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层交叉式酸雾吸收过滤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97714发布日期:2020-06-23 18:57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环保领域,涉及一种酸雾吸收材料,具体涉及一种多层交叉式酸雾吸收过滤球。



背景技术:

酸雾,通常是指雾状的酸类物质。在空气中酸雾的颗粒很小,比水雾的颗粒要小,比烟的湿度要高,粒径为0.1-10μm,是介于烟气与水雾之间的物质,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其中包括硫酸、硝酸、盐酸等无机酸和甲酸、乙酸、丙酸等有机酸所形成的酸雾。

酸雾主要产生于化工、电子、冶金、电镀、纺织(化纤)、机械制造等行业的用酸过程中,如制酸、酸洗、电镀、电解、酸蓄电池充电等。酸雾的形成机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酸液表面蒸发,酸分子进入空气,与空气中的水分凝并而形成雾滴;另一种是酸溶液内有化学反应,形成气泡上浮到液面后爆破,将液滴带出。另外,伴随酸雾排放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有呈分子态的酸性气态污染物如so2和nox等的排放,所以其排放过程和排放物成分比较复杂。

现有技术主要通过大型酸雾净化装置将化成产生的酸雾吸入管道,然后通过喷淋、中和处理。由于净化装置不能完全罩住产生酸雾的部位,因此现有设备无法将产生的酸雾无残留收集,残余酸雾往往会弥漫在生产车间,给日常工作环境带来污染。目前采用的酸雾吸收材料一般以玻璃球或塑料球为内芯,以丙烯酸为薄膜层,形成球形颗粒;该酸雾吸附材料吸收效果一般,往往造成酸雾泄露,难以满足目前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层交叉式酸雾吸收过滤球,解决了现有酸雾吸收材料效果不好,稳定性差的问题,利用多孔有机硅树脂作为框架结构,控制聚丙烯酸钠的膨胀度,同时利用聚丙烯酸钠填满多孔有机硅树脂内,形成稳定的液膜,达到良好的吸收效果。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层交叉式酸雾吸收过滤球,包括外覆层、中间层和内核层,所述外覆层采用多孔有机硅树脂材料,所述中间层采用聚丙烯酸钠材料,且中间层中含有聚丙烯酸,所述内核层采用聚丙烯酸钠与海泡石的混合物,所述中间层的聚丙烯酸钠与内核层的聚丙烯酸钠成一体状。

所述聚丙烯酸和聚丙烯酸钠的质量比为1:7-10。

所述聚丙烯酸钠与内核层中的海泡石的质量比为10:1-2。

所述多层交叉式酸雾吸收过滤球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聚丙烯酸钠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加入至蒸馏水中搅拌形成稳定的粘稠液,然后加入至模具中加热固化3-6h,形成球状颗粒,所述聚丙烯酸钠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比为5-7:1,所述聚丙烯酸钠在蒸馏水中的浓度为100-120g/l,搅拌速度为1000-2000r/min,所述加热固化的温度为120-130℃;

步骤2,将海泡石粉末加入至乙醇水溶液中低温超声分散,形成分散液,然后采用注射器将分散液缓慢注入至球状颗粒正中心,采用无水乙醇清洗,烘干得到内核还有海泡石的多孔球状颗粒;所述海泡石粉末在乙醇水溶液中的浓度为10-40g/l,乙醇水溶液的乙醇的质量浓度为85-95%,所述低温超声分散的温度为5-10℃,超声频率为40-60khz;所述缓慢注入的速度为1-3ml/min,注入的分散液中的海泡石质量是球状颗粒中聚丙烯酸钠质量的10-20%,烘干温度为110-120℃;

步骤3,在多孔球状颗粒喷洒蒸馏水形成薄层液膜,静置10-20min后,将聚丙烯酸醇液喷洒在液膜表面,静置渗透20-40min后梯度烘干形成双层微球颗粒;所述蒸馏水的喷洒量为0.3-0.5g/cm2,所述聚丙烯酸醇液为饱和聚丙烯酸乙醇溶液,且所述聚丙烯酸的加入量和聚丙烯酸钠的质量比为1:7-10,所述梯度烘干采用二梯度烘干体系,第一梯度的温度为80-90℃,时间为30-50min,第二梯度的温度为110-130℃,时间为60-80min;

步骤4,在双层微球颗粒表面喷洒蒸馏水形成液膜,常温静置1-2min后将乙醚悬浊液均匀喷洒在液膜表面,恒温烘干,得到多层交叉式酸雾吸收过滤球;所述蒸馏水的喷洒量为0.1-0.2g/cm2,所述乙醚悬浊液均匀喷洒量为5-10ml/cm2,所述乙醚悬浊液为加有氯化铵的二氯二甲基硅烷乙醚溶解液,二氯二甲基硅烷在乙醚中的浓度为40-50g/l,氯化铵的加入量是二氯二甲基硅烷质量的5-10%,恒温烘干的温度为120-140℃。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发明具备以下优点:

1.本发明解决了现有酸雾吸收材料效果不好,稳定性差的问题,利用多孔有机硅树脂作为框架结构,控制聚丙烯酸钠的膨胀度,同时利用聚丙烯酸钠填满多孔有机硅树脂内,形成稳定的液膜,达到良好的吸收效果。

2.本发明利用海泡石与聚丙烯酸本身的溶解特性与聚丙烯酸钠的溶解差异,形成乙醇过滤体系,并且聚丙烯酸钠自身的分子限位效果确保海泡石与聚丙烯酸的空间受限,不仅满足过滤的需求,同时防止海泡石与聚丙烯酸的流失。

3.本发明利用氯化铵本身的不溶性与发泡性,在多孔有机硅树脂的缩聚过程中形成细密微孔结构,有利于液体的流通,便于聚丙烯酸钠膨胀微孔内,同时也细密微孔结构能够起到良好的过滤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但不对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做任何限定。

一种多层交叉式酸雾吸收过滤球,包括外覆层、中间层和内核层,所述外覆层采用多孔有机硅树脂材料,所述中间层采用聚丙烯酸钠材料,且中间层中含有聚丙烯酸,所述内核层采用聚丙烯酸钠与海泡石的混合物,所述中间层的聚丙烯酸钠与内核层的聚丙烯酸钠成一体状。

所述聚丙烯酸和聚丙烯酸钠的质量比为1:7-10。

所述聚丙烯酸钠与内核层中的海泡石的质量比为10:1-2。

多孔有机硅树脂材料本身的立体网状硅氧结构,能够起到良好的支撑效果,达到良好的框架形成结构,同时,其本身的网状立体结构能够保持液体的流通,防止大颗粒杂质进入至中间层,大颗粒的进入造成聚丙烯酸类材料的膨胀受限,严重的话,会造成中间层的堵塞,导致过滤球逐步丧失酸雾吸收特性,甚至完全丧失该功能;多孔结构的有机硅树脂,能够利用其多孔结构对酸雾进行初步过滤,杜绝大颗粒的进入,形成初步的筛选式过滤。

中间层采用聚丙烯酸类材料,基于聚丙烯酸类材料本身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吸水后的聚丙烯酸类材料会形成一定的膨胀,在外层的立体硅氧结构的限制下,聚丙烯酸类材料会在中间层形成稳定的液膜结构,能够在吸收酸雾过程中形成水膜吸收酸分子,达到去除酸雾的效果,同时,聚丙烯酸钠的ph在6-9之间,在一定情况下能够形成碱性状态,达到高效吸收酸分子的目的;采用聚丙烯酸钠和聚丙烯酸的混合物作为中间层,首先利用聚丙烯酸和聚丙烯酸钠在水中的溶解特性能能够依然保持吸水膨胀,达到水膜吸收酸雾的效果;其次,聚丙烯酸本身在乙醇中形成溶解,故此,能够形成一定的流通性,聚丙烯酸夹杂在不溶解的聚丙烯酸钠中,收到聚丙烯酸钠的限制,只能形成原位膨胀,无法实现溶解,能够形成类似于微孔流通的结构,达到过滤乙醇溶液的效果。

内核层采用海泡石与聚丙烯酸钠的混合物,海泡石在吸水情况下会形成纤维网状结构,并且结构发生软化,此时的聚丙烯酸钠吸水膨胀,将内核层中的海泡石进行挤压,从而内核层的结构为以聚丙烯酸钠为主的多层网状液膜结构,该结构能够确保内核层也具备良好的酸雾吸收能力;当过滤乙酸溶液时,聚丙烯酸钠为不溶物,此时的溶剂将海泡石软化形成纤维网状结构,形成类似的微孔结构,达到过滤的效果。

所述多层交叉式酸雾吸收过滤球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聚丙烯酸钠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加入至蒸馏水中搅拌形成稳定的粘稠液,然后加入至模具中加热固化3-6h,形成球状颗粒,所述聚丙烯酸钠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比为5-7:1,所述聚丙烯酸钠在蒸馏水中的浓度为100-120g/l,搅拌速度为1000-2000r/min,所述加热固化的温度为120-130℃;聚丙烯酸钠加入至蒸馏水中,能够粘稠透明的胶体物,聚乙烯吡咯烷酮本身溶于水,能够与聚丙烯酸钠共存,并均匀分散至聚丙烯酸钠内,形成共溶解的胶体;将粘稠液加入至模具中固化,形成固定的结构,同时,固化过程中不断加热,且加热温度在120-130℃之间,能够保证作为溶剂的蒸馏水转化为水蒸气,此时的固化过程中,聚丙烯酸钠中的水分子不断去除,由原来的溶解状态逐步转化为膨胀状态,随着加热的进行,蒸馏水不断减少,最终形成聚丙烯酸钠颗粒,而聚乙烯吡咯烷酮本身溶解在水中,随着蒸馏水的不断减少而逐渐从溶剂中析出,最终形成聚乙烯吡咯烷酮颗粒,同时聚乙烯吡咯烷酮均匀分散在聚丙烯酸钠颗粒内,因此,随着聚丙烯酸钠的固化过程中,聚乙烯吡咯烷酮均匀分散住在聚丙烯酸钠颗粒中;

步骤2,将海泡石粉末加入至乙醇水溶液中低温超声分散,形成分散液,然后采用注射器将分散液缓慢注入至球状颗粒正中心,采用无水乙醇清洗,烘干得到内核还有海泡石的多孔球状颗粒;所述海泡石粉末在乙醇水溶液中的浓度为10-40g/l,乙醇水溶液的乙醇的质量浓度为85-95%,所述低温超声分散的温度为5-10℃,超声频率为40-60khz;所述缓慢注入的速度为1-3ml/min,注入的分散液中的海泡石质量是球状颗粒中聚丙烯酸钠质量的10-20%,烘干温度为110-120℃;海泡石粉末在水和乙醇中均能够形成良好的分散效果,同时海泡石能够在水中快速变柔软,形成网状纤维结构,在低温超声条件下,超声能够加快海泡石粉末在水和乙醇中的分散,低温能够控制超声的过程产生的热量,有效的解决了该热量造成的乙醇挥发问题,因此,海泡石粉末在乙醇水溶液形成均一的分散液;通过注射器将分散液缓慢注入至球状颗粒正中心,分散液中的蒸馏水能够将正中心的聚丙烯酸钠膨胀化,增加了内壁间隙,并且夹杂的聚乙烯吡咯烷酮溶解在水和乙醇中,此时的海泡石处于均匀分散的网状柔性纤维结构,能够均匀分散至间隙中,但是,乙醇不溶解聚丙烯酸钠,造成聚丙烯酸钠膨胀受限,以此带来了海泡石活动范围的受限,因此,海泡石仅能固化在聚丙烯酸钠内核处,形成海泡石与聚丙烯酸钠结合的内核层;聚丙烯酸钠中夹杂的聚乙烯吡咯烷酮溶解在乙醇和水中,随着聚乙烯吡咯烷酮的不断溶解,形成细密的微孔结构,同时内部液压高于外部压力,从而液体沿着聚乙烯吡络烷酮所在的位置向外施加压力;乙醇的清洗以浸泡为主,能够对表层的聚乙烯吡咯烷酮形成良好的溶解,内部压力与外部溶解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将聚乙烯吡咯烷酮完全清理,同时乙醇本身与水的互溶性,能够造成内部聚丙烯酸钠的水分子急剧减少,带来结构上的收紧固化,实现海泡石的内部结构固化,同时外部的聚乙烯吡咯烷酮去除带来的微孔结构依然保持,形成表面细微多孔结构;

步骤3,在多孔球状颗粒喷洒蒸馏水形成薄层液膜,静置10-20min后,将聚丙烯酸醇液喷洒在液膜表面,静置渗透20-40min后梯度烘干形成双层微球颗粒;所述蒸馏水的喷洒量为0.3-0.5g/cm2,所述聚丙烯酸醇液为饱和聚丙烯酸乙醇溶液,且所述聚丙烯酸的加入量和聚丙烯酸钠的质量比为1:7-10,所述梯度烘干采用二梯度烘干体系,第一梯度的温度为80-90℃,时间为30-50min,第二梯度的温度为110-130℃,时间为60-80min;多孔球状颗粒表面喷洒蒸馏水并形成薄层液膜,蒸馏水形成的液膜在静置过程中被聚丙烯酸钠吸收,并在表面形成膨胀结构,将多孔的空隙收缩的同时聚丙烯酸钠本身形成网状多孔结构,大大增加了分子内间隙,此时将聚丙烯酸醇液喷洒在多孔球状颗粒表面时,聚丙烯酸本身在水中的溶解性快速进入至聚丙烯酸钠的缝隙,达到渗透性分散,故此,表层形成聚丙烯酸与聚丙烯酸钠交叉的多孔结构,并且聚丙烯酸渗透过程中带有的乙醇分子能够将聚丙烯酸钠结构固化,形成暂时温度的空隙结构,聚丙烯酸在表面的完全渗透;二梯度烘干体系是基于乙醇与蒸馏水的不同蒸发温度,形成先乙醇后蒸馏水的蒸发效果,防止因100℃以上的烘干温度时,乙醇和水同步蒸发,表面蒸馏水散失带来聚丙烯酸钠的收紧,从而无法将内部聚丙烯酸钠分子间的乙醇和蒸馏水排除,造成多孔球状颗粒虚大,不利于后续处理;

步骤4,在双层微球颗粒表面喷洒蒸馏水形成液膜,常温静置1-2min后将乙醚悬浊液均匀喷洒在液膜表面,恒温烘干,得到多层交叉式酸雾吸收过滤球;所述蒸馏水的喷洒量为0.1-0.2g/cm2,所述乙醚悬浊液均匀喷洒量为5-10ml/cm2,所述乙醚悬浊液为加有氯化铵的二氯二甲基硅烷乙醚溶解液,二氯二甲基硅烷在乙醚中的浓度为40-50g/l,氯化铵的加入量是二氯二甲基硅烷质量的5-10%,恒温烘干的温度为120-140℃;双层微球颗粒表面的蒸馏水能够形成液膜,同时形成表面的膨胀化,提升聚丙烯酸和聚丙烯酸钠的结构分子间距,形成带水液膜;乙醚悬浊液利用二氯二甲基硅烷在无水乙醚中溶解性,形成乙醚溶解液,同时,氯化铵不溶于乙醚,能够形成分散均匀的悬浊体系;将乙醚悬浊液喷洒在液膜表面时,液膜表面的水分子将二氯二甲基硅烷水解形成氢氧基结构,同时氯化铵部分向内渗透,溶解在液膜内,在后续蒸干过程中,氯化铵遇热分解形成氯化氢和氨气,快速排出过滤球内,蒸馏水与乙醚均受热蒸发,同时二氯二甲基硅烷的氢氧基结构遇热发生反应,形成立体的多孔结构,形成结构稳固的外覆层。

实施例1

一种多层交叉式酸雾吸收过滤球,包括外覆层、中间层和内核层,所述外覆层采用多孔有机硅树脂材料,所述中间层采用聚丙烯酸钠材料,且中间层中含有聚丙烯酸,所述内核层采用聚丙烯酸钠与海泡石的混合物,所述中间层的聚丙烯酸钠与内核层的聚丙烯酸钠成一体状。

所述多层交叉式酸雾吸收过滤球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聚丙烯酸钠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加入至蒸馏水中搅拌形成稳定的粘稠液,然后加入至模具中加热固化3h,形成球状颗粒,所述聚丙烯酸钠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比为5:1,所述聚丙烯酸钠在蒸馏水中的浓度为100g/l,搅拌速度为1000r/min,所述加热固化的温度为120℃;

步骤2,将海泡石粉末加入至乙醇水溶液中低温超声分散,形成分散液,然后采用注射器将分散液缓慢注入至球状颗粒正中心,采用无水乙醇清洗,烘干得到内核还有海泡石的多孔球状颗粒;所述海泡石粉末在乙醇水溶液中的浓度为10g/l,乙醇水溶液的乙醇的质量浓度为85%,所述低温超声分散的温度为5℃,超声频率为40khz;所述缓慢注入的速度为1ml/min,注入的分散液中的海泡石质量是球状颗粒中聚丙烯酸钠质量的10%,烘干温度为110℃;

步骤3,在多孔球状颗粒喷洒蒸馏水形成薄层液膜,静置10min后,将聚丙烯酸醇液喷洒在液膜表面,静置渗透20min后梯度烘干形成双层微球颗粒;所述蒸馏水的喷洒量为0.3g/cm2,所述聚丙烯酸醇液为饱和聚丙烯酸乙醇溶液,且所述聚丙烯酸的加入量和聚丙烯酸钠的质量比为1:7,所述梯度烘干采用二梯度烘干体系,第一梯度的温度为80℃,时间为30min,第二梯度的温度为110℃,时间为60min;

步骤4,在双层微球颗粒表面喷洒蒸馏水形成液膜,常温静置1min后将乙醚悬浊液均匀喷洒在液膜表面,恒温烘干,得到多层交叉式酸雾吸收过滤球;所述蒸馏水的喷洒量为0.1g/cm2,所述乙醚悬浊液均匀喷洒量为5ml/cm2,所述乙醚悬浊液为加有氯化铵的二氯二甲基硅烷乙醚溶解液,二氯二甲基硅烷在乙醚中的浓度为40g/l,氯化铵的加入量是二氯二甲基硅烷质量的5%,恒温烘干的温度为120℃。

实施例2

一种多层交叉式酸雾吸收过滤球,包括外覆层、中间层和内核层,所述外覆层采用多孔有机硅树脂材料,所述中间层采用聚丙烯酸钠材料,且中间层中含有聚丙烯酸,所述内核层采用聚丙烯酸钠与海泡石的混合物,所述中间层的聚丙烯酸钠与内核层的聚丙烯酸钠成一体状。

所述多层交叉式酸雾吸收过滤球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聚丙烯酸钠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加入至蒸馏水中搅拌形成稳定的粘稠液,然后加入至模具中加热固化6h,形成球状颗粒,所述聚丙烯酸钠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比为7:1,所述聚丙烯酸钠在蒸馏水中的浓度为120g/l,搅拌速度为2000r/min,所述加热固化的温度为130℃;

步骤2,将海泡石粉末加入至乙醇水溶液中低温超声分散,形成分散液,然后采用注射器将分散液缓慢注入至球状颗粒正中心,采用无水乙醇清洗,烘干得到内核还有海泡石的多孔球状颗粒;所述海泡石粉末在乙醇水溶液中的浓度为40g/l,乙醇水溶液的乙醇的质量浓度为95%,所述低温超声分散的温度为10℃,超声频率为60khz;所述缓慢注入的速度为3ml/min,注入的分散液中的海泡石质量是球状颗粒中聚丙烯酸钠质量的20%,烘干温度为120℃;

步骤3,在多孔球状颗粒喷洒蒸馏水形成薄层液膜,静置20min后,将聚丙烯酸醇液喷洒在液膜表面,静置渗透40min后梯度烘干形成双层微球颗粒;所述蒸馏水的喷洒量为0.5g/cm2,所述聚丙烯酸醇液为饱和聚丙烯酸乙醇溶液,且所述聚丙烯酸的加入量和聚丙烯酸钠的质量比为1:10,所述梯度烘干采用二梯度烘干体系,第一梯度的温度为90℃,时间为50min,第二梯度的温度为130℃,时间为80min;

步骤4,在双层微球颗粒表面喷洒蒸馏水形成液膜,常温静置2min后将乙醚悬浊液均匀喷洒在液膜表面,恒温烘干,得到多层交叉式酸雾吸收过滤球;所述蒸馏水的喷洒量为0.2g/cm2,所述乙醚悬浊液均匀喷洒量为10ml/cm2,所述乙醚悬浊液为加有氯化铵的二氯二甲基硅烷乙醚溶解液,二氯二甲基硅烷在乙醚中的浓度为50g/l,氯化铵的加入量是二氯二甲基硅烷质量的10%,恒温烘干的温度为140℃。

实施例3

一种多层交叉式酸雾吸收过滤球,包括外覆层、中间层和内核层,所述外覆层采用多孔有机硅树脂材料,所述中间层采用聚丙烯酸钠材料,且中间层中含有聚丙烯酸,所述内核层采用聚丙烯酸钠与海泡石的混合物,所述中间层的聚丙烯酸钠与内核层的聚丙烯酸钠成一体状。

所述多层交叉式酸雾吸收过滤球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聚丙烯酸钠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加入至蒸馏水中搅拌形成稳定的粘稠液,然后加入至模具中加热固化4h,形成球状颗粒,所述聚丙烯酸钠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比为6:1,所述聚丙烯酸钠在蒸馏水中的浓度为110g/l,搅拌速度为1500r/min,所述加热固化的温度为125℃;

步骤2,将海泡石粉末加入至乙醇水溶液中低温超声分散,形成分散液,然后采用注射器将分散液缓慢注入至球状颗粒正中心,采用无水乙醇清洗,烘干得到内核还有海泡石的多孔球状颗粒;所述海泡石粉末在乙醇水溶液中的浓度为30g/l,乙醇水溶液的乙醇的质量浓度为90%,所述低温超声分散的温度为8℃,超声频率为50khz;所述缓慢注入的速度为2ml/min,注入的分散液中的海泡石质量是球状颗粒中聚丙烯酸钠质量的15%,烘干温度为115℃;

步骤3,在多孔球状颗粒喷洒蒸馏水形成薄层液膜,静置15min后,将聚丙烯酸醇液喷洒在液膜表面,静置渗透30min后梯度烘干形成双层微球颗粒;所述蒸馏水的喷洒量为0.4g/cm2,所述聚丙烯酸醇液为饱和聚丙烯酸乙醇溶液,且所述聚丙烯酸的加入量和聚丙烯酸钠的质量比为1:9,所述梯度烘干采用二梯度烘干体系,第一梯度的温度为85℃,时间为40min,第二梯度的温度为120℃,时间为70min;

步骤4,在双层微球颗粒表面喷洒蒸馏水形成液膜,常温静置2min后将乙醚悬浊液均匀喷洒在液膜表面,恒温烘干,得到多层交叉式酸雾吸收过滤球;所述蒸馏水的喷洒量为0.2g/cm2,所述乙醚悬浊液均匀喷洒量为8ml/cm2,所述乙醚悬浊液为加有氯化铵的二氯二甲基硅烷乙醚溶解液,二氯二甲基硅烷在乙醚中的浓度为45g/l,氯化铵的加入量是二氯二甲基硅烷质量的8%,恒温烘干的温度为130℃。

性能检测

对比例采用纯聚丙烯酸盐聚合物。

性能检测方法:将实施例1-3的产品分别平铺在平板框内形成厚度为30cm吸收腔,然后将湿度为40%,氯化氢为20%的混合空气通入,检测通入前后的氯化氢含量。

过滤效果

将实施例1-3的产品分别平铺在平板框内形成厚度为30cm吸收过滤板,然后将乙醇悬浊液通入,检测通入前后的甲基纤维素含量。乙醇悬浊液为甲基纤维素含量为15g/l的乙醇液。采用产品过滤后的甲基纤维素基本不存在,对比例在聚丙烯酸盐不溶于乙醇的情况下,无法实现过滤。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解决了现有酸雾吸收材料效果不好,稳定性差的问题,利用多孔有机硅树脂作为框架结构,控制聚丙烯酸钠的膨胀度,同时利用聚丙烯酸钠填满多孔有机硅树脂内,形成稳定的液膜,达到良好的吸收效果。

2.本发明利用海泡石与聚丙烯酸本身的溶解特性与聚丙烯酸钠的溶解差异,形成乙醇过滤体系,并且聚丙烯酸钠自身的分子限位效果确保海泡石与聚丙烯酸的空间受限,不仅满足过滤的需求,同时防止海泡石与聚丙烯酸的流失。

3.本发明利用氯化铵本身的不溶性与发泡性,在多孔有机硅树脂的缩聚过程中形成细密微孔结构,有利于液体的流通,便于聚丙烯酸钠膨胀微孔内,同时也细密微孔结构能够起到良好的过滤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发明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受限于本发明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