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自磨机的衬板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14187发布日期:2019-12-24 21:46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半自磨机的衬板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磨机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半自磨机的衬板组件。



背景技术:

大型半自磨机出料端的构成主要包括有端盖、内圈提升器、中圈提升器、盖板、外圈提升器、格子板等。在磨机排矿过程中,外圈提升器和格子板直接影响着半自磨机出料端对磨机的处理量。比如,磨机在强制排矿过程中,格子板直接决定着矿浆及难磨矿石的通过能力。

见图1所示,目前常见的半自磨机出料端的格子板30和提升器20呈直线放射状分布,不足之处在于矿浆提升能力不足以及矿浆的返流量过大。其中,提升能力不足,容易导致矿浆排出不及时,尤其在半自磨机处于难磨矿工况时,未能及时排出的大量顽石和矿浆会使得磨机填充率快速上升,磨机功率升高,处理量下降;矿浆的返流量过大,使得半自磨机内形成矿浆池,影响磨矿效率,且过大的返流量反冲到矿浆提升器底部,导致提升器的使用寿命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半自磨机的衬板组件,它具有工作效率较高,且能够降低磨机能耗的特点。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半自磨机的衬板组件,包括呈圆盘形的端盖,该端盖上固定有相对靠近该端盖的外圈提升器以及相对远离该端盖的格子板,

所述外圈提升器均为具有提升左侧边、提升右侧边、提升内弧形边、提升外弧形边的扇形,且外圈提升器为首尾相邻平铺设置后组成一圆形的3的整数倍个;

每个外圈提升器上从内到外依次设置有第一提升器筋条、第二提升器筋条、第三提升器筋条,其中,第一提升器筋条的一端延伸至相应的外圈提升器的提升右侧边、另一端延伸至相应的外圈提升器的提升内弧形边,第二提升器筋条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相应的外圈提升器的提升左侧边和提升右侧边,第三提升器筋条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相应的外圈提升器的提升左侧边和提升右侧边;

紧邻的3个外圈提升器形成一个提升单元,设定隶属于同一个提升单元的3个外圈提升器分别为左外圈提升器、中外圈提升器、右外圈提升器,则位于该左外圈提升器上的第一提升器筋条的右端对正该中外圈提升器上的第二提升器筋条的左端、位于该左外圈提升器上的第二提升器筋条的右端对正该中外圈提升器上的第三提升器筋条左端、位于该左外圈提升器上的第三提升器筋条的右端对正该中外圈提升器的提升左侧边和提升外弧形边的交汇处,位于该中外圈提升器上的第一提升器筋条的右端对正该右外圈提升器上的第二提升器筋条的左端、位于该中外圈提升器上第二提升器筋条的右端对正该右外圈提升器上的第三提升器筋条的左端、位于该中外圈提升器上第三提升器筋条的右端对正该右外圈提升器的提升左侧边和提升外弧形边的交汇处;

所述格子板均为具有格子左侧边、格子右侧边、格子外弧形边、格子内弧形边的扇形,且格子板为首尾相邻平铺设置后组成一圆形的3的整数倍个;

每个格子板上从内到外依次设置有第一提升筋条、第二提升筋条、第三提升筋条,其中,第一提升筋条的一端延伸至相应的格子板的格子右侧边、另一端延伸至相应的格子板的格子内弧形边,第二提升筋条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相应的格子板的格子左侧边和格子右侧边,第三提升筋条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相应的格子板的格子左侧边和格子右侧边;

紧邻的3个格子板形成一个格子单元,设定隶属于同一个格子单元的3个格子板分别为左格子板、中格子板、右格子板,则位于该左格子板上的第一提升筋条的右端对正该中格子板上的第二提升筋条的左端、位于该左格子板上的第二提升筋条的右端对正该中格子板上的第三提升筋条的左端、位于该左格子板上的第三提升筋条的右端对正该中格子板的格子左侧边和格子外弧形边的交汇处,位于该中格子板上的第一提升筋条的右端对正该右格子板上的第二提升筋条的左端、位于该中格子板上的第二提升筋条的右端对正该右格子板上的第三提升筋条的左端、位于该中格子板上的第三提升筋条的右端对正该右格子板的格子左侧边和格子外弧形边的交汇处;

以及,

该端盖的上表面中部设有放射状向外延伸的中圈提升器,中圈提升器的外端两两对正于第一提升器筋条的内端;

该端盖的上表面中部位于中圈提升器的上方固定有盖板,该盖板的上表面上设有盖板提升条,盖板提升条的外端两两对正于第一提升筋条的内端。

所述外圈提升器和格子板两两对应。

所述外圈提升器上设有至少2个固定通孔,固定通孔分布于相应的第一提升器筋条、第二提升器筋条之间或第二提升器筋条、第三提升器筋条之间,有螺钉穿过相应的固定通孔后使相应的外圈提升器得以固定在该端盖上。

所述外圈提升器上设有至少3个底层配合通孔,底层配合通孔穿过相应的第一提升器筋条、第二提升器筋条或第三提升器筋条,同时,格子板上设有对应于底层配合通孔的上层配合通孔,上层配合通孔穿过相应的第一提升筋条、第二提升筋条、第三提升筋条,且有螺钉穿过上层配合通孔和相应的底层配合通孔后使相应的格子板得以固定在该端盖上。

所述外圈提升器采用橡胶材质制备且内置有骨架。

所述第一提升器筋条的内侧边上固定有至少2块耐磨金属块ⅰ。

所述第三提升器筋条的外侧边上固定有三角形的耐磨金属块ⅱ。

本发明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工作效率较高,且能够降低磨机能耗。本发明的半自磨机的衬板组件的每一段提升筋板是由三块相邻提升器上的提升筋板形成大弧形结构,从而最大程度提升排矿效率。同时,外圈提升器主要采用橡胶复合耐磨金属的材料,在提高耐磨使用寿命的前提下,减轻出料端整体重量,降低磨机能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本发明的半自磨机出料端的俯视图(局部剖视);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半自磨机的衬板组件的俯视图(局部剖视);

图3是本发明的外圈提升器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格子板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外圈提升器在具有耐磨结构时的立体图。

图中:

10、端盖,11、中圈提升器;

20、格子板,2011、格子左侧边,2012、格子右侧边,2013、格子内弧形边,2014、格子外弧形边,202、格子单元,2021、左格子板,2022、中格子板,2023、右格子板,21、第一提升筋条,22、第二提升筋条,23、第三提升筋条,24、上层配合通孔;

30、外圈提升器,3011、提升左侧边,3012、提升右侧边,3013、提升内弧形边,3014、提升外弧形边,302、提升单元,3021、左外圈提升器,3022、中外圈提升器,3023、右外圈提升器,31、第一提升器筋条,311、耐磨金属块ⅰ,32、第二提升器筋条,33、第三提升器筋条,331、耐磨金属块ⅱ,34、固定通孔,35、底层配合通孔;

40、盖板,41、盖板提升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见图2所示:半自磨机的衬板组件,包括呈圆盘形的端盖10。该端盖10上固定有相对靠近该端盖10的外圈提升器30以及相对远离该端盖10的格子板20。即,从下到上,依次为端盖10、外圈提升器30、格子板20。

进一步的讲:

结合图3所示,外圈提升器30均为具有提升左侧边3011、提升右侧边3012、提升内弧形边3013、提升外弧形边3014的扇形。也可以理解为从上向下看,提升左侧边3011位于相应的提升右侧边3012的顺时针前方,而提升内弧形边3013相对于提升外弧形边3014而言更为靠近外圈提升器30所形成的扇形的圆心位置(本实施例中,外圈提升器所形成的扇形的圆心位置即为端盖的圆心位置)。外圈提升器30为首尾相邻平铺设置后组成一圆形或称之为圆环形的3的整数倍个。

每个外圈提升器30上从内到外依次设置有第一提升器筋条31、第二提升器筋条32、第三提升器筋条33。即,第一提升器筋条31、第二提升器筋条32、第三提升器筋条33依次远离相应的外圈提升器30所形成的扇形的圆心位置,且第一提升器筋条31、第二提升器筋条32、第三提升器筋条33均呈弧形。其中,第一提升器筋条31的一端延伸至相应的外圈提升器30的提升右侧边3012、另一端延伸至相应的外圈提升器30的提升内弧形边3013;第二提升器筋条32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相应的外圈提升器30的提升左侧边3011和提升右侧边3012;第三提升器筋条33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相应的外圈提升器30的提升左侧边3011和提升右侧边3012。需要说明的是,相较于外圈提升器30所形成的扇形的圆心位置而言,第二提升器筋条32和提升左侧边3011的交汇点与前述圆心的距离小于第二提升器筋条32和提升右侧边3012的交汇点与前述圆心的距离,第三提升器筋条33和提升左侧边3011的交汇点与前述圆心的距离小于第三提升器筋条33和提升右侧边3012的交汇点与前述圆心的距离。

为了便于说明,设定紧邻的3个外圈提升器30形成一个提升单元302,设定隶属于同一个提升单元302的3个外圈提升器30分别为左外圈提升器3021、中外圈提升器3022、右外圈提升器3023。则,位于该左外圈提升器3021上的第一提升器筋条31的右端对正该中外圈提升器3022上的第二提升器筋条32的左端、位于该左外圈提升器3021上的第二提升器筋条32的右端对正该中外圈提升器3022上的第三提升器筋条33的左端、位于该左外圈提升器3021上的第三提升器筋条33的右端对正该中外圈提升器3022的提升左侧边3011和提升外弧形边3014的交汇处。位于该中外圈提升器3022上的第一提升器筋条31的右端对正该右外圈提升器3023上的第二提升器筋条32的左端、位于该中外圈提升器3022上第二提升器筋条32的右端对正该右外圈提升器3023上的第三提升器筋条33的左端、位于该中外圈提升器3022上第三提升器筋条33的右端对正该右外圈提升器3023的提升左侧边3011和提升外弧形边3014的交汇处。

类似的:

结合图4所示,格子板20均为具有格子左侧边2011、格子右侧边2012、格子内弧形边2013、格子外弧形边2014的扇形。同样可以理解为从上向下看,格子左侧边2011位于相应的格子右侧边2012的顺时针前方,而格子内弧形边2013相对于格子外弧形边2014而言更为靠近格子板20所形成的扇形的圆心位置(本实施例中,格子板所形成的扇形的圆心位置即为端盖的圆心位置)。格子板20为首尾相邻平铺设置后组成一圆形或称之为圆环形的3的整数倍个。

每个格子板20上从内到外依次设置有第一提升筋条21、第二提升筋条22、第三提升筋条23。即,第一提升筋条21、第二提升筋条22、第三提升筋条23依次远离相应的格子板20所形成的扇形的圆心位置,且第一提升筋条21、第二提升筋条22、第三提升筋条23均呈弧形。其中,第一提升筋条21的一端延伸至相应的格子板20的格子右侧边2012、另一端延伸至相应的格子板20的格子内弧形边2013;第二提升筋条22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相应的格子板20的格子左侧边2011和格子右侧边2012;第三提升筋条23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相应的格子板20的格子左侧边2011和格子右侧边2012。同样,相较于格子板所形成的扇形的圆心位置而言,第二提升筋条22和格子左侧边2011的交汇点与前述圆心的距离小于第二提升筋条22和格子板右侧板2012的交汇点与前述圆心的距离,第三提升筋条23和格子左侧边2011的交汇点与前述圆心的距离小于第三提升筋条23和格子板右侧板2012的交汇点与前述圆心的距离。

为了便于说明,设定紧邻的3个格子板20形成一个格子单元202,设定隶属于同一个格子单元202的3个格子板20分别为左格子板2021、中格子板2022、右格子板2023。则,位于该左格子板2021上的第一提升筋条21的右端对正该中格子板2022上的第二提升筋条22的左端、位于该左格子板2021上的第二提升筋条22的右端对正该中格子板2022上的第三提升筋条23的左端、位于该左格子板2021上的第三提升筋条23的右端对正该中格子板2022的格子左侧边2011和格子外弧形边2014的交汇处。位于该中格子板2022上的第一提升筋条21的右端对正该右格子板2023上的第二提升筋条22的左端、位于该中格子板2022上的第二提升筋条22的右端对正该右格子板2023上的第三提升筋条23的左端、位于该中格子板2022上的第三提升筋条23的右端对正该右格子板2023的格子左侧边2011和格子外弧形边2014的交汇处。

更具体的:

该端盖10的上表面中部设有条状且放射状向外延伸的中圈提升器11,中圈提升器11的外端两两对正于第一提升器筋条31的内端。

该端盖10的上表面中部位于中圈提升器11的上方固定有盖板40,该盖板40的上表面上设有盖板提升条41,盖板提升条41的外端两两对正于第一提升筋条21的内端。

这样,本发明的半自磨机的衬板组件的每一段提升筋板是由三块相邻提升器上的骨架和筋条(包括第一提升器筋条、第二提升器筋条、第三提升器筋条以及第一提升筋条、第二提升筋条、第三提升筋条)提升筋板形成大弧形结构,最大程度的提升了排矿效率。

优化的:

外圈提升器30和格子板20两两对应。即,每一个格子板20固定于一个外圈提升器30的上部,或者说,每一个格子板20的向下投影重合于一个外圈提升器30的向下投影。

每个外圈提升器30上均设有至少2个,优选为2个固定通孔34,固定通孔34分布于相应的第一提升器筋条31、第二提升器筋条32之间或第二提升器筋条32、第三提升器筋条33之间。即,第一提升器筋条31、第二提升器筋条32之间以及第二提升器筋条32、第三提升器筋条33之间均应保证有至少1个固定通孔34。有螺钉穿过相应的固定通孔34后使相应的外圈提升器30得以固定在该端盖10上。

每个外圈提升器30上设有至少3个,优选为3个底层配合通孔35,底层配合通孔35穿过相应的第一提升器筋条31、第二提升器筋条32或第三提升器筋条33。即,第一提升器筋条31、第二提升器筋条32、第三提升器筋条33上均应保证有至少1个底层配合通孔35。同时,格子板20上设有对应于底层配合通孔35的上层配合通孔24,上层配合通孔24穿过相应的第一提升筋条21、第二提升筋条22或第三提升筋条23。即,第一提升筋条21、第二提升筋条22、第三提升筋条23上均应保证有至少1个上层配合通孔24。有螺钉穿过上层配合通孔24和相应的底层配合通孔35后使相应的格子板20得以固定在该端盖10上。这样,使装配较为简单,且较为稳定。

继续优化:

结合图5所示,外圈提升器30采用橡胶材质制备且内置有金属等材质制备的骨架。第一提升器筋条31的内侧边上固定有至少2块耐磨金属块ⅰ311,第三提升器筋条33的外侧边上固定有三角形的耐磨金属块ⅱ331。这样,在提高耐磨使用寿命的前提下,减轻出料端整体重量,降低磨机能耗。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