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液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91045发布日期:2022-07-26 22:29阅读:96来源:国知局
废液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煤质检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废液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为了解煤的质量和燃烧特性,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对煤样进行的化验和测试工作,根据测定项目的不同,煤质分析可以分为常规分析和特种分析两大类,煤炭发热量是指煤炭燃烧放热时发出的能量,煤的发热量又称煤炭大卡,是煤炭在氧弹中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根据输入硫、氢、全水分、分析水仪器自动计算出煤的高位发热量、低位发热量及收到基低位发热量,煤的高位发热量,即煤在空气中大气压条件下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实际上是由实验室中测得的煤的弹筒发热量减去硫酸和硝酸生成热后得到的热量,煤的弹筒发热量是在恒容条件下测得的,所以又叫恒容弹筒发热量,由恒容弹筒发热量折算出来的高位发热量又称为恒容高位发热量,而煤在空气中大气压下燃烧的条件是恒压的,其高位发热量是恒压高位发热量,恒容高位发热量和恒压高位发热量两者之间是有差别的,发热量测定过程中每做一个样需要产生约20ml酸性废液,废液不能达到排放标准,因此必须处理达标后排放。
3.然而,现有煤质检测的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废液,酸性废液的产生会对环境和检测人员的身体健康均造成危害,酸性废液的净化需要委托专业机构的处理,但委托专业机构处理增加了煤质检测的费用的支出,还会造成废液处理步骤的复杂化;并且,在酸性废液运输至实验室外部的过程中,搬运酸性废液的过程会增加检测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在搬运过程中装有酸性废液的容器会产生晃动,不断晃动的容器易出现倒落导致酸性废液的流出,增加了检测人员清理倒出废液的步骤,从而降低了检测人员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液处理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废液处理成本较高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废液处理装置,包括用于对废液的酸性进行中和的中和池、用于降低水的硬度的软化池和用于吸附大分子的吸附池,中和池、软化池和吸附池依次连通。
6.进一步地,废液处理装置还包括:过滤沉淀池,用于过滤固体颗粒及沉淀物,过滤沉淀池与吸附池相连通。
7.进一步地,废液处理装置还包括:收集桶,用于收集经过处理的废液,收集桶与过滤沉淀池相连通且位于过滤沉淀池的下方。
8.进一步地,过滤沉淀池内设置有过滤膜;过滤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漏水孔,多个漏水孔均与收集桶相连通。
9.进一步地,废液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管,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第一管段的第一端与收集桶相连通,第一管段的第二端与第二管段的第一端相连通,第二管段的
第二端套设在过滤沉淀池的底部;第二管段为锥形结构,第二管段的第一端为小径端,第二管段的第二端为大径端。
10.进一步地,废液处理装置还包括:排出管,排出管的第一端与吸附池相连通,过滤沉淀池位于排出管的第二端的下方。
11.进一步地,中和池设置在软化池内且与软化池相连接,中和池的开口与软化池相连通。
12.进一步地,废液处理装置还包括紧固件,中和池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紧固孔,软化池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紧固孔,紧固件插设在第一紧固孔和第二紧固孔内。
13.进一步地,废液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包括支撑板,支撑板与第一支撑架连接且位于第一支撑架的上方;软化池设置在支撑板上且位于支撑板的上方;吸附池设置在第一支撑架上且位于第一支撑架和支撑板之间。
14.进一步地,废液处理装置还包括顶盖,顶盖可开合地盖设在吸附池的顶部的开口上。
15.本实用新型的废液处理装置包括中和池、软化池和吸附池,三池依次连通,在废液处理过程中,带有酸性的废液先排入中和池进行中和,经过酸性中和的废液具有一定硬度,随后废液进入到软化池中进行软化,降低水的硬度,最后从软化池排出的废液进入吸附池,吸附池对废液中存在的大分子进行吸附,实现对废液的净化。采用该废液处理装置能够将废液处理为达到排放标准的液体,并且,简化了酸性废液的处理步骤,降低了酸性废液的处理成本,便于工作人员操作。同时,还避免了搬运酸性废液造成液体的流出,减轻了检测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检测人员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16.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7.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废液处理装置的实施例的正面视角的示意图;
18.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废液处理装置的实施例的俯视视角的示意图;
19.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废液处理装置的实施例的侧视视角的示意图;
20.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废液处理装置的第二连接管和收集桶的示意图;以及
21.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废液处理装置的软化池、吸附池、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的示意图。
22.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3.10、中和池;20、软化池;21、第一连接管;30、吸附池;40、过滤沉淀池;41、过滤膜;42、漏水孔;50、收集桶;60、第二连接管;61、第一管段;62、第二管段;70、排出管;80、紧固件;90、第一支撑架;91、顶板;92、支撑腿;100、第二支撑架;101、支撑板;110、顶盖。
具体实施方式
2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
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25.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26.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27.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废液处理成本较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废液处理装置,请参考图1至图5,包括用于对废液的酸性进行中和的中和池10、用于降低水的硬度的软化池20和用于吸附大分子的吸附池30,中和池10、软化池20和吸附池30依次连通。
28.本实用新型的废液处理装置包括中和池10、软化池20和吸附池30,三池依次连通,在废液处理过程中,带有酸性的废液先排入中和池10进行中和,经过酸性中和的废液具有一定硬度,随后废液进入到软化池20中进行软化,降低水的硬度,最后从软化池20排出的废液进入吸附池30,吸附池30对废液中存在的大分子进行吸附,实现对废液的净化。采用该废液处理装置能够将废液处理为达到排放标准的液体,并且,简化了酸性废液的处理步骤,降低了酸性废液的处理成本,便于工作人员操作。同时,还避免了搬运酸性废液造成液体的流出,减轻了检测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检测人员的工作效率。
29.具体地,中和池10和软化池20位于整个废液处理装置的顶部,且中和池10位于软化池20内部并与软化池相连通;吸附池30位于中和池10和软化池20的正下方。
30.具体实施时,中和池10中含有煤灰,酸性废液进入中和池10后,与煤灰进行中和,从而去除废液的酸性;软化池20中含有脂肪酸纳,经过酸性中和的废液中存在的可溶性金属阳离子造成水的硬度偏高,脂肪酸纳可以软化经过中和后的废液,与水中大量金属阳离子生产沉淀,降低了水的硬度;吸附池30则是通过焦渣的多孔性吸附水中大分子化合物(包括吸附磷酸盐、硬脂酸盐等),实现了对废液的净化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废液处理装置还包括:过滤沉淀池40,用于过滤固体颗粒及沉淀物,过滤沉淀池40与吸附池30相连通。
31.具体地,相对分子质量在5000以上的化合物称为大分子化合物或高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和核酸等。
32.具体实施时,过滤沉淀池40位于吸附池30下方并与吸附池30相连通,经过吸附池30处理的水排入到过滤沉淀池40中,过滤沉淀池40将水中的固体颗粒与水分离,达到对水的除杂效果。
33.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废液处理装置还包括:收集桶50,用于收集经过处理的废液,收集桶50与过滤沉淀池40相连通且位于过滤沉淀池40的下方。
34.具体地,收集桶50用于收集过滤沉淀池40排出的净水,为经过处理后的净水提供储存容器。
35.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过滤沉淀池40内设置有过滤膜41;过滤沉淀池40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漏水孔42,多个漏水孔42均与收集桶50相连通。
36.具体地,过滤膜41使过滤沉淀池40中水的固体颗粒及沉淀物与水分离,达到对水
的除杂效果,除杂后的水经过多个漏水孔42排出,进入到收集桶50中。
37.具体地,过滤膜41为反渗透膜,反渗透膜能够脱除水中的钠离子,实现了对废液的净化效果。
38.具体地,漏水孔42为方形孔,多个漏水孔42均布在过滤沉淀池40的底部。
39.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废液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管60,包括第一管段61和第二管段62,第一管段61的第一端与收集桶50相连通,第一管段61的第二端与第二管段62的第一端相连通,第二管段62的第二端套设在过滤沉淀池40的底部;第二管段62为锥形结构,第二管段62的第一端为小径端,第二管段62的第二端为大径端。
40.具体实施时,第二连接管60的第二管段62位于第一管段61的上方,且第二连接管60的第二管段62的内壁与过滤沉淀池40活动套接,以使从过滤沉淀池40排出的水进入到第二管段62中,再经过第一管段61排入收集桶50。
41.在本实施例中,废液处理装置还包括:排出管70,排出管70的第一端与吸附池30相连通,过滤沉淀池40位于排出管70的第二端的下方。
42.具体实施时,排出管70分为两个管段,两个管段呈90度设置,吸附池30排出的水经过排出管70排至过滤沉淀池40中。
43.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中和池10设置在软化池20内且与软化池20相连接,中和池10的开口与软化池20相连通。经过中和池10酸性中和的废液通过开口溢出到软化池20中。
44.具体实施时,废液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管21,第一连接管21的第一端与软化池20的底部相连通,第一连接管21的第二端与吸附池30相连通。经过软化池20软化后的废液通过第一连接管21进入到吸附池30中。
45.在本实施例中,废液处理装置还包括紧固件80,中和池10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紧固孔,软化池20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紧固孔,紧固件80插设在第一紧固孔和第二紧固孔内。
46.具体地,紧固件80为定位螺栓,第一紧固孔的内壁和第二紧固孔的内壁均设置有与定位螺栓的外螺纹相适配的内螺纹,紧固件80通过插设在第一紧固孔和第二紧固孔内来连接中和池10和软化池20。
47.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废液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支撑架90;第二支撑架100,包括支撑板101,支撑板101与第一支撑架90连接且位于第一支撑架90的上方;软化池20设置在支撑板101上且位于支撑板101的上方;吸附池30设置在第一支撑架90上且位于第一支撑架90和支撑板101之间。
48.具体地,第二支撑架100具有支撑板101和底板,还具有两个侧板,各个侧板的第一端与底板连接,各个侧板的第二端与支撑板101连接,两个侧板起到对支撑板101支撑的作用;第一支撑架90包括顶板91和多个支撑腿92,在顶板91底面固定安装多个支撑腿92,支撑腿92对顶板91起到支撑作用;底板设置在顶板91上,吸附池30设置在底板上,顶板91起到了支撑第二支撑架100和吸附池30的作用。
49.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废液处理装置还包括顶盖110,顶盖110可开合地盖设在吸附池30的顶部的开口上。
50.具体地,顶盖110与吸附池30螺纹连接。
51.具体地,吸附池30的顶部侧壁处设置有外螺纹,顶盖110为适配于吸附池30的圆形
盖体,顶盖110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顶盖110和吸附池30通过螺纹进行连接,顶盖110的开启便于向吸附池30中添加焦渣。
52.本技术通过第二连接管60、过滤沉淀池40、过滤膜41和收集桶50之间的配合,利用过滤膜41的放置,实现了吸附后的水与杂质的分离作用,达到了对吸附后的水的净化效果,有效地解决了水中杂质清理不完全的问题,采用过滤膜41的除杂方式,使得过滤膜41将水中的固定颗粒物及沉淀物与水分离,提高了吸附后的水的净化效果。
53.综上,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煤质检测用的实验室酸性废液处理装置,在使用时,首先将酸性废液加入至中和池10的内部,再将煤灰加入至中和池10的内部,煤灰与酸性废液融合,达到了中和废液酸性的效果;煤灰中和废液的酸性后,水中存在的可溶性金属阳离子造成水的硬度偏高,随后,加入脂肪酸钠至软化池20的内部,脂肪酸钠与水中大量金属阳离子反应产生沉淀,从而降低了水的硬度,硬度降低后的水经过第一连接管21的内部流至吸附池30的内部,在吸附池30的内部添加焦渣,利用焦渣具有的多孔性,吸附水中的较大分子,最后,经过吸附磷酸盐、硬脂酸盐等大分子后,水由排出管70的内部流至过滤沉淀池40的内部,再通过过滤膜41处使得水中的固体颗粒及沉淀物与水分离,达到对水的除杂效果,除杂后的水从第二连接管60的内部流至收集桶50的内部。
54.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55.本实用新型的废液处理装置包括中和池10、软化池20和吸附池30,三池依次连通,在废液处理过程中,带有酸性的废液先排入中和池10进行中和,经过酸性中和的废液具有一定硬度,随后废液进入到软化池20中进行软化,降低水的硬度,最后从软化池20排出的废液进入吸附池30,吸附池30对废液中存在的大分子进行吸附,实现对废液的净化。采用该废液处理装置能够将废液处理为达到排放标准的液体,并且,简化了酸性废液的处理步骤,降低了酸性废液的处理成本,便于工作人员操作。同时,还避免了搬运酸性废液造成液体的流出,减轻了检测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检测人员的工作效率。
5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57.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5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
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