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薄的按钮切换机构及花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73542发布日期:2019-01-29 18:39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薄的按钮切换机构及花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卫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薄的按钮切换机构及花洒。



背景技术:

现有的按钮切换花洒,可谓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结构有自动笔式、棘轮棘爪式、摆轮式及C型卡环式等等,而应用尤为广泛的当属按钮切换花洒。己有的按钮切换花洒中,如中国专利 CN201510099204.X所揭露的一种单按钮出水切换结构及花洒,其上的斜齿配合结构(即第一斜齿55、第二斜齿56、第三斜齿32C和齿槽45)分设于分水板52的两侧,且其上的传动轴51仅一端固定,受限于其结构特点,首先,其产品很难做到超薄型,故其外形在简约化上很难实现重大突破;其次,其传动轴的操作稳定性较差;再次,该出水切换结构的切换操作力受水压影响较大,手感不佳。

故上述技术还具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薄的按钮切换机构及花洒,其具有结构简洁、稳定性好及超薄化等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超薄的按钮切换机构,包括壳体及设于壳体内部的进水体、分水盘、下水体、传动轴、按钮、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其中,进水体、分水盘、下水体及按钮依序通过传动轴同轴连接,且传动轴的一端可上下移动地抵接进水体,另一端装设于按钮,下水体与按钮之间设过水体,且过水体与按钮之间设有第一弹簧,进水体与分水盘之间设第二弹簧,其中,分水盘与传动轴之间可选择地实现第一传动配合,而分水盘与下水体之间能实现第二传动配合。

优选地,所述的分水盘上设有第一斜齿和第一楔形块,传动轴上设有能与第一斜齿构成传动配合的第二斜齿,下水体上设有能与第一楔形块构成传动配合的第二楔形块,且第二楔形块之间设有平面定位槽。

优选地,所述的壳体上设进水通道,而进水体上设有连通壳体进水通道的进水孔,且进水体与下水体之间构成为进水腔,分水盘设于进水腔内。

优选地,所述下水体设有与传动轴配合的中心沉孔,中心沉孔的周缘设有第二楔形块,而传动轴的第二斜齿位于中心沉孔内。这样使得第一传动配合与第二传动配合发生在下水体的同侧,使得按钮行程更短。

优选地,自然状态下,所述传动轴的第二斜齿纵向高度小于第二楔形块的纵向高度。

优选地,所述分水盘与传动轴之间设有泄压间隙。在切换过程中,进水腔内的水可以充分填充到分水盘的下表面,对分水盘形成向上的浮力,以平衡分水盘所受到的向下水压,这样,切换操作时,切换手感较轻,操作性更好。

采用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及达到的效果如下:

触压按钮,传动轴在按钮的驱动作用下,分水盘与传动轴之间在第一时间实现第一传动配合,分水盘转动第一预设角度,然后,释放按钮,按钮通过第一弹簧复位,从而带动传动轴复位,而分水盘通过第二弹簧复位,与此同时,分水盘与下水体之间实现第二传动配合,分水盘继续向相同方向转动第二预设角度并定位。

与己有技术相比,上述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在上述结构中,第一传动配合与第二传动配合发生在下水体或分水盘的同侧,使得按钮行程较短,从而使得壳体可以实现超薄化设计。

2.上述结构的传动轴两端都有固定或定位,因此,传动轴在操作过程中的稳定性更好。

3.上述结构紧凑、简洁,可简化生产装配工艺,降低生产成本。

4.上述结构的操作力基本不受水压影响,因此,其操作手感更好。

5.上述结构可以广泛适用于各类卫浴出水终端,如手持花洒、头喷、顶喷及侧喷等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方案为:

一种超薄的按钮切换花洒,包括本体和面盖组件,其中本体包括头部、手柄及进水接头,所述的面盖组件包括面盖和装饰盖,且面盖组件设于本体的头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本体与面盖组件之间的按钮切换装置,所述的按钮切换装置包括进水体、分水盘、下水体、传动轴、按钮、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其中,进水体、分水盘、下水体、面盖组件及按钮依序通过传动轴同轴连接,且传动轴的一端可上下移动地抵接进水体,另一端装设于按钮,面盖与按钮之间设有第一弹簧,进水体与分水盘之间设第二弹簧,其中,分水盘与传动轴之间可选择地实现第一传动配合,而分水盘与下水体之间能实现第二传动配合。

优选地,所述的按钮嵌设于面盖与装饰盖之间。

优选地,所述的按钮切换装置设于手柄与头部的连接处。这样的设置更加符合人的操作习惯,操作性更好。

优选地,所述的分水盘包括对向设置的两分水孔,相应地,下水体上设有多组对向设置并连通至同一功能水腔的下水孔。

采用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及达到的效果如下:

触压按钮,传动轴在按钮的驱动作用下,分水盘与传动轴之间在第一时间实现第一传动配合,分水盘转动第一预设角度,然后,释放按钮,按钮通过第一弹簧复位,从而带动传动轴复位,而分水盘通过第二弹簧复位,与此同时,分水盘与下水体之间实现第二传动配合,分水盘继续向相同方向转动第二预设角度并定位。与己有技术相比,上述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在上述结构中,第一传动配合与第二传动配合发生在下水体或分水盘的同侧,使得按钮行程较短,尤其可以将按钮行程控制在2mm以内,从而可以使花洒的厚度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多功能花洒的超薄化设计。

2.上述结构的传动轴两端都有固定或定位,因此,传动轴在操作过程中的稳定性更好。

3.上述结构紧凑、简洁,可简化生产装配工艺,降低生产成本。

4.上述结构的操作力基本不受水压影响,因此,其操作手感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花洒的整体构造立体效果图。

图2为实施例一花洒的整体结构爆炸图。

图3为实施例一花洒的整体结构剖示图。

图4为分水盘的结构示图。

图5为下水体的内部结构立体示图。

图6为传动轴的立体结构示图。

图7为下水体的内部结构平面示图。

图8为面盖内部结构平面示图。

图9为实施例一花洒的第一使用状态图。

图10为实施例一花洒的第二使用状态图。

图11为实施例一花洒的第三使用状态图。

图12为分水盘的上承压表面示图。

图13为分水盘的下承压表面示图。

图14为实施例二的剖面示图。

标号说明:

实施例一中,

本体1 面盖组件2 头部11 手柄12 进水接头13

面盖21 装饰盖22 按钮切换装置3

进水体31 分水盘32 下水体33 传动轴34 按钮35 第一弹簧36

第二弹簧37 进水腔38 第一斜齿321 第一楔形块324

第二斜齿341 第二楔形块331 中心沉孔330 平面定位槽336

分水孔322、323 下水孔332、333、334、335

下水区域A 下水区域B 下水区域C 下水区域D

第一功能出水区211 第二功能出水区212 泄压间隙340

实施例二中,

壳体10 进水体20 分水盘30 下水体40 传动轴50 按钮60

第一弹簧70 第二弹簧80 进水腔201 过水体90 中心沉孔401

泄压间隙50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至3所示,一种超薄的按钮切换花洒,包括本体1和面盖组件2。其中,本体1包括头部11、手柄12、进水接头13及连通手柄12与头部11 的进水通道。面盖组件2包括面盖21和装饰盖22。面盖组件2设于本体1 的头部,本体1与面盖组件2之间设有按钮切换装置3,且按钮切换装置3 设于手柄12与头部11的连接处,按钮切换装置3设于此处,可令手持花洒的操作性更好。

该按钮切换装置3包括进水体31、分水盘32、下水体33、传动轴34、按钮35、第一弹簧36和第二弹簧37。其中,按钮35嵌设于面盖21与装饰盖22之间。进水体31与下水体33之间构成为进水腔38,且进水体31 上设有连通本体1进水通道的进水孔,分水盘32设于进水腔38内。传动轴34穿过进水腔38自上而下依序将进水体31、分水盘32、下水体33、本体1及按钮35同轴连接在一起,且传动轴34的一端抵接进水体31,另一端固定设置于按钮35内侧,需要说明的是,传动轴34可相对进水体31进行上下移动,但是不能相对进水体31转动,这样,传动轴34与进水体31 为非圆形截面的配合,作为较佳选择,传动轴34与进水体31的配合截面可以是D形、矩形及星形等。

面盖21与按钮35之间设有第一弹簧36,进水体31与分水盘32之间设第二弹簧37,从功能实现的角度而言,此处的第一弹簧36还可以是设于面盖21与按钮35之间的其它弹性体。

如图4至图6所示,分水盘32上设有第一斜齿321和第一楔形块324,而传动轴34上设有能与第一斜齿321构成传动配合的第二斜齿341,下水体33上设有能与第一楔形块324构成传动配合的第二楔形块331。具体地,分水盘32的底部设有第一斜齿321,下水体33设有与传动轴34配合的中心沉孔330,中心沉孔330的周缘设有第二楔形块331,且第二楔形块331 之间还设有平面定位槽336,而传动轴34的第二斜齿341位于中心沉孔330 内,自然状态下,第二斜齿341的纵向高度小于第二楔形块331的高度。总体来说第一斜齿321和第一楔形块324的方向与第二斜齿341和第二楔形块331的方向是相反的。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8至图11所示,以三功能花洒为例,分水盘32 包括对向设置的两分水孔322、323,而下水体33包括呈环形对称分布的四个下水孔332、333、334及335,面盖21上相应地设有呈环形分布的四个下水区,即下水区A、下水区B、下水区C和下水区D,且下水孔332的下水区A与下水孔334的下水区C连通,而下水孔333的下水区B与下水孔 335的下水区D连通。

面盖21划分为两个出水区域,即分别设于花洒面盖中间区域和边缘区域的第一功能出水区211及第二功能出水区212,且第一功能出水区211与下水孔332的下水区域A和下水孔334的下水区域C连通,而第二功能出水区212与下水孔333的下水区域B和下水孔335的下水区域D连通。下水体33与面盖21之间密封配合,构成不同的功能出水腔。当两分水孔322、 323分别与下水孔332和下水孔334对应接通时,第一功能出水区211出水;当两分水孔322、323与四个下水孔332、333、334及335均接通时,第一功能出水区211和第二功能出水区212均出水,即混合水;当两分水孔322、 323分别与下水孔333和下水孔335接通时,第二功能出水区212出水。分水盘32在每一个功能之间进行切换的旋转角度为60度。

分水盘32与传动轴34之间设有泄压间隙340。

上述结构的工作过程及原理如下:

触压按钮35,传动轴34在按钮35的驱动作用下,分水盘32与传动轴 34之间在第一时间通过第一斜齿321与第二斜齿341实现第一传动配合,分水盘32转动第一预设角度50度,然后,释放按钮35,按钮35通过第一弹簧36复位,从而带动传动轴34复位,而分水盘32则通过第二弹簧37 复位,同时其上的第一楔形块324与第二楔形块331实现第二传动配合,分水盘32继续向相同方向转动第二预设角度10度后,第一楔形块324转至平面定位槽336实现定位。

在上述的切换过程中,因为分水盘32与传动轴34之间设有泄压间隙 340,进水腔38内的水可以充分填充到分水盘32的下表面,对分水盘32 形成向上的浮力,以平衡分水盘32所受到的向下水压。如图12所示,分水盘32受到向下水压的有效截面积为276.9mm2,如图13所示,分水盘32 受到向上水压的有效截面积为264.7mm2,故分水盘32承受上下水压的受力面积大致相同,按压按钮35的操作力,近似于克服弹簧的弹力即可。这样,操作手感较轻,操作性更好。

其次,上述结构的第二斜齿341和第二楔形块331大致位于同一平面构造上,这样,使得按钮35切换装置3的按钮35行程可以控制在2mm以内,从而可以使花洒的厚度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多功能花洒的超薄化设计。

再次,上述结构的多功能花洒,相较于己有技术,其结构更加简洁和紧凑,装配工艺也更加简单,可有效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实施例2

如图14所示,一种超薄的按钮切换机构,包括壳体10及设于壳体10 内部的进水体20、分水盘30、下水体40、传动轴50、按钮60、第一弹簧 70及第二弹簧80。

其中,壳体10上设有进水通道,进水体20与下水体40之间构成为进水腔201,且进水体20上设有连通壳体10进水通道的进水孔,分水盘30 设于进水腔201内。传动轴50穿过进水腔201,进水体20、分水盘30、下水体40及按钮60依序通过传动轴50同轴连接,且传动轴50的一端可上下移动地抵接进水体20,另一端装设于按钮60,需要说明的是,传动轴50 可相对进水体20进行上下移动,但是不能相对进水体20转动,即传动轴 50与进水体20为非圆形截面的配合,作为较佳选择,传动轴50与进水体 20的配合截面可以是D形、矩形及星形等。

下水体40与按钮60之间设过水体90,且过水体90与按钮60之间设有第一弹簧70,进水体20与分水盘30之间设第二弹簧80,从功能实现的角度而言,此处的第一弹簧70还可以是设于过水体90与按钮60之间的其它弹性体。

分水盘30上设有第一斜齿和第一楔形块,而传动轴50上设有能与第一斜齿构成传动配合的第二斜齿,下水体40上设有能与第一楔形块构成传动配合的第二楔形块,且第二楔形块之间还设有平面定位槽。具体地,分水盘30的底部设有第一斜齿和第一楔形块,下水体40设有与传动轴50配合的中心沉孔401,中心沉孔401的周缘设有第二楔形块,且第二楔形块之间还设有平面定位槽,而传动轴50的第二斜齿位于中心沉孔401内,自然状态下,第二斜齿的纵向高度小于第二楔形块的高度。总体来说第一斜齿和第一楔形块的方向与第二斜齿和第二楔形块的方向是相反的。

分水盘30上设分水孔,下水体40上设有多个下水孔,过水体90内设有连通下水孔与不同功能水腔的水路。当分水盘30的分水孔与下水体40 的下水孔对应接通时,与下水孔相应接通的功能水腔出水。

分水盘30与传动轴50之间还设有泄压间隙501。

上述结构的工作过程及原理如下:

触压按钮60,传动轴50在按钮60的驱动作用下,分水盘30与传动轴50之间通过第一斜齿与第二斜齿实现第一传动配合,分水盘30转动第一预设角度,然后,释放按钮60,按钮60通过第一弹簧70复位,从而带动传动轴50复位,分水盘30通过第二弹簧80复位,与此同时,分水盘30与下水体40之间通过第一楔形块和第二楔形块实现第二传动配合,分水盘30 继续向相同方向转动第二预设角度并定位。在上述过程中,第一传动配合与第二传动配合发生在下水体40的同侧,使得按钮60行程较短,且整个按钮切换机构的结构更加简洁和紧凑,从而使得壳体10可以实现超薄化设计。其次,因为分水盘30与传动轴50之间设有泄压间隙501,在对按钮 60进行切换操作的过程中,进水腔201内的水可以充分填充到分水盘30的下表面,对分水盘30形成向上的浮力,以平衡分水盘30所受到的向下的水压,这样,切换操作时,手感较轻,操作性更好。

上述结构可以广泛适用于各类卫浴出水终端,如手持花洒、头喷、顶喷及侧喷等等。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创新思想所做的变换与演进均视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