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塔组合型除液沫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75688发布日期:2019-05-03 19:53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吸收塔组合型除液沫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有毒有害气体治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吸收塔组合型除液沫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废气处理技术中,有毒有害气体的吸收基本采用逆流形式,即废气从吸收塔的下部进入顶部排出。而吸收液则从吸收塔的顶部喷下,与上升的气体形成逆流运行。这种形式非常有利于气液的充分接触,按照吸收的膜理论,过程中传质动力大,操作弹性宽,便于吸收的控制与操作。

一直以来,受吸收塔内风速的影响,在吸收塔顶部出塔的气流中,往往夹带一部分液沫,现有除沫技术虽然很多,但在结构及除沫效果上存在多种问题:1.造成环境的影响,在吸收塔周围地面落下很多液体,而且这些液体非酸即碱,对环境、人体、地面都是有伤害的;2.目前的吸收塔采用的除沫结构比较单一,只能靠加大加厚除沫装置的高度来勉强维持工艺条件,这样势必带来风阻的过大以及结构复杂与制作成本提高;3.现有的除沫方式使得吸收液流失浪费严重,除沫过程中必须不断补充吸收液,严重影响吸收效果,甚至会造成吸收塔失效;4.如果在吸收塔后续工序设计有其它废气处理装置的话,因气体中夹带的液体很可能对后续装置造成损坏或失效,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如电器联电、活性炭中毒、或造成火灾等。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吸收塔组合型除液沫装置,其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又能将气体中夹带的液沫除净,从材质选取、加工制作、处理能力上都易于实现。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方案:一种吸收塔组合型除液沫装置,其包括一个吸收塔体,吸收塔体的上半部为锥度设计的塔帽,塔帽的顶端中心处为一个排气管;吸收塔体的内部设置有丝网除沫器,所述的丝网除沫器在吸收塔体内部水平设置,丝网除沫器的上方,在吸收塔体的中心处设置有一个回流筒,回流筒的顶部设置有一个倒锥度的锥度折流筒,在锥度折流筒和回流筒之间为一层集液板,所述的集液板上设置有多个上下通透的回流孔;在回流筒的外围与吸收塔体内壁之间固定有一圈旋流除沫器;在塔帽的中心处,在锥度折流筒的上方设置有一个导流筒,所述的导流筒的顶部和排气孔连接;塔帽的内部顶端,其内壁和导流筒之间,环绕导流筒设置有一圈整流片。

所述的导流筒上,其外壁上设置有多个通气孔:导流筒的底部以及锥度折流筒的顶部皆加工设置有一圈锯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上设计,其通过在吸收塔体内部设置丝网除沫器对上升的液沫进行阻挡后再通过旋流除沫器进行降阻,所述的液沫气流在锥度的塔帽处经过第一次碰撞后变向运动,经塔帽的内部顶端环绕导流筒设置的一圈整流片处行成二次折流,二次折流后经过导流筒的碰撞后行成三次折流,此时,含液量较少的气流经导流筒外壁上的通气孔进入至导流筒,含液量较大的气流在重力作用下下沉至锥度折流筒内,并在锥度折流筒的底部行成四次折流,此时,气体中的含液量已经大大减少,在四次折流过程中所凝聚的液珠经集液板上的回流孔排出。通过以上结构设置,经过几次折流后,其中所夹带液沫基本除净,从实际使用效果看,除沫效率高于常用除沫器30%;采用多级折流除沫后,本实用新型压降减小,间接降低了系统送风机的动力消耗,节约了能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吸收塔体,2、丝网除沫器,3、旋流除沫器,4、锥度折流筒,5、集液板,6、回流孔,7、锯齿,8、塔帽,9、整流片,10、导流筒,11、通气孔,12、排气管,13、回流筒。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附图所示,一种吸收塔组合型除液沫装置,其包括一个吸收塔体1,吸收塔体1的上半部为锥度设计的塔帽8,塔帽8的顶端中心处为一个排气管12;吸收塔体1的内部设置有丝网除沫器2,丝网除沫器2在吸收塔体1内部水平设置,丝网除沫器2的上方,在吸收塔体1的中心处设置有一个回流筒13,回流筒13的顶部设置有一个倒锥度的锥度折流筒4,在锥度折流4和回流筒13之间为一层集液板5,所述的集液板5上设置有多个上下通透的回流孔6;在回流筒13的外围与吸收塔体1内壁之间固定有一圈旋流除沫器3;在塔帽8的中心处,在锥度折流筒4的上方设置有一个导流筒10,所述的导流筒10的顶部和排气孔11连接;塔帽8的内部顶端,其内壁和导流筒10之间,环绕导流筒设置有一圈整流片9。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为:液体密度大于气体,其惯性与动能同样也高于气体,因此,气体在遇到器壁时,小的液洙首先撞壁变成大的液洙,然后大液洙靠自身的重力回流的塔内,使得液体从气体中彻底分离出来。

其工作时,其通过在吸收塔体1内部设置丝网除沫器2对上升的液沫进行阻挡后再通过旋流除沫器3进行二次降阻,所述的液沫气流在锥度的塔帽8处经过第一次碰撞折流后变向运动,经塔帽8的内部顶端环绕导流筒10设置的一圈整流片9处行成二次折流碰撞,折流后经过导流筒10的碰撞后行成三次折流碰撞,此时,含液量较少的气流经导流筒10外壁上的通气孔11进入至导流筒11后经排气管12排出,含液量较大的气流在重力作用下下沉至锥度折流筒4内,并在锥度折流筒4的底部行成四次折流碰撞,此时,气体中的含液量已经大大减少,在四次折流碰撞过程中所凝聚的液珠经集液板5上的回流孔6排出,气流在以上运行过程中,特将导流筒10的底部以及锥度折流筒4的顶部皆加工设置有一圈锯齿7,此处锯齿7的设置可进一步增强气流的碰撞效果。

通过以上结构设置,经过几次折流后,其中所夹带液沫基本除净,从实际使用效果看,除沫效率高于常用除沫器30%,可有效降低后续工序部件的故障率;采用多级折流除沫后,本实用新型压降减小,间接降低了系统送风机的动力消耗,节约了能源。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