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物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95922发布日期:2022-08-03 03:12阅读:71来源:国知局
废弃物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废弃物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2.历来,已知有针对含有化学剂的废弃物,例如,化学弹药经爆破处理后遗留的残渣(弹壳的碎片和粉尘),以使该废弃物所含的化学剂无害化的方式对于该废弃物进行加热处理的废弃物处理系统。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作为这样的废弃物处理系统的一例的无害化装置。
3.下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无害化装置,是将化学弹药在爆破处理后遗留的爆破残渣加热至高温而使化学剂无害化的装置,具备在内部将爆破残渣加热至高温的加热炉、和对于从加热炉内排出的废气进行处理的气体处理装置。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09335号公报
7.所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无害化装置中所使用的加热炉是小型的电炉,一次能够加热处理的废弃物量并不多,所以在加热处理大量废弃物时,需要分多次进行加热处理。因此,要多次进行向加热炉内搬入废弃物、以及将加热处理后的废弃物从加热炉内搬出,用于此搬入和搬出的操作变得非常繁杂。
8.另外,在一般作为退火炉使用的加热炉中,一般是在设于其内部的由耐火物构成的基座上直接放置被处理物进行加热处理。因此,假如在这样的加热炉中以上述爆破残渣这样包含许多的弹壳的碎片和粉尘的废弃物作为被处理物进行加热处理时,则从加热炉内的基座上收集回收加热处理后的废弃物的工作变得非常繁杂。


技术实现要素:

9.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是对于大量的废弃物进行用于使化学剂无害化的加热处理时,向加热炉内搬入废弃物、回收加热处理后的废弃物、以及将加热处理后的废弃物从加热炉内搬出也能够容易进行的废弃物处理系统。
10.由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废弃物处理系统,是以使废弃物所含的化学剂无害化的方式对所述废弃物进行加热处理的系统。该废弃物处理系统具备:进行所述废弃物的加热处理的加热炉;收容所述废弃物的至少1个耐热性的加热处理用容器;台车,所述台车以如下方式自移动:装载收容有所述废弃物的所述加热处理用容器进入所述加热炉内,在所述加热炉的加热处理的处理时间期间,留在所述加热炉内,经过所述处理时间之后,以装载有所述加热处理用容器的状态从所述加热炉内退出。
11.在此废弃物处理系统中,通过台车进行自移动,能够将装载于该台车上的加热处理用容器中所收容的废弃物搬入到加热炉内,并且能够将加热处理后的废弃物从加热炉内搬出,因此,即使在对于大量的废弃物进行用于使化学剂无害化的加热处理时,也能够容易
进行向加热炉内搬入废弃物和将加热处理后的废弃物从加热炉内搬出。而且,在此废弃物处理系统中,因为废弃物以收容在加热处理用容器中的状态在加热炉内被进行加热处理,所以,即使废弃物中包含许多的碎片和粉尘时,也不用收集加热处理后的废弃物,而是能够将加热处理后的废弃物连同加热处理用容器一起从加热炉内搬出。因此,能够容易进行加热处理后的废弃物的回收。另外,在用于使化学剂无害化的加热处理中,将废弃物加热至非常高的温度,但假如废弃物被收容于耐热性低的容器中的状态下进行这样的加热处理时,则容器因热而发生变形,从该容器内取出加热处理后的废弃物变得困难,有可能将难以回收加热处理后的废弃物。相对于此,在该废弃物处理系统中,因为收容废弃物在加热炉内被加热处理的容器是耐热性的加热处理用容器,所以能够抑制因用于使化学剂无害化的高温加热处理的热导致加热处理用容器发生变形。因此,能够从加热处理用容器中容易地取出加热处理后的废弃物,容易进行加热处理后的废弃物的回收。
12.优选为如下构成:所述至少1个加热处理用容器,包括第1加热处理用容器和第2加热处理用容器,所述第1和第2加热处理用容器分别具有:该加热处理用容器之中作为承接所述废弃物的部分的废弃物托盘;以包围该废弃物托盘的方式构成并固定于该废弃物托盘的框架,所述第1和第2加热处理用容器各自的所述框架构成为,能够以在此第1和第2加热处理用容器的所述废弃物托盘彼此之间形成间隙的形态相互上下地重叠,所述台车构成为,装载相互重叠状态的所述第1和第2加热处理用容器并能够自移动,所述加热炉构成为,可以接纳装载有相互重叠的状态的所述第1和第2加热处理用容器的所述台车。
13.根据该构成,能够重叠在各个废弃物托盘上载有废弃物的第1和第2加热处理用容器,以在这些废弃物托盘彼此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状态将该第1和第2加热处理用容器装载于台车并搬入到加热炉内,进行加热处理。因此,在加热炉内的加热处理中,热气在相互重叠状态的第1和第2加热处理用容器各自的废弃物托盘彼此之间流通,其结果是,能够对载于这些加热处理用容器的各个废弃物托盘上的废弃物有效地进行加热处理。
14.优选所述废弃物处理系统还具备连结构件,所述连结构件在所述第1和第2加热处理用容器的所述框架彼此重叠的状态下,以阻止这些框架上下分离的方式将这些框架彼此连结。
15.根据该构成,能够在处于比收容加热炉的建筑物一层地面低的位置的设置面上(例如半地下的地面上)设置加热炉而降低建筑物的高度,从而削减建筑物的建设成本,同时能够在与该加热炉一起设置在所述设置面上而处在比一层的地面低的位置的台车上,用叉车从一层地面上装载重叠状态的第1和第2加热处理用容器。具体来说,由于能够接纳装载有重叠状态的第1和第2加热处理用容器的台车的加热炉的高度必然变大,而且需要在该加热炉的上方确保维护用的空间,所以在建筑物的一层地面上设置加热炉时,不得不加大建筑物高度,建筑物的建设成本增大,但通过将高度大的加热炉设置在处于比一层地面低的位置的设置面上,从而能够降低建筑物的高度,其结果是,能够削减建筑物的建设成本。此外,根据该构成,叉车能够将在一层地面上重叠状态的第1和第2加热处理用容器之中上侧的加热处理用容器用叉铲举起,由此也能够抬升与该上侧的加热处理用容器连结的下侧的加热处理用容器,即使没有将叉铲下放至低于一层地面的位置,也能够从一层地面上将重叠状态的第1和第2加热处理用容器放到处在低于此地面的位置的台车上而进行装载。
16.优选所述废弃物托盘具有作为承接所述废弃物的面的承受面,所述承受面具有以
高度随着从其周边部向中央部而降低的方式向下凸出弯曲而成的形状。
17.根据该构成,能够容易且不残留地取出载于废弃物托盘上的加热处理后的废弃物。例如,若加热处理用容器之中承接废弃物的部分的承受面具有以形成角部的方式而曲折的部分时,则在取出加热处理后的废弃物时,废弃物会残留在所述角部,难以无残留地取出加热处理后的废弃物。相对于此,在本结构中,因为加热处理用容器之中作为承接废弃物的部分的废弃物托盘的承受面具有以高度随着从其周边部向中央部而降低的方式向下凸出弯曲而成的形状,所以不会形成角部,所述这种废弃物在角部的残留不会发生。因此,能够容易且不残留地取出载于废弃物托盘上的加热处理后的废弃物。
18.优选所述废弃物处理系统还具备处理前转移装置,所述处理前转移装置从收容作为加热处理前的所述废弃物的处理前废弃物而耐热性比所述加热处理用容器低的处理前废弃物容器将所述处理前废弃物转移到所述加热处理用容器。
19.根据该构成,即使收容被供给到废弃物处理系统的处理前废弃物的处理前废弃物容器的耐热性低时,也能够利用处理前转移装置,将处理前废弃物从处理前废弃物容器转移到耐热性更高的加热处理用容器,从而能够避免在加热炉内与容器一起对废弃物进行加热处理时因热导致容器变形。
20.优选所述处理前转移装置具有:处理前废弃物释放装置,所述处理前废弃物释放装置在高于所述加热处理用容器的位置使所述处理前废弃物从所述处理前废弃物容器中释放;处理前废弃物溜槽,所述处理前废弃物溜槽接纳由所述处理前废弃物释放装置从所述处理前废弃物容器释放的所述处理前废弃物,并将其引导到所述加热处理用容器;处理前废弃物闸门,所述处理前废弃物闸门设于所述处理前废弃物溜槽的出口,以能够取得如下状态的方式构成:以阻止在所述处理前废弃物溜槽内通过并落下的所述处理前废弃物从所述处理前废弃物溜槽的出口释放的方式,堵塞所述处理前废弃物溜槽的出口的处理前溜槽出口闭塞状态;和以允许所述处理前废弃物从所述处理前废弃物溜槽的出口被释放的方式,开放所述处理前废弃物溜槽的出口的处理前溜槽出口开放状态。
21.根据该构成,在将处理前废弃物从处理前废弃物容器转移到加热处理用容器时,能够防止处理前废弃物中包含的粉状物飞散,或已经进入到加热处理用容器内的处理前废弃物因下落趋势而从加热处理用容器中飞出,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处理前废弃物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的扩大。例如,从处理前废弃物容器释放到处理前废弃物溜槽内并在该处理前废弃物溜槽内落下的处理前废弃物,在该趋势状态下从处理前废弃物溜槽的出口被释放时,处理前废弃物中所包含的粉状物有可能飞散,或处理前废弃物即使已经进入到加热处理用容器内,也可能在此趋势下从加热处理用容器中飞出。相对于此,在本结构中,在处理前废弃物溜槽的出口,设置有以能够取得如下状态的方式而构成的处理前废弃物闸门:以阻止在处理前废弃物溜槽内通过并落下的处理前废弃物从处理前废弃物溜槽的出口被释放的方式堵塞该出口的处理前溜槽出口闭塞状态;和以允许处理前废弃物从处理前废弃物溜槽的出口被释放的方式开放该出口的处理前溜槽出口开放状态,因此,在处理前废弃物在处理前废弃物溜槽内落下时,能够使处理前废弃物闸门处于处理前溜槽出口闭塞状态而堵塞处理前废弃物溜槽的出口,从而扼制处理前废弃物的下落趋势,其后,通过将处理前废弃物闸门切换至处理前溜槽出口开放状态,使堆积在处理前废弃物溜槽内的出口附近的处理前废弃物,从处理前废弃物溜槽的出口以平缓的趋势释放而导入到加热处理用容器内。因此,
将处理前废弃物从处理前废弃物容器转移到加热处理用容器时,能够防止处理前废弃物中所含的粉状物飞散,或已经进入到加热处理用容器内的处理前废弃物因下落趋势而从加热处理用容器中飞出。
22.优选所述废弃物处理系统还具备处理后转移装置,所述处理后转移装置将作为加热处理后的所述废弃物的处理后废弃物从所述加热处理用容器转移到处理后废弃物容器,所述处理后转移装置具有:处理后废弃物降落装置,所述处理后废弃物降落装置从所述加热处理用容器中取出所述处理后废弃物,并使该处理后废弃物从高于所述处理后废弃物容器的位置落下;处理后废弃物溜槽,所述处理后废弃物溜槽接纳通过所述处理后废弃物降落装置被落下的所述处理后废弃物并引导到所述处理后废弃物容器;处理后废弃物闸门,所述处理后废弃物闸门设于所述处理后废弃物溜槽的出口,以能够取得如下状态的方式构成:以阻止在所述处理后废弃物溜槽内通过并落下的所述处理后废弃物从所述处理后废弃物溜槽的出口释放的方式,堵塞所述处理后废弃物溜槽的出口的处理后溜槽出口闭塞状态;和以允许所述处理后废弃物从所述处理后废弃物溜槽的出口被释放的方式,开放所述处理后废弃物溜槽的出口的处理后溜槽出口开放状态。
23.根据该构成,在将处理后废弃物从加热处理用容器转移到处理后废弃物容器时,能够防止处理后废弃物中所含的粉状物飞散,或置于处理后废弃物容器内的收容袋因处理后废弃物的下落趋势而受损。例如,在处理后废弃物溜槽内落下的处理后废弃物在此趋势的状态下从处理后废弃物溜槽的出口被释放时,处理后废弃物中包含的粉状物有可能飞散,或处理后废弃物以下落趋势的状态飞入设置在处理后废弃物容器内的收容袋内而有可能收容袋受损。相对于此,在本结构中,在处理后废弃物溜槽的出口,设置有以能够取得如下状态的方式而构成的处理后废弃物闸门:以阻止在处理后废弃物溜槽内通过并落下的处理后废弃物从处理后废弃物溜槽的出口被释放的方式堵塞该出口的处理后溜槽出口闭塞状态;和以允许处理后废弃物从处理后废弃物溜槽的出口被释放的方式开放该出口的处理后溜槽出口开放状态,因此,处理后废弃物在处理后废弃物溜槽内落下时,能够使处理后废弃物闸门处于处理后溜槽出口闭塞状态而堵塞处理后废弃物溜槽的出口,从而止住处理后废弃物的下落趋势,其后,通过将处理后废弃物闸门切换至处理后溜槽出口开放状态,使堆积在处理后废弃物溜槽内的出口附近的处理后废弃物,从处理后废弃物溜槽的出口以平缓的趋势释放而导入到处理后废弃物容器内。因此,将处理后废弃物从加热处理用容器转移到处理后废弃物容器时,能够防止处理后废弃物中所含的粉状物飞散,或设置在处理后废弃物容器内的收容袋因处理后废弃物的下落趋势而受损。
24.优选所述处理后转移装置还具有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构成为,在所述处理后废弃物溜槽的出口的下方支承所述处理后废弃物容器,并且可以使其支承的处理后废弃物容器上下升降。
25.根据该构成,处理后废弃物从处理后废弃物溜槽的出口被释放而导入处理后废弃物容器内时,能够更确实地防止处理后废弃物中包含的粉状物飞散,或设置于处理后废弃物容器内的收容袋因处理后废弃物的下落趋势受损。具体来说,处理后废弃物从处理后废弃物溜槽的出口被释放时,由升降装置抬起处理后废弃物容器而使之接近处理后废弃物溜槽的出口,由此,能够更确实地防止处理后废弃物中包含的粉状物从处理后废弃物溜槽的出口与处理后废弃物容器之间的间隙飞散,并且能够减缓处理后废弃物向处理后废弃物容
器内的下落趋势,更确实地防止收容袋受损。
26.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废弃物处理方法,是以使废弃物中包含的化学剂无害化的方式对于所述废弃物进行加热处理的废弃物处理方法。该废弃物处理方法具备如下工序:处理前废弃物转移工序,将所述废弃物从收容有加热处理前的所述废弃物的处理前废弃物容器,转移到比该处理前废弃物容器具有高耐热性的加热处理用容器;装载工序,将由所述处理前废弃物转移工序而收容有所述废弃物的所述加热处理用容器装载到台车上;搬入工序,通过所述台车自移动而进入加热炉内,从而将收容有所述废弃物的所述加热处理用容器搬入到所述加热炉内;加热处理工序,对于搬入到所述加热炉内的所述加热处理用容器中收容的所述废弃物,连同所述加热处理用容器一起进行加热处理;搬出工序,经过在所述加热炉中的加热处理的处理时间后,通过所述台车自移动而从所述加热炉内退出,由此将收容有加热处理后的所述废弃物的所述加热处理用容器从所述加热炉内搬出。
27.在此废弃物处理方法中,因为通过台车自移动而能够将装载于该台车的加热处理用容器中所收容的废弃物搬入到加热炉内,并且能够将加热处理后的废弃物从加热炉内搬出,所以即使对于大量的废弃物进行用于使化学剂无害化的加热处理时,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废弃物向加热炉内的搬入和加热处理后的废弃物从加热炉内的搬出。而且,关于此废弃物处理方法,在加热处理工序中,因为对于收容在加热处理用容器中的废弃物连同加热处理用容器一起进行加热处理,所以,即使废弃物包含许多的碎片和粉尘时,也不用收集加热处理后的废弃物,而是能够将加热处理后的废弃物连同加热处理用容器一起从加热炉内搬出。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加热处理后的废弃物的回收。此外,此废弃物处理方法中,因为废弃物从处理前废弃物容器被转移到较之具有高耐热性的加热处理用容器中,对于收容到该加热处理用容器中的废弃物连同加热处理用容器一起进行加热处理,所以能够抑制加热处理用容器因用于使化学剂无害化的高温的加热处理的热而发生变形。因此,能够容易地从加热处理用容器中取出加热处理后的废弃物,容易地进行加热处理后的废弃物回收。
28.优选所述处理前废弃物转移工序包括如下工序:处理前废弃物投入工序,将配置在高于所述加热处理用容器的位置并在其内部通过而向所述加热处理用容器引导加热处理前的所述废弃物的处理前废弃物溜槽的出口以被堵塞的状态,将从所述处理前废弃物容器被释放的加热处理前的所述废弃物,以使该废弃物在所述处理前废弃物溜槽内落下的方式投入该处理前废弃物溜槽内;处理前废弃物导入工序,在所述处理前废弃物投入工序之后,通过开放所述处理前废弃物溜槽的出口,使由于堵塞所述处理前废弃物溜槽的出口而在所述处理前废弃物溜槽内堆积的加热处理前的所述废弃物从该出口释放,并导入到所述加热处理用容器内。
29.若是这样,则将加热处理前的废弃物从处理前废弃物容器转移到加热处理用容器时,能够防止该废弃物包含的粉状物因该废弃物的下落趋势飞散,或已经进入到加热处理用容器中的加热处理前的废弃物以下落趋势从加热处理用容器中飞出,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加热处理前的废弃物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的扩大。具体来说,在处理前废弃物投入工序中,以堵塞处理前废弃物溜槽的出口的状态,将从处理前废弃物容器被释放的加热处理前的废弃物,以使该废弃物在处理前废弃物溜槽内落下的方式投入该处理前废弃物溜槽内,因此,能够在处理前废弃物溜槽的出口止住废弃物的下落趋势而使废弃物堆积在处理前废弃物溜槽内的所述出口附近,其后,在处理前废弃物导入工序中通过开放处理前废弃物溜槽的
出口,能够使处理前废弃物溜槽内堆积的废弃物从处理前废弃物溜槽的出口以平缓的趋势被释放并导入到加热处理用容器内。因此,将处理前废弃物从处理前废弃物容器转移到加热处理用容器时,能够防止加热处理前的废弃物中包含的粉状物飞散,或已经进入到加热处理用容器内的加热处理前的废弃物因下落趋势而从加热处理用容器中飞出。
30.优选所述废弃物处理方法还具备如下工序:卸下工序,在所述搬出工序之后,将收容有作为加热处理后的所述废弃物的处理后废弃物的所述加热处理用容器从所述台车上卸下;处理后废弃物转移工序,将所述处理后废弃物从所述台车上卸下的所述加热处理用容器转移到处理后废弃物容器,所述处理后废弃物转移工序还包括如下工序:处理后废弃物投入工序,将配置在高于所述处理后废弃物容器的位置并在其内部通过而向所述处理后废弃物容器引导所述处理后废弃物的处理后废弃物溜槽的出口以被堵塞的状态,将从由所述台车上卸下的所述加热处理用容器中取出的所述处理后废弃物,以使该处理后废弃物在所述处理后废弃物溜槽内落下的方式投入该处理后废弃物溜槽内;处理后废弃物导入工序,在所述处理后废弃物投入工序之后,通过开放所述处理后废弃物溜槽的出口,使由于所述处理后废弃物溜槽的出口被堵塞而在所述处理后废弃物溜槽内堆积的所述处理后废弃物从该出口释放,并导入到所述处理后废弃物容器内。
31.若是这样,则将处理后废弃物从加热处理用容器转移到处理后废弃物容器时,能够防止处理后废弃物中包含的粉状物因处理后废弃物的下落趋势而飞散,或设置在处理后废弃物容器内的收容袋因处理后废弃物的下落趋势受损。具体来说,在处理后废弃物投入工序中,因为以堵塞处理后废弃物溜槽的出口的状态,将从加热处理用容器取出的处理后废弃物,以使该处理后废弃物在处理后废弃物溜槽内落下的方式投入该处理后废弃物溜槽内,所以能够在处理后废弃物溜槽的出口止住处理后废弃物的下落趋势而使处理后废弃物堆积在处理后废弃物溜槽内的所述出口附近,其后,在处理后废弃物导入工序中通过开放处理后废弃物溜槽的出口,能够使处理后废弃物溜槽内堆积的处理后废弃物从处理后废弃物溜槽的出口以平缓的趋势释放并导入到处理后废弃物容器中。因此,将处理后废弃物从加热处理用容器转移到处理后废弃物容器时,能够防止处理后废弃物中包含的粉状物因处理后废弃物的下落趋势而飞散,或设置在处理后废弃物容器内的收容袋因处理后废弃物的下落趋势而受损。
32.优选所述处理后废弃物转移工序还包括容器接近工序,在所述处理后废弃物导入工序之前抬起所述处理后废弃物容器而使之接近所述处理后废弃物溜槽的出口,在所述处理后废弃物导入工序中,向所述容器接近工序中接近于所述处理后废弃物溜槽的出口的所述处理后废弃物容器内,导入从所述处理后废弃物溜槽的出口被释放的所述处理后废弃物,所述处理后废弃物转移工序还包括容器下降工序,在所述处理后废弃物导入工序之后,使收容有所述处理后废弃物的所述处理后废弃物容器下降。
33.若是这样,则从处理后废弃物溜槽的出口释放处理后废弃物并导入处理后废弃物容器内时,能够更确实地防止处理后废弃物中包含的粉状物飞散,或设置在处理后废弃物容器内的收容袋因处理后废弃物的下落趋势而受损。具体来说,因为在容器接近工序中抬起处理后废弃物容器而使之接近处理后废弃物溜槽的出口,在处理后废弃物导入工序中,向接近了该处理后废弃物溜槽的出口的处理后废弃物容器内导入从处理后废弃物溜槽的出口释放的处理后废弃物,所以,能够更确实地防止处理后废弃物中包含的粉状物从处理
后废弃物溜槽的出口与处理后废弃物容器之间的间隙飞散,并且能够进一步减缓处理后废弃物向处理后废弃物容器内的下落趋势,更确实地防止收容袋受损。
34.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可提供一种废弃物处理系统,即使是对于大量的废弃物进行用于使化学剂无害化的加热处理时,也可以容易地进行废弃物向加热炉内的搬入、加热处理后的废弃物的回收、以及加热处理后的废弃物从加热炉内的搬出。
附图说明
35.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从废弃物处理系统的处理前废弃物容器向加热处理用容器转移处理前废弃物的环节,和收容有处理前废弃物的加热处理用容器的搬运工序的示意图。
36.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向废弃物处理系统的台车装载加热处理用容器的工序,由台车向加热炉内搬入废弃物、加热炉内的加热处理、由台车将加热处理后的废弃物从加热炉内搬出以及搬入到冷却炉、在冷却炉内的冷却处理、由台车从冷却炉内搬出废弃物、以及从台车上卸下加热处理用容器并搬运的工序的示意图。
37.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从废弃物处理系统的加热处理用容器向处理后废弃物容器转移处理后废弃物的环节的示意图。
38.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废弃物处理系统所用的加热处理用容器的主视图。
39.图5是图4所示的加热处理用容器的侧视图。
40.图6是图4所示的加热处理用容器的俯视图(顶视图)。
41.图7是图4中的ⅶ-ⅶ位置的加热处理用容器的剖视图。
42.图8是重叠状态的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的主视图。
43.图9是重叠状态的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的侧视图。
44.图10是表示重叠而相互连结的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的主视图,是表示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被提起时的状态的图。
45.图11是重叠而相互连结的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的侧视图,是表示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被提起时的状态的图。
46.符号说明
47.1 废弃物处理系统
48.6 处理前转移装置
49.10 加热处理用容器
50.10a 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
51.10b 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
52.13 加热炉
53.15 台车
54.16 处理后转移装置
55.23 处理前废弃物释放装置
56.24 处理前废弃物溜槽
57.25 处理前废弃物闸门
58.38 处理后废弃物降落装置
59.40 处理后废弃物溜槽
60.42 处理后废弃物闸门
61.43 升降装置
62.52 废弃物托盘
63.52a 承受面
64.54 框架
65.80 连结棒(连结构件)
66.100 处理前废弃物容器
67.101 处理后废弃物容器
具体实施方式
68.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69.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废弃物处理系统1,对于含有化学剂的废弃物以使该废弃物包含的化学剂无害化的方式进行加热处理。以下,将本实施方式的废弃物处理系统1简称为处理系统1。由本实施方式的处理系统1处理的所述废弃物,例如,是化学弹药经爆破处理而产生的包含大量破碎的弹壳碎片和粉尘等的爆破残渣。另外,该废弃物所包含的化学剂,例如有芥子气、路易氏剂、二苯氰砷、二苯氯砷、苯氯乙酮等。作为加热处理前的废弃物的处理前废弃物被收容在处理前废弃物容器100中,该处理前废弃物容器100以密封的状态被供给到处理系统1。处理前废弃物容器10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钢铁制的鼓桶,比后述的加热处理用容器10的耐热性低。
70.本实施方式的处理系统1,如图1~图3所示,具备:升降机2、辊道输送器4、处理前转移装置6、多个加热处理用容器10、前移式叉车11、叉车12、加热炉13、冷却炉14、台车15、处理后转移装置16。
71.升降机2是将收容有处理前废弃物的处理前废弃物容器100,从设置处理系统1的建筑物的1层抬升到2层的装置。在建筑物的2层设有启封室22,所述启封室22用于启封被密封的处理前废弃物容器100,并形成为由升降机2升起的处理前废弃物容器100,被自动地送入到启封室22内。
72.辊道输送器4设置于启封室22内,搭载并输送被送到启封室22内的处理前废弃物容器100。在启封室22内,形成为在该辊道输送器4上由操作员启封处理前废弃物容器100,即去掉处理前废弃物容器100的上部的盖100a而开放该处理前废弃物容器100的开口。
73.处理前转移装置6,是将处理前废弃物从处理前废弃物容器100转移到加热处理用容器10的装置。该处理前转移装置6设置在辊道输送器4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处理前转移装置6具有处理前废弃物释放装置23、处理前废弃物溜槽24、处理前废弃物闸门25。
74.处理前废弃物释放装置23,是从高于设置在建筑物的1层的加热处理用容器10的位置,具体来说是在建筑物的2层,使处理前废弃物从处理前废弃物容器100中释放的装置。具体来说,该处理前废弃物释放装置23其构成为,举起像前述这样被操作员启封并由辊道输送器4输送的处理前废弃物容器100,并使之倒转,由此使处理前废弃物容器100内的处理前废弃物从该处理前废弃物容器100的开口释放。
75.处理前废弃物溜槽24,接纳由处理前废弃物释放装置23从处理前废弃物容器100释放的处理前废弃物,将此处理前废弃物引导到设于建筑物1层的加热处理用容器10。该处理前废弃物溜槽24贯通建筑物的2层地面从该2层跨至1层而设置。处理前废弃物溜槽24具有接收部26和引导部27。
76.接收部26是接纳由处理前废弃物释放装置23而从处理前废弃物容器100中释放的处理前废弃物的部分,其上部设置在建筑物的2层,并且其下部贯通建筑物的2层地面向1层突出。接收部26构成为筒状,其下部相对于上部变窄。
77.引导部27是将在接收部26内通过并从该接收部26的下部的出口落下的处理前废弃物引导到加热处理用容器10的部分。引导部27在建筑物的1层以承接从接收部26的下部的出口落下的处理前废弃物的方式配置,并且以使接收到的处理前废弃物朝向加热处理用容器10在该引导部27内倾斜滑落的方式倾斜。
78.处理前废弃物闸门25设于处理前废弃物溜槽24的下端部的出口,即设于引导部27的出口。该处理前废弃物闸门25以能够取得处理前溜槽出口闭塞状态和处理前溜槽出口开放状态的方式构成。所述处理前溜槽出口闭塞状态,是以阻止在处理前废弃物溜槽24内通过并落下的处理前废弃物,具体来说就是以阻止在引导部27内滑落的处理前废弃物从引导部27的出口释放的方式堵塞该引导部27的出口的状态。所述处理前溜槽出口开放状态,是以允许处理前废弃物从引导部27的出口被释放的方式开放引导部27的出口的状态。处理前废弃物闸门25构成为,通过处于所述处理前溜槽出口闭塞状态而在引导部27的出口阻止处理前废弃物的释放,止住在处理前废弃物溜槽24内落下的处理前废弃物的下落趋势,其后,通过切换至所述处理前溜槽出口开放状态,使引导部27内堆积在该处理前废弃物闸门25的上游侧的处理前废弃物以平缓的趋势从引导部27的出口释放。
79.处理前废弃物闸门25具有处理前废弃物门塞30和图略的门塞驱动部。
80.处理前废弃物门塞30为板状,如图1所示,以在堵塞引导部27的出口的闭塞位置30a与开放引导部27的出口的开放位置30b之间可转动的方式设置于引导部27。处理前废弃物门塞30处于闭塞位置30a的状态是所述处理前溜槽出口闭塞状态,处理前废弃物门塞30处于开放位置30b的状态是所述处理前溜槽出口开放状态。
81.所述门塞驱动部,是使处理前废弃物门塞30在闭塞位置30a与开放位置30b之间移动的驱动装置。
82.处理前废弃物闸门25,从处理前废弃物容器100被处理前废弃物释放装置23反转之前,即从处理前废弃物被投入到处理前废弃物溜槽24之前,门塞驱动部将处理前废弃物门塞30配置在闭塞位置30a,由此成为所述处理前溜槽出口闭塞状态,从处理前废弃物容器100被处理前废弃物释放装置23反转的时刻起,在规定时间的期间,被维持在所述处理前溜槽出口闭塞状态。而后,在经过所述规定时间之后,门塞驱动部使处理前废弃物门塞30移动到开放位置30b,由此使处理前废弃物闸门25切换至所述处理前溜槽出口开放状态。所述规定时间被预先设定。具体来说,预先计测从处理前废弃物容器100被处理前废弃物释放装置23反转的时刻起,至该处理前废弃物容器100内的全部处理前废弃物从处理前废弃物溜槽24的出口(引导部27的出口)被释放所花费的时间,所述规定时间设定为比该计测的时间长的时间。
83.多个加热处理用容器10,是分别承接从处理前废弃物溜槽24的出口(引导部27的
出口)释放的处理前废弃物并加以收容的容器,在收容该处理前废弃物的状态下如后述这样被输送到加热炉13,在该加热炉13内受到加热处理。因此,各加热处理用容器10由具有高耐热性的原材,即由对于热变形具有高耐受性的原材形成,具体来说由不锈钢(例如sus310s)形成。换句话说,各加热处理用容器10由相比作为处理前废弃物容器100的原材的钢铁而言耐热性更高的原材形成。另外,加热处理用容器10可二层重叠地构成。即,所述多个加热处理用容器10包括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重叠于其上的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加热处理用容器和第2加热处理用容器的一例。
84.各加热处理用容器10如图4和图5所示,具有废弃物托盘52和框架54。
85.废弃物托盘52是加热处理用容器10之中承接废弃物的部分,其以高度随着从其周边部朝向中央部降低的方式形成向下凸出弯曲而成的形状,即碗状。废弃物托盘52由不锈钢(例如sus310s)形成。废弃物托盘52如图6所示,从上方看具有圆形的外形,并且在其上部具有圆形的开口。废弃物托盘52具有承受面52a,所述承受面52a是该废弃物托盘52的内侧的面,是承接废弃物的面(参照图4)。该承受面52a具有以高度随着从其周边部朝向中央部降低的方式向下凸出弯曲而成的形状。即,该承受面52a是以其周边部的位置最高且其中央部的位置最低的方式弯曲而成的凹面。另外,废弃物托盘52具有作为该废弃物托盘52的外侧的面的外表面52b。该外表面52b是具有以沿着所述承受面52a的方式弯曲而成的形状的凸面。
86.框架54以包围废弃物托盘52的方式构成,通过焊接固定在该废弃物托盘52上。该框架54由与废弃物托盘52同样的不锈钢形成。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各自的框架54,如图8和图9所示,以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废弃物托盘52彼此之间形成有间隙的形态能够相互上下重叠地构成。
87.框架54如图4~图6所示,具有基座部56、多个支脚部58、上框60和多个托架62。
88.基座部56构成加热处理用容器10的底部。基座部56形成在俯视下为矩形的外形。该基座部56具有用于嵌入叉车12的叉铲12a的嵌入凹部64、和用于插入后述的连结棒80的插通孔66。
89.基座部56具有以相互正交而延伸的方式组合并接合的多个横板68和多个纵板69,所述嵌入凹部64与所述插通孔66设于各横板68。具体来说,在各横板68上设有2个嵌入凹部64,这2个嵌入凹部64在横板68的延伸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各嵌入凹部64从横板68的下端向上凹陷。另外,在各横板68上设有2个插通孔66,这2个插通孔66在横板68的延伸方向上配置于所述2个嵌入凹部64的两外侧,将各横板68在其板厚方向贯通。
90.多个支脚部58立设于基座部56上。具体来说,如图7所示,支脚部58在俯视下,分别立设于基座部56的四角之上,并且在基座部56的四边的各个中央位置分别立设于基座部56上。
91.上框60由4根框材组合为矩形并相互接合而形成。该上框60固定在所述多个支脚部58各自的上端部。所述废弃物托盘52相对于该上框60、和所述多个支脚部58之中立设于基座部56的四边的各个中央位置的4根支脚部58被接合而固定。
92.托架62是在重叠有两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的状态下,与插通于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基座部56的插通孔66的后述连结棒80相结合的部分。各加热处理用容器10的框架
54具有4个托架62,这4个托架62以相互面对的方式配置,彼此成对。即,各加热处理用容器10的框架54具有两对托架62。这两对托架62在其间隔着与所述2个插通孔66之间的间隔相对应的间隔而配置。各托架62呈拱形,以从上框60向上侧突出的方式固定于上框60。各托架62构成为,朝向该拱形的内侧由该托架62的内侧面和上框60的上表面围出连结棒80所插通的空间。通过在该托架62的内侧面和上框60的上表面所包围的空间插通连结棒80,从而使托架62与连结棒80结合。
93.本实施方式的处理系统1具备多个连结棒80(参照图10和图11),所述多个连结棒80以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的各个框架54彼此重叠的状态下防止这些框架54上下分离的方式连接这些框架54彼此。该连结棒80是本实用新型的连结构件的一例。该连结棒80,在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的框架54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框架54重叠的状态下,插通于设在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框架54的基座部56的各插通孔66、和由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的框架54对应的托架62的内侧面和上框60的上表面所包围的空间,由此,以阻止该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的框架54与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框架54上下分离的方式连接这些框架54彼此。
94.图10和图11表示重叠并相互连结状态的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之中的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如后述这样被提起时的状态,因此虽然在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的框架54的上框60与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框架54的基座部56之间产生间隙,但是在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装载于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上的状态下,以使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基座部56与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上框60的上表面接触的方式,在该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上框60上载置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基座部56。
95.连结棒80具有连结棒本体81和2个离脱阻止部82。
96.连结棒主体81形成直线延伸的棒状,是插通由朝向所述托架62的内侧的面与上框60的上表面所包围的空间、和所述插通孔66的部分。
97.2个离脱阻止部82分别安装在连结棒主体81的延伸方向的两端。各离脱阻止部82,是在连结棒主体81插通在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的托架62的内侧面和上框60的上表面所包围的空间的状态下,在连结棒80沿着连结棒主体81的延伸方向而从托架62离脱的方向上位移时防止该连结棒80从托架62上离脱的部分。各离脱阻止部82具有突出部82a,该突出部82a在相对于连结棒主体81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从连结棒主体81向外侧突出,如前述在连结棒80沿着从托架62离脱的方向位移时,该突出部82a与托架62抵接,由此可防止连结棒80从托架62离脱。相对于连结棒主体81的延伸方向成正交的方向的该离脱阻止部82的尺寸,为该离脱阻止部82可以通过由托架62的内侧面和上框60的上表面包围的空间、和所述插通孔66的尺寸。由连结棒80连结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的框架54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框架54时,以使所述突出部82a向上突出的方式配置连结棒80。
98.前移式叉车11,用于将由处理前转移装置6而放入有处理前废弃物的加热处理用容器10搬运至临时放置场所,另外,还用于将加热处理后在冷却炉14中的冷却处理结束后,由台车15从冷却炉14搬出,由叉车12搬运而临时放置在临时放置场所的加热处理用容器10,搬运至处理后转移装置16。
99.叉车12搬运收容有废弃物的加热处理用容器10。具体来说,叉车12,用于从此临时
放置场所搬运上下重叠而相互连结的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并装载到台车15上,另外,还用于加热处理后在冷却炉14中的冷却处理结束后,将利用台车15从冷却炉14搬出的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从台车15上提起,并且搬运到临时放置场所。该叉车12具有可升降的叉铲12a,由该叉铲12a提起加热处理用容器10。
100.加热炉13以使废弃物所含的化学剂无害化的方式进行该废弃物的加热处理。该加热炉13,例如,在其炉内的温度为900℃下进行持续8小时的加热处理。加热炉13设置在处于比建筑物的一层地面低的位置的半地下的地面上。所述半地下的地面是本实用新型的设置面的一例。加热炉13具有从半地下的地面越过建筑物的1层的空间而到达2层的空间的高度。加热炉13构成为,可以在其炉内接纳装载有相互重叠的状态的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台车15。
101.冷却炉14将由加热炉13加热处理之后的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连同台车15一起接纳,冷却各加热处理用容器10和收容于其中的加热处理后的废弃物(处理后废弃物)。该冷却炉14,例如,使温度等同于外部气温的空气在其炉内流动,在其炉内保持约24小时,由此使各加热处理用容器10和收容于其中的处理后废弃物的温度降低。
102.台车15装载收容有废弃物的加热处理用容器10并自移动,进行收容有该废弃物的加热处理用容器10向加热炉13内的搬入和从加热炉13内的搬出,另外,进行收容有加热处理后的废弃物的加热处理用容器10向冷却炉14内的搬入和从冷却炉14内的搬出。台车15构成为,装载分别收容废弃物而相互重叠状态的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并可自移动。该台车15以如下方式自移动:装载相互重叠状态的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进入加热炉13内,在加热炉13中的加热处理的处理时间的期间,停留在加热炉13内,经过所述处理时间后,以装载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状态从加热炉13内退出,其后,进入冷却炉14内,在该冷却炉14中的冷却处理的处理时间的期间,停留在冷却炉14内,经过该冷却处理的处理时间后,从冷却炉14退出。该台车15设置在所述半地下的地面上。
103.处理后转移装置16(参照图3),是将作为加热处理后冷却之后的废弃物的处理后废弃物从加热处理用容器10转移到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的装置。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与处理前废弃物容器100同样的鼓桶。处理后转移装置16具有处理后废弃物降落装置38、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处理后废弃物闸门42、图略的计量器、升降装置43。
104.处理后废弃物降落装置38,是从收容有经过加热炉13中的加热处理和冷却炉14中的冷却处理后的处理后废弃物的加热处理用容器10中取出处理后废弃物,并使该处理后废弃物从高于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的位置降落的装置。该处理后废弃物降落装置38具有处理后容器反转装置44、板式输送机46。
105.处理后容器反转装置44,是举起收容有经过加热处理和冷却处理后的处理后废弃物的加热处理用容器10,以从该加热处理用容器10释放处理后废弃物的方式使该加热处理用容器10反转的装置。该处理后容器反转装置44使加热处理用容器10反转,以使从加热处理用容器10释放的处理后废弃物落在板式输送机46上。
106.板式输送机46是输送落在其上的处理后废弃物的装置,以随着朝向其输送方向的
下游侧变高的方式倾斜配置。该板式输送机46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配置在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的上方,从该下游侧的端部使该板式输送机46上的处理后废弃物落下。
107.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接纳从处理后废弃物降落装置38掉落的处理后废弃物,即从所述板式输送机46的下游侧的端部掉落的处理后废弃物,并将该处理后废弃物导向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的开口。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呈中空状,并且其上端部成为为了接纳处理后废弃物而开口的入口,其下端部成为为了释放在该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内通过而落下的处理后废弃物而开口的出口。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的出口,其直径小于该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的入口。
108.处理后废弃物闸门42设于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的出口。该处理后废弃物闸门42以能够取得如下状态的方式构成:以阻止在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内通过并落下的处理后废弃物从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的出口被释放的方式,堵塞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的出口的处理后溜槽出口闭塞状态;以允许处理后废弃物从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的出口被释放的方式,开放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的出口的处理后溜槽出口开放状态。处理后废弃物闸门42构成为,通过处于所述处理后溜槽出口闭塞状态,在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的出口阻止处理后废弃物的释放而止住该处理前废弃物的下落趋势,其后,切换至所述处理后溜槽出口开放状态,由此,使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内堆积在该处理后废弃物闸门42的上侧的处理后废弃物,以平缓的趋势从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的出口落下。
109.处理后废弃物闸门42具有一对处理后废弃物门塞48、门塞旋转中心部49、图略的门塞驱动部。
110.一对处理后废弃物门塞48分别为板状,经由门塞旋转中心部49而安装于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一对处理后废弃物门塞48如图3所示,分别以门塞旋转中心部49为中心,可以在堵塞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的出口的闭塞位置48a和开放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的出口的开放位置48b之间旋转。一对处理后废弃物门塞48处于闭塞位置48a的状态是所述处理后溜槽出口闭塞状态,一对处理后废弃物门塞48处于开放位置48b的状态是所述处理后溜槽出口开放状态。
111.图略的门塞驱动部,是使一对处理后废弃物门塞48同时在闭塞位置48a与开放位置48b之间移动的驱动装置。
112.图略的计量器附设于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是计测从所述板式输送机46投入到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内的处理后废弃物的重量,即堆积在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内的处理后废弃物的重量的装置。
113.处理后废弃物闸门42,从加热处理用容器10被处理后容器反转装置44反转之前起,通过门塞驱动部将一对处理后废弃物门塞48配置在闭塞位置48a而处于所述处理后溜槽出口闭塞状态,从加热处理用容器10被处理后容器反转装置44反转至所述计量器所计测的处理后废弃物向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内的投入量(重量)达到规定量为止,维持在所述处理后溜槽出口闭塞状态。而后,由所述计量器计测的处理后废弃物向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内的投入量达到规定量后,门塞驱动部使一对处理后废弃物门塞48移动到开放位置48b,由此使处理后废弃物闸门42切换至所述处理后溜槽出口开放状态。
114.升降装置43构成为,在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的出口的下方支承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并且可以上下升降该支承的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此升降装置43,使处理后废弃物容
器101放在其上,以该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的开口朝上的姿势支承该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通过在此状态下变化该升降装置43的高度而使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升降。该升降装置43构成为,在处理后废弃物从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的出口被释放时,抬起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而使之接近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的出口,处理后废弃物向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内的收容完毕之后,使收容有该处理后废弃物的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下降。
115.接着,对于由本实施方式的处理系统1进行的废弃物处理方法,即,以使废弃物所包含的化学剂无害化的方式对废弃物进行加热处理的废弃物处理方法进行说明。该废弃物处理方法,包括以下说明的处理前废弃物转移工序、连结工序、装载工序、加热炉内搬入工序、加热处理工序、加热炉外搬出工序、冷却炉内搬入工序、冷却工序、冷却炉外搬出工序、卸下工序、连结解除工序、和处理后废弃物转移工序。
116.在此废弃物处理方法中,首先,收容有处理前废弃物的密封状态的处理前废弃物容器100被送入升降机2(参照图1)内,处理前废弃物容器100被该升降机2从建筑物的1层升至2层。该升到2层的处理前废弃物容器100,自动被送入启封室22内。
117.被送入启封室22内的处理前废弃物容器100,由辊道输送器4输送,在此途中由操作员去掉上部的盖100a而被启封。之后,由处理前转移装置6进行处理前废弃物转移工序,即,将处理前废弃物从通过辊道输送器4输送的处理前废弃物容器100转移至比该处理前废弃物容器100具有更高耐热性的加热处理用容器10的工序。此处理前废弃物转移工序,包括处理前废弃物投入工序、处理前废弃物导入工序。
118.处理前废弃物投入工序,是将配置在高于加热处理用容器10的位置并在其内部通过而向加热处理用容器10引导处理前废弃物的处理前废弃物溜槽24的出口由处理前废弃物闸门25堵塞,在此状态下,将从处理前废弃物容器100被释放的处理前废弃物,以使该处理前废弃物在处理前废弃物溜槽24内落下的方式投入到该处理前废弃物溜槽24内的工序。在此处理前废弃物投入工序中,由辊道输送器4输送的处理前废弃物容器100被处理前废弃物释放装置23反转,该处理前废弃物容器100内的处理前废弃物被投入到处理前废弃物溜槽24的接收部26内。投入该接收部26内的处理前废弃物,在接收部26内通过并落到引导部27内,在此引导部27内滑落。这时,处理前废弃物闸门25处于处理前溜槽出口闭塞状态,引导部27的出口被该处理前废弃物闸门25堵塞。因此,处理前废弃物不会从引导部27的出口被释放,而是在引导部27内堆积于处理前废弃物闸门25的上游侧。
119.在此处理前废弃物投入工序之后,进行所述处理前废弃物导入工序。该处理前废弃物导入工序,是通过开放处理前废弃物溜槽24的出口(引导部27的出口)而使在处理前废弃物溜槽24的引导部27内堆积的处理前废弃物从该出口释放并导入到加热处理用容器10内的工序。在此处理后废弃物导入工序中,处理前废弃物闸门25从处理前溜槽出口闭塞状态切换至处理前溜槽出口开放状态,引导部27的出口被开放。由此,堆积在引导部27内的处理前废弃物从引导部27的出口被释放而落下,并被导入加热处理用容器10内。具体来说,落下的处理前废弃物载置于加热处理用容器10内的废弃物托盘52的承受面52a上。
120.处理前废弃物导入工序之后,操作员操作前移式叉车11,由该前移式叉车11将收容有处理前废弃物的加热处理用容器10搬运至临时放置场所。此临时放置场所在一层地面上。而且,在此临时放置场所,将加热处理用容器10重叠成上下两层,以阻止此重叠状态的双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的框架54彼此上下分离的方式,进行用连结棒80对此框架54彼此加
以连结的工序。
121.具体来说,在此连结工序中,在一层地面上放置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在此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的框架54上叠加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框架54,由此在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上重叠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这时,如图8和图9所示,在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的框架54的上框60上载置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框架54的基座部56,使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的对面各对托架62与设于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基座部56的对应的插通孔66对齐。而且,操作员在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的第一对托架62和位置与之对齐的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插通孔66中插通连结棒80(参照图10和图11),并且在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的第二对托架62和位置与之对齐的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插通孔66中插通另一根连结棒80。由此,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以重叠的状态且不会上下分离的方式经由2根连结棒80被相互连结。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在以如上方式被重叠的状态下,在这些加热处理用容器10a、10b的废弃物托盘52彼此之间形成间隙。
122.接着,进行如下的装载工序,操作员操作叉车12,利用此叉车12,搬运被重叠并彼此连结的状态的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将其装载到在装卸场所待机的台车15上。
123.在此装载工序中,首先,通过在临时放置场所临时放置的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之中设于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的基座部56的嵌入凹部64嵌入叉车12的叉铲12a,举起该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而抬起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以此状态由叉车12搬运此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
124.而且,在任意的场所暂时放下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接着,将叉铲12a重新插入设于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基座部56的嵌入凹部64而提起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通过如此铲提起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连接于该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也被提起。而后,叉车12以像这样提起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状态在一层地面上行驶,将此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运至在装卸场所待机的台车15上,并装载到该台车15上(参照图2)。
125.所述装卸场所处于半地下的地面上与一层地面的高差的近身侧,台车15处于比一层地面低的位置。向该台车15装载时,叉车12在其车身位于一层地面上的状态下,将提起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叉铲12a向所述装卸场所待机的台车15上的空间突出并下降,由此在台车15上装载重叠状态的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
126.接着,进行将收容有处理前废弃物的加热处理用容器10搬入加热炉13内的加热炉内搬入工序。在此加热炉内搬入工序中,装载有重叠状态的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台车15自移动而进入加热炉13内,由此,分别收容有处理前废弃物的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被搬入到加热炉13内。该加热炉内搬入工序相当于本实用新型中的搬入工序。
127.接着,进行加热处理工序,对于被搬入到加热炉13内的分别收容有下层加热处理
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废弃物,连同此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一起进行加热处理。此加热炉13中的加热处理,例如,使加热炉13内的温度为900℃而持续维持8小时。台车15在此加热处理的处理时间的期间留在加热炉13内。
128.而后,进行加热炉外搬出工序,经过加热处理的处理时间后,台车15自移动而从加热炉13内退出,由此将分别收容有加热处理后的废弃物的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从加热炉13内搬出到外部。此加热炉外搬出工序相当于本实用新型中的搬出工序。
129.接着,进行将收容有加热处理后的废弃物的加热处理用容器10搬入冷却炉14内的冷却炉内搬入工序。在此冷却炉内搬入工序中,装载有重叠状态的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台车15经自移动而进入冷却炉14内,由此,分别收容有加热处理后的废弃物的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被搬入冷却炉14内。
130.接着,进行冷却工序,对于被搬入到冷却炉14内的分别收容于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中的废弃物,连同此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一起进行冷却。在此冷却工序中,冷却炉14内流通温度等同于外部气温的空气,加热处理后的废弃物和收容它的各加热处理用容器10a、10b,在此冷却炉14内的环境中例如通过持续曝露约24小时而加以冷却。台车15在此冷却时间的期间留在冷却炉14内。
131.然后,进行冷却炉外搬出工序,经过冷却炉14的冷却时间后,台车15自移动而从冷却炉14内退出,由此将分别收容有冷却后的废弃物的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从冷却炉14内搬出到外部。从冷却炉14内退出的台车15,移动到所述装卸场所。
132.接着,进行卸下工序,在加热处理后,将收容有作为被冷却废弃物的处理后废弃物的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从台车15上卸下。在此卸下工序中,操作员操作叉车12,利用此叉车12,提起台车15上的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而从台车15上卸下。这时,叉车12的车身以位于一层地面上的状态,将叉铲12a嵌入设于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基座部56的嵌入凹部64,铲提起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通过如此提起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连结于此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也被提起。而后,将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提起至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的下端的位置处于比一层地面高的位置。叉车12在此提起状态下在一层地面上行驶,搬运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至临时放置场所。
133.接着,进行连结解除工序,在临时放置场所,操作员将连结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与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连结棒80从此加热处理用容器10a、10b取下而解除连结,使该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与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处于可互相分离的状态。
134.接下来,如图3所示,操作员操作前移式叉车11,利用此前移式叉车11从临时放置场所将加热处理用容器10一个一个地搬运到处理后转移装置16。其后,进行从加热处理用容器10向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转移处理后废弃物的处理后废弃物转移工序。此处理后废弃物转移工序,通过处理后转移装置16进行。处理后废弃物转移工序包括处理后废弃物投入工序、处理后废弃物导入工序、容器接近工序、容器下降工序。
135.处理后废弃物投入工序,是将配置在高于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的位置并在其内
部通过而向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引导处理后废弃物的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的出口堵塞的状态下,将从加热处理用容器10取出的处理后废弃物,以使该处理后废弃物在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内落下的方式投入到该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内的工序。具体来说,在此处理后废弃物投入工序中,如上述这样由前移式叉车11搬运的加热处理用容器10,被设置于处理后废弃物降落装置38的处理后容器反转装置44。其后,处理后容器反转装置44举起加热处理用容器10并使之反转,使收容在该加热处理用容器10内的处理后废弃物落到板式输送机46上。板式输送机46输送落于其上的处理后废弃物,从其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使处理后废弃物落下而投入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内。这时,处理后废弃物闸门42为处理后溜槽出口闭塞状态,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的出口由于该处理后废弃物闸门42而闭塞,因此投入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内并落下的处理后废弃物,不会从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的出口被释放,而是在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内堆积在处理后废弃物闸门42上。
136.之后,进行处理后废弃物导入工序。该处理后废弃物导入工序,是通过开放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的出口而使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内堆积的处理后废弃物从该出口释放导入到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内的工序。具体来说,在此处理后废弃物导入工序中,处理后废弃物闸门42从处理后溜槽出口闭塞状态被切换至处理后溜槽出口开放状态,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的出口被开放。由此,在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内堆积的处理后废弃物从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的出口被释放而落下,并被导入配置于此出口的下方的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内。在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内设有收容袋(例如麻袋或复膜袋),从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的出口落下的处理后废弃物进入该收容袋内。
137.在此处理后废弃物转移工序中,在所述处理后废弃物导入工序之前,先进行容器接近工序,升降装置43抬起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而使之接近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的出口。因此,从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的出口落下的处理后废弃物以平缓的趋势被导入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内。
138.然后,在所述处理后废弃物导入工序之后,进行容器下降工序,升降装置43使收容有处理后废弃物的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下降。
139.其后,收容有处理后废弃物的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被送至后道工序,上部的盖101a被关闭而密封。之后,此密封的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被搬出。
140.如以上这样进行基于本实施方式的处理系统1的废弃物处理方法。
141.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台车15自移动将装载于该台车15的收容在加热处理用容器10的处理前废弃物搬入加热炉13内,并且能够将处理后废弃物从加热炉13内搬出,因此即使对于大量的废弃物进行用于使化学剂无害化的加热处理时,也容易进行处理前废弃物向加热炉13内的搬入和处理后废弃物从加热炉13内的搬出。
142.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废弃物以收容在加热处理用容器10的状态在加热炉13内被进行加热处理,因此,即使废弃物包含许多碎片和粉尘时,也不需要为了回收处理后废弃物而进行收集处理后废弃物的作业,而是能够将处理后废弃物连同加热处理用容器10一起从加热炉13内搬出。因此,容易进行处理后废弃物的回收。
143.另外,用于使化学剂无害化的加热处理中,将废弃物加热至非常高的温度,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收容废弃物而在加热炉13内被加热处理的容器是具有高耐热性的加热处理用容器10,所以能够抑制加热处理用容器10因用于使化学剂无害化的高温的加热处理的
热而发生变形。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处理后废弃物从加热处理用容器10取出,容易进行处理后废弃物的回收。
14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加热处理用容器10的框架54构成为,在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的框架54之上,以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的废弃物托盘52与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废弃物托盘52之间形成有间隙的方式重叠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框架54。因此,能够使各个废弃物托盘52上载有废弃物的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与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重叠而在这些废弃物托盘52彼此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状态下,将此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装载于台车15而搬入加热炉13内,进行加热处理。因此,在加热炉13内的加热处理中,热气在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的废弃物托盘52与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废弃物托盘52之间流通,其结果是,能够分别对于盛放于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的废弃物托盘52的废弃物与盛放于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废弃物托盘52的废弃物,有效率地进行加热处理。
14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之上重叠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状态,利用连结棒80连结该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的框架54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框架54。因此,既能够在处于比收容加热炉13的建筑物的一层地面更低位置的半地下的地面上设置加热炉13,从而降低建筑物的高度而削减建筑物的建设成本,又能够在与该加热炉13一起设置在半地下的地面上而处于比一层地面更低位置的台车15上,用叉车12从一层地面上装载重叠状态的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
146.具体来说,由于可以接纳装载有重叠状态的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台车15的加热炉13的高度大,而且需要在该加热炉13的上方确保维护用的空间,所以假如在建筑物的一层地面上设置加热炉13时,则不得不采取更大的建筑物的高度,建筑物的建设成本增大。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高度大的加热炉13设置在半地下的地面上,从而能够降低建筑物的高度,其结果是,能够削减建筑物的建设成本。
147.另一方面,伴随加热炉13设置于半地下的地面上,向该加热炉13内搬入废弃物的台车15也必然设置在半地下的地面上,其结果是,台车15被配置在低于一层地面的位置。在该台车15上,从一层地面上用叉车12装载重叠状态的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时,假如以叉车12的叉铲12a铲起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而抬起该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则叉车12的叉铲12a难以下降到低于一层地面的位置,因此在处于比一层地面更低的位置的该台车15上装载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变得困难。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重叠的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与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各自的框架54之间由连结棒80连结,由此,通过以叉车12的叉铲12a抬起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便能够随着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一起也将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提起。因此,即使不将叉铲12a下降至低于一层地面的位置,也可以由此叉铲12a以支承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的状态将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降至比一层地面低的位置,其结果是,能够在处于比一层地面更低位置的台车15上,装载下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a和上层加热处理用容器10b。
14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加热处理用容器10的废弃物托盘52的承受面52a具有以高度随着从其周边部向中央部降低的方式向下凸出弯曲而成的形状,因此,收容于各加热处理用容器10的处理后废弃物,即盛放在废弃物托盘52的承受面52a上的处理后废弃物能
够容易取出而不残留。例如,加热处理用容器之中承接废弃物的承受面具有以形成角部的方式而曲折的部分时,则取出加热处理后的废弃物时,废弃物残留在所述角部,完全无残留地取出加热处理后的废弃物变得困难。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加热处理用容器10的废弃物托盘52的承受面52a具有以高度随着从其周边部朝向中央部降低的方式而向下凸出弯曲而成的形状,所以不会形成角部,不会发生所述这样的废弃物残存在角部。因此,能够容易无残留地取出盛放在废弃物托盘52的处理后废弃物。
14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处理前转移装置6中从处理前废弃物容器100将处理前废弃物转移到加热处理用容器10时,能够防止处理前废弃物中包含的粉状物飞散,或已经进入到加热处理用容器10内的处理前废弃物(已经置于废弃物托盘52上的处理前废弃物)因下落趋势而从加热处理用容器10中飞出,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处理前废弃物对周围的环境的污染扩大。
150.例如,从处理前废弃物容器100释放到处理前废弃物溜槽24内并在此处理前废弃物溜槽24内落下的处理前废弃物,在此趋势下从处理前废弃物溜槽24的出口被释放时,处理前废弃物中包含的粉状物有可能飞散,或即使处理前废弃物已经进入到加热处理用容器10内也可能在此趋势下从加热处理用容器10中飞出。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处理前废弃物溜槽24的出口设有处理前废弃物闸门25,其以能够取得如下状态的方式构成:以阻止在处理前废弃物溜槽24内通过并落下的处理前废弃物从处理前废弃物溜槽24的出口被释放的方式堵塞该出口的处理前溜槽出口闭塞状态;以允许处理前废弃物从处理前废弃物溜槽24的出口被释放的方式开放该出口的处理前溜槽出口开放状态,因此,处理前废弃物在处理前废弃物溜槽内落下时,能够使处理前废弃物闸门25处于处理前溜槽出口闭塞状态而堵塞处理前废弃物溜槽24的出口,从而止住处理前废弃物的下落趋势,其后,通过处理前废弃物闸门25被切换至处理前溜槽出口开放状态,能够使堆积在处理前废弃物溜槽24内的出口附近的处理前废弃物,从处理前废弃物溜槽24的出口以平缓的趋势释放并导入加热处理用容器10内。因此,在处理前转移装置6中从处理前废弃物容器100将处理前废弃物转移到加热处理用容器10时,能够防止处理前废弃物中包含的粉状物飞散,或已经进入到加热处理用容器10内的处理前废弃物因下落趋势而从加热处理用容器10飞出。
15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处理后转移装置16中将处理后废弃物从加热处理用容器10转移到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时,能够防止处理后废弃物中包含的粉状物飞散,或放于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内的收容袋因处理后废弃物的下落趋势而受损。
152.例如,处理后转移装置16中在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内落下的处理后废弃物在其趋势从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的出口被释放时,处理后废弃物包含的粉状物有可能飞散,或处理后废弃物以下落趋势的状态飞入放置在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内的收容袋内,有可能损伤收容袋。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的出口设有处理后废弃物闸门42,其以能够取得如下状态的方式构成:以阻止在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内落下的处理后废弃物从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的出口被释放的方式堵塞该出口的处理后溜槽出口闭塞状态;以允许处理后废弃物从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的出口被释放的方式开放该出口的处理后溜槽出口开放状态,因此处理后废弃物在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内落下时,使处理后废弃物闸门42处于处理后溜槽出口闭塞状态而堵塞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的出口,从而扼制处理后废弃物的下落趋势,其后,处理后废弃物闸门42通过切换到处理后溜槽出口开放状态,从而
能够将堆积在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内的出口附近的处理后废弃物从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的出口以平缓的趋势释放,并导入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内。因此,在处理后转移装置16中将处理后废弃物从加热处理用容器10转移到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时,能够防止处理后废弃物包含的粉状物飞散,或因处理后废弃物的下落趋势损伤放置在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内的收容袋。
15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处理后转移装置16具有升降装置43,其构成为,在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的出口的下方支承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并且可以上下升降该支承的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因此处理后废弃物从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的出口落下而导入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内时,能够更确实地防止处理后废弃物包含的粉状物飞散,或放在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内的收容袋因落下的处理后废弃物而受损。
154.具体来说,处理后废弃物从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的出口落下时,由升降装置43使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上升而配置在近接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的出口的位置,由此,能够更确实地防止处理后废弃物中包含的粉状物从处理后废弃物溜槽40的出口与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之间的间隙飞散,并且能够减缓处理后废弃物向处理后废弃物容器101内的下落趋势而更确实地防止收容袋受损。
155.(变形例)
156.本实用新型的废弃物处理系统,不一定局限于所述这样的情况。例如,本实用新型的废弃物处理系统可以采用以下这样的结构。
157.装载于台车上的加热处理用容器,不一定局限于两层重叠,可以是重叠一层,另外,也可以重叠三层以上。
158.处理前废弃物闸门不一定局限于自动切换处理前溜槽出口闭塞状态与处理前溜槽出口开放状态,也可以根据操作员等的开关操作切换处理前溜槽出口闭塞状态和处理前溜槽出口开放状态。
159.另外,处理后废弃物闸门不一定局限于自动切换处理后溜槽出口闭塞状态和处理后溜槽出口开放状态,也可以根据操作员的开关操作切换处理后溜槽出口闭塞状态与处理后溜槽开放状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