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油溶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41666发布日期:2018-08-24 18:03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溶分离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油溶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中常见的普通油溶分离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装置笨重、装卸困难、操作不方便、成本较高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油溶分离装置,该装置具有结构简单、组装简易、便于拆卸、成本低、操作方便的优点,能克服普通装置的不足,对油溶分离技术领域有广泛的实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便携式油溶分离装置,包括:

冷凝管,所述冷凝管包括外管和设置在所述外管中的内管,所述外管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

接收瓶,所述接收瓶包括瓶身和气管;所述冷凝管内管伸入所述瓶身,所述瓶身设置有出液阀,所述气管的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瓶身;

油溶瓶,所述油溶瓶的瓶口连通于所述气管的第二端;

用于加热所述油溶瓶的加热锅。

优选的,所述冷凝管外管与所述接收瓶瓶身的瓶口通过磨口相连。

优选的,所述接收瓶还包括连接在其瓶身底部的直管,所述直管的底部管口与所述油溶瓶的瓶口通过磨口相连;所述气管的第二端设置在所述直管内。

优选的,所述气管的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瓶身上部且位于所述瓶身瓶口磨口下方的侧壁,第二端由所述直管磨口上方引出连通于所述第一端,之间形成U形的弯管结构。

优选的,所述气管U形部分弯管的长度与所述接收瓶的高度一致。

优选的,所述冷凝管外管的所述进水口高度低于所述出水口的高度。

优选的,所述冷凝管的内管为蛇形玻璃管。

优选的,所述加热锅包括容器以及设置于其的电热管、控温传感器和温控表。

优选的,所述容器开设有的用于插入固定架的槽口。

优选的,所述槽口开设在所述容器顶部内侧且与所述容器口平齐。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捷式油溶分离装置,结构简单、组装简易、便于拆卸、成本低、操作方便,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大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油溶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冷凝管,2为接收瓶,3为油溶瓶,4为加热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油溶分离装置,包括:

冷凝管1,该冷凝管1包括外管和设置在外管中的内管,外管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其结构可以参照图1所示;

接收瓶2,该接收瓶2包括瓶身和气管;冷凝管1内管伸入接收瓶2瓶身;瓶身设置有出液阀,气管的第一端连通于瓶身,

油溶瓶3,该油溶瓶3的瓶口连通于气管的第二端;

用于加热油溶瓶3的加热锅4。

在使用时,要检查装置是否密封好,在油溶瓶3内装入油溶混合液,依次连接油溶瓶3、溶剂接收瓶2和冷凝管1,将连接好的装置放入调好加入水温的加热锅4内,用铁架夹固定好后,打开冷凝水。在温度作用下油溶瓶3中的达到沸点的气化溶剂由接收瓶2的气管流动,遇到冷凝管1口的冷空气液化成为溶剂流到溶剂接收瓶2中,待接收瓶2装满溶剂后打开其出液阀,可直接排到回收罐中,待无溶剂流入溶剂接收瓶2即代表油溶分离完毕。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捷式油溶分离装置,结构简单、组装简易、便于拆卸、成本低、操作方便,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大小。

作为优选,冷凝管1外管与接收瓶2瓶身的瓶口通过磨口相连。如此设计,可以有效连接的密封性能,同时结构简单,便于装卸。

在本实施例中,接收瓶2还包括连接在其瓶身底部的直管,该直管的底部管口与油溶瓶3的瓶口通过磨口相连;气管的第二端设置在直管内。其结构可以参照图1所示,磨口连接密封良好,结构简单,装卸方便。

进一步的,气管的第一端连通于瓶身上部且位于瓶身瓶口磨口下方的侧壁,第二端由直管磨口上方引出连通于第一端,之间形成U形的弯管结构。即将接收瓶2的气管设置在其瓶身的外侧,使气管内气化溶剂在进入瓶身后才开始接触冷空气液化,保证分离过程的正常进行。

具体的,气管U形部分弯管的长度与接收瓶2的高度一致。其结构可以参照图1所示,如此设计,能够将气化溶剂由接收瓶2底部引至顶部,更加靠近冷凝管1以提高液化效果。

作为优选,冷凝管1外管的进水口高度低于出水口的高度,使冷凝水在其内能够与内管充分接触换热。其具体结构可以参照图1所示,外管上下两侧分别有连接管接头,用作出水口和进水口。

进一步的,冷凝管1的内管为蛇形玻璃管,增加了玻璃管的长度,冷却面较球泡形更大,冷凝效果良好。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锅4包括容器以及设置于其的电热管、控温传感器和温控表,即具有恒温功能,以保证油溶瓶3内溶剂稳定达到沸点气化。具体的,容器底部与电热管连接,容器一侧与控温传感器连接,温控表分别通讯连接于电热管和控温传感器,能够根据控温传感器提供的温度信号控制电热管工作,保持容器内介质温度恒定。

作为优选,容器开设有的用于插入固定架的槽口,便于组合装配。

进一步的,槽口开设在容器顶部内侧且与容器口平齐,不会影响加热锅4的正常工作。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方案做进一步介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携式油溶分离装置,包括油溶瓶、溶剂接收瓶、冷凝管和自动控温装置(即前述加热锅)。所述油溶瓶、溶剂接收瓶和冷凝管材质均采用GG-17料耐高温玻璃,油溶瓶和溶剂接收瓶,溶剂接收瓶和冷凝管之间由磨口相连,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中,油溶瓶专门用于装提取后的油脂和有机溶剂混合液,瓶身磨口高度:瓶高=1:3。

本实用新型中,溶剂接收瓶的瓶身为圆柱体,溶剂接收瓶直径:直管直径=2:1,接收瓶高度:直管长度=3:2。

本实用新型中,溶剂接收瓶的瓶身上部敞口可与冷凝管连接,与瓶底相连的直管口与油溶瓶相接,直管磨口上部到瓶身上部磨口下部的一侧连有侧U形玻璃弯管,专门作为油溶混合液中的气化溶剂的流动通道,当气化溶剂由侧U管底部向上部流动,遇到冷凝管中的冷空气液化成为溶剂被会受到溶剂接收瓶中。

本实用新型中,溶剂接收瓶一侧的侧U形玻璃弯管长与溶剂接收瓶高一致,剂接收瓶瓶身底部左下侧连有出液阀,当溶剂瓶中回收的溶剂装满后可以打开出液阀排到回收罐内。

本实用新型中,冷凝管由内外组合的玻璃管构成,内管由蛇形玻璃管组成,其外管的上下两侧分别有连接管接头,用作出水口和进水口,冷凝管磨口高度:瓶高=1:3。

本实用新型中,自动温控加热锅由不锈钢容器、电热管、控温传感器和控温表组成。不锈钢容器底部与电热管连接,电热管温度范围在0-100℃,并接有控温传感器调控温度。自动温控加热锅的不锈钢容器顶部内侧含有一个与容器口平齐的圆槽口,可插入固定装置的铁架。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油溶分离装置时,要检查装置是否密封好,在油溶瓶内装入油溶混合液,依次连接油溶瓶、溶剂接收瓶和冷凝管,将连接好的装置放入调好加入水温的自动控温锅内,用铁架夹固定好后,打开冷凝水,冷凝管的下口为进水口,上口为出水口。在温度作用下油溶瓶中的达到沸点的气化溶剂由接收瓶上的侧U型管底部向上部流动,遇到冷凝管口的冷空气液化成为溶剂流到溶剂接收瓶中,待接收瓶装满溶剂后打开瓶底的出液阀,可直接排到回收罐中,待无溶剂流入溶剂接收瓶即代表油溶分离完毕。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便携式油溶分离装置,包括油溶瓶、溶剂接收瓶、冷凝管和自动控温加热锅。油溶瓶、溶剂接收瓶和冷凝管之间通过磨口相连,油溶瓶下方设有自动控温加热锅。溶剂接收瓶的上部瓶口与冷凝管相连,瓶底中部连有一直管,管口与油溶瓶相接,直管磨口上部到瓶身上部磨口下部的一侧连有侧U形玻璃弯管;瓶身底部左下侧连有出液阀。冷凝管上下两侧分别有连接管接头。自动温控加热锅由不锈钢容器、电热管、控温传感器和控温表组成,不锈钢容器顶部内侧含有一个与容器口平齐的圆槽口,不锈钢底部与电热管连接,一侧与控温传感器连接。该装置结构简单,组装简易、便于拆卸、成本低、操作方便,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用于油脂和有机溶剂的分离,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