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71528发布日期:2022-09-02 22:42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澄清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澄清器。


背景技术:

2.澄清池是集混凝沉淀于一体的水处理构筑物,主要用于给水处理,也有用在废水的;水力循环澄清池作为泥渣循环型澄清池的一种形式,能同时实现混凝剂与原水的混合、反应和絮体沉淀分离三个过程;当水泵提升后的原水(投加混凝剂后)高速通过喷嘴时,在水射器喷嘴和喉管周围会形成负压,从而将周围的大量回流泥渣吸入喉管,并与原水充分混合,原水和回流泥渣的充分接触、混凝反应,颗粒间的吸附作用得以加强,絮凝作用更加充分,从而获得了较好的澄清效果。传统的澄清池采用建筑结构,一般由混凝槽,絮凝槽,助凝槽,沉淀池、搅拌器等部分组成,占地空间大,结构简单,过滤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提出一种澄清器,体积小且过滤效果好。
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澄清器,所述澄清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壳体内设置有:
5.沉淀池,所述沉淀池的上端开口且上端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连接,所述沉淀池上穿设有连通所述进水口的进水管道;
6.扩散壳体,所述扩散壳体为上端开口的腔体;所述扩散壳体部分位于所述沉淀池上方且设置有与所述进水管道的第二出水口对应的喉管;
7.反应壳体,所述反应壳体的内侧壁与所述扩散壳体的外侧壁围合形成反应区,所述反应区与所述扩散壳体的上端、所述沉淀池连通;
8.多级过滤壳体,所述多级过滤壳体的侧壁分别与所述反应壳体、所述壳体围合形成与所述沉淀池连通的第一过滤区、第二过滤区;所述第一过滤区设置有第一过滤结构;所述第二过滤区设置有第二过滤结构;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结构上部分的第一过滤区与位于所述第二过滤结构下部分的所述第二过滤区连通,位于所述第二过滤结构上部分的所述第二过滤区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
9.根据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将扩散壳体、反应壳体以及过滤腔集成在壳体内,使得澄清器体积变小,此时,原水从进水口喷射出并与沉淀池中的循环水混合进入扩散壳体,并在扩散壳体内与药剂进行混合絮凝后,部分小颗粒的絮凝体跟随水流溢出至反应壳体内,并在重力作用下沉淀,此时随着澄清器中水增加,小颗粒的絮凝体跟随水流进入到第一过滤区,并在通过第一过滤结构后从第一过滤区的上部流至第二过滤区的底部,并从第二过滤区底部上升经过第二过滤结构,最终经第一出水口流出,此时,从第一出水口流水的水经过了足够的时长沉淀且经过了多级过滤,过滤效果更好,因此,相对于传统的澄清池,本技术实施例的澄清器体积小且过滤效果好。
10.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过滤结构包括依次设置的多个过滤网且多个所述过滤网的过滤精度依次递增,过滤精度低的所述过滤网靠近所述沉淀池设置。
11.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沉淀池设置为锥斗形状,所述多级过滤壳体的下端设置为与所述沉淀池的开口间隔相对的喇叭口。
12.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扩散壳体与所述反应壳体之间设置有若干扰流片,若干所述扰流片沿所述扩散壳体的外侧壁周向间隔设置。
13.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澄清器还包括引流板,所述引流板沿所述扩散壳体周向设置且为锥斗形状,且开口较大的一端与所述沉淀池间隔相对,且所述引流板与所述多级过滤壳体的内侧壁、所述扰流片间隔设置。
14.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澄清器还包括环形集水槽,所述环形集水槽位于所述第二过滤结构上部分的所述第二过滤区且环绕所述反应壳体设置,所述环形集水槽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所述环形集水槽用于将所述第二过滤区的过滤水引流至所述第一出水口。
15.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澄清器还包括:排空压缩管,所述排空压缩管穿过所述壳体与所述沉淀池连通。
16.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沉淀池上端设置有若干过滤孔,所述沉淀池的外侧壁与所述壳体形成有沉渣区;所述沉渣区设置有穿设所述壳体的第一排污管;位于所述第二过滤结构下部分的所述第二过滤区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排污管连通的第二排污管;所述第一排污管与所述第二排污管之间设置有控制阀。
17.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设置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与所述扩散壳体、所述反应壳体连通。
18.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沉淀池设置于所述下壳体内,所述扩散壳体、所述反应壳体以及所述多级过滤壳体均设置在所述上壳体内。
19.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0.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澄清器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图1所示澄清器的侧面剖面示意图;
2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图2所示局部a放大示意图;
2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图2所示另一视角的剖面示意图;
2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图1所示澄清器的顶面剖面示意图。
26.附图标记:
27.壳体100、进水口110、第一出水口120、上壳体130、下壳体140、扇形盖板150、
28.沉淀池200、过滤孔210、
29.扩散壳体300、喉管310、混合腔320、
30.反应壳体400、反应区410、
31.多级过滤壳体500、第一过滤结构510、过滤网511、第二过滤结构520、溢流槽530、溢流孔540、溢流管道550、
32.扰流片610、引流板620、环形集水槽630、排空压缩管640、沉渣区650、排气管660、第一排污管670、第二排污管680、控制阀690、
33.进水管道710、进药管720、第一加强件730、第二加强件740、出水管道750、第三加强件760、隔板770。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按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计数特征的数量或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36.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7.参照附图所示的实施例,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澄清器,澄清器包括:
3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澄清器,参照图1至图5所示的实施例,澄清器包括:壳体100,壳体100设置有进水口110和第一出水口120;壳体100内设置有:
39.沉淀池200,沉淀池200设置为上端开口且上端与壳体100的内侧壁连接,沉淀池200上穿设有连通进水口110的进水管道710;
40.扩散壳体300,扩散壳体300为上端开口的腔体,扩散壳体300部分位于沉淀池200上方且设置有与进水管道710的第二出水口对应的喉管310;
41.反应壳体400,反应壳体400的内侧壁与扩散壳体300的外侧壁围合形成反应区410,反应区410与扩散壳体300的上端、沉淀池200连通;
42.多级过滤壳体500,多级过滤壳体500的侧壁分别与反应壳体400、壳体100围合形成与沉淀池200连通的第一过滤区、第二过滤区;第一过滤区设置有第一过滤结构510;第二过滤区设置有第二过滤结构520;位于第一过滤结构510上部分的第一过滤区与位于第二过滤结构520下部分的第二过滤区连通,位于第二过滤结构520上部分的第二过滤区与第一出水口120连通。
43.因此,通过将扩散壳体300、反应壳体400以及过滤腔集成在壳体100内,使得澄清器体积变小,此时,原水从进水口110喷射出并与沉淀池200中的循环水混合进入扩散壳体300,并在扩散壳体300内与药剂进行混合絮凝后,部分小颗粒的絮凝体跟随水流溢出至反
应壳体400内,并在重力作用下沉淀,此时随着澄清器中水增加,小颗粒的絮凝体跟随水流进入到第一过滤区,并在通过第一过滤结构510后从第一过滤区的上部流至第二过滤区的底部,并从第二过滤区底部上升经过第二过滤结构520,最终经第一出水口120流出,此时,从第一出水口120流水的水经过了足够的时长沉淀且经过了多级过滤,过滤效果更好,因此,相对于传统的澄清池,本技术实施例的澄清器体积小且过滤效果好。
44.需说明的是,在进水管道710的第二出水口处设置有喷嘴,喉管310靠近喷嘴的一端设置有混合腔320。示例性的,当原水以8m/s的速度从喷嘴喷射出,进入到混合室,此时,由于经过混合室水的速度较快因此会在混合腔320内形成真空,此时会将沉淀池200内的污泥渣以及部分循环水吸入到混合腔320中进行混合,然后进入到扩散壳体300内。需说明的是,由于从进水管道710进入的液体具有一定的速率,进而使得在反应壳体400以及扩散壳体300内的液体也具有一定的流速,进而可以使得液体更好的絮凝。
45.需说明的是,参照图2所示的实施例,扩散壳体300上下端贯通的锥体,且扩散壳体300内设置有穿设壳体100的进药管720,通过该进药管720进行药剂的添加,当液体从喉管310以一定速度进入扩散壳体300后,与药剂进行反应。药剂如絮凝剂、酸碱中和剂以及助凝剂等。
46.需说明的是,参照图2所示的实施例,多级过滤壳体500与反应壳体400围合形成上下贯通的腔体,以形成第一过滤区,多级过滤壳体500与壳体100围合形成上端开口的腔体,以形成第二过滤区。在多级过滤壳体500上设置有若干溢流槽530,溢流槽530沿多级过滤壳体500的侧壁周向间隔分布,溢流槽530连通位于第一过滤结构510上部分的第一过滤区;在多级过滤壳体500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溢流管道550,溢流管道550连通溢流槽530以及位于第二过滤结构520下部分的第二过滤区。示例性的,参照图3所示的实施例,在多级过滤壳体500上部分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容纳槽,在容纳槽的上端开设溢流孔540,此时,位于高水位的液体经溢流孔540进入到溢流管道550内并流至第二过滤区底部。溢流管道550设置为贯穿第二过滤结构520的通槽,且溢流管道550的上端开口高于第一出水口120,溢流管道550的下端位于第二过滤结构520的下方。
47.需说明的是,第一过滤结构510的过滤精度低于第二过滤结构52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过滤结构520为斜管填料区,其中斜管调料区的倾斜角度为60度。本技术实施例中,对第一过滤结构510和第二过滤结构520的选型不做限制,优选的,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过滤结构520为斜管填料区。
48.需说明的是,参照图4所示的实施例,在第二过滤结构520的下方设置有若干第一加强件730,第一加强件730的两端分别连接多级过滤壳体500以及壳体100,第二过滤结构520位于第一加强件730上,使得多级过滤壳体500、第二过滤结构520可以更加稳定设置在壳体100上。
49.可理解的是,参照图2所示的实施例,第一过滤结构510包括依次设置的多个过滤网511且多个过滤网511的过滤精度依次递增,过滤精度低的过滤网511靠近沉淀池200设置。
50.需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滤网511可以设置为不锈钢滤网,过滤网511的数量、材质本技术实施例中不做限制。示例性的,过滤网511设置有三个,过滤精度分别为5目、10目以及50目。此时,随着过滤网511精度的增加,沉淀物被过滤网511拦截,部分沉淀到沉
淀池200中。
51.可理解的是,沉淀池200设置为锥斗形状,多级过滤壳体500的下端设置为与沉淀池200的开口间隔相对的喇叭口。
52.需说明的是,通过设置为锥斗形状,使得沉淀物可以快速沉淀在沉淀池200的底部。依次过滤腔设置为喇叭口,可以扩大底部的储水容量;进而延长絮凝的时间,增强絮凝效果,使得过滤效果更好。
53.可理解的是,扩散壳体300与反应壳体400之间设置有若干扰流片610,若干扰流片610沿扩散壳体300的外侧壁周向间隔设置。
54.需说明的是,在扰流片610附近能提升水流产生撞击的概率,进而可以增强絮凝效果。
55.可理解的是,参照图2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澄清器还包括引流板620,引流板620沿扩散壳体300周向设置且为锥斗形状,且开口较大的一端与沉淀池200间隔相对,且引流板620与多级过滤壳体500的内侧壁、扰流片610间隔设置。
56.需说明的是,通过设置引流板620,可以将在扩散壳体300附近已絮凝的大颗粒沉淀物直接下沉到沉淀池200,进而使得扩散壳体300附近的液体更好的进行絮凝。
57.需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示的实施例,澄清器还设置有第二加强件740,第二加强件740的两端分别和多级过滤壳体500的内侧壁、引流板620远离扩散壳体300的一端连接。第二加强件740可以设置多个,且可拆卸设置。引流板620位于扰流片610的下方。
58.可理解的是,参照图2和图4、图5所示的实施例,澄清器还包括环形集水槽630,环形集水槽630位于第二过滤结构520上部分的第二过滤区且环绕反应壳体400设置,环形集水槽630的一端与第一出水口120连通,环形集水槽630用于将第二过滤区的过滤水引流至第一出水口120。
59.需说明的是,当水位逐渐上升,部分水会进入到环形集水槽630中,并在水位上升的推力下,沿环形集水槽630一端的出水管道750输出到第一出水口120。
60.需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示的实施例,在环形集水槽630下方设置有若干第三加强件760,第三加强件760的两端分别与多级过滤壳体500的外侧壁、壳体100的内侧壁连接。使得环形集水槽630的四周均可被水环绕,便于水的排出。
61.可理解的是,参照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澄清器还包括:排空压缩管640,排空压缩管640穿过壳体100与沉淀池200连通。
62.需说明的是,排空管能使设备内的残余液体排尽,当排空管或设备底部被污泥渣堵塞,通过向排空管通入压缩空气进行疏通。
63.可理解的是,沉淀池200上端设置有若干过滤孔210,沉淀池200的外侧壁与壳体100形成有沉渣区650;沉渣区650设置有穿设壳体100的第一排污管670;位于第二过滤结构520下部分的第二过滤区设置有与第一排污管670连通的第二排污管680;第一排污管670与第二排污管680之间通过控制阀690连通。
64.需说明的是,通过过滤孔210可以提前将部分沉淀物过滤到沉渣区650进行排放。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滤孔210设置为10mm。
65.需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过滤孔210沿沉淀池
200的开口周向设置;澄清器还包括隔板770,隔板770的两端分别与沉淀池200、壳体100的侧壁连接,且连接于沉淀池200的一端更高,隔板770、壳体100和沉淀池200围合形成沉渣区650,过滤孔210位于沉渣区650对应的侧壁上;此时进入沉渣区650的水流较少。
66.需说明的是,控制阀690用于选择将第一排污管670连通的第二过滤区中的沉淀物排出还是选择将沉渣区650内的沉淀物排出。
67.可理解的是,参照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壳体100设置有排气管660,排气管660与扩散壳体300、反应壳体400连通。通过设置排气管660,将添加药剂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排出,进而提升澄清器的安全性。示例性的,排气管660设置于壳体100的顶部。
68.可理解的是,参照图1所示的实施例,所述壳体100包括上壳体130和下壳体140,所述上壳体130与所述下壳体140可拆卸连接,所述沉淀池200设置于所述下壳体140内,所述扩散壳体300、所述反应壳体400以及所述多级过滤壳体500均设置在所述上壳体130内。
69.需说明的是,通过将壳体100分为上壳体130和下壳体140,可以方便制造,运输和现场安装,实现模块化生产。
70.需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应壳体400的侧壁凸出于壳体100设置,壳体100的上部设置有若干扇形盖板150,扇形盖板150围绕反应壳体400的侧壁设置。进药管720以及排气管660均设置在反应壳体400上。且扇形盖板150和壳体100侧壁可拆卸连接。
71.需说明的是,参照附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沉淀池200的底部与壳体100的底部之间留有间隙,压缩排气管660以及进水管从该间隙穿出。
72.需说明的是,由于扩散壳体300、反应壳体400以及多级过滤壳体500是沿澄清器的轴线一层套一层的设置,使得澄清器的水会多次从澄清器的底部到澄清器的顶部往返多次,延长澄清器中水的反应时间。
73.示例性的,参照图1至5所示的实施例中,并结合图2中水流走线的虚线箭头可知,原水(即待澄清的水)在进水管喷出进入喉管310处的混合腔320后,形成真空环境,以将沉淀池200中沉淀物以及循环水吸入进行混合,并经由喉管310将进入扩散管待澄清的水的速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当待澄清的水经进药管720进入的药剂在扩散壳体300内混合后,并随着进水管原水流量的增加从扩散壳体300的上端口溢出进入反应壳体400,此时,在重力的作用下水沉淀并进入到多级过滤壳体500的下端,并依次经过第一过滤结构510、第二过滤结构520进行过滤,最终从环形集水槽630输出。
74.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7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76.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