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清洗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11073发布日期:2019-04-24 00:30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自动清洗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除尘器清洗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可用于除尘器过滤网组、冷却器组和静电场等结构清洗的自动清洗模组。



背景技术:

在除尘器使用的过程中,较为常规的方式是通过网状结构过滤或者静电吸附的方式实现固体粉尘的分离,在上述的除尘过程中,均不可避免的会因粉尘的堆积而影响除尘效果,因此需定期的对除尘器中如过滤网组、冷却器组或静电场等结构进行清洗,从而保证除尘器的工作稳定性。

目前,在对粉尘堆积面进行清洗的过程中,多采用均匀分布的若干喷头同时进行液体的喷射,其中每个喷头所喷出的液体成喇叭型扩散至粉尘堆积表面,从而使得每个喷头完成固定位置的粉尘清洗。然而上述清洗结构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多个喷头同时喷水,使得用水量较大,增加了环境负担,其中喷头设置密度越大这种水资源的浪费情况就越严重,而当通过改变喷头的密度来降低用水量时,如图1所示,就会在相邻喷头的喷射范围1之间留下间隙2,使得清洗不彻底。

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自动清洗模组,使其更具实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清洗问题的存在而提供一种采用较小用水量即可将粉尘堆积表面清洗彻底的自动清洗模组。

第一方面,自动清洗模组,至少包括:轨道和喷射装置,所述喷射装置的喷射面积仅覆盖待清洗表面的部分范围,其用于沿所述轨道的移动而实现待清洗表面的全覆盖清洗。

进一步地,所述轨道包括框架结构以及用于带动所述喷射装置移动的动力装置;

其中,所述框架结构至少包括平行设置的两支撑杆,所述动力装置包括设置于两所述支撑杆之间的丝杆,以及带动所述丝杆转动的电机,所述喷射装置一端与位于所述丝杆上的丝母连接,另一端通过限位结构仅沿所述丝杆的长度方向运动。

进一步地,一所述支撑杆与所述喷射装置之间设置有管路保护结构,用于对水管进行支撑和保护,所述管路保护结构为折线形结构,整个所述折线形结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撑杆和喷射装置铰接,且所述折线形结构中相邻的两折线之间同样铰接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管路保护结构的各折线均为空心结构,且相邻的两折线之间通过空腔软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喷射装置包括设置流道的主体结构,所述主体结构用于与所述轨道连接,同时用于对喷头进行固定,并向其输送液体;

其中,所述喷头仅沿所述主体结构的长度方向设置一排,且设置密度以对待清洗表面一方向全覆盖的最少数量为准。

进一步地,所述喷头中液体流道的为四棱柱结构,且至少在所述喷射装置长度的方向上发散设置。

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使得原有的面状喷洒面积仅通过带状喷洒形式的定向移动即可等效实现,有效的降低了喷头的使用数量和用水量,减少了水资源的消耗。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背景技术中,现有的喷头喷射范围的分布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自动清洗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和图4中为一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喷头的两种分布示意图;

图5为喷射装置的剖视图;

图6为图5的左视图;

附图标记:喷射范围1、间隙2,轨道3,支撑杆31,丝杆32,丝母33,喷射装置4,主体结构41、喷头42,流道43,管路保护结构5,折线5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撰写。

如图2所示,自动清洗模组,至少包括:轨道3和喷射装置4,喷射装置4的喷射面积仅覆盖待清洗表面的部分范围,其用于沿轨道3的移动而实现待清洗表面的全覆盖清洗。

通过本实施例中的结构形式,使得原有的面状喷洒面积仅通过带状喷洒形式的定向移动即可等效实现,有效的降低了喷头的使用数量和用水量,减少了水资源的消耗,其中,本实施例中的移动可为连续移动,也可以为间歇式的移动。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轨道3包括框架结构以及用于带动喷射装置4移动的动力装置;

其中,框架结构至少包括平行设置的两支撑杆31,动力装置包括设置于两支撑杆31之间的丝杆32,以及带动丝杆32转动的电机,喷射装置4一端与位于丝杆32上的丝母33连接,另一端通过限位结构仅沿丝杆32的长度方向运动。通过电机带动丝杆32转动,可使得丝母33带动喷射装置4沿丝杆32移动,其中限位结构的设置避免了丝母33的转动,整个清洗模组可通过支撑杆31进行有效的安装,通过电机的反正转以及转速的控制,可使得清洗速度可控,同时可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往复的清洗。本实施例中,通过电机进行控制可使得清洗过程更加精确可控,当然为了降低成本,可将支撑杆31替换为光杆结构,可通过气缸带动喷射装置4沿光杆移动,这样的结构方式虽然无法实现精确的速度控制,但是同样可实现全面清洗的目的,因此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一支撑杆31与喷射装置4之间设置有管路保护结构5,用于对水管进行支撑和保护,管路保护结构5为折线形结构,整个折线形结构的两端分别与支撑杆31和喷射装置4铰接,且折线形结构中相邻的两折线51之间同样铰接连接。通过管路保护结构5的设置,避免了在喷射装置4移动过程中的绕线问题,同时折线形的结构可在喷射装置4移动的过程中自动进行收拢和张开。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管路保护结构5的各折线51均为空心结构,且相邻的两折线51之间通过空腔软管52连接。在上述的实施例中,水管可通过固定在整个管路保护结构5外侧的方式实现支撑和固定,虽然可起到预定的效果,但是美观性较差,本实施例中为了解决此问题,通过上述空心结构和空腔软管的连接对水管进行包覆。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喷射装置4包括设置流道43的主体结构41,主体结构41用于与轨道3连接,同时用于对喷头42进行固定,并向其输送液体;其中,喷头42仅沿主体结构41的长度方向设置一排,且设置密度以对待清洗表面一方向全覆盖的最少数量为准。

本实施例中的喷洒形式为最简单的喷洒形式,在保证液体喷射压力的同时,有效降低喷头42的数量。当然在本实施例中,需要强调的是,如图3和图4所示的喷头42的设置形式同样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包括喷头42设置为两排、三排或四排……,以及相邻两排喷头42之间错位或一一对应的多种设置形式等,上述形式同样可实现全面清洗的目的,但从喷头42的数量上而言均不优于本实施例。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如图5和6所示,喷头42中液体流道的为四棱柱结构,且至少在喷射装置4长度的方向上发散设置。梯形结构相对于喇叭型结构的设置形式,可使得喷射范围在长度方向上的宽度保持一致,一个喷头42喷射范围的外围水流压力相对于中心处低,因此可通过将两喷头42的喷射范围适当重叠的方式来进行弥补,从而使得喷射装置4获得较为均匀的喷射范围,保证清洗效果。其中,当喷头42在喷射装置4长度的方向上发散设置,而宽度方向上非发散设置时,相对于两个方向均发散设置可获得更高的清洗压力,因此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