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豆浆咖啡智能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00547发布日期:2019-12-13 19:13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一种豆浆咖啡智能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智能配比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豆浆咖啡智能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豆浆和咖啡行业中,当需要豆浆和咖啡混合配置时,通常采用人工配比,操作步骤繁琐,豆浆咖啡智能混合装置对不同的物料进行混合配比,使得产生新的混合饮品具有可以控制流量和温度的问题,从而可以针对不同的要求来满足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豆浆咖啡智能混合装置,解决豆浆咖啡混合装置输出液体的流量和温度无法控制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豆浆咖啡智能混合装置,包括多个储液器和混合装置;

所述储液器包括第一筒体和隔板;

所述隔板嵌设于第一筒体的内腔中,且隔板相对于第一搅拌器更接近第一筒体的下端部;

所述隔板上设有流量阀,所述第一筒体的下端部的内侧壁上设有温度调节器;所述第一筒体上设有温度显示装置,所述温度显示装置与温度调节器电连接;所述第一筒体上设有按钮,所述按钮与流量阀电连接;

所述第一筒体的下端设有第一出料口;

所述混合装置包括第二筒体和第二搅拌器;所述第二筒体上设有第二进料口,所述第一出料口与第二进料口通过管道连接;

所述第二搅拌器包括第二搅拌轴,所述第二搅拌轴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筒体的内腔中,所述第二搅拌轴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筒体的上端部;

其中,所述储液器还包括第一搅拌器,所述第一搅拌器包括第一搅拌轴,所述第一搅拌轴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筒体的内腔中,所述第一搅拌轴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筒体的上端部;所述第一筒体上端部设有第一进料口和第一进水口;

其中,所述第一搅拌轴靠近第一进料口的一端设有步进电机;

其中,所述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均呈立式圆柱状,且所述立式圆柱状的筒体的下端部呈锥形;

其中,所述第一出料口内设有滤网;

其中,所述第二筒体的下端部设有第二出料口;

其中,所述第二搅拌轴靠近第二进料口的一端设有步进电机;

其中,所述步进电机上设有变频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第一筒体上设置按钮和温度显示装置,在第一筒体内的隔板上设置流量阀和在第一筒体的底端设置温度调节器,通过按钮控制隔板上的流量阀的开关状态,从而控制液体物料的流量;再通过设置在第一筒体的底端的温度调节器调节液体物料的温度,有利于控制搅拌完成后的液体的温度和流量的控制,解决了在现有技术中无法控制液体的温度和流量,造成营养价值大大降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一种豆浆咖啡智能混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一种豆浆咖啡智能混合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00、储液器;110、第一筒体;111、第一出料口;120、隔板;121、流量阀;130、第一搅拌器;131、第一搅拌轴;140、温度调节器;150、温度显示装置;160、按钮;200、混合装置;210、第二筒体;211、第二进料口;220、第二搅拌器;221、第二搅拌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通过在第一筒体内设置温度调节器和流量阀,在第一筒体上设置按钮和温度显示装置,有利于控制液体物料的流量和温度。

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豆浆咖啡智能混合装置,

一种豆浆咖啡智能混合装置,包括多个储液器和混合装置;

所述储液器包括第一筒体和隔板;

所述隔板嵌设于第一筒体的内腔中,且隔板相对于第一搅拌器更接近第一筒体的下端部;

所述隔板上设有流量阀,所述第一筒体的下端部的内侧壁上设有温度调节器;所述第一筒体上设有温度显示装置,所述温度显示装置与温度调节器电连接;所述第一筒体上设有按钮,所述按钮与流量阀电连接;

所述第一筒体的下端设有第一出料口;

所述混合装置包括第二筒体和第二搅拌器;所述第二筒体上设有第二进料口,所述第一出料口与第二进料口通过管道连接;

所述第二搅拌器包括第二搅拌轴,所述第二搅拌轴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筒体的内腔中,所述第二搅拌轴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筒体的上端部。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第一筒体上设置按钮和温度显示装置,在第一筒体内的隔板上设置流量阀和在第一筒体的底端设置温度调节器,通过按钮控制隔板上的流量阀的开关状态,从而控制液体物料的流量;再通过设置在第一筒体的底端的温度调节器调节液体物料的温度,有利于控制搅拌完成后的液体的温度和流量的控制,解决了在现有技术中无法控制液体的温度和流量,造成营养价值大大降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豆浆咖啡智能混合装置的工作原理:将豆浆液和咖啡液分别注入不同的储液器中,根据按下按钮的时间长短打开不同个数的流量阀,从而控制液态物料的流量,液体物料通过流量阀流到筒体的下端,筒体的下端设有温度调节器,所述温度调节器内设有升温装置和降温装置,从而控制液态物料的温度,液态物料的温度可以实时显示在温度显示装置上,不同的液态物料按照一定的配比和温度要求流进混合装置内,通过第二搅拌器进行第二次搅拌,搅拌均匀后通过第二出料口送出装置外。

进一步的,所述储液器还包括第一搅拌器,所述第一搅拌器包括第一搅拌轴,所述第一搅拌轴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筒体的内腔中,所述第一搅拌轴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筒体的上端部;所述第一筒体上端部设有第一进料口和第一进水口;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在储液器内设置第一搅拌器,有利于对不同固态豆浆原料和固态咖啡原料进行处理。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搅拌轴靠近第一进料口的一端设有步进电机;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在第一搅拌轴上设置步进电机,有利于给第一搅拌器提供稳定的动力源。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均呈立式圆柱状,且所述立式圆柱状的筒体的下端部呈锥形;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将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设置呈锥形立式圆柱状,有利于提高液态物料的流动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料口内设有滤网;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在第一出料口内设置滤网,有利于去除豆浆液和咖啡液中的杂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筒体的下端部设有第二出料口;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在第二筒体的下端设置第二出料口,有利于将咖啡液和豆浆液混合完成的液体物料输送出装置外。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搅拌轴靠近第二进料口的一端设有步进电机;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在第二搅拌轴上设置第二步进电机,有利于给第二搅拌器提供稳定的动力源。

进一步的,所述步进电机上设有变频器;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在第一步进电机和第二步进电机上设有变频器,有利于减少能源的浪费。

请参照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

一种豆浆咖啡智能混合装置,包括多个储液器100和混合装置200;储液器的出料口111与混合装置的进料口211通过管道连接;储液器包括第一筒体110和隔板120,隔板将第一筒体分为两个腔室:储存腔室和调温腔室;

将豆浆液和咖啡液分别加入不同的储液器的储存腔室中,第一筒体上设有按钮160,按钮可以控制设置在隔板上的流量阀121的开关状态,且可以根据按下按钮的时间长短来控制流量阀的开启数目,从而控制豆浆液和咖啡液进入到调温腔室的流量,将豆浆液从储存腔室流到调温腔室,调温腔室内设有温度调节器140,温度调节器内设有升温装置和降温装置,从而可以控制豆浆液和咖啡液的温度状态,第一筒体上设有温度显示装置150,可以实时显示豆浆液和咖啡液的温度;

将处理好的定量定温的豆浆液和咖啡液,通过不同储液器的出料口再经过第二进料口211进入第二筒体210内,经过第二搅拌器220对豆浆液和咖啡液进行搅拌混合,第二搅拌器包括第二搅拌轴221最后第二筒体将混合完成的液体输出装置外。

请参照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为:

一种豆浆咖啡智能混合装置,包括多个储液器和混合装置;

以加入储液器的固体物料为黄豆和咖啡豆为例子说明,储液器的出料口与混合装置的进料口通过管道连接,储液器包括第一筒体、隔板和第一搅拌器130,第一搅拌器包括第一搅拌轴131,隔板将第一筒体分为两个腔室:搅拌腔室和储存腔室;

将黄豆从第一进料口投入第一筒体内,进入到搅拌腔室;向第一进水口注入一定量的水,做好准备工作以后,启动第一步进电机,可在第一步进电机上设置变频器来控制第一步进电机的转速,驱动第一搅拌器开始进行搅拌工作,搅拌工作完成后黄豆转换成了豆浆液;第一筒体上设有按钮,按钮可以控制设置在隔板上的流量阀的开关状态,且可以根据按下按钮的时间长短来控制流量阀的开启数目,从而控制豆浆液进入到储存腔室的流量,将豆浆液从搅拌腔室流到储存腔室,储存腔室内设有温度调节器,温度调节器内设有升温装置和降温装置,从而可以控制豆浆液的温度状态,第一筒体上设有温度显示装置,可以实时显示液体物料的温度;

咖啡豆放进另一个结构且功能相同的储液器中,重复黄豆物料的处理步骤,得到咖啡液;将处理好的定量定温的豆浆液和咖啡液,通过第一出料口再经过第二进料口进入第二筒体内,经过第二搅拌器对豆浆液和咖啡液进行搅拌混合,第二搅拌器包括第二搅拌轴最后第二筒体将混合完成的液体输出装置外。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豆浆咖啡智能混合装置,在第一筒体上设置按钮和温度显示装置,在第一筒体内的隔板上设置流量阀和在第一筒体的底端设置温度调节器,通过按钮控制隔板上的流量阀的开关状态,从而控制液体物料的流量;再通过设置在第一筒体的底端的温度调节器调节液体物料的温度,有利于控制搅拌完成后的液体的温度和流量的控制,解决了在现有技术中无法控制液体的温度和流量,造成营养价值大大降低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