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与微生物结合净化循环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17223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植物与微生物结合净化循环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养殖池水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是植物与微生物结合净化循环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产越来越多被人们所食用,随着人们对水产需求的不断增大,水产养殖量也越来越大,很多水产养殖场为了提高水产养殖量,不断的缩短水产的生长周期或者提高养殖密度,相对来说,人们更偏向提高养殖密度,但是提高了养殖密度后,养殖池内水产生物的排泄物和残余饵料导致水质浑浊,水中富营养物质过剩,容易滋生大量的微生物,导致水中氧气含量减少,水产养殖环境变差,水产死亡率高,增加了水产养殖的成本,现有公布的调节净化系统大多以过滤养殖池中悬浮物为主,并不能很好的去除溶入池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不能很好地改善水产养殖环境。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形成稳定生物链、净化水质、生态循环的植物与微生物结合净化循环养殖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植物与微生物结合净化循环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池、生物处理池和湿地池,所述养殖池内设置有氧气浓度检测板和悬浮物浓度检测器,养殖池底部通过出水管与生物处理池上端连通,出水管上设置有抽水泵,所述生物处理池内均匀布置有生态纤维填料,生物处理池右侧设置有湿地池,生物处理池与湿地池之间设置有挡板,挡板上端液面处设置有若干横向溢流孔,所述湿地池底层设置有粘土陶粒层,湿地池上层设置有碎石层,湿地池右侧设置有清水池,湿地池通过右侧底部设置的出水孔与清水池连通,清水池上端通过倾斜布置的清水槽与养殖池上端连通。
[0006]进一步的,所述氧气浓度检测板和悬浮物浓度检测器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控制器连接,抽水泵输入端通过导线与控制器连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生态纤维填料顶端设置有浮子,浮子漂浮在生物处理池水面上,生态纤维填料底端与生物处理池底部连接,生态纤维填料呈丝条立体形状,丝条表面呈微波形。
[0008]进一步的,所述清水槽与清水池上端连接处比清水槽与养殖池上端连接处高。
[0009]进一步的,所述湿地池上层设置的碎石层以石灰石为主,石灰石上方覆盖有砂砾石O
[0010]进一步的,所述湿地池碎石层上种植有水生植物。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湿地池和生物处理池的组合优势和各自优势,前置的生物处理池延长了水力停留时间,可去除浑浊池水中大部分悬浮物,防止了后续潜流式湿地池的堵塞,两者结合能够高效去除池水中富含的N、P等营养物质。在生物处理池内均匀布置的生态纤维填料,方便了微生物的挂膜,人为强化了微生物的种类和浓度,提高了净化效率。湿地池内布置的结构有利于微生物的附着生长和防止堵塞,陶粒表面积大,易于微生物挂膜和吸附悬浮颗粒物,本实用新型不需要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且能够持续利用,净化后的清水从清水池自动流进养殖池内,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通过高差设计使得清水中溶入更多的氧气,减免了额外增氧装置的需要。综上,本实用新型可形成稳定生物链、清洁了池水的水质同时去除了池水中的富营养物质。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植物与微生物结合净化循环养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中:1-养殖池,2-悬浮物浓度检测器,3-池水,4-氧气浓度检测板,5-清水槽,
6-清水池,7-水生植物,8-碎石层,9-溢流孔,10-浮子,11-生物处理池,12-生态纤维填料,13-抽水泵,14-出水管,15-湿地池,16-粘土陶粒层,17-出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5]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植物与微生物结合净化循环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池1、生物处理池11和湿地池15,所述养殖池I内设置有氧气浓度检测板4和悬浮物浓度检测器2,养殖池I底部通过出水管14与生物处理池11上端连通,出水管14上设置有抽水泵13,所述生物处理池11内均匀布置有生态纤维填料12,生物处理池11右侧设置有湿地池15,生物处理池11与湿地池15之间设置有挡板,挡板上端液面处设置有若干横向溢流孔9,所述湿地池15底层设置有粘土陶粒层16,湿地池15上层设置有碎石层8,湿地池15右侧设置有清水池6,湿地池15通过右侧底部设置的出水孔17与清水池6连通,清水池6上端通过倾斜布置的清水槽5与养殖池I上端连通。
[0016]实施例中,所述氧气浓度检测板4和悬浮物浓度检测器2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控制器连接,抽水泵13输入端通过导线与控制器连接。
[0017]实施例中,所述生态纤维填料12顶端设置有浮子10,浮子10漂浮在生物处理池11水面上,生态纤维填料12底端与生物处理池11底部连接,依靠浮子10在水中的浮力将填料拉紧张开,弹性填料垂直悬挂在池内,生态纤维填料12呈丝条立体形状,丝条表面呈微波形。
[0018]实施例中,所述清水槽5与清水池6上端连接处比清水槽5与养殖池I上端连接处高,净化后的清水从清水池6自动流进养殖池I内,通过高差使得清水中溶入更多的氧气。
[0019]实施例中,所述湿地池15上层设置的碎石层8以石灰石为主,石灰石上方覆盖有砂砾石。
[0020]实施例中,所述湿地池15碎石层8上种植有水生植物7,水生植物7可以是香蒲、芦苇和灯芯草等植物。
[002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悬浮物浓度检测器2检测到养殖池I内池水3较浑浊或者当氧气浓度检测板4检测到池水3中含氧量较低时,通过控制器控制抽水泵13将养殖池I内的池水3抽入生物处理池11中,水体流过生态纤维填料12,通过挡板上的溢流孔9进入湿地池15中,依次经过碎石层8、陶粒层16的过滤,从出水孔17进入清水池6中,再通过清水池6上端沿清水槽5流回养殖池I内。
[0022]通过湿地池15和生物处理池11的组合优势和各自优势,前置的生物处理池11延长了水力停留时间,可去除浑浊池水3中大部分悬浮物,防止了后续潜流式湿地池15的堵塞,两者结合能够高效去除池水3中富含的N、P等营养物质。在生物处理池11内均匀布置的生态纤维填料12,方便了微生物的挂膜,人为强化了微生物的种类和浓度,提高了净化效率。湿地池15内布置的结构有利于微生物的附着生长和防止堵塞,陶粒表面积大,易于微生物挂膜和吸附悬浮颗粒物。净化后的清水从清水池6自动沿着清水槽5流进养殖池I内,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通过高差设计使得清水中溶入更多的氧气,减免了额外增氧装置的需要。
[0023]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0024]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主权项】
1.植物与微生物结合净化循环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池、生物处理池和湿地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内设置有氧气浓度检测板和悬浮物浓度检测器,养殖池底部通过出水管与生物处理池上端连通,出水管上设置有抽水泵,所述生物处理池内均匀布置有生态纤维填料,生物处理池右侧设置有湿地池,生物处理池与湿地池之间设置有挡板,挡板上端液面处设置有若干横向溢流孔,所述湿地池底层设置有粘土陶粒层,湿地池上层设置有碎石层,湿地池右侧设置有清水池,湿地池通过右侧底部设置的出水孔与清水池连通,清水池上端通过倾斜布置的清水槽与养殖池上端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与微生物结合净化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氧气浓度检测板和悬浮物浓度检测器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控制器连接,抽水泵输入端通过导线与控制器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与微生物结合净化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纤维填料顶端设置有浮子,浮子漂浮在生物处理池水面上,生态纤维填料底端与生物处理池底部连接,生态纤维填料呈丝条立体形状,丝条表面呈微波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与微生物结合净化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槽与清水池上端连接处比清水槽与养殖池上端连接处高。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与微生物结合净化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地池上层设置的碎石层以石灰石为主,石灰石上方覆盖有砂砾石。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植物与微生物结合净化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地池碎石层上种植有水生植物。
【专利摘要】植物与微生物结合净化循环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池、生物处理池和湿地池,所述养殖池内设置有氧气浓度检测板和悬浮物浓度检测器,养殖池底部通过出水管与生物处理池上端连通,出水管上设置有抽水泵,所述生物处理池内均匀布置有生态纤维填料,生物处理池右侧设置有湿地池,生物处理池与湿地池之间设置有挡板,挡板上端液面处设置有若干横向溢流孔,所述湿地池底层设置有粘土陶粒层,湿地池上层设置有碎石层,湿地池右侧设置有清水池,湿地池通过右侧底部设置的出水孔与清水池连通,清水池上端通过倾斜布置的清水槽与养殖池上端连通。本实用新型可形成稳定生物链、清洁了池水的水质同时去除了池水中的富营养物质。
【IPC分类】C02F9-14
【公开号】CN204325066
【申请号】CN201420683743
【发明人】韩禹森
【申请人】北京紫岚风生态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院
【公开日】2015年5月13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1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