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排泥箱式结构横向流污水沉降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363530阅读:419来源:国知局
移动排泥箱式结构横向流污水沉降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石油设备领域,涉及一种移动排泥箱式结构横向流污水沉降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油田现在普遍使用的沉降除油装置是沉降除油罐。油田含油污水在罐内沉降的过程中污水向下移动,水中含的污油向上漂浮到液位顶部,污泥向下沉降到大罐底部。这种沉降除油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0003]1、污水中所含的悬浮颗粒(污泥)与含油污水同步向下移动,悬浮颗粒不能全部沉降到罐底,有一部分悬浮颗粒随着含油污水进入过滤罐;
[0004]2、在沉降除油罐内有排泥管,排泥管都是固定安装,只能排出排泥孔附近十几厘米以内的污泥,排泥面积只有罐底面积的5%左右;
[0005]3、沉降到罐底的污泥不能及时清理,只能在生产一年或几年后停产排水,人工进入罐内清理污泥并用车辆拉运到污泥处理站处理。
[0006]因此,需要对沉降储油罐做进一步的改进。

【发明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排泥箱式结构横向流污水沉降装置,解决目前的沉降除油罐对于悬浮颗粒沉降不彻底,且沉降到罐底的污泥排泥面积太小的问题。
[0008]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移动排泥箱式结构横向流污水沉降装置,包括箱体,箱体上有进水管、出水管和排泥管接头;还包括电动机、减速箱、绳轮、拉线绳、导向轮、移动排泥管、万向活接头、排泥软管,电动机通过减速箱连接绳轮,绳轮设置在箱体顶部,导向轮为三组,其中两组焊接在箱体底部,另一组设置在箱体顶部且与绳轮相对,拉线绳一端固定在绳轮上,另一端绕过三组导向轮后,重新绕回绳轮,形成封闭的长方形;所述的移动排泥管设置于箱体底部,且移动排泥管上开有多个吸泥孔,孔眼朝下,移动排泥管与拉线绳连接,排泥软管一端通过万向活接头与移动排泥管连接,另一端连接箱体上的排泥管接头。
[0009]所述的绳轮、拉线绳、导向轮为两套,分别对称设置在电动机的两侧。
[0010]所述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位于箱体的两个端面。
[0011]所述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均采用多次分支结构。
[0012]所述的箱体的出口端还装有偃板水箱,偃板水箱上设有偃板水箱进水管,偃板水箱内装有管式偃板,箱体的出水管与偃板水箱相通。
[0013]所述的箱体内还设有软管支架,排泥软管架装在软管支架上。
[0014]还包括限位触碰装置,限位触碰装置安装在绳轮外侧的轴上。
[00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移动排泥设计,让沉降下来的悬浮颗粒(污泥)及时排出来,排泥区域大,排泥面积达到90%以上;且改变含油污水移动方向,沉降过程与污水移动方向垂直,沉降效果好。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排泥管起始位置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的俯视图;
[0018]图3是本实用新型排泥管移动到中间位置示意图;
[0019]图4是图3的俯视图;
[0020]图5是本实用新型排泥管移动到结束位置示意图;
[0021]图6是图5的俯视图。
[0022]图中,I箱体,2进水管,3出水管,4排泥管接头,5电动机,6减速箱,7绳轮,8拉线绳,9导向轮,10移动排泥管,11万向活接头,12排泥软管,13偃板水箱,14偃板水箱进水管,15管式偃板,16软管支架,17限位控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但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4]图1是本实用新型排泥管起始位置不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排泥管移动到中间位置示意图,图4是图3的俯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排泥管移动到结束位置示意图,图6是图5的俯视图,如图所示,一种移动排泥箱式结构横向流污水沉降装置,包括箱体I,箱体I上有进水管2、出水管3和排泥管接头4,排泥管用于排出箱体内的污泥。还包括电动机5、减速箱6、绳轮7、拉线绳8、导向轮9、移动排泥管10、万向活接头11、排泥软管12,电动机5通过减速箱6连接绳轮7,绳轮由电动机带动进行正反向旋转,绳轮7设置在箱体I顶部,导向轮9为三组,其中两组焊接在箱体I底部,另一组设置在箱体I顶部且与绳轮7相对,拉线绳8—端固定在绳轮7上,另一端绕过三组导向轮9后,重新绕回绳轮7,形成封闭的长方形。所述的移动排泥管10设置于箱体I底部,且移动排泥管10上开有多个吸泥孔,孔眼直径为3_或4_,孔眼朝下,孔眼总面积要比排泥管的截面积小很多,确保每个孔眼都能正常吸水,确保排泥管移动经过的范围内沉降的悬浮颗粒(污泥)能够被吸走。移动排泥管10与拉线绳8连接,由拉线绳拉动移动排泥管进行移动,排泥管在移动的过程中把孔眼附近污泥吸走。排泥软管12—端通过万向活接头11与移动排泥管10连接,另一端连接箱体I上的排泥管接头4。万向活接头与移动排泥管连接在一起,万向活接头的作用是移动排泥管在任何位置时排泥软管与其连接的部位任意活动,不对移动排泥管产生额外的力,确保移动排泥管均匀平稳的移动。
[0025]为了使得移动排泥管在受到拉线绳拉拽时受力均匀,所述的绳轮7、拉线绳8、导向轮9为两套,分别对称设置在电动机5的两侧。
[0026]现有的沉降除油罐中含油污水在罐内沉降的过程中污水向下移动,水中含的污油向上漂浮到液位顶部,污泥向下沉降到大罐底部,本实用新型的进水管2和出水管3分别位于箱体I的两个端面。这样就改变了含油污水移动方向,含油污水是横向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污油向上漂浮,悬浮颗粒向下沉降,沉降过程与污水移动方向垂直,沉降效果好。含油污水在箱体内横向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污油向上漂浮,可以通过刮油板刮出箱外。悬浮颗粒向下沉降,可以通过移动排泥管排出。
[0027]进一步的,所述的进水管2和出水管3均采用多次分支结构,可保证污水均匀缓慢的进入或者流出箱体,消除了对箱内污水的搅动。出水口在箱内有三个出水管,中间出水管的管径小于两侧出水管的管径,使箱内两侧的污水移动速度尽量与中间相同。
[0028]为了能够调节控制箱体内的液位高度,使得箱体内的液位保持稳定,所述的箱体I的出口端还装有偃板水箱13,偃板水箱13上设有偃板水箱进水管14,偃板水箱13内装有管式偃板15,箱体I的出水管3与偃板水箱13相通。通过调节管式偃板可以控制箱内污水液位。
[0029]由于移动排泥管在移动的过程中,带动排泥软管弯折,为了防止排泥软管绕在一起,所述的箱体I内还设有软管支架16,排泥软管12架装在软管支架16上,这样排泥软管有一定高度,防止缠绕。
[0030]还包括限位触碰装置17,限位触碰装置17安装在绳轮7外侧的轴上,这样触碰装置与触碰开关接触时电动机停止运转,确保移动排泥管移动到设定位置时停止移动,不与导向轮发生碰撞。再下一次排泥时电动机反向转动,移动排泥管向相反方向移动。
[0031]本实用新型中移动排泥是主要内容,根据箱式沉降除油装置的宽度和长度,移动排泥装置可以设置成若干个排泥单元,每个排泥单元可以排除10?12米范围内的污泥,排泥区域大,排泥面积达到沉降面积的90%以上,而现有的固定排泥装置只能排出排泥孔附近几厘米或十几厘米范围内的污泥,排泥面积只有污泥沉降面积的5%左右。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改变了含油污水移动方向,沉降过程与污水移动方向垂直,沉降效果好。
【主权项】
1.一种移动排泥箱式结构横向流污水沉降装置,包括箱体(I),箱体(I)上有进水管(2)、出水管(3)和排泥管接头(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动机(5)、减速箱(6)、绳轮(7)、拉线绳(8)、导向轮(9)、移动排泥管(10)、万向活接头(11)、排泥软管(12),电动机(5)通过减速箱(6 )连接绳轮(7 ),绳轮(7 )设置在箱体(I)顶部,导向轮(9 )为三组,其中两组焊接在箱体(I)底部,另一组设置在箱体(I)顶部且与绳轮(7)相对,拉线绳(8)—端固定在绳轮(7)上,另一端绕过三组导向轮(9)后,重新绕回绳轮(7),形成封闭的长方形;所述的移动排泥管(10)设置于箱体(I)底部,且移动排泥管(10)上开有多个吸泥孔,孔眼朝下,移动排泥管(10)与拉线绳(8)连接,排泥软管(12)—端通过万向活接头(11)与移动排泥管(10)连接,另一端连接箱体(I)上的排泥管接头(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排泥箱式结构横向流污水沉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绳轮(7)、拉线绳(8)、导向轮(9)为两套,分别对称设置在电动机(5)的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排泥箱式结构横向流污水沉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水管(2)和出水管(3)分别位于箱体(I)的两个端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排泥箱式结构横向流污水沉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水管(2)和出水管(3)均采用多次分支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排泥箱式结构横向流污水沉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体(I)的出口端还装有偃板水箱(13),偃板水箱(13)上设有偃板水箱进水管(14),偃板水箱(13)内装有管式偃板(15),箱体(I)的出水管(3)与偃板水箱(13)相通。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排泥箱式结构横向流污水沉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体(I)内还设有软管支架(16),排泥软管(12)架装在软管支架(16)上。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排泥箱式结构横向流污水沉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触碰装置(17),限位触碰装置(17)安装在绳轮(7)外侧的轴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排泥箱式结构横向流污水沉降装置,包括箱体,箱体上有进水管、出水管和排泥管接头,还包括移动排泥装置,并且改变了含油污水移动方向。本实用新型采用移动排泥设计,让沉降下来的悬浮颗粒(污泥)及时排出来,排泥区域大,排泥面积达到沉降面积的90%以上;且改变含油污水移动方向,沉降过程与污水移动方向垂直,沉降效果好。
【IPC分类】C02F1/40, B01D21/24, B01D21/02, C02F1/52
【公开号】CN205275281
【申请号】CN201521092104
【发明人】郑海波, 董敬宁, 杨春光, 李雪冬, 蔡灯秋, 佟晓斌, 谢伟秋, 郑福森, 陈晓晔, 李佳娜
【申请人】郑福森
【公开日】2016年6月1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