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塔除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74781发布日期:2021-07-23 14:24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吸收塔除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脱硫,尤其涉及了吸收塔除雾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行业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推进和深化,非电行业已经成为目前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相比煤电行业,非电行业对我国污染排放贡献越来越大。非电行业,很多锅炉出口烟气含尘浓度较高,除尘器改造时没有空间可供增加电场,脱硫装置脱除烟尘的效率不高,难以实现超低排放。随着国家对大气污染治理越来越严格,许多小排放量的企业在二氧化硫脱除方面也加大了力度。在湿法脱硫,吸收塔在运行过程中,易产生粒径为10--60微米的“雾”,“雾”的成分主要是含有硫酸、硫酸盐、二氧化硫等的微小水溶液滴,这就容易造成风机、热交换器及烟道的玷污和严重腐蚀,因此,湿法脱硫工艺上对吸收设备提出除雾的要求,被净化的气体在离开吸收塔之前要除雾,而在脱硫塔中,除雾这一步骤都依靠除雾器完成。除雾器除雾的原理主要是利用改变气体的流向,气体流向改变时,气体中的“雾”由于惯性的作用会碰撞叶片的表面,从而吸附在叶片上。但是一般的除雾器容易出现堵塞的问题。

中国专利号为cn205760159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脱硫塔用除雾器,其包括多块折流板、固定板条和卡板条,折流板包括第一折流板叶和第二折流板叶,第一折流板叶形成一个具有朝上开口的第一凹槽和朝下开口的第二凹槽,前一个第一折流板叶的第二凹槽插入后一个第一折流板叶的第一凹槽内,第二折流板叶一端与第一折流板叶的第二凹槽端固定连接,固定板条上通过第一凹槽的凸面固定若干折流板,折流板的顶端设有卡板条,固定板条和卡板条的两端都固定在吸收塔的内壁上,在气流流过时,先经过两次180°的转弯,再经过两次90°转弯,气流角度改变比较大,转弯次数比较多,除雾效果好,另外由于折流板的一端高于另一端,喷淋管冲刷时的水流能够从较低的一段流出,因此能较好的解决堵塞的问题。但是,该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中,相邻折流板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不可调节的,不能根据烟气量调节除雾折流板的距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吸收塔除雾装置折流板之间的距离不可调,适应性差等缺点,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折流板之间的距离可调,适用性好的吸收塔除雾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吸收塔除雾装置,包括折流板和固定板,还包括固定件,折流板的两端均通过固定件与固定板固定连接,固定件包括移动板和固定杆,移动板远离固定板的一侧开设有安装槽,固定杆的一端插接在安装槽内并通过安装槽与移动板滑动配合,安装槽内还安装有弹簧,弹簧的一端与安装槽的槽底固连,弹簧的另一端与固定杆的端部固连,固定板上均匀开设有与移动板配合的插接槽,当弹簧处于伸展状态时,移动板插接在插接槽内,当移动板的端部与固定板抵触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固定杆的另一端连接有夹持板,夹持板上开设有用于夹持折流板的夹持槽。固定件结构简单,移动板通过弹簧与固定板实现弹性插接,从而实现相邻折流板的距离调节,适用性好。

作为优选,安装槽内设置有用于套设弹簧的限位杆,固定杆上开设有与限位杆配合的限位槽,限位杆的端部插接在限位槽内。限位杆与限位槽配合巧妙,能够加强移动板与固定杆之间的连接强度,还能防止弹簧晃动。

作为优选,安装槽的开口处还设置有第一限位环,固定杆的端部设置有与第一限位环配合的第二限位环,第一限位环的内径小于第二限位环的外径并大于固定杆的直径,固定杆穿过第一限位环插接在安装槽内,当弹簧处于伸展状态状态时,第一限位环与第二限位环抵触,当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时,第一限位环远离第二限位环。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配合巧妙,第一限位环与第二限位环抵触,能够对移动板的行程进行限位,防止移动板脱离固定杆。

作为优选,折流板包括v形板,v形板的两端均连接有连接板,夹持板夹持在连接板上。v形板的除雾效果好。

作为优选,固定板上还开设有滑槽,滑槽的长度方向与固定板的长度方向相同,滑槽的宽度与移动板的宽度相适配。滑槽设计巧妙,滑槽便于移动板滑动,能对移动板进行限位,进一步保证移动板的运动流畅性。

作为优选,还包括导杆,导杆的长度方向与固定板的长度方向相同,折流板的两端均开设有与导杆配合的导孔,导孔开设在折流板与夹持板的连接处。导杆不仅能够对折流板的移动起到导向作用,还能够加强折流板的安装强度,防止折流板晃动和脱落。

作为优选,还包括用于连接位于折流板两端的固定板的侧板,导杆的两端均固定在侧板上。侧板便于安装导杆并加强整体结构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固定件结构简单,移动板通过弹簧与固定板实现弹性插接,从而实现相邻折流板的距离调节,适用性好;限位杆与限位槽配合巧妙,能够加强移动板与固定杆之间的连接强度,还能防止弹簧晃动;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配合巧妙,第一限位环与第二限位环抵触,能够对移动板的行程进行限位,防止移动板脱离固定杆;v形板的除雾效果好;滑槽设计巧妙,滑槽便于移动板滑动,能对移动板进行限位,进一步保证移动板的运动流畅性;导杆不仅能够对折流板的移动起到导向作用,还能够加强折流板的安装强度,防止折流板晃动和脱落;侧板便于安装导杆并加强整体结构的连接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吸收塔除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固定件与固定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3是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固定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移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当弹簧处于伸展状态时移动板的剖视图。

图8是折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1—折流板、11—v形板、12—连接板、13—导孔、2—固定板、21—插接槽、22—滑槽、3—移动板、31—安装槽、32—弹簧、33—限位杆、34—第一限位环、4—固定杆、41—限位槽、42—第二限位环、5—夹持板、51—夹持槽、6—导杆、7—侧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吸收塔除雾装置,如图所示,包括折流板1和固定板2,还包括固定件,折流板1的两端均通过固定件与固定板2固定连接,固定件包括移动板3和固定杆4,移动板3远离固定板2的一侧开设有安装槽31,固定杆4的一端插接在安装槽31内并通过安装槽31与移动板3滑动配合,安装槽31内还安装有弹簧32,弹簧32的一端与安装槽31的槽底固连,弹簧32的另一端与固定杆4的端部固连,固定板2上均匀开设有与移动板3配合的插接槽21,当弹簧32处于伸展状态时,移动板3插接在插接槽21内,当移动板3的端部与固定板2抵触时,弹簧32处于压缩状态,固定杆4的另一端连接有夹持板5,夹持板5上开设有用于夹持折流板1的夹持槽51。很显然,移动板3的高度大于插接槽21的深度,固定件结构简单,移动板3通过弹簧32与固定板2实现弹性插接,从而实现相邻折流板1的距离调节,适用性好。

安装槽31内设置有用于套设弹簧32的限位杆33,固定杆4上开设有与限位杆33配合的限位槽41,限位杆33的端部插接在限位槽41内。限位杆33与限位槽41配合巧妙,能够加强移动板3与固定杆4之间的连接强度,还能防止弹簧32晃动。

安装槽31的开口处还设置有第一限位环34,固定杆4的端部设置有与第一限位环34配合的第二限位环42,第一限位环34的内径小于第二限位环42的外径并大于固定杆4的直径,固定杆4穿过第一限位环34插接在安装槽31内,当弹簧32处于伸展状态状态时,第一限位环34与第二限位环42抵触,当弹簧32处于压缩状态时,第一限位环34远离第二限位环42。第一限位环34和第二限位环42配合巧妙,第一限位环34与第二限位环42抵触,能够对移动板3的行程进行限位,防止移动板3脱离固定杆4。

固定板2上还开设有滑槽22,滑槽22的长度方向与固定板2的长度方向相同,滑槽22的宽度与移动板3的宽度相适配。在本实施例中,滑槽22的长度垂直于插接槽21的长度方向,滑槽22设计巧妙,滑槽22便于移动板3滑动,能对移动板3进行限位,进一步保证移动板3的运动流畅性。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当需要调节折流板1的位置时,用手移动移动板3,使移动板3脱离固定板2,转动移动板3使移动板3对准滑槽22并落入至滑槽22内,在这个过程中,弹簧32被压缩,当折流板1两端的移动板3均落入至滑槽22内后,即可用手推动折流板1至合适的位置,再继续移动移动板3并使其脱离滑槽22,转动移动板3使其对准相应的插接槽21,松手后,移动板3由于弹簧32的弹力释放将会被顶入插接槽21内,从而实现折流板1的固定。

实施例2

吸收塔除雾装置,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折流板1包括v形板11,v形板11的两端均连接有连接板12,夹持板5夹持在连接板12上。v形板11的除雾效果好。

实施例3

吸收塔除雾装置,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导杆6,导杆6的长度方向与固定板2的长度方向相同,折流板1的两端均开设有与导杆6配合的导孔13,导孔13开设在折流板1与夹持板5的连接处。导杆6不仅能够对折流板1的移动起到导向作用,还能够加强折流板1的安装强度,防止折流板1晃动和脱落。

还包括用于连接位于折流板1两端的固定板2的侧板7,导杆6的两端均固定在侧板7上。侧板7便于安装导杆6并加强整体结构的连接强度。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