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涂胶补液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75879发布日期:2020-07-07 14:04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一种涂胶补液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涂胶领域,特别是一种涂胶补液机构。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胶带、胶布或胶纸等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涂胶或印刷之后的基材进行烘干,以保证印刷层或胶水层不会以液体的形态脱离基材。

然而,烘干这一过程会导致基材内部的水分过低、过于干燥。这样生产出的产品容易发生卷曲和断裂等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涂胶补液机构,能够为烘干后的基材补充液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为解决其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涂胶补液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蓄液件,设置在机架上;补液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机架上,其外周浸入所述蓄液件中,其外周上设置有储液结构;除液件,设置在机架上,能够去除基材上过多的液体;一对紧压辊,设置在所述机架上,两个紧压辊的外周互相抵接并夹紧基材。

上述涂胶补液机构至少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当基材经过机架时,补液件将会运作,并通过储液结构储存蓄液件中的液体,随后将其附着到基材上。除液件则能够将基材上多余的液体除去,从而保证基材上的液体不会过多。补液件将液体运送至基材上,紧压辊将基材进行压紧,从而使得基材充分与附着在其上的液体融合。通过补液件和紧压辊的作用,为基材补充了液体,从而避免基材因缺失水分而导致卷曲或断裂等现象,进而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涂胶补液机构,所述储液结构包括分布在所述补液件外周的网格纹。所述储液结构包括分布在所述补液件外周的网格纹。所述网格纹在所述补液件的表面形成若干个凹位。凹位离开液面时,凹位中的液体将会随着补液件一同运动,最后运动至附着在基材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涂胶补液机构,所述除液件位于所述蓄液件的边缘处,其外周邻近基材。当基材上附着过多的液体时,除液件将会和基材上过多的液体进行接触,并将过多的液体由基材上刮下。由于除液件位于所述蓄液件的边缘处,因此除液件上刮下的液体能够沿着蓄液件的边缘处进入到蓄液件中,达到液体回收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涂胶补液机构,至少一个所述紧压辊的外周具有橡胶层。橡胶层在压紧基材时,将会进行弹力形变,从而使得所述橡胶层和另一紧压辊相抵接时,橡胶层能够将基材柔性压紧在补液件上,避免由于刚性碾压而对基材造成损伤。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涂胶补液机构,所述蓄液件包括第一液体箱和第二液体箱,所述补液件包括第一补液辊和第二补液辊;所述第一补液辊位于所述第一液体箱的上方,所述第二补液辊位于所述第二液体箱的上方。基材运动时,首先会由第一补液辊为其进行液体补充,随后运动至第二补液辊上,并由第二补液辊为其再次液体补充。两次的液体补充,不仅使得基材和液体的充分的进行接触,还确保了基材上的液体不会过早干涸。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涂胶补液机构,所述除液件包括第一除液辊和第二除液辊;所述第一除液辊位于所述第一液体箱的边缘处,所述第二除液辊位于所述第二液体箱的边缘处。两次的液体去除不仅防止了液体过多影响印刷或涂布的质量,还确保了在运输过程中,液体不会滴落以至于对外部造成影响,从而保证了加工时的安全和整洁。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涂胶补液机构,所述第一液体箱的上方还设置有防脱辊,所述防脱辊位于所述第一补液辊的上方。所述防脱辊能够限制基材的位置,使得其不会由第一补液辊的上方脱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涂胶补液机构,所述机架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将基材由所述第一补液辊或所述第二补液辊处引导至两个所述紧压辊之间的引导轴。通过所述引导轴的支撑和导向作用,使得同样长度下的基材所占的相对距离变短,从而节省了加工时所需的空间。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图1的a处的放大图;

图3是根据图2的b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10为机架,20为基材,30为引导轴,40为紧压辊,41为橡胶层,50为补液件,51为第一补液辊,52为第二补液辊,60为除液件,61为第一除液辊,62为第二除液辊,70为蓄液件,71为第一液体箱,72为第二液体箱,80为防脱辊。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一种涂胶补液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0;蓄液件70,设置在机架10上;补液件50,可转动地设置在机架10上,其外周浸入蓄液件70中,其外周上设置有储液结构;除液件60,设置在机架10上,能够去除基材20上过多的液体;一对紧压辊40,设置在机架10上,两个紧压辊40的外周互相抵接并夹紧基材20。当基材20经过机架10时,补液件50将会运作,并通过储液结构储存蓄液件70中的液体,随后将其附着到基材20上。除液件60则能够将基材20上多余的液体除去,从而保证基材20上的液体不会过多。补液件50将液体运送至基材20上,紧压辊40将基材20进行压紧,从而使得基材20充分与附着在其上的液体融合。通过补液件50和紧压辊40的作用,为基材20补充了液体,从而避免基材20因缺失水分而导致卷曲或断裂等现象,进而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优选地,补液件50和蓄液件70的数量相同。相同数量的补液件50和蓄液件70能够进行最大程度的配合,从而使得储液结构的效率得到提高。

优选地,多个补液件50搭配同一蓄液件70使用。此种设置方法能够大幅减少所需使用的蓄液件70的数量,从而减少蓄液件70所占据的空间。

储液结构包括分布在补液件50外周的网格纹。储液结构包括分布在补液件50外周的网格纹。网格纹在补液件50的表面形成若干个凹位。凹位离开液面时,凹位中的液体将会随着补液件50一同运动,最后运动至附着在基材20上。

优选地,补液件50还可以包括一转轴(图中未绘视),补液件50的外周壁设置有多个孔位。孔位能够在离开液面时容纳部分液体,从而促使液体附着至基材20处。

优选地,储液结构包括设置在补液件50外周的海绵层。海绵层运动至蓄液件70内时,将会对液体进行吸收,随后和基材20接触时,则会将液体转移至基材20上。

优选地,参照图2,除液件60位于蓄液件70的边缘处,其外周邻近基材20。当基材20上附着过多的液体时,除液件60将会和基材20上过多的液体进行接触,并将过多的液体由基材20上刮下。由于除液件60位于蓄液件70的边缘处,因此除液件60上刮下的液体能够沿着蓄液件70的边缘处进入到蓄液件70中,达到液体回收的效果。

优选地,参照图3,两个紧压辊40中位于上方的紧压辊40的外周具有橡胶层41。橡胶层41在压紧基材20时,将会进行弹力形变,从而使得橡胶层41和另一紧压辊40相抵接时,基材20被柔性挤压在另一压紧辊40上,避免由于刚性碾压而对基材20造成损伤。

优选地,参照图2,蓄液件70包括第一液体箱71和第二液体箱72,补液件50包括第一补液辊51和第二补液辊52;第一补液辊51位于第一液体箱71的上方,第二补液辊52位于第二液体箱72的上方。基材20运动时,首先会由第一补液辊51为其进行液体补充,随后运动至第二补液辊52上,并由第二补液辊52为其再次液体补充。两次的液体补充,不仅使得基材20和液体的充分的进行接触,还确保了基材20上的液体不会过早干涸。

优选地,蓄液件70也可以是蓄水桶。

优选地,蓄液件70为第一液体箱71,补液件50包括第一补液辊51和第二补液辊52,第一补液辊51和第二补液辊52,分别位于第一液体箱71的两端。此种设置方式减少了需要设置的蓄液件70的数量,因此结构显得更为简单。

优选地,参照图2,除液件60包括第一除液辊61和第二除液辊62;第一除液辊61位于第一液体箱71的边缘处,第二除液辊62位于第二液体箱72的边缘处。两次的液体去除不仅防止了液体过多影响印刷或涂布的质量,还确保了在运输过程中,液体不会滴落以至于对外部造成影响,从而保证了加工时的安全和整洁。

优选地,除液件60仅包括第一除液辊61,第一除液辊61位于第二液体箱72的边缘处。

优选地,参照图2,第一液体箱71的上方还设置有防脱辊80,防脱辊80位于第一补液辊51的上方。防脱辊80能够限制基材20的位置,使得其不会由第一补液辊51的上方脱离。

优选地,除液件60还可以是棉刷(图中未绘视)。棉刷具有棉制的吸液部和连接部。棉制的吸液部能够有效对多余的液体进行吸收。

优选地,参照图2,机架10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将基材20由第一补液辊51或第二补液辊52处引导至两个紧压辊40之间的引导轴30。通过引导轴30的支撑和导向作用,使得同样长度下的基材20所占的相对距离变短,从而节省了加工时所需的空间。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或组合,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