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自动消毒的水体悬浮细菌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57010发布日期:2019-01-08 21:41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可自动消毒的水体悬浮细菌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过滤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自动消毒的水体悬浮细菌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饮水制备技术中,常温饮用水的细菌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保障饮水健康的主要障碍。因为通常的技术方案都是通过若干层过滤结构和不同的过滤材料,以及逆渗透等方式,去除水体的细菌、杂质和有害物质,最终获得干净的饮用水。但由于日常的取水方式并不连续,水体在管路及过滤装置中会有很长时间静止不动,这样,细菌就会在与水体接触任何容器、过滤材料的内部、端面及输水管路中附着繁殖,并不断游离出来污染水体,造成水体内悬浮细菌数量严重超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自动消毒的水体悬浮细菌过滤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可自动消毒的水体悬浮细菌过滤装置,包括膜壳、除菌微孔滤芯、导流管、进水管路、取水管路、开水管路、消毒排放管路、进水电磁阀、取水电磁阀、开水电磁阀、消毒排放阀及开水水源;所述膜壳的顶部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除菌微孔滤芯竖立设置于膜壳内,除菌微孔滤芯的外侧与进水口连通,除菌微孔滤芯的内侧与出水口连通;所述导流管竖立设置于除菌微孔滤芯的内侧,并将除菌微孔滤芯的底部空间与膜壳内顶部对应出水口处的空间导通;所述进水管路和消毒排放管路并联地与进水口连接,进水管路上安装进水电磁阀,消毒排放管路上安装消毒排放阀,所述取水管路和开水管路并联地与出水口连接,取水管路上安装开水电磁阀,开水管路上安装开水电磁阀;所述开水水源与开水管路连接,以提供消毒用的开水。

进一步地,所述除菌微孔滤芯的下端抵接于膜壳内的底面。

进一步地,所述膜壳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和除菌微孔滤芯一起将除菌微孔滤芯外侧和进水口相连通的空间与除菌微孔滤芯内侧和出水口相连通的空间隔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采用高温水来升温杀菌,膜壳进水口连接的进水管路上并联消毒排放管路,膜壳出水口连接的取水管路上并联开水管路,管路上分别设置电磁阀来控制启闭;高温水采用逆流的方式从出水口进入,并从进水口排出,热水会经过滤芯内侧的导流管导流,由于热水比重轻,为避免滤芯的下半部分消毒不充分,导流管直接通至滤芯的底部,使热水从滤芯底部向上流动,保证充分的杀菌和冲洗。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起到过滤和隔离细菌的作用,同时能够定期自动高温消毒,消毒后能恢复并保持过滤和隔离细菌的作用。滤芯采用能多次经过高温消毒而仍然有效的耐温微孔滤芯,这样就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无需人工干预而保持饮水的无菌健康,减少了更换滤芯的维护人工和一次性抛弃式耗材造成的资源浪费,更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正常取水过滤时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消毒时的示意图。

图中部件标号如下:

1膜壳、101进水口、102出水口、2除菌微孔滤芯、3导流管、4进水管路、5取水管路、6开水管路、7消毒排放管路、8进水电磁阀、9取水电磁阀、10开水电磁阀、11消毒排放阀、12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清楚地理解如何实践本实用新型。尽管结合其优选的具体实施方案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这些实施方案只是阐述,而不是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见图1和图2,可自动消毒的水体悬浮细菌过滤装置,包括膜壳1、除菌微孔滤芯2、导流管3、进水管路4、取水管路5、开水管路6、消毒排放管路7、进水电磁阀8、取水电磁阀9、开水电磁阀10、消毒排放阀11及开水水源;所述膜壳1顶部的一侧设有进水口101,膜壳1顶部的另一侧设有出水口102,所述除菌微孔滤芯2竖立设置于膜壳1内,除菌微孔滤芯2的外侧与进水口101连通,除菌微孔滤芯2的内侧与出水口102连通;所述导流管3竖立设置于除菌微孔滤芯2的内侧,并将除菌微孔滤芯2的底部空间与膜壳1内顶部对应出水口102处的空间导通;所述进水管路4和消毒排放管路7并联地与进水口101连接,进水管路4上安装进水电磁阀8,消毒排放管路7上安装消毒排放阀11,所述取水管路5和开水管路6并联地与出水口102连接,取水管路5上安装开水电磁阀10,开水管路6上安装开水电磁阀10;所述开水水源与开水管路6连接,以提供消毒用的开水。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除菌微孔滤芯2的下端抵接于膜壳1内的底面;所述膜壳1内设有隔板12,所述隔板12和除菌微孔滤芯2一起将除菌微孔滤芯2外侧和进水口101相连通的空间与除菌微孔滤芯2的内侧和出水口102相连通的空间隔开。

正常取水过滤状态如图1所示,开水电磁阀10、消毒排放阀11关闭;进水电磁阀8、取水电磁阀9开启,此时为正常取水状态。来水经进水管路4从进水口101进入膜壳1内,到达除菌微孔滤芯2的外侧,由于除菌微孔滤芯2的微孔直径小于细菌的直径,水体中的悬浮细菌被阻挡在除菌微孔滤芯2的外侧,干净的水达到除菌微孔滤芯2的内侧,然后从除菌微孔滤芯2的底部通过导流管3后,经出水口102和取水管路5输出无菌饮水。

当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除了除菌微孔滤芯2外侧存有大量细菌体外,细菌也会在除菌微孔滤芯2内侧逐渐滋生繁殖,并游离出来污染流出出水口102的水体,此时将进入定期自动消毒模式。参见图2,开水电磁阀10、消毒排放阀11开启;进水电磁阀8、取水电磁阀9关闭,进入消毒模式。开水水源的高温开水经开水管路6逆流进入出水口102,通过导流管3导流而到达除菌微孔滤芯2的底部,由于热水比重较轻,流出导流管3管口的热水会自然向上流动,并均匀地通过除菌微孔滤芯2后到达除菌微孔滤芯2的外侧,热水会将附着在除菌微孔滤芯2外侧的细菌菌落杀死并冲洗剥离,再从进水口101逆向排出,通过消毒排放管路7上的消毒排放阀11排放。

这个过程随着开水流量的累积,整个膜壳1和除菌微孔滤芯2的温度会逐渐升高到90℃以上,此时细菌开始被高温杀灭,经过适当的时间,升温灭菌过程完成。升温灭菌完后,开水电磁阀10、消毒排放阀11关闭,膜壳1和除菌微孔滤芯2进入自然降温状态,继续焖煮。当膜壳1内温度低于安全温度后,进水电磁阀8、取水电磁阀9开启,将膜壳1内尚有余温的冲洗水正向排出,同时带走除菌微孔滤芯2内侧已杀死的细菌菌落,冲洗过程完成,进水电磁阀8、取水电磁阀9关闭,整个消毒过程完成,恢复净水供应。

在消毒过程中,导流管3将高温开水直接导入到除菌微孔滤芯2的底部,使得整个除菌微孔滤芯2的升温过程比较均匀,避免了因热水比重轻,高温消毒开水难以达到除菌微孔滤芯2底部而造成除菌微孔滤芯2下半部分消毒不充分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图中各电磁阀中的圆圈表示打开,打叉表示关闭。

应当指出,对于经充分说明的本实用新型来说,还可具有多种变换及改型的实施方案,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仅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总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包括那些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变换或替代以及改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