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相增粘转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83441发布日期:2020-06-30 19:43阅读:575来源:国知局
一种固相增粘转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相增粘转鼓,属于聚合物生产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聚酯复合材料是一种价格低廉,具有优良的耐热性,耐化学药品性,电绝缘性和力学强度高的特种工程塑料。众所周知,纤维(如玻纤,碳纤等)加到聚酯里面能大幅度提升其机械性能,如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同时聚酯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还会随着聚酯分子量的提高而进一步提升。然而,高分子量的聚酯不能与纤维良好的结合,导致纤维加到高分子量的聚酯中得不到机械性能更高的复合材料。固相增粘(sspc)工艺的出现解决了这对矛盾。将纤维增强的聚酯复合材料通过sspc工艺进一步提升其分子量,从而得到预期的超高拉伸强度,超高冲击强度等机械性能的复合材料。固相增粘工艺中的关键是需要通过转鼓对其中的聚合物颗粒进行加热升温。传统的转鼓对其内部的聚合物颗粒传热效率低下,导致产品制造能耗高、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稳定性差。

公告号为cn207904296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固相增粘转鼓。该转鼓上面设置了横截面呈半圆形的加热管,从而提高设备的热传导效率。但设备未解决转鼓内部聚合物颗粒之间热传导慢的问题。

公告号为cn106732315a的中国发明专利和公告号cn206355992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转鼓加热搅拌装置。该装置设置了导热油加热盘管沿转鼓内壳的轴向往复折返且收尾相连。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但设备内死角较多,阻碍了转鼓内的聚合物颗粒翻动,且不便于粉尘的清理。

公告号为cn206500087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转鼓搅拌增粘装置。该转鼓内腔沿长度方向设有多道导热油加热板,各导热油加热板的中心设有多个物料通孔。该设备仍然存在死角多,阻碍了转鼓内的聚合物颗粒翻动,且不便于粉尘清理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固相增粘转鼓,本实用新型具有高热传导效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固相增粘转鼓,包括转鼓本体,所述转鼓本体具有前侧面和后侧面,转鼓本体包括同轴的转鼓内壳和转鼓外壳;转鼓本体上设置进料口和出料口,转鼓本体的两侧面分别设置同轴的转动支架;

所述转鼓内壳和转鼓外壳之间形成夹套,夹套内设置螺旋状的导流槽,所述转鼓内壳的内腔设置螺旋状的盘管,盘管出口与导流槽连通,形成双重加热路径。

在上述方案中,导热介质进入盘管后,通过盘管在转鼓内直接对物料进行加热,加热均匀,无死角,不会阻碍转鼓内的物料翻动;导热介质通过盘管后直接进入与盘管出口连接的导流槽,导热介质再次对转鼓进行加热,转鼓对转鼓内的物料同时在进行加热,两种加热方式结合可以大大增强传热效率,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盘管与转鼓本体同轴;盘管与转鼓本体同轴可以使盘管对转鼓内的物料加热更均匀。

进一步的,所述盘管从前侧面延伸至后侧面,盘管出口在后侧面与导流槽连通。

在上述方案中,盘管从前侧面延伸至后侧面,也就是盘管贯穿了转鼓的整个内腔,由此盘管对转鼓内的物料进行加热时,不会存在加热死角,对物料加热更均匀。

进一步的,所述盘管通过盘管的进口和出口固定在转鼓内壳的内腔内。

进一步的,所述盘管为薄壁不锈钢换热管;薄壁不锈钢换热管具有热传导高、易焊接、易加工等特定。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槽从转鼓内壳的前侧面呈螺旋状延伸到转鼓内壳的后侧面;同样这样可以使导热介质对转鼓加热更均匀。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槽为双螺旋状的导流槽,均与盘管出口连通;相比单螺旋状的导流槽,双螺旋状的导流槽对转鼓加热更均匀。

进一步的,所述前侧面的转动支架为导热介质进出端,与转鼓本体通过旋转接头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介质进出端具有外管及设置在外管通道内的内管,所述旋转接头具有中心孔及中心孔周边的导热介质出口。

进一步的,所述内管为导热介质进口管通过旋转接头中心孔与盘管的进口连通,所述外管为导热介质出口管通过旋转接头导热介质出口与导流槽连通。

在上述方案中,导热介质均从一端进出,结构简单,并且能够形成导热介质的一个加热循环,更充分利用导热介质的热能,避免浪费提高加热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转鼓外壳上设置保温层;从而减少导热介质的热能从转鼓外壳散发出去,减少浪费能源。

进一步的,所述保温层为保温涂料或者保温棉等。

进一步的,所述进料口位于转鼓本体靠近前侧面一端,出料口位于转鼓本体靠近后侧面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转鼓本体上还设置人孔;方面对转鼓进行检修维护。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固相增粘转鼓,导热介质从转动支架的内管流入盘管,通过螺旋状的盘管贯穿转鼓内腔,充分对转鼓内的物料进行加热,然后通过盘管出口进入转鼓内壳和转鼓外壳形成的夹套中设置的导流槽,导热介质通过导流槽对转鼓进行加热后,通过与导流槽相连的转动支架的外管流出,形成整个循环。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导流槽制造难度低,更容易制造;通过设置螺旋状的盘管,可以无死角对物料进行加热,加热更充分,加热均匀,热传递高;通过导流槽和盘管的结合,可以更充分利用导热介质热能,节约能源,同时加热更充分更均匀。

附图说明

图1是固相增粘转鼓整体示意图;

图2是固相增粘转鼓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固相增粘转鼓无外壳示意图;

图4是固相增粘转鼓无外壳内壳示意图;

图5是固相增粘转鼓前侧面端内视图;

图6是固相增粘转鼓后侧面端内视图。

图中标记:1-转鼓本体、2-转动支架、3-前侧面、4-后侧面、5-盘管、6-导流槽、7-进料口、8-出料口、9-人孔、11-转鼓外壳、12-转鼓内壳、21-内管、22-外管、23-旋转接头、51-盘管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固相增粘转鼓,包括转鼓本体1,所述转鼓本体1具有前侧面3和后侧面4,转鼓本体1包括同轴的转鼓内壳12和转鼓外壳11,转鼓外壳11上设置保温涂料层;转鼓本体1上设置进料口7、出料口8和人孔9,进料口7位于转鼓本体1靠近前侧面3一端,出料口8位于转鼓本体1靠近后侧面4一端

转鼓本体1的两侧面分别设置同轴的转动支架2,前侧面3的转动支架2为导热介质进出端,与转鼓本体1通过旋转接头23连接;导热介质进出端具有外管22及设置在外管22通道内的内管21,所述旋转接头23具有中心孔及中心孔周边的导热介质出口;内管21为导热介质进口管通过旋转接头23中心孔与盘管5的进口连通,所述外管22为导热介质出口管通过旋转接头23导热介质出口与导流槽6连通。

所述转鼓内壳12和转鼓外壳11之间形成夹套,夹套内设置单螺旋状的导流槽6,导流槽6从转鼓内壳12的前侧面3呈螺旋状延伸到转鼓内壳12的后侧面4。

所述转鼓内壳12的内腔设置与转鼓本体1同轴的螺旋状盘管5,盘管5为薄壁不锈钢换热管,从前侧面3延伸至后侧面4,盘管出口51在后侧面4与导流槽6连通,形成双重加热路径,盘管5通过盘管5的进口和出口固定在转鼓内壳12的内腔内。

在另一实施例中,转鼓外壳11上设置保温棉层,导流槽6为双螺旋状的导流槽6。

综上所述,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固相增粘转鼓,导流槽制造难度低,更容易制造;通过设置螺旋状的盘管,可以无死角对物料进行加热,加热更充分,加热均匀,热传递高;通过导流槽和盘管的结合,可以更充分利用导热介质热能,节约能源,同时加热更充分更均匀。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