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水性漆的赶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3420发布日期:2018-12-05 19:46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水性漆的赶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水性漆的赶水装置涉及涂装工业领域,尤其是水性漆的赶水流水线,特别是家具,五金,塑料等涂装赶水流水线。



背景技术:

水性涂料或油墨,俗称“水性漆或水性墨”或者简称“水漆或水墨”,是指以水为分散或溶解介质的涂料或油墨材料。由于该类材料的制造中避免了使用溶剂型材料,从而在其工业应用过程中从源头上实现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即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简称VOCs)的环境零释放,所以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大力推广的新型绿色环保材料。在木器家具制造,装饰装修,印刷包装材料,汽车地铁动车车体涂装,集装箱涂装,手机电脑家电等3C消费品涂装等工业领域有及其广泛的应用。

水性涂料为适应例如喷涂施工的便利性,通常需要具备较低的体系粘度,因而含有较多的水分,导致固含量较低。所以,水性涂料在施工使用过程中必须涉及水分的挥发干燥,即除水过程,是整个涂饰过程不可缺少的工序,且直接影响到生产成本和工效。干燥在很大程度上是把水分逐步排除出涂层内部的过程,涂层在何种条件下以何种方式进行干燥,对最终产品的质量影响很大。水分不能及时排出来会浸润到木材中,最后导致木材涨筋现象的发生,涂层干燥不合理,漆膜会产生光泽差、桔皮、针孔等缺陷,严重的会在漆膜内部存在内应力,使漆膜附着力降低;在使用中产生裂缝,失去保护装饰作用,难以保证漆膜性能稳定与获得良好的装饰质量。

现有的水性涂料干燥技术包括所谓红外线热风干燥和/或微波干燥。红外线热风温度较高,水分在受迫加热下温度梯度较大,容易发生涂层表干快速而结皮现象,从而导致涂层里干不足或无法有效完全除水的难题;微波干燥则缺乏选择性,容易将涂层和基材固有水分驱除的不良倾向,同时微波对金属,例如木材基材中的金属钉子或金属联结件等,无法兼容,且微波作为一种容易造成泄露伤害的重大工业危险源,防护措施苛刻且成本高昂。

鉴于水性涂料涂装后形成的涂层总是具有一定厚度的,热量不可避免地均要从涂层表面传递到里层边界,因此涂层表面总是先被加热,涂层的除水干燥过程也是从表层开始的,随后逐渐地扩展到内部和底层,致使底层最后干燥。或者,待加工工件表面凹凸不平,其表面各处涂层干燥除水速度各异而导致局部干燥不完全等。并且,水性涂料也因天气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其水分及时挥发出也变成了一个不可控的单元,所以,如何在水性涂料除水干燥过程中保持合适的温度梯度以使得涂层各层级和/或异形分布的涂层均干燥充分且均匀,从而保证后续涂装质量和效率,是水性涂料行业内面临的紧迫且尚未得到解决的关键产业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水性漆的赶水装置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可以将涂层底层的水分完全赶出来,以利于后续干燥过程的快速进行,适应大规模生产流水线干燥的需要,保证漆膜性能稳定与获得良好漆膜质量。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水性漆的赶水装置,包括输送架,以及固定于输送架上的具有进口与出口的封闭箱,在该输送架上、封闭箱内设有输送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送风系统,该送风系统包括控制系统,过滤装置风机,管道,出风口;还包括空气湿度调节装置以及空气温度调节装置,所述封闭箱内保持恒温、恒湿环境;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输送带的上方,所述出风口设置成上行风刀组,该上行风刀组包括至少两个风刀组,每个风刀组至少包括两个风刀。

上述的一种用于水性漆的赶水装置,在所述封闭箱内还设有安装支架;所述上行风刀组由第一风刀组,第二风刀组,第三风刀组组成;该第一风刀组由第一风刀和第二风刀安装于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二风刀组由第三风刀和第四风刀安装于第二支架上,所述第三风刀组由第五风刀和第六风刀安装于第三支架上。

上述的一种用于水性漆的赶水装置,所述第一风刀出风方向为左下方,第二风刀出风方向为右下方;第三风刀出风方向垂直向下,第四风刀出风方向为左下方,第三风刀与第四风刀之间形成湍流风;第五风刀出风方向为左下方,第六风刀出风方向为右下方。

上述的一种用于水性漆的赶水装置,所述第一风刀、第二风刀分别通过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活动固定于第一支架上并可转动方向,第三风刀通过第三转轴、第四风刀通过第四转轴分别活动固定于第二支架上并可转动方向;第五风刀、第六风刀分别通过第五转轴、第六转轴活动固定于第三支架上。

上述的一种用于水性漆的赶水装置,在输送带下方设置有下行风刀,该下行风刀与所述上行风刀对称设置。

上述的一种用于水性漆的赶水装置,在所述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三支架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升降装置、第二升降装置、第三升降装置;所述第一风刀、第二风刀安装在第一升降装置上,第三风刀、第四风刀安装在第二升降装置上,第五风刀、第六风刀安装在第三升降装置上。

上述的一种用于水性漆的赶水装置,第一风刀出风方向与第二风刀出风方向的夹角为大于0°小于180°,第三风刀出风方向与第四风刀出风方向的夹角为大于0°小于180°,第五风刀出风方向与第六风刀出风方向的夹角为大于0°小于180°。

上述的一种用于水性漆的赶水装置,第一风刀出风方向与第二风刀出风方向的夹角为大于30°小于150°,第三风刀出风方向与第四风刀出风方向的夹角为大于30°小于150°,第五风刀出风方向与第六风刀出风方向的夹角为大于30°小于150°。

上述的一种用于水性漆的赶水装置,第一风刀出风方向与第二风刀出风方向的夹角为90°,第三风刀出风方向与第四风刀出风方向的夹角为45°,第五风刀出风方向与第六风刀出风方向的夹角为90°。

上述的一种用于水性漆的赶水装置,所述第一风刀组的风速控制在5-8m/s,第二风刀组的风速控制在10-18m/s,第三风刀组的风速控制在10-18m/s。

采用上述结构,使封闭箱内保持恒温、恒湿环境,然后利用吹风嘴将处理后的恒温、恒湿空气吹到输送带上的工件上,在涂层温度尚未提高、图层表面尚未结膜的情况下,在涂层没有温变的状况下先将涂层底层的水分赶出来,然后整个工件产品再进入到后续固化干燥过程中,进行涂层反应固化。如此,涂层固化均匀,涂层牢固、漆膜质量好,漆膜手感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水性漆的赶水装置实施例一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A-A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水性漆的赶水装置实施例二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水性漆的赶水装置实施例三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水性漆的赶水装置实施例四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实施例四的风刀位置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仰视图。

图8所示为送风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以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述。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实施例一:如图1、图2、图8所示,包括输送架1,以及固定于输送架1上的具有进口21与出口22的封闭箱2,在该输送架1上、封闭箱2内设有网格式输送带3,在该网格式输送带3上有放置着刚刚喷完水性漆、漆膜尚未干的工件5。还包括送风系统4,该送风系统4包括控制系统(图中未示出),过滤装置41,风机42,管道(图中未示出),出风口;还包括空气湿度调节装置43以及空气温度调节装置44,如此以使所述封闭箱2内保持恒温、恒湿环境。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输送带3的上方,在所述封闭箱2内还设有安装支架6,安装支架6由第一支架61、第二支架62构成;所述出风口设置成上行风刀组7,该上行风刀组7由第一风刀组71,第二风刀组72组成;该第一风刀组71由第一风刀711和第二风刀712安装于第一支架61上,所述第二风刀组72由第三风刀721和第四风刀722安装于第二支架62上。如此,送风系统4产生的合适的空气可以被输送到所述第一风刀711和第二风刀712、第三风刀721和第四风刀722。所述第一风刀711、第二风刀712分别通过第一转轴611和第二转轴612活动固定于第一支架61上并可转动方向,第三风刀721通过第三转轴621、第四风刀722通过第四转轴622分别活动固定于第二支架62上并可转动方向。在所述第一支架61上设置有第一升降槽610与第一转轴611和第二转轴612构成第一升降装置,保证第一风刀711、第二风刀712可上下移动和绕轴转动,此处第一转轴611和第二转轴612可为螺栓;在所述第二支架62上设置有第二升降槽620与第三转轴621和第四转轴622构成第二升降装置,保证第三风刀721、第四风刀722可上下移动和绕轴转动,此处第三转轴621和第四转轴622可为螺栓。如此,第一风刀711、第二风刀712、第三风刀721、第四风刀722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不同高度和角度。已喷涂过水性漆的工件5在流水线输送带3上慢慢行进,在行进过程中首先受到所述第一风刀711喷出的较为和缓的合适温度的微风,对工件5从头到脚进行一次扫描吹风,在此过程中工件5平整位置的水性漆膜中的水分在所述第一风刀711喷出的风的扰动下会散发到空气中,如此在工件5的涂层温度尚未提高、涂层表面尚未结膜的情况下,在涂层没有温降的状况下先将平整涂层底层的水分赶出来,扫描吹风后的工件5进入到第二风刀712、第三风刀721之间的区间。由于第一风刀711的出风方向为右下方,所述第三风刀721的出风方向为左下方,第二风刀712、第三风刀721相对倾斜的角度不一样,如此,在第二风刀712、第三风刀721之间会形成湍流风,该湍流风会对所述工件5上表面凹凸不平的位置,如门面雕花图案等,进行湍流风扫描,使得凹凸不平、边边角角位置的水性漆膜中的水分被赶出来。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件5以及凹凸的深度等调整风量以及风速或者第二风刀712、第三风刀721向外喷射风的角度,获得不同效果的湍流风,适应待加工工件的表面。然后所述工件5经过第四风刀722,该第四风刀722的出风方向为右下方,如此风向可以将工件5表面的漆膜进行反向修整,使漆膜更加平滑完整,保证涂膜质量和平整度。另外,第一风刀711的出风方向为左下方也即是朝向所述封闭箱2的进口21,所述第四风刀722的出风方向为右下方也即是朝向所述封闭箱2的出口22,如此从第一风刀711出来的风吹向封闭箱2的进口21,从第四风刀722出来的风吹向封闭箱2的出口22,以形成箱体内正压模式,这样可以保证封闭箱2外面空间的灰尘、杂物不会进入到所述封闭箱2内,保证所述封闭箱2内的洁净度,从而可更加有效地保证涂膜质量。

实施例二:如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在第一风刀组71和第二风刀组72之间,还设有第三风刀组73。所述第三风刀组73由第五风刀731和第六风刀732安装于第三支架63上,第五风刀731、第六风刀732分别通过第五转轴631、第六转轴632活动固定于第三支架63上,在所述第三支架63上设置第三升降槽630与第五转轴631和第六转轴632构成第三升降装置,保证第五风刀731、第六风刀732可上下移动和绕轴转动,此处第五转轴631和第六转轴632可为螺栓。如此,在第二风刀712和第五风刀731之间会形成第一湍流风区23,在第六风刀732和第三风刀721之间会形成第二湍流风区24,这样就会对工件5进行两次湍流风的吹扰,对所述工件5上表面凹凸不平的位置其赶水效果会更好。当然第二风刀712和第五风刀731之间的距离可根据工件大小、厚薄的不同进行调整,第六风刀732和第三风刀721之间的距离也可进行调整。

实施例三:如图4所示,为适应工件的双面涂装的情况以及提高生产效率,在所述输送带3的下方设有下行风刀组8,该下行风刀组8与所述上行风刀组7相对设置,都与送风系统4相连通。如此对于需同时整体两面涂装的工件,其上下两面便可同时扫描赶水。

实施例四:本发明人依照实施例二的条件,将所涉及风刀全部设置为平行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除水试验,则发现对于带有雕花件的平板木门工件,其平板面可以达到除水完全,但是雕花凹凸沟槽处则明显干燥不足,仍然未能实现充分除水。这个对比试验清楚地证明了风刀以夹角设置形成喘流风对于干燥异型件的极端重要性。本实施例四如图5、图6、图7所示,所述第五风刀731设置于第三支架63前分架631上,第六风刀732设置在第三支架63后分架632上,所述前分架631和后分架632之间相隔一定距离,该距离可根据工件的情况进行调整,但该距离亦不宜距离太长。将第一风刀组71的风速控制在5-8m/s,第一风刀711出风方向与第二风刀712出风方向的夹角为90°;将第二风刀组72的风速控制在10-18m/s,第三风刀721出风方向与第四风刀722出风方向的夹角为90°;将第三风刀组73的风速控制在10-18m/s,使第五风刀731出风方向与第六风刀732出风方向相交,其相交的夹角为45°,如此在第五风刀731与第六风刀732之间会产生第三湍流风区25,且该第三湍流风区25因第五风刀731与第六风刀732之间距离较短、形成区域较小,其湍流风扰动力较强。如此在第一风刀组71的上述适量风速下可以做到既能让涂膜层不那么容易结皮,又可以使干燥的空气进入涂层内部,把底层的水分往表层挥发。在第三风刀组73的上述适量风速下,第五风刀731与第六风刀732之间形成湍流风,可以实现对雕花件或线槽部分的彻底赶水,这种结构方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第二组风刀组72的上述适量风速下,前后吹可以巩固干燥效果。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