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石粉上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75526发布日期:2020-01-24 11:38阅读:558来源:国知局
滑石粉上粉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pvc绝缘层电缆制作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滑石粉上粉装置。



背景技术:

电缆的外部包括有一层绝缘层,绝缘层材料的选择可以是pe或者pvc。在综合电缆或者具有多层绝缘层且多层绝缘层之间紧密接触的电缆加工过程中,而位于内外位置关系的两侧绝缘层可能都需要采用pvc材料进行加工。而pvc材料在挤出机挤出后带有高温,由于pvc的熔点不高,会导致位于内部的pvc绝缘层由于新挤出的pvc绝缘层的覆盖而软化甚至黏连在一起,影响电缆的质量和后期的使用。

滑石粉能够有效隔离相邻两层的pvc绝缘层,降低内外相邻两层pvc绝缘层相互黏连的概率。所以需要提供一种在挤出外层pvc绝缘层之前,对内层pvc绝缘层进行滑石粉覆盖的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滑石粉上粉装置,达到了对电缆表面进行滑石粉覆盖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滑石粉上粉装置,包括机架和固定于所述机架顶部的上粉箱,所述上粉箱相对的两侧分别开设有入口和出口;所述上粉箱上对应入口的位置设置有用于通过电缆并阻挡滑石粉掉落的阻隔组件;所述上粉箱内设置有用于驱动入口两侧滑石粉持续相互靠近的驱动螺杆,且所述驱动螺杆上连接有用于驱动其转动的动力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使用过程中,电缆从入口进入到上粉箱内。驱动螺杆在动力组件的带动下转动,使得电缆两侧的滑石粉持续朝向电缆运动,使得电缆外壁上包裹一层滑石粉。包裹了滑石粉的电缆从出口输出,并进行后期的外部绝缘层的挤出和包裹。前述设置能够有效地对电缆表面进行全面的包裹,避免内外层pvc绝缘层之间出现黏连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螺杆包括转轴和固定于转轴外壁上的两个螺旋叶;转轴两端转动连接于所述上粉箱的侧壁上,且转轴垂直于所述入口和出口的连线设置;两个所述螺旋叶以垂直于转轴轴线的平面为对称面对称设置,入口和出口的连线位于该对称面上;两个所述螺旋叶相向的端部间隔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转轴在动力组件的驱动下反转时,入口两侧的滑石粉朝向电缆持续靠近,使得电缆外壁能够被滑石粉全面包裹,提高上粉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阻隔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入口一侧的第一毛刷,电缆在运动过程中穿过第一毛刷的刷毛并进入上粉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滑石粉在驱动螺杆作用下运动时,第一毛刷的设置能够能够降低滑石粉从入口位置掉落的概率,从而提高滑石粉的利用率。同时,电缆穿过第一毛刷的刷毛进入到上粉箱中,能够对电缆表面进行清理,从而提高上粉效果和后期综合电缆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阻隔组件还包括第二毛刷,所述第一毛刷的刷毛和第二毛刷的刷毛相对设置并相互抵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毛刷和第二毛刷配合使用,从而减小电缆外壁和第一毛刷的刷毛以及第二毛刷的刷毛之间形成的间隙,进而提高对滑石粉的阻挡效果,并提高对电缆外壁的清理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入口的两侧固定有沿竖向的滑槽,所述滑槽的顶部开口;所述第一毛刷和第二毛刷均与对应的滑槽滑动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对第一毛刷和第二毛刷的拆装,从而能够在长期使用第一毛刷和第二毛刷后进行更换或者清洗。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粉箱开设有出口的外壁上固定有顶部开口的回收箱,所述回收箱的开口位于出口的下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电缆是从入口运动到出口的,上粉箱内的滑石粉在电缆的带动下很容易从出口位置掉落,回收箱的设置能够将这些掉落的滑石粉进行收集,便于后期的重复利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回收箱远离出口的一侧沿着远离出口的方向倾斜向上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操作人员从收集箱内取出滑石粉,从而提高滑石粉的回收利用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粉箱上开设有出口的位置设置有去粉毛刷,所述去粉毛刷在出口的两侧均设置有一个;且两个所述去粉毛刷的刷毛相对且间隔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电缆从滑石粉中间穿过时,电缆表面的滑石粉是不均匀的,部分区域会出现滑石粉过多的情况,也会影响后期玩不pvc绝缘层挤出的效果。所以,去粉毛刷的设置能够将这部分多余的滑石粉进行去除,从而提高后期综合电缆成品的质量。两个去粉毛刷间隔设置,能够避免将电缆表面的滑石粉全部刷落的情况出现。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口的两侧设置有沿竖向的滑动槽,所述滑动槽的顶部为开口设置;所述去粉毛刷自滑动槽的顶部滑入滑动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去粉毛刷的拆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电缆从入口进入到上粉箱内,再从出口输出;上粉箱内的滑石粉在驱动螺杆的转动下,电缆两侧的滑石粉持续朝向电缆方向运动,从而提高上粉效果;

2.设置回收箱,对从出口处掉落的滑石粉进行收集和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架;2、上粉箱;21、入口;22、出口;23、定位板;231、滑槽;24、隔板;241、滑动槽;3、阻隔组件;31、第一毛刷;32、第二毛刷;4、去粉毛刷;5、回收箱;6、驱动螺杆;61、转轴;62、螺旋叶;7、动力组件;71、转换机构;72、调节机构;721、主动轮;722、从动轮;723、皮带;73、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滑石粉上粉装置,包括机架1和固定于机架1顶部的上粉箱2。上粉箱2相对的两侧分别开设有入口21和出口22,入口21和出口22均贯通上粉箱2的顶部设置。入口21和出口22对应设置,电缆(图中未示出)从入口21进入到上粉箱2,并穿过出口22输出。

上粉箱2上对应入口21的位置设置有用于通过电缆并阻挡滑石粉掉落的阻隔组件3。阻隔组件3包括分别设置于入口21两侧的第一毛刷31和第二毛刷32,第一毛刷31的刷毛和第二毛刷32的刷毛相对设置并相互抵触,使得第一毛刷31的端部的刷毛和第二毛刷32端部的刷毛相互穿插。电缆穿过第一毛刷31的刷毛和第二毛刷32的刷毛相连的位置进入到上粉箱2内部。

结合图1和图2,为了便于第一毛刷31和第二毛刷32的拆装,入口21的两侧均设置有一块沿竖向的定位板23,定位板23的相邻两边焊接于上粉箱2的内壁上;使得定位板23和上粉箱2上开设有入口21的侧壁之间形成两个沿竖向的滑槽231,第一毛刷31和第二毛刷32均与对应的滑槽231滑动配合。滑槽231的端部贯穿设置,使得第一毛刷31和第二毛刷32可以从对应的滑槽231顶部滑入到滑槽231内。当第一毛刷31和第二毛刷32分别滑入到对应的滑槽231内部后,第一毛刷31和第二毛刷32的顶部均位于滑槽231顶部的上方。

为了放置电缆表面的滑石粉过多,上粉箱2上对应出口22的位置增设有去粉毛刷4。去粉毛刷4在出口22的两侧均设置有一个,且两个去粉毛刷4的刷毛相对且间隔设置,电缆从两个去粉毛刷4的刷毛之间穿过。

为了便于去粉毛刷4的拆装,出口22的两侧均固定有一块沿竖向的隔板24,隔板24的相邻两边焊接于上粉箱2的内壁上,使得隔板24和上粉箱2上开设有出口22的侧壁之间形成两个沿竖向的滑动槽241。去粉毛刷4自滑动槽241的顶部滑入滑动槽241内,当去粉毛刷4滑入到滑动槽241内部后,去粉毛刷4的顶部位于滑动槽241顶部的上方。

为了提高滑石粉的回收利用率,上粉箱2开设有出口22的外壁上固定有顶部开口的回收箱5,回收箱5的开口位于出口22的下方,使得从出口22掉落的滑石粉被收集于回收箱5内。为了便于工作人员从回收箱5中将滑石粉取出,回收箱5远离出口22的一侧沿着远离出口22的方向倾斜向上设置。

上粉箱2内设置有用于驱动电缆两侧滑石粉持续相互靠近的驱动螺杆6,使得电缆外壁能够完全且始终被滑石粉包裹。驱动螺杆6垂直于,入口21中心和出口22中心的连线设置。驱动螺杆6的一端穿过上粉箱2侧壁并;连接有用于驱动其转动的动力组件7。

驱动螺杆6包括转轴61和固定于转轴61外壁上的两个螺旋叶62,转轴61的两端转动连接于上粉箱2的侧壁上。两个螺旋叶62以垂直于转轴61轴线的平面为对称面对称设置,入口21中心和出口22中心的连线位于该对称面上。两个螺旋叶62相向的端部间隔设置,当转轴61反转也就是逆时针转动时,位于入口21两侧的滑石粉会持续朝向中部靠近。

动力组件7包括转换机构71、调节机构72和驱动电机73。其中,驱动电机73固定于机架1上上粉箱2下方的位置,且驱动电机73的电机轴垂直于转轴61。

转换机构71可以是蜗轮、蜗杆的结构组合,也可以是一堆垂直的锥齿轮的结构的组合。本实施例以蜗轮、蜗杆(图中未示出)为例进行阐述。蜗轮固定于转轴61的端部,蜗杆位于蜗轮的下方并与蜗轮相互啮合。蜗杆沿水平设置且垂直于转轴61。

调节机构72包括固定于驱动电机73电机轴上的主动轮721、固定于蜗杆上的从动轮722以及缠绕于主动轮721和从动轮722外部的皮带723。主动轮721的周长小于从动轮722的周长,便于对蜗杆的转速进行调节。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电缆从第一毛刷31和第二毛刷32之间穿过并进入到上粉箱2内。上粉箱2内的滑石粉在驱动螺杆6的作用下持续朝向电缆运动,从而使得电缆被覆盖于滑石粉中。外壁上包裹有滑石粉的电缆穿过两个去粉毛刷4,将电缆上多余的滑石粉去除。在电缆运动的同时,从出口22处掉落的滑石粉被收集于回收箱5内,便于回收利用。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