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尘光解吸附一体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29282发布日期:2018-09-14 21:24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除尘光解吸附一体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范围的环境危机越来越严重,人们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污染物,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C)及硫化物,人体吸入会对身体产生很大的危害,VOC会侵入人的神经、血液、呼吸和生育系统,尤其是常见的三苯(苯、甲苯和二甲苯)废气,通过呼吸、皮肤侵入体内,轻则使人头晕、恶心,重则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癌症等;另一方面,社会的进步使人类对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众对环境污染反应强烈,国家环保部门对污染物排放的限制也越来越严格。

很多工程产生的废气只采用很简单的喷淋设备或通过活性炭吸附等简单处理后排入空气,所排的废气往往不达标,仍然会污染环境,因此,寻找新的废气处理装置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除尘光解吸附一体机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脱臭率高,易于控制。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现提出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除尘光解吸附一体机装置,包括水膜除尘装置、光解氧化装置和活性炭吸附塔,所述水膜除尘装置的下端通过第一管道连接于所述光解氧化装置的上端,所述光解氧化装置的下端通过第二管道连接于所述活性炭吸附塔的上端,所述水膜除尘装置包括除尘壳体和安装于所述除尘壳体内的水膜,所述除尘壳体的上端安装有进气管道,所述光解氧化装置包括光解壳体,所述光解壳体内设有光解氧化层,所述活性炭吸附塔的下端设有出气管道,所述活性炭吸附塔包括吸附塔壳体,所述吸附塔壳体内设有活性炭层。

进一步的,所述活性炭吸附塔的下端还设有第三管道,所述第三管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出气管道,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进气管道。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管道上设有第三阀门和引风机。

进一步的,所述出气管道上设有第二阀门。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管道上设有第一阀门。

进一步的,所述活性炭层为蜂窝活性炭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实用新型废气进入水膜除尘装置,除去废气中可溶于水的气体以及粉尘,再进入光解氧化装置对废气中的污染物及恶臭气体物质进行裂解氧化,最后进入活性炭吸附塔,进一步吸附废气中的低分子污染物,从而达到废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除臭率高;

2、本方案的一体化装置,结构简单,适用性强,无噪声、运行成本低,设备占地小,节约空间,脱臭率高,废气处理量大,易于控制;

3、采用的活性炭为蜂窝活性炭,吸附量大,阻力小,远远优于普通的粉末和颗粒活性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水膜除尘装置;11、除尘壳体;12、水膜;2、光解氧化装置;21、光解壳体;22、光解氧化层;3、活性炭吸附塔;31、吸附塔壳体;32、活性炭层;4、第一管道;5、第二管道;6、进气管道;61、第一阀门;7、出气管道;71、第二阀门;8、第三管道;81、第三阀门;82、引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用以较佳的实施例及附图配合详细的说明,具体说明如下:

请参照图1,一种除尘光解吸附一体机装置,包括水膜除尘装置1、光解氧化装置2和活性炭吸附塔3,水膜除尘装置1的下端通过第一管道4连接于光解氧化装置2的上端,光解氧化装置2的下端通过第二管道5连接于活性炭吸附塔3的上端,水膜除尘装置1包括除尘壳体11和安装于除尘壳体11内的水膜12,除尘壳体11的上端安装有进气管道6,进气管道6上设有第一阀门61;光解氧化装置2包括光解壳体21,光解壳体21内设有光解氧化层22,活性炭吸附塔3的下端设有出气管道7,出气管道7上设有第二阀门71,活性炭吸附塔3包括吸附塔壳体31,吸附塔壳体31内设有活性炭层32,活性炭层32为蜂窝活性炭层,吸附量大,阻力小,远远优于普通的粉末和颗粒活性炭。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活性炭吸附塔3的下端还设有第三管道8,第三管道8的一端连接于出气管道7,另一端连接于进气管道6,第三管道8上设有第三阀门81和引风机82,第三阀门81打开后,通过引风机82,第三管道8可以实现循环除臭,提高除臭率。

本实用新型废气进入水膜除尘装置1,除去废气中可溶于水的气体以及粉尘,再进入光解氧化装置2对废气中的污染物及恶臭气体物质进行裂解氧化,最后进入活性炭吸附塔3,进一步吸附废气中的低分子污染物,从而达到废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本方案的一体化装置,结构简单,适用性强,无噪声、运行成本低,设备占地小,节约空间,脱臭率高,废气处理量大,易于控制。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用以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与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