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端电絮凝作用的浮渣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26620发布日期:2022-07-05 17:39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前端电絮凝作用的浮渣池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前端电絮凝作用的浮渣池。


背景技术:

2.气浮池一般用作市政生活污水的前端设备,用于污水的预处理,对废水中的杂质进行絮凝,气浮池污水中的悬浮杂质,经处理后浮出水面,形成废渣,累积到一定程度后,需要除去,已达到污水净化的目的。
3.污水进去气浮池后,先经反应区,通过投药,使小的悬浮颗粒聚集成大的颗粒,然后进入通有溶气水的接触区,溶气水中的微细气泡附着于悬浮颗粒表面,形成比重小于水的絮粒,在进入分离区,使它浮出水面,形成废渣。刮渣机就是位于隔离区上方,通过往复运动,将废渣定期刮进排渣槽排掉,以达到污水净化的目的。
4.现有气浮池的前端均是絮凝区,需要加入一定量的絮凝剂进行杂质的絮凝,一般的药剂为pac或pam,然而加入的药剂量不好控制,毕竟属于化学絮凝剂,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所以现有具有电化学技术,采用外接电源,负极连接金属钛,正极连接铁或铝,通过点解作用将铁或铝发生电解,形成fe
2+
或al
3+
,fe
2+
或al
3+
具有很强的絮凝作用,释出的二价铁能连接各种阴离子氢氧根,酸根,硫酸根,磷酸根离子等形成大的絮凝污泥,使水体中的微小杂质成团作用,该法不需要添加化学药剂。现有中用作絮凝的电化学技术会消耗铁或者铝,需要不断更换正极金属,而且正极金属和负极金属分布不均匀,很多水体没有经过絮凝作用就直接转入气浮池。因此,本实用新型根据现有电化学反应对水体进行絮凝作用的原理,由于正极金属和负极金属分布不均匀,水体未经过絮凝作用而直接转入气浮池,导致絮凝作用不彻底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端电絮凝作用的浮渣池,根据现有电化学反应对水体进行絮凝作用的原理,由于正极金属和负极金属分布不均匀,水体未经过絮凝作用而直接转入气浮池,导致絮凝作用不彻底的问题。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7.一种前端电絮凝作用的浮渣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一侧连通有原水进口,另一侧连通有清水出口,由原水进口至清水出口依次为絮凝区、浮渣区和清水区;
8.所述絮凝区、浮渣区和清水区通过第一隔板、第二隔板隔开,絮凝区和浮渣区通过第一隔板的上侧连通,所述浮渣区和清水区通过第二隔板的下侧连通;
9.所述池体对应絮凝区设置有密封式的夹层,所述原水进口连通夹层,所述絮凝区中部设置有电解区,电解区对应絮凝区侧壁分别安装有正极板和负极板,正极板对应负极板的一侧安装有多个铁板,负极板对应正极板的一侧安装多个钛板,铁板和钛板依次交错排列,所述絮凝区的上方安装有电源,所述电源正极连接正极板,负极连接负极板,所述夹
层对应电解区的下方开设有多个出水孔。
10.进一步地,所述正极板和负极板可拆卸安装,所述絮凝区对应设置有卡合正极板或负极板边侧的滑槽,正极板和负极板边侧与对应的滑槽滑动式卡入并安装。
11.进一步地,所述正极板和负极板均设置用于卡入铁板或钛板的卡槽,所述卡槽为条状。
12.进一步地,所述铁板或钛板上侧设置有支撑于卡槽上侧的触片,铁板或钛板上侧对应的触片连接于同一金属条。
13.进一步地,所述絮凝区对应电解区的下方还安装有曝气管,所述池体旁侧安装用于曝气的曝气机。
14.进一步地,所述浮渣区对应第一隔板的位置安装有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与第一隔板平行设置,用于形成折流区。
15.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6.采用电化学技术,阴阳电机为铁或铝,在外部电压的作用下产生电絮凝反应,实用点絮凝技术处理废水时,兼具电氧化、电还原、气浮、絮凝等多种作用,在多方面可以发挥作用。电解产生新生态金属离子活性好、絮凝效率高;处理过程中不添加药剂,不会造成二次污染;适用的ph值宽广,可处理废水范围大,自动化程度高,易操作;占地面积小,运行成本低。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9.图2:本实用新型絮凝区结构拆解图。
20.图3:本实用新型絮凝区结构安装图。
21.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2.池体1、原水进口11、清水出口12、絮凝区2、浮渣区3、清水区4、第一隔板21、第二隔板41、夹层22、正极板5、负极板6、铁板51、钛板61、电源7、出水孔23、滑槽24、卡槽52、触片53、金属条54、曝气管14、曝气机13、第三隔板32、折流区31。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4.本实用新型中,需要理解的是:“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
25.如图1-2所示:一种前端电絮凝作用的浮渣池,包括池体1,所述池体1一侧连通有原水进口11,另一侧连通有清水出口12,由原水进口11至清水出口12依次为絮凝区2、浮渣区3和清水区4;
26.所述絮凝区2、浮渣区3和清水区4通过第一隔板21、第二隔板41隔开,絮凝区2和浮渣区3通过第一隔板21的上侧连通,所述浮渣区3和清水区4通过第二隔板41的下侧连通;
27.所述池体1对应絮凝区2设置有密封式的夹层22,所述原水进口11连通夹层22,所述絮凝区2中部设置有电解区,电解区对应絮凝区2侧壁分别安装有正极板5和负极板6,正极板5对应负极板6的一侧安装有多个铁板51,负极板6对应正极板5的一侧安装多个钛板61,铁板51和钛板61依次交错排列,所述絮凝区2的上方安装有电源7,所述电源7正极连接正极板5,负极连接负极板6,所述夹层22对应电解区的下方开设有多个出水孔23。
28.本实用新型中,铁板可以替换为铝板,效果相同,通过电源连接正极板,用于电解金属铁,产生铁离子,与水体中的杂质发生絮凝作用,为了提高电解铁离子与水体的接触面积,铁板与钛板交错排列,板与板之间相互平行,同时原水先进入夹层中,通过底部的出水孔排出。出水孔排出水后根据水流的流动,水体自动上浮穿过电解区,与电解的铁离子充分混合,发生絮凝作用,避免了部分水体未经过电解区而直接转移至下一层的问题。
29.如图2-3所示:所述正极板5和负极板6可拆卸安装,所述絮凝区2对应设置有卡合正极板5或负极板6边侧的滑槽24,正极板5和负极板6边侧与对应的滑槽24滑动式卡入并安装。便于安装正极板和负极板,由于正极板对应的铁板为消耗品,需要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更换,所以方便拆卸正极板和负极板进行更换。
30.如图2所示:所述正极板5和负极板6均设置用于卡入铁板51或钛板61的卡槽52,所述卡槽52为条状。正极板和负极板均为非金属材质,本体不导电,主要作为结构支撑,用于安装铁板或钛板,便于更换铁板,正极板和负极板同时用于电性串联作用,类似于插座,使各个极板统一通电。
31.如图2所示:所述铁板51或钛板61上侧设置有支撑于卡槽52上侧的触片53,铁板51或钛板61上侧对应的触片53连接于同一金属条54。触片与对应的铁板或钛板一体设置,作为结构支撑,提供铁板或钛板的支撑点,同时用于统一连接电源,当所有的触片安装完成后,加装金属条,金属条通过螺栓或直接焊接的方式将各个铁板或钛板固定,金属条用于连接电源的正极或负极。
32.如图1所示:所述絮凝区2对应电解区的下方还安装有曝气管14,所述池体1旁侧安装用于曝气的曝气机13。用于促进进入絮凝池的水体上浮,同时鼓动的气泡有利于使水体翻滚,类似搅拌作用,使水体中杂质与离子充分混合。
33.如图1所示:所述浮渣区3对应第一隔板21的位置安装有第三隔板32,所述第三隔板32与第一隔板21平行设置,用于形成折流区31。絮凝区絮凝后的水体直接流入折流区,在折流区再次混合,自由上浮,二次接触后絮凝效果更好。
34.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