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流式降雨径流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11680发布日期:2021-01-12 08:40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上流式降雨径流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上流式降雨径流过滤装置,尤其适用于初期雨水粗大颗粒的截留。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面上不透水面积越来越大,污染物在这些不透水的地面上逐渐累积;如果发生暴风雨,多余的雨水和地下水从路面、屋顶和停车场等不透水面被引导至雨水下水道。当水流经该不透水面流向该下水道时,垃圾、叶子和其他污染物可能被夹带在水中。水也可能会将沉积物和其他相关污染物携带到下水道中;其中的污染物包括颗粒物、有机物、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同时,随着水源危机的加剧,对污染后的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难题。

现有技术中,对污染后的水资源通常进行过滤处理,但现有技术中的过滤处理存在过滤不充分、固体物质与颗粒物无法分开过滤、过滤材料更换困难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流式降雨径流过滤装置,该装置能有效截断污水中的固体颗粒物质,过滤充分、结构简单,滤材清洗、更换方便,使用寿命长;同时,可安装在雨水井中,利用径流高差实现降雨径流中粗大颗粒的截留。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上流式降雨径流过滤装置,包括雨水井,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井中部设置过滤组件且所述过滤组件固定安装在所述雨水井侧壁,所述过滤组件包括过滤挡板、不锈钢支架、不锈钢挡板以及过滤箱,所述不锈钢支架为“l”形支架,不锈钢支架的“l”形竖杆与其上端的过滤箱固定连接、“l”形横杆与所述雨水井侧壁固定连接,不锈钢支架用于支撑固定过滤箱;所述过滤挡板为倾斜板、其上均匀分布过滤孔,所述过滤挡板两端分别与所述不锈钢支架的“l”形两端固定连接,所述不锈钢支架的“l”形侧面与所述不锈钢挡板固定连接、防止污水从不锈钢支架侧面流入过滤箱底部;所述过滤箱底面镂空、设置支撑架,所述过滤箱左、右侧板分别开有一导流孔,所述过滤箱内部设置三层过滤层,从所述导流孔到所述支撑架依次为第一过滤层、第二过滤层、第三过滤层,所述支撑架用于支撑三层过滤层,所述过滤箱顶板为可拆卸式盖板;所述过滤箱一侧与一出水箱连接且所述出水箱与所述过滤箱连接的侧板对应所述导流孔设置出水孔,所述出水箱靠近所述雨水井内壁的一侧与一出水管连通;所述过滤箱远离所述出水箱的一侧设置阻水板,用于挡住此侧的导流孔、防止污水从侧面流入过滤箱中。

作进一步优化,所述雨水井内设置若干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相互连接且通过所述导流孔连通;所述雨水井中心位置为一空腔,避免径流过大时、过滤组件超负荷运转。

作进一步优化,所述出水箱顶部通过一连通管连接一“n”形虹吸管,所述连通管分别与所述“n”形虹吸管中部、所述出水箱顶部连通,用于径流过大时的虹吸作用。

作进一步优化,所述出水箱远离所述出水管的一端底部设置排污管。

作进一步优化,所述三层过滤层设置过滤挂篮,用于安放过滤层填料并利于过滤填料更换,所述过滤挂篮与过滤箱形状相同,且顶部敞开、底部与侧部均为滤网设计。

作进一步优化,为保证过滤效果,所述导流孔距所述过滤箱底面的距离不小于所述过滤箱高度的2/3。

作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过滤层厚度与所述第三过滤层厚度一致,所述第二过滤层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过滤层厚度。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该装置通过阻水板既防止污水直接进入过滤箱,又起到导流板作用、有利于径流直接进入过滤池并在过滤池底部进行沉淀;采用过滤组件的设计,首先通过过滤挡板将污水中的固体物进行过滤,然后通过过滤箱过滤污水中的颗粒物,从而实现分级过滤,使得过滤更加充分;通过可拆卸式顶板、检修口以及过滤挂篮的设计,使得滤材清洗、更换方便,从而增加过滤装置的使用寿命。

该装置采用上流式过滤,主要安装在雨水(污水)检查井中,能有效过滤粒径粗大的颗粒物,同时水位下降时能进行自动反冲洗,该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视图。

图3为图2的b-b向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过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c向视图。

其中,1、雨水井;11、空腔;12、过滤组件;121、过滤挡板;122、不锈钢支架;123、不锈钢挡板;124、过滤箱;1241、支撑架;1242、第三过滤层;1243、第二过滤层;1244、第一过滤层;1245、导流孔;125、阻水板;13、出水箱;131、出水孔;132、排污管;14、出水管;15、“n”形虹吸管;151、连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5所示,一种上流式降雨径流过滤装置,包括雨水井1,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井1中部设置过滤组件12且所述过滤组件12固定安装在所述雨水井1侧壁,所述过滤组件12包括过滤挡板121、不锈钢支架122、不锈钢挡板123以及过滤箱124,所述不锈钢支架122为“l”形支架,不锈钢支架122的“l”形竖杆与其上端的过滤箱124固定连接、“l”形横杆与所述雨水井1侧壁固定连接,不锈钢支架122用于支撑固定过滤箱124;所述过滤挡板121为倾斜板、其上均匀分布过滤孔,所述过滤挡板121两端分别与所述不锈钢支架122的“l”形两端固定连接,所述不锈钢支架123的“l”形侧面与所述不锈钢挡板123固定连接、防止污水从不锈钢支架123侧面流入过滤箱124底部(过滤箱124根据雨水井1的大小以及形状进行选择,例如本实施例中,雨水井1为圆柱形,则对应过滤箱124的横截面为1/8环形,过滤箱124个数为6个);所述过滤箱124底面镂空、设置支撑架1241,所述过滤箱124左、右侧板分别开有一导流孔1245,所述过滤箱124内部设置三层过滤层,从所述导流孔1245到所述支撑架1241依次为第一过滤层1244、第二过滤层1243、第三过滤层1242,所述支撑架1241用于支撑三层过滤层,所述过滤箱124顶板为可拆卸式盖板;所述过滤箱124一侧与一出水箱13连接且所述出水箱13与所述过滤箱124连接的侧板对应所述导流孔1245设置出水孔131,所述出水箱13靠近所述雨水井1内壁的一侧与一出水管14连通;所述过滤箱124远离所述出水箱13的一侧设置阻水板125,用于挡住此侧的导流孔1245、防止污水从侧面流入过滤箱124中。

雨水井1内设置若干过滤组件12(根据雨水井1大小以及过滤效率进行选择,如本实施例中为6个),所述过滤组件12相互连接且通过所述导流孔1245连通;所述雨水井1中心位置为一空腔,避免径流过大时、过滤组件12超负荷运转。所述出水箱13顶部通过一连通管151连接一“n”形虹吸管15,所述连通管151分别与所述“n”形虹吸管15中部、所述出水箱13顶部连通,用于径流过大时的虹吸作用。所述出水箱13远离所述出水管14的一端底部设置排污管132、用于出水箱13的清洗。

为保证过滤效果,导流孔1245、具体为导流孔1245中心距过滤箱124底面的距离不小于过滤箱124高度的2/3。第一过滤层1244厚度与第三过滤层1242厚度一致且可采用同样的过滤填料,第二过滤层1243厚度大于第一过滤层1244厚度且过滤填料与第一过滤层1244不一致;第三过滤层1242用于初步过滤,第二过滤层1243用于精细过滤,第一过滤层1244用于最终过滤;三层过滤层可采用单一过滤填料、也可采用多层过滤填料混合,过滤填料可为堆肥、活性炭、蛭石、沙子、沸石、泥炭或离子交换剂等一种或多种,用于悬浮颗粒、细小泥沙等截留。

工作原理:

污水由首先由雨水篦子流入雨水井1中,雨水篦子先对体积较大的固体进行过滤,然后流入雨水井1中;由于过滤组件12距雨水井1底部有一定高度,因此污水首先在雨水井1中进行沉淀,过滤池1中污水水位逐渐上升,经过滤挡板121对固体物质进行过滤后进入过滤箱124中进行颗粒物质、细小泥沙等的过滤,依次经过第三过滤层1242、第二过滤层1243以及第一过滤层1244,然后从导流孔1245流入出水箱13、从而经出水管14留到外界进行回收储存。

当遭遇特大径流(如暴雨、洪水)时,为避免过滤装置负荷过大从导致雨水井1中积满水,当水位达到“n”形虹吸管15高度时,通过虹吸作用将污水经连通管151、出水箱13、出水管14排出到外界,避免雨水井1中积水过多,影响过滤装置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可以对雨水井1进行反冲洗。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