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气耗余热吸附式干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50964发布日期:2020-07-04 01:24阅读:506来源:国知局
零气耗余热吸附式干燥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干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零气耗余热吸附式干燥机。



背景技术:

附图1展示了目前的tsa余热吸附式干燥装置,这种装置包括第一吸附塔(101)、第二吸附塔(102)、阀门(2)、冷却器(3)、汽水分离器(4)及消音器(5)这几个组要部件,这种装置主要存在一个问题,即大概有3%的气体在吸附干燥的过程中会排放到大气环境中,造成极大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零气耗余热吸附式干燥机。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零气耗余热吸附式干燥机,包括第一吸附塔、第二吸附塔、进气管及出气管,所述第一吸附塔及第二吸附塔的出气口各自直接或间接与出气管相接,还包括引流装置,所述引流装置上设置有进气端口、出气端口及侧接端口,所述引流装置的进气端口与进气管相接,所述引流装置的出气端口与第一吸附塔的进气口及第二吸附塔的进气口相接,所述引流装置的侧接端口分别跟第一吸附塔的出气口及第二吸附塔的出气口相接;所述第一吸附塔及第二吸附塔与出气管之间分别设置有阀门,所述第一吸附塔的进气口及第二吸附塔的进气口与引流装置之间分别设置有阀门,所述第一吸附塔的出气口及第二吸附塔的出气口与引流装置之间分别设置有阀门。

引流装置的具体结构在专利cn2018215557596中所示,引流装置在该专利文献中附图标记序号为9,引流装置的进气端口在该专利文献中附图标记序号为901,引流装置的出气端口在该专利文献中附图标记序号为902,侧接端口在该专利文献中附图标记序号为903。因为引流装置的出气端口与进气端口之间会行程一股主气流,会吸附从侧接端口的侧气流,因为在吸附干燥再生的过程中,会有部分气体直接排放到大气中,造成较大的浪费,而本装置通过引流装置的作用,将这部分原来要排放掉的气体接入引流装置的侧接端口,利用引流装置的侧吸特性,将原本要排放掉的气体重新吸入主气流中,进一步利用。

本装置通过通过引流装置的侧吸作用,将原本要排放掉的气体进一步回收利用,确保气体零排放。

可选的,还包括第一冷却器、第二冷却器、第一汽水分离器及第二汽水分离器,所述第一吸附塔的进气口及第二吸附塔的进气口通过管道、所述第一冷却器及所述第一汽水分离器与进气管相接,且所述第一吸附塔的进气口及第二吸附塔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一汽水分离器之间分别设置有阀门;所述第一吸附塔的进气口及第二吸附塔的进气口通过所述第二冷却器及第二汽水分离器与所述引流装置的出气端口相接,所述第一吸附塔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二汽水分离器之间设置有阀门,所述第二吸附塔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二汽水分离器之间设置有阀门。

因为高温气体在降低温度的时候会有水析出,而这些析出的水如果留在第一吸附塔或第二吸附塔内会对第一吸附塔或第二吸附塔造成影响,所以通过外设置第一冷却器、第二冷却器、第一汽水分离器及第二汽水分离器,提前将高温气体冷却降温析出水,并将水分离收集,避免对第一吸附塔及第二吸附塔造成影响。

可选的,还包括直通管,所述直通管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吸附塔的进气口及第二吸附塔的进气口相接,直通管与所述第一吸附塔的进气口之间设置有阀门,直通管与所述第二吸附塔的进气口之间设置有阀门,直通管另一端分别与引流装置及进气管相联通,且所述直通管与进气管之间设置有阀门。

可选的,还包括过渡管,所述过渡管一端与进气管相接,所述过渡管另一端与第一吸附塔的出气口、第二吸附塔的出气口及引流装置的侧接端口相通,所述过渡管上安装有阀门,所述第一吸附塔的出气口与过渡管之间安装有阀门,所述第二吸附塔的出气口与过渡管之间设置有阀门,所述过渡管与引流装置的侧接端口之间设置有阀门。

本装置有多个阀门,为便于清晰第描述各个阀门,对阀门做简要的编号,第一吸附塔的出气口与出气管之间为第一阀门,第二吸附塔的出气口与出气管之间为第二阀门,过渡管上的阀门为第三阀门,过渡管与第一吸附塔出气口之间的为第四阀门,过渡管与第二吸附塔出气口之间的为第五阀门,直通管与第一吸附塔进气口之间的为第六阀门,直通管与第二吸附塔的进气口之间的为第七阀门,第一汽水分离器与第一吸附塔的进气口之间设置有第八阀门,第一汽水分离器与第二吸附塔的进气口之间设置有第九阀门,第二汽水分离器与第一吸附塔的进气口之间的为第十阀门,第二汽水分离器与第二吸附塔的进气口之间的为第十一阀门,直通管与进气管之间的为第十二阀门,过渡管与引流装置进气端口之间的为第十三阀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通过引流装置的侧吸作用,将原本要排放掉的气体进一步回收利用,确保气体零排放。

附图说明:

图1是目前的tsa余热吸附式干燥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零气耗余热吸附式干燥机连接示意简图;

图3是第一吸附塔吸附、第二吸附塔加热再生气流示意图;

图4是第一吸附塔吸附、第二吸附塔吹冷再生气流示意图;

图5是第二吸附塔吸附、第一吸附塔加热再生气流示意图;

图6是第二吸附塔吸附、第一吸附塔吹冷再生气流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为:101、第一吸附塔,102、第二吸附塔,2、阀门,3、冷却器,301、第一冷却器,302、第二冷却器,4、汽水分离器,401、第一汽水分离器,402、第二汽水分离器,5、消声器,601、第一控制阀,602、第二控制阀,603、第三控制阀,604、第四控制阀,605、第五控制阀,606、第六控制阀,607、第七控制阀,608、第八控制阀,609、第九控制阀,6010、第十控制阀,6011、第十一控制阀,6012、第十二控制阀,6013、第十三控制阀,7、进气管,8、出气管,9、过渡管,10、引流装置,11、直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描述。

一种零气耗余热吸附式干燥机,如附图2所示,包括第一吸附塔101、第二吸附塔102、引流装置10、第一冷却器301、第二冷却器302、第一汽水分离器401、第二汽水分离器402、进气管7及出气管8,第一吸附塔101的出气口与出气管8相接,第二吸附塔102的出气口与出气管8相接,第一吸附塔101与出气管8之间设置有第一阀门,第二吸附塔102与出气管8之间设置有第二阀门602,进气管7通过过渡管9分别与第一吸附塔101的出气口及第二吸附塔102的出气口相接,过渡管9上安装有第三阀门603,过渡管9与第一吸附塔101的进气口之间设置有第四阀门604,过渡管9与第二吸附塔102的进气口之间设置有第五阀门605。第一吸附塔101及第二吸附塔102的进气口通过直通管11分别与进气管7相接,进气管7与直通管11之间设置有第十二阀门,直通管11与第一吸附塔101的进气口之间设置有第六阀门606,直通管11与第二吸附塔102的进气口之间设置有第七阀门607,直通管11与进气管7之间设置有第十二阀门6012。第一吸附塔101的进气口及第二吸附塔102的进气口通过第一冷却器301及第一汽水分离器401与进气管7相接,第一吸附塔101的进气口与第一汽水分离器401之间设置有第八阀门608,第二吸附塔102的进气口与第一汽水分离器401之间设置有第九阀门609。引流装置10的进气端口与第十二阀门6012相接,引流装置10的出气端口上接有第二冷却器302及第二汽水分离器402,第二汽水分离器402与第一吸附塔101的进气口之间设置有第十阀门6010,第二汽水分离器402与第二吸附塔102的进气口之间设置有第十一阀门6011。第十三阀门6013一端与引流装置10的侧接端口相接,第十三阀门6013的另一端与第四阀门604、第五阀门605及第三阀门603相接。

结合附图3、附图4、附图5及附图6对本装置的工作步骤进行进一步描述。

如图3所示:第一吸附塔101吸附,第二吸附塔102高温再生;高温的压缩空气从进气端进入流经第三阀门603、第五阀门605进入第二吸附塔102,加热第二吸附塔102内的饱和的吸附剂,使吸附剂加热脱水,并由高温空气带走脱出的水分,然后流经第七阀门607进入引流装置10,然后进入第二冷却器302,高温空气进行降温凝水,然后进入第二汽水分离器402进行气水分离,液态的水由第二汽水分离器402排出,压缩空气经由第十阀门6010进入第一吸附塔101内进行深层吸附除水,然后成品气经由第一阀门601进入后端,供客户使用。

如图4所示:第一吸附塔101吸附,第二吸附塔102吹冷再生;高温的压缩空气从进气端进入一部高温气体(为了下面区分定义为a股气流)经过第十二阀门6012进入引流装置10,一部分高温气体(为了下面区分定义为b股气流)经过第一冷却器301,进行降温凝水,然后进入第一汽水分离器401进行气水分离,液态的水由第一汽水分离器401排出,然后b气体经过第九阀门609进入102-第二吸附塔102,给吸附剂进行降温,然后经由v5、第十三阀门6013进入引流装置10,汇合a股气流,进入第二冷却器302,高温空气进行降温凝水,然后进入第二汽水分离器402进行气水分离,液态的水由第二汽水分离器402排出,压缩空气经由第十阀门6010进入第一吸附塔101内进行深层吸附除水,然后成品气经由第一阀门601进入后端,供客户使用。

如图5所示:第二吸附塔102吸附,第一吸附塔101高温再生;高温的压缩空气从进气端进入流经v3、第四阀门604进入第一吸附塔101,加热第一吸附塔101内的饱和的吸附剂,使吸附剂加热脱水,并由高温空气带走脱出的水分,然后流经第六阀门606进入引流装置10,然后进入第二冷却器302,高温空气进行降温凝水,然后进入第二汽水分离器402进行气水分离,液态的水由第二汽水分离器402排出,压缩空气经由第十一阀门6011进入第二吸附塔102内进行深层吸附除水,然后成品气经由第二阀门602进入后端,供客户使用。

如图6所示:第二吸附塔102吸附,第一吸附塔101吹冷再生;高温的压缩空气从进气端进入一部高温气体(为了下面区分定义为a股气流)经过第十二阀门6012进入引流装置10,一部分高温气体(为了下面区分定义为b股气流)经过第一冷却器301,进行降温凝水,然后进入第一汽水分离器401进行气水分离,液态的水由第一汽水分离器401排出,然后b气体经过第八阀门607进入102-第二吸附塔102,给吸附剂进行降温,然后经由v4、第十三阀门6013进入引流装置10,汇合a股气流,进入第二冷却器302,高温空气进行降温凝水,然后进入第二汽水分离器402进行气水分离,液态的水由第二汽水分离器402排出,压缩空气经由第十一阀门6011进入第一吸附塔101内进行深层吸附除水,然后成品气经由第二阀门602进入后端,供客户使用。

需要对附图3、附图4、附图5及附图6进行说明的,附图中处于阴影状态的阀门是表示阀门处于关闭状态,而未处于阴影状的阀门表示开启状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即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