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排气功能的过滤组件和用于过滤组件的管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64012发布日期:2020-10-28 12:11阅读:63来源:国知局
具有排气功能的过滤组件和用于过滤组件的管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属于净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具有排气功能的过滤组件和用于过滤组件的管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提高,净水器走进了越来越多的家庭。净水器也叫净水机、净水设备,其主要用来对水质进行深度过滤和净化,将水中的有害物质和多余的矿物质过滤掉,仅保留水中对人体有益的成分。

由于净水器上的滤芯属于消耗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更换,否则将会影响净水器的过滤效果,进而影响用户的健康。现在滤芯寿命和换芯成本成为了消费者和厂家共同的痛点,随着大通量净水器时代的到来,复合滤芯,长效滤芯、便捷换芯也应运而生。为了节约厨房空间,家用净水器普遍放置于厨下,换芯时需要用户将净水器移出橱柜,很麻烦。为此近年来众多厂家推出了可水平(横向)安装、使用的横置滤芯,以解决换芯不变的问题。

但现有的横置滤芯存在排气困难的问题,容易导致滤芯困气、憋气的问题,进而导致滤芯位于顶部的部分无法与水接触或者接触效果较差,致使滤芯的顶部部分无法得到充分利用,滤芯利用率较低。为了保证净水器的过滤效果,经常以牺牲滤芯寿命的方式来换取换芯便利。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可横向安装的净水器的滤芯存在困气、憋气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具有排气功能的过滤组件,该过滤组件可横向安装并且用于过滤水,包括滤瓶和安装到前述滤瓶内的滤芯,前述过滤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前述滤瓶与前述滤芯之间的螺旋筋,前述螺旋筋沿着前述滤芯的轴向螺旋延伸,前述滤瓶和前述滤芯中的至少一个与前述螺旋筋之间形成有螺旋通道。

可选地,前述螺旋筋至少围绕前述滤芯一圈;和/或,前述过滤组件包括多条等间距分布的前述螺旋筋。

可选地,前述过滤组件还包括用于支撑前述螺旋筋的管体,前述管体设置在前述螺旋筋的内侧并且与前述螺旋筋固定连接或一体制成;前述螺旋筋的外侧端与前述滤瓶的内周面相抵,使得前述螺旋筋、前述管体和前述滤瓶共同围成前述螺旋通道。

可选地,前述管体的内周面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限位筋,前述限位筋与前述滤芯的外周面相抵,使得前述管体与前述滤芯之间形成间隙。

可选地,前述管体的外周面沿径向设置有用于与前述滤瓶的内周面进行定位的凸筋,前述凸筋用于限制前述管体在前述滤瓶内的径向移动。

可选地,前述管体的第一端沿轴向设置有第一定位槽,前述滤芯包括滤芯本体和滤芯端盖,前述滤芯端盖上设置有与前述第一定位槽相匹配的第一定位筋,前述第一定位筋与前述第一定位槽插接到一起;前述管体的第二端沿轴向或径向设置有第二定位槽,前述滤瓶包括瓶体和瓶盖,前述瓶体的底壁上设置有与前述第二定位槽相匹配的第二定位筋,前述第二定位筋与前述第二定位槽插接到一起;使得前述管体被前述第一定位筋和前述第二定位筋沿轴向和径向限制在前述滤瓶内。

可选地,前述管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透水孔;前述滤瓶的一端上形成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前述滤芯内设置有与前述出水口连通的出水管,前述出水管沿前述滤芯的轴向延伸设置,前述出水管的轴向长度小于前述滤芯的轴向长度,且前述出水管的外壁紧贴于前述滤芯的内壁。

可选地,前述螺旋筋与前述滤瓶固定连接或一体制成;或者,前述过滤组件还包括套设在前述螺旋筋外侧的套管,前述套管的外侧面与前述滤瓶的内侧面相抵。

此外,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用于过滤组件的管组件,该过滤组件用于过滤水,包括滤瓶和安装到前述滤瓶内的滤芯,前述管组件能够沿径向设置在前述滤瓶和前述滤芯之间,前述管组件包括管体和设置在前述管体外侧的螺旋筋;前述管组件通过前述螺旋筋与前述滤瓶的内周面相抵,并因此使前述管体、前述滤瓶和前述螺旋筋共同围成螺旋通道。

可选地,前述螺旋筋至少能够围绕前述滤芯一圈;和/或,前述管组件包括多条等间距分布的前述螺旋筋;和/或,前述管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前述管体内侧的限位筋,前述管组件通过前述限位筋与前述滤芯的外周面相抵;和/或,前述管体上设置有多个透水孔;和/或,前述管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定位槽,前述管组件通过前述定位槽固定到前述滤瓶内。

基于前文的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公开的餐具洗涤设备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在滤瓶与滤芯之间设置螺旋筋,并且使螺旋筋沿着滤芯的轴向螺旋延伸,使得滤瓶和滤芯中的至少一个与螺旋筋之间能够形成有螺旋通道。由于螺旋通道能够围绕滤芯,所以螺旋通道的至少一部分能够位于滤芯的顶部,从而使自来水在螺旋通道的导流下能够流经滤芯的顶部,从而将滤芯顶部的空气排出,避免了滤芯的顶部在过滤组件工作时顶部存在憋气的情形,进而使得滤芯的每一部分都可以与自来水均匀地接触,从而提高了滤芯的利用率,并因此延长了滤芯的使用寿命。

其中,滤瓶与滤芯之间形成有环形空间,螺旋筋位于该环形空间中,使得该螺旋通道也形成在该环形空间中,所以滤芯的顶部也可以认为是该环形空间的顶部。

2、通过使螺旋筋至少围绕滤芯一圈,能够确保滤芯在水平安装时周向上无论以何种角度都可以保证滤芯的顶部具有螺旋通道,从而保证滤芯顶部的空气能够被排空。进一步,通过将螺旋筋设置为多个,使得螺旋通道也为多个,使得水流能够环绕整个滤芯运动一周,将滤芯顶部空间的空气全部排空;同时还能够使水流以最短时间流过滤芯的外表面和/或滤瓶的内表面,对滤芯的外表面和/或滤瓶的内表面积聚的污垢进行冲刷。

3、通过在螺旋筋的内侧设置用于支撑螺旋筋的管体,并使螺旋筋的外侧端与滤瓶的内周面相抵,使得螺旋筋、管体和滤瓶共同围成前述的螺旋通道。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公开的过滤组件在沿水平方向安装好的状态下,滤芯与滤瓶之间的环形空间的最高位置更加靠近滤瓶,因此通过使螺旋通道与滤瓶的内壁接触,能够使螺旋通道引导水流将环形空间最高位置处的空气全部排空,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水流与滤芯充分接触。进一步,还方便了螺旋筋的固定和安装,节约了生产成本。

4、通过在管体的内周面设置沿轴向延伸的限位筋,并使限位筋与滤芯的外周面相抵,使得管体与滤芯之间形成间隙,从而允许水流能够从管体与滤芯之间流过,使得滤芯的外表面能够充分地接触到水流,对水流进行过滤。进一步,“使限位筋与滤芯的外周面相抵”的技术手段相对于“使管体与滤芯的外周面相抵”的技术手段更容易实现,具体体现在安装阻力更小,而且安装过程中也不容易损坏滤芯。

5、通过在管体的外周面上设置用于与滤瓶的内周面进行定位的凸筋,在过滤组件安装的过程中能够防止滤瓶内的管体晃动。

6、通过在管体的第一端沿轴向设置有第一定位槽,在管体的第二端沿轴向或径向设置有第二定位槽,在滤芯端盖上设置与第一定位槽相匹配的第一定位筋,在瓶体的底壁上设置与第二定位槽相匹配的第二定位筋,并使第一定位筋与第一定位槽插接到一起,使第二定位筋与第二定位槽插接到一起,使得管体被第一定位筋和第二定位筋沿轴向和径向限制在滤瓶内。并且,该插接的方式还方便了操作人员的安装和拆卸操作。

7、通过在管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透水孔,使得从滤水组件的进水口进入到螺旋通道内的水流,能够通过该多个透水孔进入到管体与滤芯之间的环形缝隙之间。通过在滤芯内靠近滤水组件进水口的位置处设置出水管,使得从进水口进入到螺旋通道内的水流能够沿着螺旋通道均匀地分散到滤芯的表面,从而被滤芯均匀地过滤掉,而不会被滤芯靠近出水口的部分集中过滤掉。使滤芯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8、通过使螺旋筋与滤瓶固定连接或一体制成,简化了过滤组件的安装。具体是,减少了单独安装螺旋筋的工序。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公开的部分实施例,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第一实施例中过滤组件的第一剖视图;

图2是本公开第一实施例中滤芯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第一实施例中滤瓶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第一实施例中管组件的轴侧视图;

图5是本公开第一实施例中过滤组件的第二剖视图的轴侧视图;

图6是图5中a部的放大图;

图7是图5中b部的放大图;

图8是图1中过滤组件工作时的内部水流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第二实施例中过滤组件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公开第二实施例中滤芯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第二实施例中滤瓶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第一实施例中管组件的轴侧视图;

图13是图9中过滤组件工作时的内部水流示意图;

图14是本公开第三实施例中过滤组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滤芯;11、滤芯本体;12、第一滤芯端盖;121、第一定位筋;13、第

二滤芯端盖;14、出水管;

2、滤瓶;21、瓶体;211、第二定位筋;22、瓶盖;221、进水口;222、出水口;223、废水口;23、提手;

3、管组件;31、管体;311、第一定位槽;312、第二定位槽;313、透水孔;32、螺旋筋;33、限位筋;34、凸筋;

4、螺旋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下文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公开的全部实施例,该一部分实施例旨在用于解释本公开的技术原理,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基于本公开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其它所有实施例,仍应落入到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顶部”“底部”、“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中: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具有排气功能的过滤组件包括滤芯1、滤瓶2和管组件3。其中,滤芯1以固定的方式安装到滤瓶2内,管组件3以固定的方式安装到滤芯1与滤瓶2之间,并且管组件3与滤瓶2之间形成有沿滤瓶2的轴向延伸的螺旋通道4。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的滤芯组件被水平安装好的状态下,滤瓶2内的水流会在螺旋通道4的限制下,绕着滤芯1螺旋前进,从而能够将滤芯1顶部的空气排走,使水流填充满滤芯1与滤瓶2之间的空间(具体是填充满螺旋通道4的所有空间)。因此,本实施例的过滤组件能够将其内的空气排空,避免了出现憋气的现象,从而保证了滤芯1的使用率。

进一步,虽然图中并未示出,但是在本实施例中,螺旋通道4为四条,并且每一条螺旋通道4都能够围绕滤芯1一圈。换句话说,每一条螺旋通道4的螺旋圈数都是一圈,以便每一条螺旋通道4在滤芯组件被水平安装好的状态下都具有一部分位于滤芯1的顶部,进而使水流沿着螺旋通道4将滤芯1与滤瓶2之间的顶部的空气排出。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滤芯1是ro膜过滤滤芯(反渗透膜过滤滤芯),其主要包括滤芯本体11和第一滤芯端盖12。其中,滤芯本体11用于对自来水进行过滤,将含矿物质较高的自来水过滤成含矿物质较低的自来水或纯净水。滤芯本体11的进水口(图中未示出)位于图2中滤芯本体11的下端,滤芯本体11的出水口(图中未标示)位于图2中滤芯本体11的上端。第一滤芯端盖12与图2中滤芯本体11的上端连接到一起。进一步,第一滤芯端盖12上设置有与滤芯本体11的出水口相对应的出水口(图中未标示)。再进一步,第一滤芯端盖12还能够与滤瓶2相连接,从而将滤芯1固定到滤瓶2中。

继续参阅图2,第一滤芯端盖12的圆周面上设置有多个等间距分布的第一定位筋121,该多个第一定位筋121用于固定管组件3。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将该多个第一定位筋121设置在第一滤芯端盖12上任意可行的位置,例如设置在第一滤芯端盖12靠近滤芯本体11的轴向端上。进一步,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需要,将多个第一定位筋121设置成非等间距分布的形式。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滤瓶2主要包括瓶体21和瓶盖22。其中,瓶体21是一个单端开口的桶形结构,并且瓶体21用于容纳滤芯1和管组件3。瓶体21的底壁的内侧设置有多个等间距分布的第二定位筋211(如图7所示)。该第二定位筋211用于固定管组件3,从而与滤芯1上的第一定位筋121共同将管组件3固定到瓶体21内。进一步,瓶盖22与瓶体21固定连接到一起,该固定连接可以是任意可行的方式,例如螺纹连接、卡接、螺钉连接、焊接、旋熔等。瓶盖22上设置有进水口221、出水口222和废水口223。其中,进水口221用于将外界的自来水引入到滤芯1与滤瓶2之间,具体是引入到螺旋通道4内;出水口222与第一滤芯端盖12上的出水口对准,用于将过滤好的自来水引入到外界。废水口223用于将清洗滤芯1产生的废水引入到外界。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管组件3包括管体31、螺旋筋32、限位筋33和凸筋34。其中,螺旋筋32为四个并且等间距地设置在管体31的外侧,使得管组件3通过螺旋筋32与瓶体21的内壁抵接到一起,进而使得螺旋筋32、管体31和瓶体21共同围成前述的螺旋通道4。进一步,限位筋33为多个并且沿管体31的周向等间距地分布在管体31的内侧,优选地,每一个限位筋33都沿着管体31的轴向延伸,换句话说,每一个限位筋33分别与管体31的轴线平行。使得管组件3通过限位筋33与滤芯本体11的外周面抵接到一起,从而使得管体31与滤芯本体11之间形成有允许水流通过的间隙。再进一步,凸筋34设置在管体31的外周面的顶部,在管组件3插入到瓶体21内之后,凸筋34能够与瓶体21的内周面相抵,从而防止管组件3在瓶体21内晃动。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为了实现前文所说的“螺旋通道4围绕滤芯本体11至少一圈”,螺旋筋32需要设置成围绕滤芯本体11至少一圈。

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将螺旋筋32设置成其它任意可行的数量和分布形式,例如将螺旋筋32设置成三个、五个、六个等。进一步,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需要,将多个限位筋33设置成不平行于管体31轴线的形式,以及将多个限位筋33设置成非等间距分布的形式。再进一步,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需要,在凸筋34能够防止管组件3于瓶体21内晃动的情况下,将凸筋34设置在管体31的外周面其它任意可行位置上,例如,管体31的中部、中上部或者中下部,或者在管体31的外周面上沿轴向设置多个凸筋34。

继续参阅图4,管体31的第一端沿轴向设置有第一定位槽311,管体31的第二端沿径向设置有第二定位槽312。其中,该第一定位槽311与图2中第一滤芯端盖12上的第一定位筋121相匹配并且能够插接到一起,该第二定位槽312与图7设置在瓶体21底部的第二定位筋211相匹配并且能够插接到一起。

如图5至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的过滤组件组装好的状态下,滤瓶2、管组件3和滤芯1由外至内依次设置。

在组装的过程中:先将滤芯本体11和第一滤芯端盖12组装到一起,然后将滤芯本体11插入到管体31中,使滤芯本体11与管体31内的限位筋33抵接到一起。同时,使管体31上的第一定位槽311与第一滤芯端盖12上的第一定位筋121插接到一起。随后,将组装到一起的滤芯1和管组件3插入到瓶体21中,并使管体31上的第二定位槽312与瓶体21底部的第二定位筋211插接到一起,此时管组件3的凸筋34能够与瓶体21的内周面相抵,从而能够限制管组件3在瓶体21内的径向移动,防止管组件3在瓶体21内晃动。最后再将瓶盖22安装到瓶体21上即可完成过滤组件的组装。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对上述组装步骤做适当调整,这种组装步骤的调整并未偏离本实施例的技术原理,因此仍应落入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施例的滤芯组件的拆卸过程与上述组装过程正好相反,所以此处不再做过多说明。

如图5至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的过滤组件组装好的状态下,滤芯本体11的出水口、第一滤芯端盖12的出水口和瓶盖22上的出水口222对准。并且滤芯本体11的出水口(具体是形成有出水口的出水接头)与瓶盖22之间通过密封圈密封连接到一起,第一滤芯端盖12与瓶盖22之间也通过密封圈密封连接到一起,使得滤芯本体11、第一滤芯端盖12与瓶盖22之间形成有一个密封的环形腔,该环形腔与瓶盖22上的废水口223连通。同时,上述的双密封结构还能够防止滤芯1外侧的自来水从滤芯本体11与第一滤芯端盖12的连接处进入到滤芯1的内侧,污染过滤好的自来水;同时防止滤芯1内侧的自来水从滤芯本体11与第一滤芯端盖12的连接处进入到滤芯1的外侧。进一步,管组件3的螺旋筋32与瓶体21的内周面相抵,并因此使管体31、螺旋筋32和瓶体21共同围成螺旋通道4。管组件3的限位筋33与滤芯本体11的外周面相抵,并因此使管体31的内周面与滤芯本体11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以方便管组件3与滤芯1之间的安装。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由于螺旋筋32与瓶体21之间存在较小的缝隙也不会对螺旋通道4的使用性能带来太大的影响,所以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使螺旋筋32与瓶体21的内周面间隙配合。

下面结合图8来对本实施例的过滤组件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在此之前需要说明的是,图8中所示的上下方向为过滤组件使用过程中的水平方向,图8中所示的左右方向为过滤组件使用过程中的竖直方向。

如图8所示,当过滤组件接通了自来水时,自来水从进水口221进入到四条螺旋通道4中,然后沿着螺旋通道4的延伸方向,绕着滤芯1流动一周,将螺旋通道4内的空气(包括每一条螺旋通道4顶部的空气)全部排挤到了图8中滤芯本体11的底部。在水流的迫使下,空气从滤芯本体11的底部进入到滤芯本体11中,并最终穿过滤芯本体11进入到滤芯本体11内的空腔(图中未标示)中,再从图8中滤芯本体11的顶部流动到出水口222处并流向外界。与前述流程相同的,自来水和空气一样都是按照图8所示箭头的方向流动、过滤。进一步,当滤芯1需要清洗时,打开废水口223,使冲洗过滤芯本体11的自来水从废水口223流出。

基于前文的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在滤芯1与滤瓶2之间设置螺旋通道4,使得自来水能够在螺旋通道4内环绕着滤芯4水平的轴线流动,将滤芯1顶部的空气排空,避免了因滤芯1顶部存在空气,而导致滤芯1竖直方向上的顶部不能被自来水填充满,起不到过滤的作用。因此,本实施例的过滤组件能够充分利用滤芯,提高了滤芯的使用率,进而延长了滤芯的使用寿命。

在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中:

如图9至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滤芯1的结构、滤瓶2的结构、管组件3的结构和过滤的原理不同。具体如下:

如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滤芯1是复合滤芯,并且其与第一实施例的滤芯1相比,不仅包括滤芯本体11和第一滤芯端盖12,还包括第二滤芯端盖13和出水管14。其中,第二滤芯端盖13与第一滤芯端盖12相对应,安装在图10中滤芯本体11的下端,并且第二滤芯端盖13也设置有用于固定管体11的限位筋。并且,本实施例第二滤芯端盖13上的限位筋替代了第一实施例中滤瓶21内底部的第二限位筋211。进一步,出水管14靠近滤芯1的出水口,并且出水管14插入到滤芯本体11中。从图10中不难看出,出水管14的轴向长度小于滤芯本体11的轴向长度,优选地,出水管14的轴向长度与滤芯本体11的轴向长度的比值为【0.5,0.75】。从图9中不难看出,出水管14的外壁紧贴于滤芯本体11的内壁,以使滤芯本体11的该部分过滤出来的水必须沿着出水管14向图9中的下方流动到没有出水管14的部分,避免自来水从进水口进入到螺旋通道4之后,就被滤芯本体11靠近进水口的部分快速过滤掉,而导致图8中滤芯本体11下侧的部分并未与自来水充分接触,降低滤芯本体11的利用率。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能够阻碍自来水从对应于出水管14的滤芯本体11的部分流向滤芯本体11内的空腔(其能够容纳出水管14,图中并未标示)的前提下,也可以使出水管14与滤芯本体11的内壁之间保留较小的间隙。例如,0.5mm、1mm、1.5mm等。

如图9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滤瓶2相对于第一实施例中的滤瓶2,省去了瓶体21的内底部的第二定位筋211,该第二定位筋211的功能被本实施例中第二滤芯端盖13上的定位筋(图中未标示)所替代。从图9中不难看出,本实施例的滤瓶2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滤瓶2相同的是,瓶体21的内底部都设置有用于对滤芯1的端部进行径向限位的限位部(图中未标示)。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管组件3与第一实施例的管组件3相比,管体31上的第二限位槽312沿着管体31的轴向设置,并且管体31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透水孔313,该透水孔313用于使螺旋通道4内的自来水流动到管体31与滤芯本体11的缝隙中。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过滤组件在工作时,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自来水穿过管体31上的透水孔313之后,通过滤芯本体11的外周面渗入到滤芯本体11内。滤芯本体11上与出水管14对应的部分过滤的自来水不会直接流出到滤芯本体11内部的空腔中,而是沿着出水管14的延伸方向流动到滤芯本体11上没有对应出水管14部分,再流向滤芯本体11内部的空腔。

同样地,图13中所示的上下方向为过滤组件使用过程中的水平方向,图13中所示的左右方向为过滤组件使用过程中的竖直方向。

基于上文的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过滤组件不仅能够将滤瓶2内的空气全部排空,而且还能够通过出水管14和具有透水孔313的管体31的组合避免自来水被滤芯本体11靠近进水口的部分快速过滤掉,而导致图8中滤芯本体11下侧的部分并未与自来水充分接触,降低滤芯本体11的利用率。

在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中:

如图14所示,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三实施例省去了管组件3,而是在滤瓶2的瓶体21的内周面上设置了多条螺旋筋32。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瓶体21与螺旋筋32之间可以固定连接(例如焊接、胶结、插接等),也可以一体制成。

在本公开的第四实施例中:

虽然图中并未示出,但是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螺旋筋32设置在了管体31的内侧,限位筋33设置在了管体31的外侧。并且,管组件3通过限位筋33与瓶体21的内周面抵接到一起,管组件3通过螺旋筋32与滤芯本体11相接触或者使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相应地,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省去管组件3上的第一定位槽311、第二定位槽312和凸筋34。

作为前述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中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变形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将螺旋水道4和螺旋筋32设置为一个,只是会增加加工困难和水流阻力。

作为前述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的一个变形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省去管组件3上的限位筋33,使管组件3被滤芯端盖和瓶体21所固定。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需要,省去管组件3上的凸筋34。

至此,已经结合前文的多个实施例描述了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这些具体实施例。在不偏离本公开技术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拆分和组合,也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凡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和/或技术原理之内所做的任何更改、等同替换、改进等都将落入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