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核医学诊断检测试管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62381发布日期:2019-03-30 09:45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核医学诊断检测试管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试管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核医学诊断检测试管架。



背景技术:

核医学科,曾称为同位素室、同位素科,是利用现代核科技的技术手段,即利用标记有放射性核素的药物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室,放射性核素是指不稳定的原子核,能自发地放出射线(如α射线、β射线等),通过衰变形成的核素,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是核医学的最基本技术,以放射性核素或标记的化合物作为示踪剂引入生物体内,应用放射探测方法来对其进行精确定性、定量及定位测量,可分为体内诊断和体外诊断两大类;体内诊断是把放射性核素引入活体内,进行脏器功能测量或显像,体外诊断是把放射性核素放在试管中进行放射性免疫测量或活性分析。

现有的试管架通常是由架体机若干圆形插孔构成,这类试管架在收容放射性测量用的试管的时候由于试管未进行屏蔽防护,通过试管架上的空档对于医护人员具有一定的伤害;同时,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的过程中,试管架极易被放射性核素污染,所以需要经常清洗试管架,常规的试管架尤其是塑料拼装型试管架沟槽较多,不易清洗干净。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将试管架内的放射性物质全封闭的,使得在放置和转移试管的时候放射性物质不会损伤医护人员,且容易清洗的新型核医学诊断检测试管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核医学诊断检测试管架,包括上盖、下壳体和试管定位板,所述上盖的下部两侧分别设置有上延伸边,所述上延伸边的底面上固定设置有盖定位件;所述试管定位板的上面为平面,所述试管定位板上均匀开设有试管插孔,所述试管定位板的宽边一侧均固定设置有板延伸耳,所述板延伸耳的一侧设置有锁紧件;所述下壳体的上部两侧分别设置有下延伸边,所述下延伸边上开设有盖定位孔和板固定槽,所述盖定位孔的中心线与所述盖定位件的中心线在同一条直线上,所述盖定位孔的形状、尺寸与所述盖定位件的形状、尺寸相匹配,所述板固定槽的形状、尺寸与所述板延伸耳的形状、尺寸相匹配,所述锁紧件卡扣于所述下延伸边上;所述上盖和下壳体由铅制成或壁上贴附有铅板。

进一步的,所述试管定位板的长边一侧均固定设置有板定位件,所述下延伸边上开设有板定位槽,所述板定位槽的形状与所述板定位件的形状相同,所述板定位槽的尺寸与所述板定位件的尺寸相匹配。

进一步的,所述盖定位孔为通孔或盲孔。

进一步的,所述锁紧件为悬臂钩,所述悬臂钩固定设置于所述板延伸耳的一侧端面上,所述试管定位板锁紧后所述悬臂钩的梁的下沿与所述下延伸边的下沿齐平。

进一步的,所述锁紧件为环形搭扣,所述试管定位板锁紧后所述环形搭扣的凸台的上沿与所述下延伸边的下沿之间的距离小于1.5mm。

进一步的,所有所述盖定位件的下端面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试管定位板的正下方设置有第二定位板,所述第二定位板通过连接柱与所述试管定位板连接成一体,所述第二定位板上相对于所述试管插孔的位置上开设有与试管插孔尺寸相同的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下壳体的容纳腔底层设置有定位垫。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和所述下壳体的容纳腔的内角为倒角或圆角。

进一步的,所述试管插孔为圆孔或方孔。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的上面固定设置有把手。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能够将试管架内的放射性物质全封闭于铅制盒体内,使得在放置和转移试管的时候放射性物质不会损伤医护人员,避免医护人员在收到辐射的污染;所述试管定位板能够快速定位、准确安装于所述下壳体上,在需要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清洗的时候可以快捷的拆卸;可以在试管定位板的正下方设置第二定位板,以防止在插入试管后试管的晃动与错位;下壳体的容纳腔底部可以设置定位垫,定位垫的作用一是防止试管插入试管插孔时由于操作者用力不当直接与下壳体容纳腔的底部发生剧烈冲击导致试管裂纹或破损,二是可在定位垫上设置凹坑,能够试管的底部起到限位的作用;所述盖定位件的下端面在同一个水平面上,使得上盖的其他部分在放置的时候不直接接触桌面,以防污染上盖。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上盖的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试管定位板是第二定位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试管定位板与第二定位板的装配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上盖1、下壳体2、下延伸边3、上延伸边4、盖定位件5、把手6、试管插孔7、试管定位板8、锁紧件9、板定位槽10、盖定位孔11、板固定槽12、板延伸耳13、板定位件14、连接柱15、凸台16、第二定位板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新型核医学诊断检测试管架,包括上盖1、下壳体2和试管定位板8,上盖1的下部两侧分别设置有上延伸边4,上延伸边4的底面上固定设置有盖定位件5;试管定位板8的上面为平面,试管定位板8上均匀开设有试管插孔7,试管定位板8的宽边一侧均固定设置有板延伸耳13,板延伸耳13的一侧设置有锁紧件9;下壳体2的上部两侧分别设置有下延伸边3,下延伸边3上开设有盖定位孔11和板固定槽12,盖定位孔11的中心线与盖定位件5的中心线在同一条直线上,盖定位孔11的形状、尺寸与盖定位件5的形状、尺寸相匹配,板固定槽12的形状、尺寸与板延伸耳13的形状、尺寸相匹配,锁紧件9卡扣于下延伸边3上;上盖1和下壳体2由铅制成或在上盖1和下壳体2的壁上贴附铅板以达到防辐射效果。

本实用新型能够将试管架内的放射性物质全封闭于铅制盒体内,使得在放置和转移试管的时候放射性物质不会损伤医护人员,避免医护人员在收到辐射的污染;试管定位板8能够快速定位、准确安装于下壳体2上,在需要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清洗的时候可以快捷的拆卸。

实施例2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新型核医学诊断检测试管架,包括上盖1、下壳体2和试管定位板8,上盖1的下部两侧分别设置有上延伸边4,上延伸边4的底面上固定设置有盖定位件5;试管定位板8的上面为平面,试管定位板8上均匀开设有试管插孔7,试管定位板8的宽边一侧均固定设置有板延伸耳13,板延伸耳13的一侧设置有锁紧件9;下壳体2的上部两侧分别设置有下延伸边3,下延伸边3上开设有盖定位孔11和板固定槽12,盖定位孔11的中心线与盖定位件5的中心线在同一条直线上,盖定位孔11的形状、尺寸与盖定位件5的形状、尺寸相匹配,板固定槽12的形状、尺寸与板延伸耳13的形状、尺寸相匹配,锁紧件9卡扣于下延伸边3上;上盖1和下壳体2由铅制成或壁上贴附有铅板;试管定位板8可以是塑料一体成型件,也可以是金属制;锁紧件9的设置使得试管定位板5可以方便的在下壳体2上进行安装与拆卸,在试管定位板8安装后能够在下壳体2内锁死试管定位板8位置,在试管定位板8从下壳体2卸下后便于自身以及下壳体2的清洗。

如图2所示,试管定位板8的长边一侧均固定设置有板定位件14,下延伸边3上开设有板定位槽10,板定位槽10的形状与板定位件14的形状相同,板定位槽10的尺寸与板定位件14的尺寸相匹配。

如图2所示,盖定位孔11为通孔或盲孔,优选的,为通孔,通孔的直径大于4.5mm以便于对下壳体2进行浸泡与清洗。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锁紧件9为悬臂钩,悬臂钩固定设置于板延伸耳13的一侧端面上,试管定位板8锁紧后悬臂钩的梁的下沿与下延伸边3的下沿齐平;悬臂钩为悬臂形搭扣,为常规搭扣,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2所示,所有盖定位件5的下端面在同一个水平面上,使得上盖1在放置的时候可以由盖定位件5作为支撑脚而不必完全与桌面接触,防止上盖1与桌面完全接触造成污染。

如图2、图3所示,盖定位件5的形状为柱型或锥台型,盖定位件5的横截面可以是圆形或四边形或三角形或椭圆形。

优选的,如图4所示,试管定位板8的正下方设置有第二定位板17,第二定位板17通过连接柱15与试管定位板8连接成一体,第二定位板17上相对于试管插孔7的位置上开设有与试管插孔7尺寸相同的通孔。

优选的,下壳体2的容纳腔底层设置有定位垫;定位垫为海绵橡胶垫或硅胶垫或塑料垫,优选的,定位垫的上表面相对于试管插孔7的位置上设置有圆形凹坑,凹坑用于试管的定位。

优选的,上盖1和下壳体2的容纳腔的内角为倒角或圆角,以便于在上盖1和下壳体2的清洗。

可选的,如图2、图5所示,试管插孔7为圆孔或方孔。

优选的,如图1、图2所示,上盖1的上面固定设置有把手6,便于上盖1的拿起与放置。

本实用新型能够将试管架内的放射性物质全封闭于铅制盒体内,使得在放置和转移试管的时候放射性物质不会损伤医护人员,避免医护人员在收到辐射的污染;试管定位板8能够快速定位、准确安装于下壳体2上,在需要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清洗的时候可以快捷的拆卸;可以在试管定位板8的正下方设置第二定位板17,以防止在插入试管后试管的晃动与错位;下壳体2的容纳腔底部可以设置定位垫,定位垫的作用一是防止试管插入试管插孔7时由于操作者用力不当直接与下壳体2容纳腔的底部发生剧烈冲击导致试管裂纹或破损,二是可在定位垫上设置凹坑,能够试管的底部起到限位的作用;盖定位件5的下端面在同一个水平面上,使得上盖1的其他部分在放置的时候不直接接触桌面,以防污染上盖1。

实施例3

本实施3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锁紧件9的类型不同。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新型核医学诊断检测试管架,包括上盖1、下壳体2和试管定位板8,上盖1的下部两侧分别设置有上延伸边4,上延伸边4的底面上固定设置有盖定位件5;试管定位板8的上面为平面,试管定位板8上均匀开设有试管插孔7,试管定位板8的宽边一侧均固定设置有板延伸耳13,板延伸耳13的一侧设置有锁紧件9;下壳体2的上部两侧分别设置有下延伸边3,下延伸边3上开设有盖定位孔11和板固定槽12,盖定位孔11的中心线与盖定位件5的中心线在同一条直线上,盖定位孔11的形状、尺寸与盖定位件5的形状、尺寸相匹配,板固定槽12的形状、尺寸与板延伸耳13的形状、尺寸相匹配,锁紧件9卡扣于下延伸边3上;上盖1和下壳体2由铅制成或壁上贴附有铅板;锁紧件9的设置使得试管定位板5可以方便的在下壳体2上进行安装与拆卸,在试管定位板8安装后能够在下壳体2内锁死试管定位板8位置,在试管定位板8从下壳体2卸下后便于自身以及下壳体2的清洗。

如图4、图5所示,锁紧件9为环形搭扣,试管定位板8锁紧后环形搭扣的凸台16的上沿与下延伸边3的下沿之间的距离小于1.5mm;与环形搭扣对应的,下延伸边上开设有下固定孔,环形搭扣与下固定孔相匹配;环形搭扣为常规搭扣,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能够将试管架内的放射性物质全封闭于铅制盒体内,使得在放置和转移试管的时候放射性物质不会损伤医护人员,避免医护人员在收到辐射的污染;试管定位板8能够快速定位、准确安装于下壳体2上,在需要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清洗的时候可以快捷的拆卸。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4中的上盖1上不设置上延伸边4.

如图6所示,一种新型核医学诊断检测试管架,包括上盖1、下壳体2和试管定位板8,上盖1的宽边的底面上固定设置有盖定位件5;试管定位板8的上面为平面,试管定位板8上均匀开设有试管插孔7,试管定位板8的宽边一侧均固定设置有板延伸耳13,板延伸耳13的一侧设置有锁紧件9;下壳体2的上部两侧分别设置有下延伸边3,下延伸边3上开设有盖定位孔11和板固定槽12,盖定位孔11的中心线与盖定位件5的中心线在同一条直线上,盖定位孔11的形状、尺寸与盖定位件5的形状、尺寸相匹配,板固定槽12的形状、尺寸与板延伸耳13的形状、尺寸相匹配,锁紧件9卡扣于下延伸边3上;上盖1和下壳体2由铅制成或壁上贴附有铅板;锁紧件9的设置使得试管定位板5可以方便的在下壳体2上进行安装与拆卸,在试管定位板8安装后能够在下壳体2内锁死试管定位板8位置,在试管定位板8从下壳体2卸下后便于自身以及下壳体2的清洗。

本实用新型能够将试管架内的放射性物质全封闭于铅制盒体内,使得在放置和转移试管的时候放射性物质不会损伤医护人员,避免医护人员在收到辐射的污染;试管定位板8能够快速定位、准确安装于下壳体2上,在需要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清洗的时候可以快捷的拆卸。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