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滤芯组件及净水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31500发布日期:2019-10-09 03:35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滤芯组件及净水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滤芯组件及净水机。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净水机正广泛受到家庭用户的欢迎。净水机的内部设有滤芯组件,滤芯组件的作用是过滤水。以RO滤芯组件为例,RO滤芯组件的滤芯进水口与增压泵的排水口连接,在过滤水的过程中,受到上游的增压泵振动的影响,也会出现振动。

专利CN105457377A中的滤芯组件包括减震固定块,减震固定块设置在净水机开盖的面板与滤芯外壳之间,与滤芯外壳相抵接。然而这样的设计虽然能够实现对滤芯的减震,但其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且不易装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滤芯组件,具有结构简单且减震效果好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净水机,包括上述滤芯组件。

为实现所述目的的滤芯组件,设置在净水机的增压泵的下游,包括滤芯主体,所述滤芯主体具有滤芯进水口;

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组件还包括缓冲筒,所述缓冲筒具有缓冲腔;在所述滤芯组件内的水流路径上,所述缓冲腔位于所述滤芯进水口的上游,并且与所述滤芯进水口连通;

所述缓冲腔用于与所述增压泵的排水口连通,以使所述滤芯进水口连通所述增压泵的所述排水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筒包括筒本体和缓冲腔进水接头,所述筒本体限定出所述缓冲腔,所述缓冲腔进水接头具有第一进水通道;

所述缓冲腔进水接头固定设置在所述筒本体上,以使所述第一进水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缓冲腔连通;所述第一进水通道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增压泵的所述排水口连通;

所述筒本体罩设在所述滤芯主体上,以使所述缓冲腔与所述滤芯进水口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滤芯主体包括滤筒和滤芯进水部;所述滤芯进水部具有第二进水通道;所述滤芯进水部凸出设置在所述滤筒上,所述第二进水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滤筒的内部连通;所述滤芯进水口开设在所述滤芯进水部上,并且与所述第二进水通道连通;

其中,所述滤芯进水部位于所述缓冲腔内部,以使所述滤芯进水口和所述第二进水通道位于所述缓冲腔的内部,从而使所述第二进水通道与所述缓冲腔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滤芯进水部包括环壁和端壁,所述环壁限定出所述第二进水通道;所述环壁的一端与所述滤筒连接,以使所述第二进水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滤筒的内部连通;所述端壁设置在所述环壁的另一端,以封堵所述第二进水通道的另一端;所述滤芯进水口开设在所述环壁上,以与所述第二进水通道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水通道和所述第二进水通道沿所述滤筒的轴向设置,所述滤芯进水口沿所述滤筒的径向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筒本体包括顶壁和圈围侧壁,所述滤芯主体还包括环形凸板;所述环形凸板凸出设置在所述滤筒上,并且环绕所述滤芯进水部;

所述缓冲腔进水接头固定设置在所述顶壁上,所述圈围侧壁罩设在所述滤筒上,其中所述圈围侧壁沿所述滤筒径向与所述环形凸板相抵。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圈围侧壁与所述环形凸板焊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滤芯主体还包括滤芯,所述滤芯设置在所述滤筒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滤芯为反渗透滤芯。

为实现所述目的的净水机,包括增压泵,还包括如上所述的滤芯组件,所述滤芯组件设置在所述增压泵的下游,并与所述增压泵的排水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由于滤芯组件包括缓冲筒和滤芯主体,缓冲筒具有缓冲腔;在滤芯组件内的水流路径上,缓冲腔位于滤芯进水口的上游,并且与滤芯进水口连通;因此,增压泵的排水口排出的水流在进入滤芯主体之前会先经过缓冲腔,并被缓冲腔缓冲,从而减缓增压泵的排水口排出的水流对滤芯组件造成的冲击,进而获得较好的减震效果。此外,采用缓冲筒进行减震也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净水机,包括上述滤芯组件,因而也具有结构简单且减震效果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而变得更加明显,其中:

图1为滤芯组件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滤芯组件的分解图;

图3为图1中滤芯组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公开了多种不同的实施的主题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或者实施例。为简化公开内容,下面描述了各元件和排列的具体实例,当然,这些仅仅为例子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制。例如在说明书中随后记载的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分布,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直接联系的方式分布的实施方式,也可包括在第一和第二特征之间形成附加特征的实施方式,从而第一和第二特征之间可以不直接联系。另外,这些内容中可能会在不同的例子中重复附图标记和/或字母。该重复是为了简要和清楚,其本身不表示要讨论的各实施方式和/或结构间的关系。进一步地,当第一元件是用与第二元件相连或结合的方式描述的,该说明包括第一和第二元件直接相连或彼此结合的实施方式,也包括采用一个或多个其他介入元件加入使第一和第二元件间接地相连或彼此结合。

需要注意的是,图1至图3均仅作为示例,其并非是按照等比例的条件绘制的,并且不应该以此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实际要求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

净水机用于对水进行过滤,使用户得到纯净的水。净水机包括增压泵和滤芯组件,增压泵设置在滤芯组件的上游,以对水进行增压,从而使水能够流经滤芯组件而被过滤。

如图1、2、3所示,滤芯组件900包括滤芯主体1,滤芯主体1具有滤芯进水口1a、净水出水口14和滤芯13。水流从滤芯进水口1a进入滤芯主体1,流经滤芯13后再从净水出水口14流出滤芯主体1。

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滤芯13为反渗透滤芯,因此滤芯主体1还具有废水出水口15。从滤芯进水口1a进入滤芯主体1的水的一部分用于对反渗透滤芯进行冲洗,冲洗过程产生的废水通过废水出水口15排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滤芯13不限于是反渗透滤芯,也可以是其他种类的滤芯。例如,滤芯可以从PP陶瓷滤芯、PP滤芯、线绕滤芯、折叠式微孔滤芯、活性炭滤芯、双节滤芯、树脂滤芯、钛棒滤芯、RO逆渗透滤芯或者其它净水材料中选择。

在一个未图示的比较例中,滤芯进水口1a通过水管与增压泵的排水口连通。当净水机运行时,增压泵的排水口排出的水流具有较高的速度。由于滤芯主体1的滤芯进水口1a处的阻力较大,速度较高的水流对滤芯进水口1a处造成的压力也较大,进而会导致较大的振动。

为减缓设置在净水机的增压泵的下游的滤芯组件900的振动,在一个实施例中,滤芯组件900还包括缓冲筒2,缓冲筒2具有缓冲腔2a;在滤芯组件900内的水流路径S上,缓冲腔2a位于滤芯进水口1a的上游,并且与滤芯进水口1a连通;缓冲腔2a用于与增压泵的排水口连通,以使滤芯进水口1a连通增压泵的排水口。

水流路径S通过箭头显示在图3中。从图3中可以看到,在滤芯组件900内的水流路径上,由于缓冲腔2a设置在滤芯进水口1a的上游,使得增压泵的排水口排出的速度较高的水流需要先经过缓冲腔2a,被缓冲腔2a缓冲,才能从滤芯进水口1a进入滤芯主体1。增压泵的排水口排出的速度较高的水流进入缓冲腔2a后,流速会降低,因而再进入滤芯进水口1a时造成的冲击就比较小,从而减缓了增压泵的排水口排出的水流对滤芯组件900造成的冲击,获得较好的减震效果。此外,采用缓冲筒2进行减震也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优点。

在一个未图示的实施例中,缓冲筒2的壁面上可以开设与缓冲腔2a连通的通孔,再将该通孔与增压泵的排水口用水管连通,以实现述缓冲腔2a与增压泵的排水口的连通。

在图1、2、3所示的实施例中,缓冲筒2包括筒本体20和缓冲腔进水接头21,筒本体20限定出缓冲腔2a,缓冲腔进水接头21具有第一进水通道21a;缓冲腔进水接头21固定设置在筒本体20上,以使第一进水通道21a的一端与缓冲腔2a连通;第一进水通道21a的另一端用于与增压泵的排水口连通;筒本体20罩设在滤芯主体1上,以使缓冲腔2a与滤芯进水口1a连通。缓冲腔进水接头21可沿筒本体20的中心线设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缓冲腔进水接头21的设置便于缓冲腔2a与增压泵的排水口连通。例如,可以将水管的一端直接连接在缓冲腔进水接头21上,相较于在缓冲筒2的壁面上开设通孔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中接头的连接处也更加易于密封。更具体地,缓冲腔进水接头21与筒本体20可以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制造。

如图3所示,第一进水通道21a的流道截面的面积小于缓冲腔2a的流道截面的面积,使得水流从第一进水通道21a进入缓冲腔2a时速度降低,从而被缓冲腔2a缓冲。

继续参考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滤芯主体1包括滤筒10和滤芯进水部11;滤芯进水部11具有第二进水通道11a;滤芯进水部11凸出设置在滤筒10上,第二进水通道11a的一端与滤筒10的内部连通;滤芯进水口1a开设在滤芯进水部11上,并且与第二进水通道11a连通;筒本体20罩设在滤筒10上,以使滤芯进水部11伸入缓冲腔2a,从而使滤芯进水口1a和第二进水通道11a位于缓冲腔2a的内部,并与缓冲腔2a连通。滤筒10和滤芯进水部11可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制造。滤芯进水部11可沿滤筒10的中心线设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滤芯进水部11的第二进水通道11a增加了水流的流动阻力,进一步减弱了水流对滤筒10内部的冲击。

如图3所示,在一个更具体的实施例中,滤芯进水部11包括环壁111和端壁112,环壁111限定出第二进水通道11a;环壁111的一端与滤筒10连接,以使第二进水通道11a的一端与滤筒10的内部连通;端壁112设置在环壁111的另一端,以封堵第二进水通道11a的另一端;滤芯进水口1a开设在环壁111上,以与第二进水通道11a连通。

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滤芯进水口1a开设在环壁111上,使得水流从滤芯进水口1a进入第二进水通道11a时需要拐弯,从而增加了水流的流动阻力,减弱了水流对滤筒10内部的冲击。

继续参考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进水通道21a和第二进水通道11a沿滤筒10的轴向设置,滤芯进水口1a沿滤筒10的径向设置。这一方案有助于增加了水流的流动距离,水流从第一进水通道21a进入缓冲腔2a后需要拐三次弯才能进入滤芯进水口1a,从而增加了水流的流动阻力。

如图1、2、3所示,筒本体20包括顶壁201和圈围侧壁200,滤芯主体12还包括环形凸板12;环形凸板12凸出设置在滤筒10上,并且环绕滤芯进水部11;缓冲腔进水接头21固定设置在顶壁201上,圈围侧壁200罩设在滤筒10上,其中圈围侧壁200沿滤筒10径向与环形凸板12相抵。这一方案有利于提高筒本体20与滤芯主体12连接的稳定性。

更具体地,圈围侧壁200与环形凸板12焊接,以保证密封性。这一方案有利于避免水流从缓冲腔2a泄露出来。

本实用新型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