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验台用框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13399发布日期:2020-04-07 22:07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实验台用框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室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实验台用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研发工作的日益重视,实验室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大量实验室投入建设、改造,而且现在全球都在提倡绿色环保理念,在这个大环境下,实验室使用者对实验室家具的组装灵活性、可拆卸性和重复利用率都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传统实验室桌通过常是通过胶水将小块的板材进行粘结而形成大块的板材,而桌面和桌脚之间就需要在实验桌上开设盲孔放置预埋件将二者进行固定连接,胶水中含有大量的甲醛等有害物质,将有损人体健康,不符合环保的要求;而开设盲孔放置预埋件使家具在拼装过程中,需要使用螺丝刀、钳子等工具进行拼接,耗费时间长,在拧螺丝等操作过程中,因零件数量较多,给安装师傅的双手带来伤害,更关键的是,现有的实验桌部件之间的拼接必须经由有经验的专业师傅完成,使用者只能使用拼装好的实验桌,如果因为更换实验室等原因对实验桌进行搬运就会因拆装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减少实验桌的使用寿命。同时使用现成固定形状的实验桌,由于尺寸固定不可变化不能充分利用实验室的有限空间,在需要改变尺寸的场合或需要搬实验室时只能弃之不用,造成资源和经济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稳固,拆装快捷方便,重复利用率高且能充分利用空间和环保的实验台用框架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实验台用框架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台面支架、分别通过连接件沿垂直方向连接在所述台面支架两侧边且相对设置的至少一个左侧支架和至少一个右侧支架,以及沿垂直方向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在所述台面支架后侧边的至少一个背部支架;

所述台面支架、所述左侧支架、所述右侧支架和所述背部支架均包括通过连接件连接的两根横梁和两根立柱,两根所述横梁和两根所述立柱交替连接形成长方形结构;

所述横梁呈长方体结构,包括沿长度方向开设的贯穿所述横梁两端的水平通孔以及开设在所述横梁任一侧面并与所述水平通孔平行的横卡槽;

所述立柱包括沿长度方向开设的贯穿所述立柱两端的竖直通孔以及开设在所述立柱的至少任意两个侧面上并与所述竖直通孔相平行的竖卡槽,所述连接件可将一根所述立柱和至少两根所述横梁相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立柱的竖直通孔沿竖直方向与连接件连接,再通过连接件沿水平面各个方向与横梁各个侧面的水平通孔连接,连接件将台面支架、左侧支架、右侧支架和背部支架中的立柱和横梁从各个方向连接成为一体形成实验台框架坚实稳固,且相对设置的每两个横梁的两个相对侧面的横卡槽相对设置,相对设置的每两个立柱的两个相对侧面的竖卡槽相对设置,横卡槽和竖卡槽中可以卡入与两者尺寸相匹配的承重板进一步提高实验桌的稳固性,且整个实验台的组装无需使用螺丝刀、钳子等工具进行拼接,大大提高了安装效率,另外,台面支架、左侧支架、右侧支架和背部支架和个数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分别设置提高了实验桌尺寸和形状组合的灵活性。

进一步地,所述左侧支架包括首尾依次垂直连接的左上横梁,左前立柱、左下横梁和左后立柱,所述右侧支架包括首尾依次垂直连接的右上横梁,右前立柱、右下横梁和右后立柱,所述台面支架包括所述左上横梁、所述右上横梁以及分别与所述左上横梁和所述右上横梁两端连接的台面前横梁和台面后横梁,所述背部支架包括首尾依次垂直连接的所述左后立柱、所述台面后横梁、所述右后立柱和背部下横梁;

所述左上横梁、所述右上横梁和所述台面前横梁和所述台面后横梁的结构均相同,所述台面前横梁和所述台面后横梁的长度为所述左上横梁长度的一半或一倍;所述左下横梁、右下横梁和背部下横梁中的横卡槽分别与所述左上横梁、右上横梁和台面后横梁中的横卡槽开口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包括呈立方体的基座,连接在所述立方体基座顶面或底面与所述立柱中的所述竖直通孔相匹配的固定块以及分别设于所述基座上至少任两个侧面中心的凸块,所述凸块与所述横梁中的所述水平通孔相卡合,所述连接件为三向连接、四向连接或五向连接。由此,连接件通过固定块卡合在立柱的竖直通孔中并通过侧面中心的凸块卡合在横梁的水平通孔中,从而将立柱和各个侧面的横梁连接在一起,而连接件可以在两个、三个或四个侧面中心设置凸块分别应所述连接件为三向连接、四向连接或五向连接,可以根据实验桌中不同位置来选择相应的连接件。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上于所述凸块和所述固定块之间设有呈正方体结构的卡口,所述卡口开设有位于正方体两个相邻侧面的开口,一个所述开口的方向与所述凸块的延伸方向相同,另一个所述开口与所述固定块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卡口的深度沿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分别与所述横卡槽和所述竖卡槽的深度相同。由此,沿竖卡槽插入承重板后,承重板的两端可以再插入两端连接件的卡口中使立柱、横梁和连接件更紧密地固定在一起。

进一步地,包括两个所述台面支架、分别通过所述连接件沿垂直方向连接在所述台面支架两侧边且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左侧支架和两个所述右侧支架,以及沿垂直方向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在所述台面支架后侧边的一个所述背部支架;两个所述台面支架,两个所述左侧支架和两个所述右侧支架均以所述背部支架所在平面为对称面呈对称设置。由此,两个台面支架,两个左侧支架和两个右侧支架均以背部支架为对称面对称设置形成两个背靠背位的实验台使实验台的结构连接更加稳固并能适用于不同空间尺寸大小的实验室中实验台的布局,充分利用空间。

进一步地,包括两个所述台面支架、分别通过所述连接件沿垂直方向连接在所述台面支架两侧边且相对设置的一个所述左侧支架和两个所述右侧支架,以及沿垂直方向通过所述连接件分别连接在两个所述台面支架后侧边的两个所述背部支架;两个所述台面支架、两个所述背部支架、一个所述左侧支架和一个所述右侧支架均以另一个所述右侧支架所在平面为对称面呈对称设置。由此,两个台面支架,两个背部支架、一个左侧支架、一个右侧支架均以另一个右侧支架所在平面为对称面呈对称设置形成两个横向连接的实验台位使实验台的结构连接更加稳固并能适用于横向尺寸较长的实验室中实验台的布局,充分利用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左侧支架和所述右侧支架之间设有一个加强支架,所述加强支架首尾依次垂直连接的加强上横梁,加强前立柱、加强下横梁和加强后立柱,且所述台面支架中的所述台面前横梁和所述台面后横梁的长度为所述左上横梁长度的一半,所述台面支架包括所述左上横梁、所述右上横梁以及分别与所述左上横梁和所述右上横梁两端连接的两根所述台面前横梁和两根所述台面后横梁。由此,每个实验台中间多了一个加强支架进行支撑,加强支架中再插入承重板进一步加强了实验台的稳固性和承重性,适用于需要放置重量较重设备仪器的实验台。

进一步地,所述立柱、所述横梁和所述连接件中所述基座的四个侧面之间均为弧形倒角连接,所述连接件底面大小与所述立柱的底面大小相等,所述连接件的侧面大小与所述横梁的底面大小相等,由此,弧形倒角用于实验台的转角处能避免使用过程中可能的安全隐患并使实验台的造型更加圆润美观。

进一步地,所述台面支架、所述左侧支架、所述右侧支架和所述台面支架均采用双层铝合金材质,所述连接件采用abs材质通过专用模具注塑形成。由此,铝合金材质可以避免实验台因长时间受实验试剂影响产生的生锈腐蚀,且双层铝合金结构可以保证实验台的承载力又不会像钢结构一样因过重而影响搬运和拆装。

进一步地,所述台面支架、所述左侧支架、所述右侧支架和所述台面支架上经过喷塑处理涂有塑料层。由此,可以在安装时便于拿取同时进一步提高实验台的耐腐蚀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验台用框架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使用连接件分别通过与立柱的竖直通孔和横梁中各个侧面的水平通孔相卡合使台面支架、左侧支架、右侧支架和背部支架连接在一起形成稳固的实验台框架,再沿横卡槽和竖卡槽中可以卡入与两者尺寸相匹配的承重板进一步提高实验桌的稳固性,且整个实验台的组装无需使用螺丝刀、钳子等工具进行拼接,大大提高了安装效率;

2、台面支架、左侧支架、右侧支架和背部支架和个数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分别设置提高了实验桌尺寸和形状组合的灵活性,充分利用了实验室的空间使实验室的实验台布局更加合理,且如需更换实验室可对所有的横梁和立柱进行无损拆卸,重复利率高,延长了实验台的使用寿命,降低了实验室平台搭建的成本,可广泛应用于各高校或企业的实验室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实验台用框架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实验台用框架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实验台用框架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实验台用框架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承重板;2、台面支架;21、台面前横梁;22、台面后横梁;3、左侧支架;31、左上横梁;32、左前立柱;33、左下横梁;34、左后立柱;4、右侧支架;41、右上横梁;42、右前立柱;43、右下横梁;44、右后立柱;5、背部支架;51、背部下横梁;6、连接件;61、基座;62、固定块;63、凸块;64、卡口;7、横梁;71、水平通孔;72、横卡槽;8、立柱;81、竖直通孔;82、竖卡槽;9、加强支架;91、加强上横梁;92、加强前立柱;93、加强下横梁;94、加强后立柱;10、弧形倒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一种实验台用框架结构,包括一个台面支架2、分别通过连接件6沿垂直方向连接在台面支架2两侧边且相对设置的一个左侧支架3和一个右侧支架4,以及沿垂直方向通过连接件6连接在台面支架2后侧边的一个背部支架5;

其中,台面支架2、左侧支架3、右侧支架4和背部支架5均包括通过连接件6连接的两根横梁7和两根立柱8,两根横梁7和两根立柱8交替连接形成长方形结构;横梁7呈长方体结构,包括沿长度方向开设的贯穿横梁7两端的水平通孔71以及开设在横梁7任一侧面并与水平通孔71平行的横卡槽72,横卡槽72和竖卡槽82的深度分别为10mm和15mm,宽度均为16.8mm;立柱8包括沿长度方向开设的贯穿立柱8两端的竖直通孔81以及开设在立柱8任意两个侧面并与竖直通孔81相平行的竖卡槽82,连接件6可将一根立柱8和至少两根横梁7相连接,横梁7的横截面尺寸均为45mm*45mm,立柱8的横截面尺寸均为65mm*65mm,横梁7的长度为50cm或25cm,立柱8的长度为100cm。横梁7和立柱8的长度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其它尺寸。

此外,连接件6包括呈立方体的基座61,连接在基座61顶面或底面与立柱8中的竖直通孔81相匹配的固定块62以及分别设于基座61上至少任两个侧面中心的凸块63,凸块63与横梁7中的水平通孔71相卡合,当基座61上的两个、三个或四个侧面中心设有凸块63时,连接件6分别为三向连接件、四向连接件或五向连接件,基座61上于凸块63和固定块62之间设有呈正方体结构的卡口64,卡口64开设有位于正方体两个相邻侧面的开口,一个开口的方向与凸块63的延伸方向相同,另一个开口与固定块62的延伸方向相同,卡口64的深度沿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分别与横卡槽72和竖卡槽82的深度相同。其中,竖直通孔81和固定块62的横截面尺寸均为32mm*32mm,水平通孔71和凸块63的横截面尺寸均为22mm*22mm。

其中,左侧支架3包括首尾依次通过三向连接件6垂直连接的左上横梁31、左前立柱32、左下横梁33和左后立柱34;右侧支架4包括首尾依次通过三向连接件垂直连接的右上横梁41,右前立柱42、右下横梁43和右后立柱44;台面支架2包括左上横梁31、右上横梁41、以及分别与左上横梁31和右上横梁41两端连接的台面前横梁21和台面后横梁22,背部支架5包括首尾依次垂直连接的左后立柱34、台面后横梁22、右后立柱44和背部下横梁51;

此外,左上横梁31、右上横梁41和台面前横梁21和台面后横梁22的结构均相同,台面前横梁21和台面后横梁22的长度为左上横梁31长度的一倍,左下横梁33、右下横梁43和背部下横梁51中的横卡槽72分别与左上横梁31、右上横梁41和台面后横梁22中的横卡槽72开口相对设置以使承重板1可以牢固地卡合在台面支架2、左侧支架3、右侧支架4和背部支架5中。

其中,立柱8、横梁7和连接件6中基座61的四个侧面之间均为弧形倒角10连接,连接件6底面大小与立柱8的底面大小相等,连接件6的侧面大小与横梁7的底面大小相等。

此外,台面支架2、左侧支架3、右侧支架4和背部支架5均采用双层铝合金材质,连接件6采用abs材质通过专用模具注塑形成。为了使安装时便于拿取同时进一步提高实验台的耐腐蚀性,台面支架2、左侧支架3、右侧支架4和背部支架5上经过喷塑处理涂有塑料层。

组装本实施例的实验台用框架结构时,先依次将左侧支架3、右侧支架4和背部支架5中的四根立柱8和底部的三根横梁7通过连接件6相互连接,再沿四根立柱8相对设置的三组竖卡槽82中插入三个承重板1,然后将四个连接件6分别连接在四根立柱8的顶端,然后将台面支架2的四条横梁7依次插入连接件6的凸块63中使左侧支架3、右侧支架4和背部支架5的顶部连接在一起,最后在台面支架2上安装台面板即得到框架结构实验台。

实施例2

如图5所示,为了加强实施例1中实验台的中部的承重载力,左侧支架3和右侧支架4之间设有一个加强支架9,加强支架9包括首尾通过四向依次经连接件6垂直连接的加强上横梁91,加强前立柱92、加强下横梁93和加强后立柱94,且台面支架2中的台面前横梁21和台面后横梁22的长度为左上横梁31长度的一半,台面支架2包括左上横梁31、右上横梁41以及分别与左上横梁31和右上横梁41两端连接的两根台面前横梁21和两根台面后横梁22。两根台面前横梁21连接在四向连接件的相对的两个侧面的凸块63上,加强前立柱92和加强上横梁91分别连接在四向连接件的固定块62和第三个侧面上。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实施例3

如图6所示的实验台用框架结构,包括两个台面支架2,分别通过连接件6沿垂直方向连接在其中一个台面支架2两侧边且相对设置的一个左侧支架3和一个右侧支架4、垂直连接在另一个台面支架2两侧边且相对设置的另一个左侧支架3和另一个右侧支架4,以及通过连接件6连接在其中一个台面支架2后侧边的背部支架5;两个台面支架2,一个左侧支架3和一个右侧支架4,另一个左侧支架3和另一个右侧支架4均以背部支架5所在平面为对称面呈前后对称设置。

背部支架5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一个左后立柱34、两个台面后横梁22、一个右后立柱44和两个背部下横梁51,两个台面后横梁22、两个加强上横梁91分别连接在台面上的五向连接件的四个侧面的凸块63上,即两个台面后横梁22呈直线连接后与呈直线连接的两个加强上横梁91交叉连接。加强后立柱94的一端通过竖直通孔81固定在台面上的五向连接件的固定块62上,加强后立柱94的另一端通过竖直通孔81固定在底部的五向连接件的固定块62上,底部的五向连接件的四个侧面上的凸块63分别与底部的两个台面后横梁22、底部的两个加强下横梁93连接,其它所有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本实施例提供的实验台用框架结构尤其适用于背靠背位的实验台布局。

实施例4

如图7所示的实验台用框架结构,包括水平方向对称连接的两个台面支架2、分别通过连接件6沿垂直方向连接在左边的台面支架2左侧和连接在右边的台面支架2右侧且相对设置的左侧支架3和右侧支架4,以及沿垂直方向通过连接件6分别连接在左边的台面支架2和右边的台面支架2后侧的左边背部支架5和右边背部支架5;两个台面支架2、两个背部支架5、一个左侧支架3和一个右侧支架4均以与左边台面支架2相连接的另一个右侧支架4所在平面为对称面呈对称设置。其它所有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本实施例中的实验台用框架结构适用于长度方向空间较宽裕的的实验室布局。

本实用新型中,台面前横梁21、台面后横梁22、左上横梁31、左下横梁33、右上横梁41、右下横梁43、背部下横梁51、加强上横梁91和加强下横梁93均呈长方体结构且包括沿长度方向开设的贯穿横梁7两端的水平通孔71以及开设在横梁7任一侧面并与水平通孔71平行的横卡槽72,除了安装时横卡槽72的朝向不一样,其它均与横梁7的结构完全一样,在此不再赘述;左前立柱32、左后立柱34、右前立柱42、右后立柱44、加强前立柱92和加强后立柱94均包括沿长度方向开设的贯穿立柱两端的竖直通孔81以及开设在立柱8的至少任意两个侧面上并与竖直通孔81相平行的竖卡槽82,除了安装时因所在位置不同竖卡槽82的朝向和个数不一样,其它均与立柱8的结构完全一样,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声明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范围内,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容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