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自滤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66264发布日期:2020-08-07 18:37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自滤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自滤罐。



背景技术:

生活污水处理是一项保护水质环境的重要任务,生活污水必须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去。

现有的污水处理过程中,药剂和污水混合后,直接通入过滤池进行过滤,过滤池结构简单,污水在过滤池内静置沉淀过滤滤渣后再排出,滤渣沉积在过滤池底部;再次通入污水时,过滤池底部的滤渣被冲刷与污水混合,使得实际使用过程中过滤池在静止时不能通入污水,且需要及时请过滤池底部的滤渣,工序繁琐效率低下,且过滤效果较差,无法较好地将滤渣和清水相分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内部设有多个污水处理腔体对污水中颗粒物杂质进行多次过滤,工作过程中能将颗粒物杂质自动分离,工作高效、处理效果好的污水处理自滤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自滤罐,用于分离污水中的颗粒物,所述自滤罐内设有污水上浮腔和位于污水上浮腔下方且与污水上浮腔相互隔离的污泥液暂存腔,所述污水上浮腔上方设有清液流出通道,清液流出通道和污水上浮腔之间设有过滤结构;

所述污水上浮腔内设有沉淀筒,污水上浮腔腔体下部设有进水通道;所述沉淀筒筒体上部设有开口使得污水上浮腔内污水中的颗粒物能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开口落入沉淀筒内,沉淀筒通过若干沉淀通道与污泥液暂存腔连通,所述污泥液暂存腔腔体上部通过清液上浮通道与污水上浮腔腔体上部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结构上方设有清液腔,清液流出通道安装在清液腔之上。

进一步地,所述开口的轮廓呈漏斗形。

进一步地,所述沉淀通道为设置在开口下方沉淀筒筒壁上的管道使得沉淀筒内的污水中的颗粒物能沿着沉淀通道进入污泥液暂存腔。

进一步地,所述沉淀通道与沉淀筒的底部相连通,沉淀通道下端延伸到污泥液暂存腔腔体内下部。

进一步地,所述污水上浮腔内设有下沉阻挡板,下沉阻挡板位于过滤结构下方,下沉阻挡板上开设有污水流通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污水流通通道为一组设于下沉阻挡板上的通孔,所述通孔位于开口上方使得流经通孔的污水内的颗粒物能在重力作用下下落到开口内。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开口中部的正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自滤罐底部设有排污通道和支腿,污泥液暂存腔腔体底部和排污通道相连通。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自滤罐内设有污水上浮腔、污泥液暂存腔,污水上浮腔内设有沉淀筒结构,污水上浮腔上方设有过滤结构,污水沿污水上浮腔底部进水通道进入污水上浮腔后能沿着沉淀筒四周向上运动,污水中的絮凝杂质在过滤结构下方形成一定厚度的自滤层以过滤污水中的颗粒物,经过滤后的污水沿着清液流出通道排出;同时由于污水沿着沉淀筒四周向上运动,沉淀筒正上方的水流流速小于沉淀筒四周上方的水流流速,上浮污水携带的颗粒物向上运动,抵达自滤层下方时在重力作用下下落,由于沉淀筒上方流速较小,颗粒物下沉过程中逐渐向中部的沉淀筒靠近,颗粒物落入沉淀筒之中并沿着沉淀通道进入污泥液暂存腔内沉淀分层;本实用新型自滤罐能将污水精细过滤,并能自动隔离污泥,工作高效、处理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沉淀筒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污水处理循环原理图;

附图标记:

1-污水上浮腔,1a-下沉阻挡板,2-污泥液暂存腔,3-沉淀筒,3a-沉淀通道,3b-开口,4-清液上浮通道,5-排污通道,6-进水通道,7-过滤结构,8-清液腔,9-上盖,10-清液流出通道,11-支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描述,但该描述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自滤罐,自滤罐内设有污水上浮腔1,污水上浮腔1腔体底部设有进水通道6以通入与药剂混合后的污水,进水通道6上设有阀门,污水上浮腔1下方设有污泥液暂存腔2,污泥液暂存腔2为自滤罐最底层腔体且与污水上浮腔1通过自身腔体上壁相隔离,所述自滤罐底部设有排污通道5和支腿11,污泥液暂存腔2腔体底部和排污通道5相连通,同样排污通道5上也设有阀门。

所述污水上浮腔1上方设有清液流出通道10,清液流出通道10和污水上浮腔1之间设有过滤结构7,过滤结构7主要过滤污水上浮腔1内上浮的颗粒物和絮凝杂质,结构上采用过滤细网,因此过滤结构7在污水上浮腔1上方的自滤罐罐体内隔出一层清液腔8,清液腔8上层为自滤罐罐体的上盖9,清液流出通道10安装在清液腔8上的上盖9之上。

如图2所示,所述污水上浮腔1内安装有一组沉淀筒3,沉淀筒3筒体上部设有开口3b以与污水上浮腔1连通,为增大沉淀筒3对污水上浮腔1内下沉颗粒物杂质的接收效果,所述沉淀筒3腔体上部的开口3b轮廓呈漏斗形,污水上浮腔1内污水中的颗粒物能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开口3b落入沉淀筒3内。

沉淀筒3通过若干位于开口3b下方的沉淀通道3a与污泥液暂存腔2连通,即沉淀通道3a为设置在沉淀筒3腔体底部的3根管道,所述沉淀通道3a的下端延伸到污泥液暂存腔2腔体内下部,进入沉淀筒3内的颗粒物杂质能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沉淀通道3a进入污泥液暂存腔2之中,落入污泥液暂存腔2内的颗粒物沉入污泥液暂存腔2底部,因而污泥液暂存腔2内污水分层,污泥液暂存腔2内上层为滤清液,下层为由颗粒物和污水组成的淤泥。

当污水沿着污水上浮腔1底部的进水通道6进入污水上浮腔1内后向上运动,污水中和药剂混合的杂质形成絮凝结构,絮凝结构在过滤结构7下方堆积形成一定厚度的自滤层以过滤颗粒物,经自滤层和过滤结构7过滤后的清液能进入清液腔8并沿着清液流出通道10排出。

如图1所示,所述污泥液暂存腔2腔体上部通过两组清液上浮通道4与污水上浮腔1腔体上部相连通,污泥液暂存腔2内上层滤清液能沿着清液上浮通道4进入污水上浮腔1上方,经自滤层的过滤后沿着清液流出通道10排出。

所述污水上浮腔1内设有下沉阻挡板1a,下沉阻挡板1a位于过滤结构7下方,污水上浮腔1内的絮凝杂质上浮时在过滤结构7下方形成自滤层,下沉阻挡板1a的作用在于对由絮凝杂质形成的自滤层的形成提供保护作用,防止絮凝杂质下沉;下沉阻挡板1a上开设有污水流通通道为一组设于下沉阻挡板1a上的通孔,在本实施例中,该通孔位于开口3b的正上方使得流经通孔的污水内的颗粒物能在重力作用下下落到开口3b内。

图3所示为该自滤罐内污水流通示意图,经药剂混合后的污水经吸水泵沿着进水通道6泵入污水上浮腔1内,沉淀筒3设置在污水上浮腔1内部,由于进水通道6设置在污水上浮腔1底部,污水进入污水上浮腔1后会沿沉淀筒3四周由下向上运动,由于沉淀筒3四周污水流速大于沉淀筒3正上方的污水流速,沉淀筒3四周的污水上浮腔1内的颗粒物杂质总能被新通入的污水卷起,当颗粒物杂质上浮到一定程度沿着下沉阻挡板1a中的通孔接触自滤层被挡回,由于沉淀筒3正上方的污水流速较低,下沉颗粒物杂质在重力作用下下落的同时向流速较缓和的沉淀筒3上方靠近并最终进入通孔正下方的的开口3b之内。

颗粒物进入沉淀筒3后沿着沉淀通道3a进入污泥液暂存腔2内沉淀,并沉入污泥液暂存腔2腔体底部形成淤泥,可以定期打开排污通道5上的阀门将污泥排出,同时整个污水上浮腔1、污泥液暂存腔2和沉淀筒3均被水体填充,各腔体之间由于连通会形成一定水压,污泥液暂存腔2内静止后上层的清液在水压作用下沿着清液上浮通道4自动上浮到自滤层过滤并通过过滤结构7后沿着清液流出通道10排出。

整个自滤罐结构采用污水上浮腔1配合自滤层对污水进行过滤处理,同时利用沉淀筒3连接污泥液暂存腔2对下沉的污泥杂质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清水可沿着清液上浮通道4上浮排出,整个自滤罐采用污水循环处理,工作高效、处理效果好。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针对较佳实施例的描述较为详细,并不能因此而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做出替换或变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请求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