效调节雨水排放的处理系统,包括收集模块10、预处理模块20和生化处理模块30,所述收集模块10的出水口与所述预处理模块20的进水口连接,所述预处理模块20的出水口与所述生化处理模块30的进水口连接;
21.所述预处理模块20包括高密度沉淀池21、第一提升泵22、第一过滤装置23、第二提升泵24和第二过滤装置25,所述高密度沉定池的进水口与所述收集模块10连接,所述高密度沉淀池21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提升泵22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一提升泵22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过滤装置23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一过滤装置23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提升泵24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二提升泵24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过滤装置25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二过滤装置25的出水口与所述生化处理模块30的进水口连接。
22.收集模块10用于收集雨水,预处理模块20用于对收集的雨水进行预处理,使得雨水中的cod和悬浮物等物质进行过滤处理,并将部分低浓度的雨水直接排放,将高浓度的雨水排入生化处理模块30并与污水一块进行生化处理,一方面减小了污水的浓度,另一方面也减小了雨水的处理量,节约了用水量,有效的降低了后续的处理负荷,避免暴雨时期所带来的冲击,确保现有污水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
23.具体的,当处于雨水天气时,收集模块10的收集池11进水口打开,此时雨水会进入
收集池11中,并通过第三提升泵12将雨水抽至高密度沉淀池21中进行初步的沉淀处理,将雨水中的总磷及大颗粒悬浮物进行除去,然后通过第一提升泵22将高密度沉淀池21中的雨水抽至第一过滤装置23中,第一过滤装置23为活性炭过滤装置,能够较好的将雨水中的有色有机物和cod进行吸附,并且能够进一步的将雨水中的大颗粒悬浮物进行清除,雨水中的大颗粒物质被清除干净后,能够避免后续第二过滤装置25中的滤膜被堵塞。
24.雨水经过第一过滤装置23的过滤后,通过第二提升泵24被抽至第二过滤装置25中,第二过滤装置25为纳率过滤装置,纳率过滤装置中份滤膜能够将雨水进行过滤和浓缩,对雨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及钙镁等二价离子进行截留去除,从而得到了越20%左右的浓水和80%左右的产水,这80%左右的产水由于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低于排放标准,可以直接进行外排,即直接从第二过滤装置25的另一出水口外排至外界即可,那20%左右的浓水接着进入生化处理池31。
25.排入生化处理池31中的浓水会与工厂排过来的污水混合处理,经过生化处理后的水质再进入二沉池32中进行进一步的沉淀,最后将上方清水排出即可。
26.本实用新型通过对雨水进行浓缩减量化处理,可适用于一些正在实施雨污合流的大型污水处理厂,可有效降低即将并入污水处理系统的雨水处理规模,降低后续生化处理的负荷,解决了生化系统处理时碳源不足的问题,避免暴雨时期所带来的冲击,确保现有污水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
27.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第一过滤装置23为活性炭过滤器,所述第一过滤装置23的外壳采用不锈钢防腐材质制得,且所述第一过滤装置23中活性炭填充层的高度为1.5-2.0m。
28.第一过滤装置23主要是用于处理雨水中的大颗粒悬浮物和cod,第一过滤装置23的外壳采用的是不锈钢防腐蚀材质制得,不会被雨水中的酸性物质影响,第一过滤装置23中的活性炭填充量在本方案中的高度为1.5-2.0m,具体活性炭层高度可根据处理雨水量的大小决定。
29.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第二过滤装置25为纳滤装置,所述纳滤装置内滤膜采用醋酸纤维素材质制得,且所述滤膜孔径为0.9-1.1nm。
30.第二过滤装置25主要是针对雨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及钙镁等二价离子进行截留去除,将雨水进行过滤和浓缩,从而得到低浓度和高浓度的雨水,低浓度的雨水可以直接排放至外界,高浓度的雨水需要再打入生化处理池31中与污水一起进行生化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31.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预处理模块20还包括加药装置26,所述加药装置26设于所述高密度沉淀池21的顶部。
32.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加药装置26包括混凝剂投加装置261和絮凝剂投加装置262,所述混凝剂投加装置261和絮凝剂投加装置262均与所述高密度沉淀池21的顶部连接,将混凝剂和絮凝剂投加入所述高密度沉淀池21中。
33.加药装置26主要是在高密度沉淀池21中加入混凝剂和絮凝剂,使得雨水中的悬浮物物质絮凝沉淀,进行初步的过滤,将大颗粒物质进行清除。
34.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生化处理模块30包括生化处理池31和二沉池32,所述生化处理池31的一进水口与所述第二过滤装置25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生化处理池31的另一进水
口与污水连接,所述生化处理池31的出水口与所述二沉池32的进水口连接,所述二沉池32的出水口与外界排水口连接。
35.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收集模块10包括收集池11和第三提升泵12,雨水从所述收集池11的进水口进入,所述收集池11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三提升泵12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三提升泵12的出水口与所述高密度沉淀池21的进水口连接。
36.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揭示,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条件下,对以上各构件所做的变形、替换等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