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B吸收塔及其排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38799发布日期:2019-11-15 21:57阅读:815来源:国知局
CFB吸收塔及其排灰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收塔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cfb吸收塔及其排灰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cfb(circulatingfluidizedbed,循环流化床锅炉)吸收塔底常见的排灰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塔底开除灰孔,直接排到地板上;然后再人工清除运走。这种排灰形式直接,简易;但容易扬尘,且需要人工耗时长。第二种是塔底用排灰机排至地面,这种形式同样存在扬尘可能,且需要人工清理。

因此,由于cfb吸收塔的排灰形式,都需要将积灰排在地面上,并且人工清理。这就造成了扬尘等不良的环境影响,且积灰需要人工清理及运走,无法循环利用,环保问题无法解决;不方便积灰运出,人工劳动强度大。

因此,如何解决环保问题,降低不良环境影响及人工劳动强度,是本技术领域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排灰装置,以解决环保问题,降低不良环境影响及人工劳动强度。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排灰装置的cfb吸收塔。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排灰装置,用于设置在cfb吸收塔的塔底烟道下方,包括:

排灰组件,所述排灰组件的一端为用于与所述塔底烟道的底部连通的进灰口,所述排灰组件的另一端为出灰口;

循环组件,所述循环组件的一端为用于与所述塔底烟道的非底部连通的回灰口,所述循环组件的另一端为吸灰口;

集灰箱,所述集灰箱与所述出灰口及所述吸灰口连通。

优选地,上述排灰装置中,所述排灰组件包括排灰机及排灰管;

所述排灰机的进口为所述进灰口,所述排灰管的一端与所述排灰机的出口连通,所述排灰管的另一端为所述出灰口。

优选地,上述排灰装置中,所述集灰箱内具有倾斜面;

所述出灰口位于所述倾斜面的高端,所述吸灰口位于所述倾斜面的低端。

优选地,上述排灰装置中,所述循环组件包括:

循环管道,所述循环管道的一端为所述吸灰口,所述循环管道的另一端为所述回灰口;

设置于所述循环管道上,用于控制所述循环管道开启及关闭的清灰阀门。

优选地,上述排灰装置中,所述循环管道包括喇叭管及连接管;

所述喇叭管的大端为所述吸灰口,所述喇叭管的小端与所述连接管连接,所述连接管远离所述喇叭管的一端为所述回灰口。

优选地,上述排灰装置中,所述连接管为软管。

优选地,上述排灰装置中,所述喇叭管与所述集灰箱通过法兰相连接。

优选地,上述排灰装置中,还包括用于设置在所述塔底烟道的非底部的快速接头;

所述循环管道的所述回灰口与所述快速接头连接,所述快速接头在不与所述循环管道连接时可以密封接头处。

优选地,上述排灰装置中,所述集灰箱具有与所述出灰口对应的积灰区域及与所述吸灰口对应的吸回区域;

所述积灰区域与所述吸回区域之间具有一定距离。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cfb吸收塔,包括塔底烟道,还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排灰装置。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灰装置,排灰组件的进灰口用于与塔底烟道的底部连通,以便于将塔底烟道的积灰引导至排灰组件中,并由排灰组件的出灰口排入集灰箱中;循环组件连通塔底烟道的非底部及集灰箱,通过塔底烟道内的负压作用,使得集灰箱中的积灰经过循环组件的吸灰口进入循环组件,并由循环组件的回灰口进入塔底烟道的非底部,进入塔底烟道内的积灰被塔底烟道中的气流带走,实现循环利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灰装置,有效避免为积灰直接排到地面上而造成扬尘的不良环境影响,避免人工清理地面上的积灰,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利用塔底烟道内的负压吸力将积灰吸入塔底烟道,随烟气流走,实现无污染的积灰循环利用,有效解决了环保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cfb吸收塔,具有如上述任一种排灰装置。由于上述排灰装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上述排灰装置的cfb吸收塔也应具有同样地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累述且均在保护范围之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cfb吸收塔的排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排灰装置,以解决环保问题,降低不良环境影响及人工劳动强度。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排灰装置的cfb吸收塔。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排灰装置,用于设置在cfb吸收塔的塔底烟道8下方,包括排灰组件、循环组件及集灰箱3。排灰组件的一端为用于与塔底烟道8的底部连通的进灰口,排灰组件的另一端为出灰口;循环组件的一端为用于与塔底烟道8的非底部连通的回灰口,循环组件的另一端为吸灰口;集灰箱3与出灰口及吸灰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灰装置,排灰组件的进灰口用于与塔底烟道8的底部连通,以便于将塔底烟道8的积灰引导至排灰组件中,并由排灰组件的出灰口排入集灰箱3中;循环组件连通塔底烟道8的非底部及集灰箱3,通过塔底烟道8内的负压作用,使得集灰箱3中的积灰经过循环组件的吸灰口进入循环组件,并由循环组件的回灰口进入塔底烟道8的非底部,进入塔底烟道8内的积灰被塔底烟道8中的气流带走,实现循环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灰装置,有效避免为积灰直接排到地面上而造成扬尘的不良环境影响,避免人工清理地面上的积灰,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利用塔底烟道8内的负压吸力将积灰吸入塔底烟道8,随烟气流走,实现无污染的积灰循环利用,有效解决了环保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塔底烟道8的非底部可以为塔底烟道8的中部或顶部,仅需确保此处能够形成负压吸力,并且确保烟气流过并带着积灰即可。

其中,集灰箱3可以进一步设置为密封箱体,仅与出灰口及吸灰口连通,进一步减少了积灰外溢的情况。

本实施例中,排灰组件包括排灰机1及排灰管2;排灰机1的进口为进灰口,排灰管2的一端与排灰机1的出口连通,排灰管2的另一端为出灰口。通过设置排灰机1,有效提高了排灰效率。

当然,也可以仅设置排灰管2。

为了提高清灰自动化程度,集灰箱3内具有倾斜面;出灰口位于倾斜面的高端,吸灰口位于倾斜面的低端。进入集灰箱3的积灰在重力作用下沿倾斜面移动,使得由出灰口进入集灰箱3的积灰自动到达吸灰口处,方便吸灰操作。

也可以在集灰箱3内设置推动积灰的推板或其他装置。

本实施例中,循环组件包括循环管道及清灰阀门6。循环管道的一端为吸灰口,循环管道的另一端为回灰口;清灰阀门6设置于循环管道上,用于控制循环管道开启及关闭。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在需要清灰时开启清灰阀门6,不需要清灰时则关闭清灰阀门6。

为了提高循环力度,循环管道包括喇叭管4及连接管5;喇叭管4的大端为吸灰口,喇叭管4的小端与连接管5连接,连接管5远离喇叭管4的一端为回灰口。通过上述设置,能够有效地将集灰箱3内的积灰吸引并引导至塔底烟道8中。

本实施例中,连接管5为软管。通过将连接管5设置为软管,方便了排灰装置相对于塔底烟道8的设置。还可以将排灰管2设置为软管。

喇叭管4与集灰箱3通过法兰相连接。通过法兰连接,确保了喇叭管4与集灰箱3的连接稳定性。也可以将排灰管2与集灰箱3通过法兰相连接。其中,集灰箱3上设置有两个开孔,分别为与排灰管2连接的前开孔及与喇叭管4连接的后开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排灰装置中,还包括用于设置在塔底烟道8的非底部的快速接头7;循环管道的回灰口与快速接头7连接,快速接头7在不与循环管道连接时可以密封接头处。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实现cfb吸收塔在排灰与不排灰状态之间的切换,进一步提高了使用方便程度。

为了便宜积灰吸收,集灰箱3具有与出灰口对应的积灰区域及与吸灰口对应的吸回区域;积灰区域与吸回区域之间具有一定距离。其中,积灰区域与吸回区域之间的距离可以依据实际需求而定,在此不再做具体限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cfb吸收塔,包括塔底烟道8,还包括如上述任一种排灰装置。由于上述排灰装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上述排灰装置的cfb吸收塔也应具有同样地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累述且均在保护范围之内。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