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净水厂排泥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57635发布日期:2022-08-09 18:05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一种净水厂排泥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净水厂排泥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净水厂的排泥水包括:沉淀池排泥水、澄清池排泥水、气浮池浮渣、滤池反冲洗水和膜过滤物理清洗废水及浓水。为降低净水厂自用水量,提高净水厂水资源的利用率,需将这些排泥水进行回收再利用。传统的回用水处理系统将多种排水直接排入排水池,进水易造成紊流或短流影响排水池的沉淀效果,此外,不同类型的排水的异重流也影响沉淀效果,不同类型的排水所含的主要污染物不同,水质差别明显,应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进行差异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净水厂排泥水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净水厂排泥水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调节池、直板絮凝池、竖流沉淀池和排水池,所述调节池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调节池进水端分别接入净水厂的沉淀池和滤池,所述调节池出水端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直板絮凝池的进水口,所述直板絮凝池与所述竖流沉淀池之间设置有第一隔墙,所述第一隔墙顶部设置有第一溢流堰,经过絮凝的水通过所述第一溢流堰进入所述竖流沉淀池内部,所述竖流沉淀池与所述排水池之间设置有第二隔墙,所述第二隔墙底部设置有用于沟通所述竖流沉淀池与所述排水池的若干过水孔,所述排水池内设置有第三隔墙,所述第三隔墙将所述排水池分成第三污泥斗和回流腔,所述回流腔上方的所述排水池池顶设置有取水泵,所述取水泵的出水端接入净水厂沉淀处理单元。
5.优选的,所述直板絮凝池的进水口处设置有与其相平行的v型进水槽,所述v型进水槽与所述调节池通过管道连接,两个调节池之间设置有混凝剂投放器,所述混凝剂投放器的两端均连通在管道上,所述调节池和所述混凝剂投放器的管道交接的共同出水口处设置有管式混合器。
6.优选的,所述直板絮凝池的池顶与所述竖流沉淀池的池顶持平,所述直板絮凝池顶部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底部高于所述直板絮凝池的底部。
7.优选的,所述第一溢流堰顶部低于所述直板絮凝池池顶部,所述第一溢流堰靠近所述竖流沉淀池)的一侧连通有集水槽,所述竖流沉淀池内部固定设置有第二溢流堰,所述第二溢流堰将所述竖流沉淀池分成内沉淀腔和外沉淀腔,所述集水槽连通有竖流中心管,所述竖流中心管底端伸入所述内沉淀腔内,所述竖流中心管下部设置有底部挡板。
8.优选的,所述集水槽呈t型布置,所述第二溢流堰与所述第一隔墙围成四边型,所述第二溢流堰顶部低于所述集水槽底部。
9.优选的,所述排水池呈梯形布置,所述第三隔墙顶部低于所述排水池池顶部,所述
第三污泥斗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三排泥泵。
10.优选的,所述竖流沉淀池与所述直板絮凝池底部均为漏斗型,所述竖流沉淀池与所述直板絮凝池底部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污泥斗和第二污泥斗,所述第一污泥斗和第二污泥斗底部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排泥泵和第二排泥泵,所述第一排泥泵和所述第二排泥泵分别连通净水厂储泥池。
11.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将不同类型排泥水进行单独处理,可保证不同类型的排泥水处理效果趋于最佳状态,有利于水中污染物的去除;采用整体构筑物的区块分割链接,减少管道连接,提升水力条件,有利于水中污染物的去除;将处理后的水直接送入净水厂沉淀处理单元,有效降低能源消耗;排水池取水泵前端设置隔墙,有效避免排水池水力短流现象,提升排水池沉淀效果并稳定水质。
附图说明
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隔墙结构示意图。
16.其中;1、调节池;2、混凝剂投放器;3、v型进水槽;4、隔板;5、竖流中心管;6、第一溢流堰;7、取水泵;8、第三隔墙;9、排水池;10、底部挡板;11、竖流沉淀池;12、直板絮凝池;13、第二溢流堰;14、管式混合器;15、集水槽;16、第一隔墙;17、第二隔墙;18、第一污泥斗;19、第二污泥斗;20、第一排泥泵;21、第二排泥泵;22、第三污泥斗;23、第三排泥泵;24、过水孔;25、内沉淀腔;26、外沉淀腔;27、回流腔。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9.参照图1-3,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净水厂排泥水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调节池1、直板絮凝池12、竖流沉淀池11和排水池9,调节池1设置有两个,两个调节池1进水端分别接入净水厂的沉淀池和滤池,将净水厂沉淀池和滤池的污水分别引入调节池1中,调节池1出水端通过管道连通直板絮凝池12的进水口,直板絮凝池12与竖流沉淀池11之间设置有第一隔墙16,第一隔墙16顶部设置有第一溢流堰6,经过絮凝的水通过第一溢流堰6进入竖流沉淀池11内部,竖流沉淀池11与排水池9之间设置有第二隔墙17,第二隔墙17底部设置有用于沟通竖流沉淀池11与排水池9的若干过水孔24,排水池9内设置有第三隔墙8,第三隔墙
8将排水池9分成第三污泥斗22和回流腔27,回流腔27上方的排水池9池顶设置有取水泵7,取水泵7的出水端接入净水厂沉淀处理单元。
20.进一步优化方案,直板絮凝池12的进水口处设置有与其相平行的v型进水槽3,v型进水槽3可降低水流的流速,v型进水槽3与调节池1通过管道连接,两个调节池1之间设置有混凝剂投放器2,混凝剂投放器2的两端均连通在管道上,调节池1和混凝剂投放器2的管道交接的共同出水口处设置有管式混合器14。通过管式混合器14使混凝剂和净水厂沉淀池的排泥水和澄清池的反冲洗水进行充分的混合。
21.进一步优化方案,直板絮凝池12的池顶与竖流沉淀池11的池顶持平,直板絮凝池12顶部设置有隔板4,隔板4底部高于直板絮凝池12的底部,使污水在直板絮凝池12内通过隔板4使污水由下向上运动,减小水体所携带的杂质。
22.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一溢流堰6顶部低于直板絮凝池12池顶部,第一溢流堰6靠近竖流沉淀池11的一侧连通有集水槽15,降低水流的流速,竖流沉淀池11内部固定设置有第二溢流堰13,第二溢流堰13将竖流沉淀池11分成内沉淀腔25和外沉淀腔26,集水槽15连通有竖流中心管5,竖流中心管5底端伸入内沉淀腔25内,竖流中心管5下部设置有底部挡板10。底部挡板10能有效地减少水体的冲击力对池底污泥的搅动。
23.进一步优化方案,集水槽15呈t型布置,加大了接水的面积,降低水流的流速,第二溢流堰13与第一隔墙16围成四边型,第二溢流堰13顶部低于集水槽15底部。通过第二溢流堰13将将竖流沉淀池11分成内沉淀腔25和外沉淀腔26,经过絮凝的水先由上向下进入内沉淀腔25,在由下往上通过第二溢流堰13的三面出水端进入外沉淀腔26,三面出水进一步的加大了水流动的面积,降低了水流的流速,减小了对池底污泥的扰动。
24.进一步优化方案,排水池9呈梯形布置,第三隔墙8顶部低于排水池9池顶部,第三污泥斗22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三排泥泵23。水流经过第三隔墙8上部进入回流腔27,有效避免回流腔27出现水力短流现象。
25.进一步优化方案,竖流沉淀池11与直板絮凝池12底部均为漏斗型,竖流沉淀池11与直板絮凝池12底部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污泥斗18和第二污泥斗19,第一污泥斗18和第二污泥斗19底部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排泥泵20和第二排泥泵21,第一排泥泵20和第二排泥泵21分别连通净水厂储泥池。通过排泥泵可将各池底的污泥排入排泥池内,以减少各池体中水体的含泥量。
26.工作过程:净水厂沉淀池的排泥水和澄清池的反冲洗水进入调节池1,调节池1内水体经管道输送到直板絮凝池12,在输送管道上,设置混凝剂投放器2和管式混合器14,来自调节池1的水体经v型进水槽3均匀进入直板絮凝池12,在直板絮凝池12内水流先从上向下流动,穿过隔板4底部后,从下向上流动,从第一溢流堰6跌落进入集水槽15后进入竖流中心管5,水体经竖流中心管5喇叭口和底部挡板10之间缝隙后,进入竖流沉淀池11底部,从底部向上流动,经沉淀后,澄清后水体经第二溢流堰13进入竖流沉淀池11与第二溢流堰13之间的区域,经第二隔墙17底部的过水孔24均匀进入排水池9,排水池9呈梯形布置,进水端底部设置第三污泥斗22,池底设置成倾斜度为2%倾向第三污泥斗22,出水端设置第三隔墙8,在第三隔墙8与排水池9出水端设置取水泵7。在直板絮凝池12、竖流沉淀池11和排水池9底部均设置污泥斗,污泥斗内污泥通过排泥泵排入排泥池内。本排泥水处理装置设置1组2格,可以同时运行也可单独运行,互为补充运行,可有效克服冲击负荷影响,有利于水中污染物
的去除,有效避免水力短流现象,提升沉淀效果并稳定水质。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8.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