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T型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39959发布日期:2020-05-06 23:43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一种T型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滤器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t型过滤器。



背景技术:

t型过滤器被广泛的应用在石油炼制、长输管线、化工、造纸、制药、水利、电力、市政、钢铁等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t型过滤器是除去液体中少量固体颗粒的小型元件,可保护设备的正常工作。流体的杂质被过滤芯阻挡,而清洁的滤液则由过滤器出口排出。当需要清洗时,只要将可拆卸的滤筒取出,处理后重新装入即可,因此,使用维护极为方便。

在现有技术中,过滤芯套设于阀体的过渡腔内,且两侧之间设置有一定的间隙,且其下方由柱状弹簧进行顶靠、支撑。流体进口正对于过滤芯套的侧壁(如图1中所示),因此,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过滤芯套受到侧向冲击力作用而易发生轴线倾斜现象,从而导致部分流体未经过过滤芯套的过滤而直接由流体出口溢出,进而使得t型过滤器的过滤精度满足不了使用要求。因此,亟待技术人员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简单,有效防止过滤芯套发生偏斜,确保过滤精度的t型过滤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涉及了一种t型过滤器,包括阀体、过滤芯、堵头、固定套以及柱状弹簧。其中,在阀体上开设有流体进口、流体出口以及过渡腔。过滤芯内置于过渡腔内,用来隔断流体进口和流体出口。堵头布置于过渡腔的正下方。固定套套设于堵头的外围,且对其进行顶靠。固定套借助于螺纹副旋合于阀体上,且当对其进行旋紧时,使得堵头顶靠于阀体以实现对过渡腔底部的密封,与此同时,柱状弹簧在堵头的顶靠力作用下始终施加一定的弹性力至过滤芯,另外,该t型过滤器还包括防倾件,其亦套设于过渡腔内,且布置于柱状弹簧和过滤芯之间。防倾件和过渡腔之间为过渡配合。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防倾件的顶面上开设有第一沉放凹槽,用来置入过滤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围绕防倾件周缘均设有多个泄流孔,以使得流体流体进入到防倾件正下方的空腔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防倾件和过渡腔侧壁之间的单侧间隙控制在0.1-0.3mm。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防倾件的侧壁上开设有环形凹槽,用来镶嵌润滑石墨。环形凹槽的数量设置为多个,沿着防倾件的轴向进行均布。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过渡腔的底部设置为喇叭口形,相应地,设置于堵头顶端的配合面设置为锥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在堵头的顶面开设有第二沉放凹槽,用来置入柱状弹簧。

相较于传统设计结构的t型过滤器,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防倾件托靠于过滤芯的正下方,且其与阀体的过渡腔之间具有一定的配合关系,从而有效地防止过滤芯相对于过渡腔发生倾斜现象,保证了流体的完全过滤,确保了过滤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t形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t形过滤器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t形过滤器第一种实施方式中防倾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t形过滤器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t形过滤器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t形过滤器第二种实施方式以及第三种实施方式中防倾件的结构示意图

1-阀体;11-流体进口;12-流体出口;13-过渡腔;2-过滤芯;3-堵头;31-配合面;32-第二沉放凹槽;4-固定套;5-柱状弹簧;6-防倾件;61-第一沉放凹槽;62-泄流孔;7-润滑石墨。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t形过滤器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其主要由阀体1、过滤芯2、堵头3、固定套4、柱状弹簧5以及防倾件6等几部分构成,其中,在阀体1上开设有流体进口11、流体出口12以及过渡腔13。流体出口12、流体进口11分别开设于阀体1的左、右侧壁上。过滤芯2内置于过渡腔13内,以便于用来隔断流体进口11和流体出口12。堵头3布置于过渡腔13的正下方。固定套4套设于堵头3的外围,且对其进行顶靠。固定套4借助于螺纹副旋合于阀体1上,且当对其进行旋紧时,使得堵头3顶靠于阀体1以实现对过渡腔13底部的密封,与此同时,柱状弹簧5在堵头3的顶靠力作用下始终施加一定的弹性力至过滤芯,另外,防倾件6亦套设于过渡腔13内,且布置于柱状弹簧5和过滤芯2之间。防倾件6和过渡腔13之间为过渡配合。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防倾件6呈平板状,托靠于过滤芯2的正下方,且其与阀体1的过渡腔13之间具有一定的配合关系,从而有效地防止过滤芯2相对于过渡腔13发生倾斜现象,保证了流体的完全过滤,确保了过滤精度。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当防倾件6与过渡腔13之间单边间隙较大时,其起不到应用的导向作用,不能有效地避免过滤芯2发生倾斜现象。当防倾件6与过渡腔13之间单边间隙过小时,容易出现卡滞现象,使得柱状弹簧5失去应有的作用,且亦发生过度磨损现象。因此,在制造以及装配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防倾件6与过渡腔13侧壁之间的间隙,一般以0.1-0.3mm为宜。

再者,出于确保过渡腔13的密封性方面考虑,还可以将过渡腔13的底部设置为喇叭口形,相应地,设置于堵头3顶端的配合面设置为锥形(如图2中所示)。这样一来,一方面使得堵头3相对于过渡腔13具有尽可能长的配合长度。另一方面,当磨损现象发生时,可以便于通过堵头3相对高度位置的调整确保过渡腔13的密封性。

再者,还可以围绕防倾件6周缘均设有多个泄流孔62(如图3中所示),以使得流体压力进入到防倾件6正下方的空腔内,这样一来,流体压力在防倾件6的下方可以实现自平衡,从而有效地消除了流体压力对柱状弹簧5弹簧力的消减。

另外,还可以在堵头3的顶面开设有第二沉放凹槽32(如图2中所示),用来置入柱状弹簧5。第二沉放凹槽32的存在可以有效地防止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柱状弹簧5相对于堵头3顶面发生侧滑现象,确保柱状弹簧5弹性顶靠力的稳定性。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t形过滤器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其相较于上述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区别点在于:在防倾件6的顶面上开设有第一沉放凹槽61(如图6中所示),用来置入过滤芯2,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过滤芯2相对于防倾件6顶面发生侧滑现象,保证其相对于过渡腔13中心轴向的重合性,确保流体过滤的充分性。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t形过滤器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其相较于上述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区别点在于:在防倾件6的侧壁上开设有环形凹槽,用来镶嵌润滑石墨7。环形凹槽的数量设置为多个,沿着防倾件6的轴向进行均布。这样一来,润滑石墨7的存在可以有效地降低防倾件相对于过渡腔13侧壁的摩擦系数,降低两者的磨损速率,从而确保了配合精度。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