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漂白性验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37996阅读:18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氯气漂白性验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不仅装置简易,并且能够制备氯气同时验证湿润氯气具有漂白性而干燥氯气不具备漂白性的氯气漂白性验证装置,属于化学装置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化学课上,关于验证氯气漂白性的实验中,所使用的装置由铁架台、圆底烧瓶、分液漏斗、胶皮塞、导气管、集气瓶、有色干皮条和有色湿布条组成,器材较多,结构繁琐,且该实验必须通过两个装置来分别验证湿润氯气具有漂白性,干燥氯气不具有漂白性, 同时,使用的氯气需要事先制备,步骤比较多,给老师学生带来不少麻烦,实验过程中容易造成氯气外泄,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非常不环保,且实验成功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设计目的避免上述背景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设计一种不仅装置简易,并且能够制备氯气同时验证湿润氯气具有漂白性而干燥氯气不具备漂白性的氯气漂白性验证装置。设计方案为了实现上述设计目的。分液漏斗放置在与大试管管口相吻合的单孔塞上,置于A干燥管管口的橡皮塞与大试管的支管相连,另一端与置于B干燥管管口的橡皮塞连接的设计,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特征。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浓盐酸与高锰酸钾反应能够生成氯气,氯气与水分子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漂白试纸,这是该实验的实验原理,分液漏斗中加入浓盐酸,带支管的大试管底部置有高锰酸钾,打开分液漏斗上的控制阀,将浓盐酸滴入高锰酸钾中,生成的氯气通过大试管上的支管流入盛满无水氯化钙的A干燥管中,将氯气所带的水分充分吸收,A、B干燥管的连接处置有一团棉花,棉花的左右两侧分别放置有干燥的红色试纸以及湿润的红色试纸,氯气经过无水氯化钙先后分别与干燥的红色试纸以及湿润的红色试纸接触,两者相对比,实验效果更明显,最后,氯气通入盛有充足碱石灰的B干燥管中,保证完全将氯气吸收,不逸出装置,当需要进行实验时,采用本申请即可实现制备氯气同时验证湿润氯气具有漂白性而干燥氯气不具备漂白性的目的,所用的装置器材少,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具有良好的气密性,保证了实验过程中氯气不外泄,非常的安全、环保。技术方案一种氯气漂白性验证装置,它包括分液漏斗、带支管的大试管,所述分液漏斗放置在于大试管管口相吻合的单孔塞上,置于A干燥管管口的橡皮塞与大试管的支管相连,另一端与置于B干燥管管口的橡皮塞连接。本实用新型与背景技术相比,一是实验所用的装置器材少,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二是制备氯气以及验证湿润氯气具有漂白性而干燥氯气不具备漂白性能够在同一个装置上进行,使实验更简单,成功率大大增加;三是步骤的减少,能够避免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四是装置具有良好的气密性,保证了实验过程中氯气不外泄,非常的安全、环保。

[0007]图1是氯气漂白性验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照附图1。一种氯气漂白性验证装置,它包括分液漏斗1、带支管的大试管2,所述分液漏斗1放置在与大试管2管口相吻合的单孔塞3上,置于A干燥管4管口的橡皮塞与大试管2的支管相连,另一端与置于B干燥管6管口的橡皮塞连接,A干燥管4 和B干燥管6的连接处置有一团棉花5,棉花5的左右两侧分别放置有干燥的红色试纸7以及湿润的红色试纸8,分液漏,1中加入浓盐酸9,带支管的大试管2底部置有高锰酸钾10, A干燥管4和B干燥管6中分别加入了足够量无水氯化钙11和碱石灰12,其制作工艺系现有技术,在此不作叙述。需要理解到的是上述实施例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路作了比较详细的文字描述,但是这些文字描述,只是对本实用新型设计思路的简单文字描述,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设计思路的限制,任何不超出本实用新型设计思路的组合、增加或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氯气漂白性验证装置,它包括分液漏斗、带支管的大试管,其特征是所述分液漏斗放置在与大试管管口相吻合的单孔塞上,置于A干燥管管口的橡皮塞与大试管的支管相连,另一端与置于B干燥管管口的橡皮塞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氯气漂白性验证装置,其特征是所述A、B干燥管的连接处置有一团棉花,棉花的左右两侧分别放置有干燥的红色试纸以及湿润的红色试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氯气漂白性验证装置,其特征是分液漏斗加入浓盐酸, 带支管的大试管底部置有高锰酸钾,A干燥管和B干燥管中分别加入了足够量无水氯化钙禾口碱石灰。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不仅装置简易,并且能够制备氯气同时验证湿润氯气具有漂白性而干燥氯气不具备漂白性的氯气漂白性验证装置,它包括分液漏斗、带支管的大试管,所述分液漏斗放置在与大试管管口相吻合的单孔塞上,置于A干燥管管口的橡皮塞与大试管的支管相连,另一端与置于B干燥管管口的橡皮塞连接,优点一是实验所用的装置器材少,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二是制备氯气以及验证湿润氯气具有漂白性而干燥氯气不具备漂白性能够在同一个装置上进行,使实验更简单,成功率大大增加;三是步骤的减少,能够避免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四是装置具有良好的气密性,保证了实验过程中氯气不外泄,非常的安全、环保。
文档编号B01J7/02GK202219158SQ20112026619
公开日2012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6日
发明者姜文, 姬丽娜, 陈尧 申请人:姬丽娜, 杭州市余杭实验中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