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脱氨氮曝气生物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29562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脱氨氮曝气生物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环保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脱氨氮曝气生物池。
【背景技术】
[0002]生物滤池已广泛使用于污水处理。生物滤池是将微生物附着在载体或滤料上,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来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传统的生物滤池是将附着在载体上的微生物直接投入,这样处理时,微生物和污水接触不充分,也不够均匀,处理效果以及微生物的利用率都偏低。本公司在之前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高效除氨氮曝气生物滤池(201220325734.3),在反应池底部采用了滤石、陶粒为载体,避免了微生物载体直接向反应池投放,但是,这样设计也有一定弊端:污水不能一直匀速通入反应池,必须在反应池中停留段时间、使污水与微生物充分接触才能达到处理效果。

【发明内容】

[0003]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效脱氨氮曝气生物池。
[0004]技术方案: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具体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高效脱氨氮曝气生物池,包括一个反应池,反应池顶部设有入水口,反应池侧壁上方设有出水口,所述反应池内部由一组隔板分隔为若干反应室,隔板高度高于出水口高度,隔板下方开设有通孔,每个反应室底部铺设滤料层,反应室顶部均设有曝气头。
[0005]优选地,所述反应池由3块隔板分隔成4个反应室,所述三号隔板通孔的高度大于二号隔板大于一号隔板,且一号反应室、二号反应室和三号反应室内滤料层的高度低于右侧隔板上的通孔高度。
[0006]其中,所述曝气头外设有保护罩,保护罩上均匀开有微孔。
[0007]其中,所述滤料层由带有微生物的载体组成。
[0008]其中,所述通孔两侧覆有生物滤膜。
[0009]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与传统技术相比,在不需要控制污水流速的情况下可以轻松达到处理效果,同时,多层隔板的设计起到了多层处理的效果,在不增加反应池体积的条件下,达到同样的处理效果。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如图1所述的一种高效脱氨氮曝气生物池,包括一个反应池1,反应池I顶部设有入水口 2,反应池I侧壁上方设有出水口 3,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池I内部由一组隔板41、42,43分隔为若干反应室51、52、53、54,隔板41、42、43高度高于出水口 3高度,隔板41、42、43下方开设有通孔61、62、63,每个反应室51、52、53、54底部铺设滤料层7,反应室51、52、53、54顶部均设有曝气头8 ;所述三号隔板通孔63的高度大于二号隔板的通孔62高度大于一号隔板的通孔61高度,且一号反应室51、二号反应室52和三号反应室53内滤料层7的高度低于右侧隔板上的通孔高度;所述曝气头(8)外设有保护罩81,保护罩81上均匀开有微孔;所述滤料层7由带有微生物的载体组成;所述通孔61、62、63、64两侧覆有生物滤膜。
【主权项】
1.一种高效脱氨氮曝气生物池,包括一个反应池(I),反应池(I)顶部设有入水口(2),反应池(I)侧壁上方设有出水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池(I)内部由一组隔板(41、42,43)分隔为若干反应室(51、52、53、54),隔板(4)高度高于出水口 (3)高度,隔板(41、42、43)下方开设有通孔(61、62、63),每个反应室(51、52、53、54)底部铺设滤料层(7),反应室(51、52、53、54)顶部均设有曝气头(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脱氨氮曝气生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池(I)由3块隔板(41、42、43)分隔成4个反应室(51、52、53、5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脱氨氮曝气生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号隔板通孔(63)的高度大于二号隔板的通孔(62)高度大于一号隔板的通孔(61)高度,且一号反应室(51)、二号反应室(52)和三号反应室(53)内滤料层(7)的高度低于右侧隔板上的通孔高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脱氨氮曝气生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头(8)外设有保护罩(81),保护罩(81)上均匀开有微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脱氨氮曝气生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料层(7)由带有微生物的载体组成。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脱氨氮曝气生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出1、62、63、64)两侧覆有生物滤膜。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效脱氨氮曝气生物池,包括一个反应池,反应池顶部设有入水口,反应池侧壁上方设有出水口,所述反应池内部由一组隔板分隔为若干反应室,隔板高度高于出水口高度,隔板下方开设有通孔,每个反应室底部铺设滤料层,反应室顶部均设有曝气头。本实用新型在不需要控制污水流速的情况下可以轻松达到处理效果,同时,多层隔板的设计起到了多层处理的效果,在不增加反应池体积的条件下,达到同样的处理效果。
【IPC分类】C02F3/00
【公开号】CN204939060
【申请号】CN201520202180
【发明人】李志涛, 蒋伟群, 高峰, 曾小明, 徐卫东, 徐林兰
【申请人】江苏蓝星化工环保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1月6日
【申请日】2015年4月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